粵澳“造船”助中醫藥“出海”

粵澳“造船”助中醫藥“出海”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已初具規模。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

“岐黃海蹤”帶你看中醫藥如何走向世界

“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珠海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時指出。

作為中醫藥大省,廣東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由廣東省政府新聞辦指導、南方日報策劃的“岐黃海蹤——中醫藥文化全球深調研”活動日前啟動,在完成廣東省內調研的基礎上,調研團隊現已“兵分兩路”走進北美、東南亞,進一步探索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今起首先推出廣東省內調研內容,敬請垂注。

幾乎每個星期,澳門澳邦藥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邦藥廠”)行政總監蔡健華都會來到一水之隔的橫琴。去年9月,隨著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公共服務平臺啟用,澳邦藥廠在產業園設立了公司,負責產品國際化、開拓內地市場等業務。

僅一年多,蔡健華已經嚐到“甜頭”:旗下的兩款“馬交牌”中藥產品有望“登陸”莫桑比克,公司還獲得了內地知名藥企產品的澳門代理權。

作為《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下的首個落地項目,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不僅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廣東和澳門攜手“造船出海”、助推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探索。

乘著“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藉助產業園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優質的中醫藥技術和產品正在加速走進葡語系國家、歐盟及“一帶一路”國家。

產業園彌補澳門中醫藥短板

在珠海橫琴環島北路,一座座現代化建築已經拔地而起。從2011年4月落地到如今初具規模,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正振翅騰飛。

為何中醫藥會成為粵澳合作的重要發力點?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副行政總裁馮準告訴記者,澳門中醫藥產業基礎良好,民眾喜歡用中醫藥來治病,遊客也常常購買中醫藥產品作為手信。因此,中醫藥產業成為澳門推動經濟多元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是澳門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廣東在中醫藥領域擁有產業、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優勢,可以與澳門實現強強聯合。

圍繞“國際級中醫藥質量控制基地”和“國際健康產業交流平臺”兩大目標,產業園正在打造中醫藥產業與文化“一帶一路”的國際窗口。其總開發面積將超過90萬平方米,包括科研總部大樓、GMP中試生產大樓、研發檢測大樓等在內的公共服務平臺已投入使用1年多;目前孵化區也已基本建成,預計可容納300—400家企業。

馮準表示,截至2018年11月底,產業園累計註冊企業107家,涉及中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領域。其中澳門企業26家,10家屬於新培育的中醫藥企業,9家為澳門傳統中醫藥企業投資新設立的企業。

“我們一直密切關注這裡的進展。”蔡健華說,澳邦藥廠成立於2008年,從事研發和生產中成藥外用製劑及產品,主要供應澳門及香港市場,亦有代工產品出口至北美。

蔡健華擁有30年的醫藥銷售與生產的經驗。他介紹,澳門中醫藥企業的發展受到技術和空間等制約,缺乏產品研發平臺,依靠的主要是經驗配方、老中醫祖傳配方;另外,由於土地等資源緊張,廠家也難以壯大。“產業園恰恰彌補了澳門中醫藥產業的短板,可以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源頭

機器快速運轉,一排排中藥片劑“魚貫而出”……在GMP中試生產大樓裡,由膠囊充填機、壓片機、貼標機等自動化設備組成的GMP中試生產線已經投用,可以“一條龍”生產片劑、膠囊劑、顆粒劑等多種劑型的中藥產品,最大產能達片劑3.75億片/年,膠囊劑1.25億粒/年,顆粒劑1500萬袋/年。

馮準介紹,從藥品研發到正式投產,一般會經歷小試、中試和大生產幾個階段。產業園建有符合中國內地及歐盟認證標準的GMP中試生產、研發、檢測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公共服務平臺,可以提供臨床試驗樣品及註冊批樣品的試製和上市產品的生產等服務,支持入駐企業走向歐盟等市場和內地市場。

“產業園的GMP中試生產平臺,條件比澳門所有藥企的都要好。”蔡健華已有計劃委託該平臺生產出口產品。

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驅動的源頭,也是重點所在。產業園具備開展中成藥、保健食品等產品科研服務能力及條件,目前已經為包括澳門在內的企業提供新產品研發和已上市品種的質量升級等方面的服務。

馮準透露,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組建的盈科瑞(橫琴)藥物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於中藥經典名方的開發,運營一年多來已經研發出約60種產品,銷售額超過了1億元。

產業園還與北京大學、澳門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成立了珠海市橫琴新區北澳中醫藥創新研究院。研究院設立了博士後工作站,畢業於北京大學生藥學專業的王建斌是6名入站的博士之一。來到珠海一年多,王建斌說,在產業園可以學習到很多實驗裡不曾接觸過的知識,通過這些平臺載體的匯聚作用,可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科技成果孵化、增值與轉化,加速學術科研與產業生產間的創新轉化。

“以醫帶藥”走出去

在非洲大陸南部東海岸的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產業園設置的中醫藥中心項目籌備辦公室於今年7月揭牌,負責開展培訓、門診、產品銷售、聯合研發等業務。這是產業園充分發揮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優勢,帶動中醫藥優質的產品和技術“走出去”的最新探索。

馮準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為中醫藥“走出去”帶來了非常好的機遇。葡語系國家有3億多人口,澳門在中醫藥文化傳播、產業推廣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自2015年成立“國際交流合作中心”以來,產業園藉助澳門“橋頭堡”的作用,通過建立與莫桑比克衛生部、葡萄牙食畜總局、西班牙歐洲中醫基金會等政府、行業機構的合作網絡,幫助中醫藥產品和技術走入葡語系國家、歐盟及“一帶一路”國家。

2016年以來,產業園與莫桑比克衛生部在莫桑比克合作舉辦了8期中醫特色療法培訓班,累計培訓了約209名醫生及理療師,首次將中醫藥技術引入了莫桑比克的公立醫院系統,為超過7000人次的患者進行了中醫療法治療,得到了認可。

當地學員費利佩表示,自己在短時間內習得了包括刮痧、火罐、推拿和艾灸等多種中醫療法,將會努力推動中醫療法在莫桑比克的傳播。

“把醫療環節做好了,自然會帶動銷售貿易,形成一個完整的中醫藥發展鏈條,促進中醫藥產品和技術在當地的普及和應用。我們會繼續加大力度在更多國家推廣‘以醫帶藥’模式。”馮準說。

2017年9月,產業園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中醫藥產品海外註冊公共服務平臺(橫琴)”,如今已成功幫助澳門張權破痛油藥廠和石家莊以嶺藥業的兩款產品獲得莫桑比克的上市批文。

“企業積極性越來越高。第二批3款產品的申請文件已獲莫桑比克政府受理,進入審批流程。第三批我們收到了數十款產品申報,正在篩選評估。”馮準透露。通過每年舉辦專業論壇和商貿對接活動,產業園還初步搭建起以葡萄牙為基地、面向歐盟的市場網絡。

蔡健華坦言,對澳門藥企來說,走出去才有更大空間,但過去信心不足,一是對國外的法律法規不瞭解,需要投入較大精力和成本;二是澳門還沒有GMP管理制度,藥企走出去也要邁過這一道坎。“產業園這幾年的發展以及在資源、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南方日報記者 胡良光

黃敘浩 吳志遠

總指揮:王更輝 郎國華 統籌:劉江濤 陳韓暉 執行:王會贇 胡良光 歐旭江 王瑾 郭小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