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中,为什么只有张之洞得以善终?

coco賈鴻超


这话说的,看题主的意思,张之洞是善终,其他人都是死于非命吗?

他们四个人,曾国藩活了61岁,李鸿章活了78岁,左宗棠活了73岁,张之洞活了72岁。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是死于非命。按照晚清中国男人的人均寿命45岁来算,基本上都是寿终正寝。只不过,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他们临死的前一刻,都还在为国操劳,四个人都是死在任上,没有一个是告老还乡的,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然题主认为张之洞是善终,就先说张之洞。张之洞其实是被摄政王载沣气死的。

张之洞晚年一直在湖广总督任上,后来清廷搞立宪,慈禧将他和直隶总督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是名副其实的朝中重臣。慈禧死后,朝局骤变。摄政王载沣对汉大臣把持朝政非常不满,他与宗室良弼、铁良、小肃王耆善和小恭王溥伟一起组织总社党,搞皇族内阁,尤其在意抓军权。

但他们这些人少不更事,以为只要把军权控制在手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南方汹涌澎湃的反清暗流视而不见。尤其是,公开排斥汉大臣,慈禧一死,载沣就将袁世凯罢官,让他回老家养病,同时架空张之洞。

张之洞是四朝老臣,他对载沣的倒行逆施非常忧虑,但袁世凯走后他在朝中孤掌难鸣,郁郁寡欢,很快就病倒了。1909年8月21日,载沣代表皇帝到张之洞家里探病,张之洞很珍惜这个机会,他认为这是大臣向皇帝进言的最后机会,载沣一定会念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份上接纳他的进言。

但他失望了。张之洞提醒他要重视民意,善抚民众。载沣回答说,不要紧,有兵。张之洞气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挨到晚上,一命呜呼。消息传出,当时很多大臣都认为,摄政王这话非常不着调,是亡国之言,难怪能把张之洞气死。

张之洞死后,朝廷谥文襄。这个谥号虽然不错,但用在张之洞身上不太准确。按《史记·谥法》解,甲胄有劳曰襄。张之洞一生没打过仗,也没带过兵,实在不该谥文襄。载沣倒不是小气,是他的小朝廷没啥学问。

不久以后,大学士孙家鼐去世。载沣觉得外面都说他把张之洞气死了不好听,为了安抚汉大臣,就给孙家鼐谥文正。这个谥号是把孙家鼐与曾国藩并列,过了,实在是不恰当。没办法,载沣这样的人当国,国家名器也不值钱了。好在孙家鼐是状元,张之洞的前辈,两人都是清流出身,关系不错,算张之洞留给他的余荫。

曾国藩是中风而死,死在两江总督衙门他的书桌上。

曾国藩死前,身体已经有好多问题了。他大约是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患上了白内障,开始是视力模糊,后来慢慢就看不见东西了。他不能看奏折,都是幕僚读给他听,他给皇帝的折子也是幕僚代写的。后来他大概是有高血压之类的症状,只是他不知道。那时医疗条件不好,曾国藩排斥西医,我们只是在史料上读到他经常头晕,不能久立。

曾国藩死前的几年里非常不顺心。1868年他奉命任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但由于开始时被崇厚误导,其后又对洋人过于软弱,遭致百姓和朝中清流对他极其不满,令他精神上受到重创,“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在天津时就犯了病,脚麻,不能说话。

其实那就是中风,只不过不太严重。但当时没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请了中医上门看了看,中医医嘱是静养。

这时,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清廷命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表面看是刘德华和徐静蕾电影《投名状》里的故事,其实背后是被裁撤的湘军借此表达不满。曾国藩回到江宁后,一方面要应对朝廷查案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安抚暗流涌动的湘军旧将,个中苦衷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又不敢让朝廷知道真相,所以压力很大。

就在这个关头,朝廷派来查案的钦差大臣、刑部尚书郑敦瑾在归途中向朝廷辞官,用一种决绝的方式向曾国藩表达不满。

其实朝廷也不是没有察觉,毕竟江苏的京官太多了,消息根本瞒不住。所以郑敦瑾去江宁办案,朝廷担心曾国藩包庇湘军,特命与马新贻关系好的江宁布政史孙依言,还有袁世凯的父亲、江宁盐法道袁保庆担任他的助手。三个人都是审案高手,定下了不用刑的宗旨,只管细细推敲。眼看就要揭破幕后真相时,被曾国藩强力制止。

曾国藩极力拉拢郑敦瑾,甚至不惜从自己羞涩的宦囊中掏钱贿赂郑敦瑾。郑敦瑾却不过情面,又知道朝廷肯定会顾全大局放过湘军,只好不顾袁保庆的强烈抗议而回京复命。但在半路上良心发现,愤而辞官。郑敦瑾的反常行为轰动晚清官场,也等于揭破了事实真相,让曾国藩非常难堪,成了他晚年继天津教案后的另一块心病。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两江总督衙署花园中散步时发病,他的儿子将他扶到书房坐下,三个小时后曾国藩与世长辞。

曾国藩死后,清廷谥文正,有清一代谥文正的大臣一共只有八个人。史学界公认,曾国藩的死标志着同治中兴时代的结束,清廷从那时起逐渐抛弃了同治初年以来形成的文官治国体制。

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一岁,曾国藩死的时候,左宗棠正在肃州平回乱,刚刚收复了马化龙,不久他就抬着棺材去了新疆。那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得知曾国藩辞世,亲笔撰写了那副“相欺无负平生”的名联,命手下的戈什哈六百里加急送到两江总督衙门。又过了十年,左宗棠平定陕甘和新疆回乱,封侯拜相,入军机、督两江,又钦差大臣督办闵浙军务。

左宗棠回任闵浙是临危受命。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先是越南战事起,继而福建马尾海战中清军守军被全歼,福州船政局被毁。朝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闵浙军务。他到了福州以后,派刘传铭入台湾,组织恪靖定边军到越南,最后与黑旗军一起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铭传在台湾也击退了法军的进攻。

就在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时,李鸿章坚持与法国和谈,严重刺激了左宗棠。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去世,临死前还高喊,娃子们,出队!

左宗棠的死因是个谜,因为他死时身边没有医生。有史料载是吐血而亡,疑似胃出血或内脏出血,与李鸿章的死因很像。但从年龄和当时的环境看,应该是积劳成疾。左宗棠死后朝廷谥文襄,这个谥号与后世的张之洞一样,但放在他身上名副其实。

李鸿章死在北京贤良寺。李鸿章在北京没有家,他一生中,每次来北京都住在那里,最后也死在那里。

1900年庚子之乱爆发,6月22日,慈禧下令对在北京有大使馆的11个国家宣战,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逃。这时,清廷命李鸿章为特命全权大臣,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一起负责与八国联军和谈。

李鸿章那时远离北京,是两广总督。他从广州北上时,几乎所有的部下和同僚都劝他不要淌这一趟浑水,免得成为替罪羊。但李鸿章还是启程了。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回到北京。这个时候北京城已经被八国联军占领,他们叫嚣,全北京只有两个院子归清廷管辖,一个是庆亲王府,一个就是李鸿章临时下榻的贤良寺。

这是李鸿章一生中最艰难的谈判。之所以难是清廷内部各方利益不统一。

李鸿章的诉求是尽量确保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宁肯赔钱也坚决不割让土地。慈禧太后的诉求是确保洋人不追究她的责任,维持垂帘体制。朝中大臣则莫衷一是,各有打算。亲贵们想保住一条命,刚毅和赵舒翘之流的权臣是想推卸责任。地方督抚则高谈阔论,反正有东南互保条约在,他们不用担什么责。

张之洞差不多是反对整个和谈,每一项谈判成果他都挑毛病,而且给西安和北京拍两份长篇电报。气的李鸿章专门给张之洞回电,挖苦他说,拍电报很贵,以后想说什么发个摘要就行了,给朝廷省点银子。当时李鸿章给慈禧奏折中驳斥张之洞最有名的话是,“不料该督历练多年,仍不脱书生习气,殊属非是”。这是指着张之洞的鼻子骂他都当了总督了还那么幼稚不懂事。

所以,李鸿章那时是在两线作战。对付洋人的同时还要对付慈禧太后和朝中的各路大神,实在是心力憔悴。当慈禧得知洋人不追究她的责任时她就开始管闲事,为崇漪、载澜和毓贤他们脱罪,多次反复,近乎耍赖。辛亏奕劻以亲王之尊对李鸿章唯命是从,处处配合,才使得谈判按照李鸿章预定的目标进行。

李鸿章在刚回北京时就感染了风寒,在谈判开始后又因为慈禧的种种反复和朝中大臣的不谅而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在1900年底一病不起,开始咳血。医生诊断,李鸿章是胃出血。今天看来,李鸿章当时很可能是得了胃癌或者肺癌。

这个时候八国联军开始慌张,他们担心李鸿章一死,再也找不到谈判的对手了。于是他们加快了谈判的进程。李鸿章这时只求不割地,剩下的已经无力再争什么了,只能指示奕劻和部下尽量降低赔款数额。最终从八国联军提出的赔款十亿两白银降到四亿五千万两,全中国人口每人一两。这是对大清的侮辱,而李鸿章不得不接受。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舆论立即哗然,就像事先预料的那样,国人皆曰李鸿章可杀。“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签完字回到贤良寺就病倒了,那以后一直到死李鸿章就再也没有起床。但他每天坚持听幕僚给他读电报,读奏折。那些骂他的话他都知道,其实从签完《辛丑条约》那天起他就万念俱灰,已经不想活了。他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拖到11月7日,终于驾鹤西去。

李鸿章死的消息传到御前,慈禧正走在回銮路上。在河南辉县的黄河边上,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慈禧悲从中来,嚎啕痛哭。以前曾国藩和左宗棠死的时候她也哭过,但都没有这一次悲恸。她和李鸿章五十年君臣之情,彼此相知,心有灵犀,仅次于荣禄。她知道从今以后再朝中也不会有像李鸿章那样的人出头为她遮风挡雨了。当天,军机处就拟好了李鸿章的谥号,谥为文忠,仅次于曾国藩的文正,比左宗棠和张之洞都高。

两个月以后,梁启超写了《李鸿章传》,说他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国史馆


“中兴四大名臣”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里的中兴指的是“同治中兴”。

严格说起来,也只有左宗棠算善终。

曾国藩(1811—1872)去世前,受命处理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写了遗书去的。原因很简单,老百姓听信一些流言,认为教堂的慈善活动其实是挖小孩眼睛、“采生折割”之类。一件小事引起百姓的愤怒,屠杀了很多洋人。外国兵舰兵临城下,满朝文武,谁也不敢处理。因为朝廷不准谈判中丢脸、也不准开战,百姓不准官员向洋人低头。曾国藩秉公处理,很显然落下骂名。两年后去世。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1823——1901)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后,不久吐血。两个月后去世。

张之洞(1837—1909)活到最后,没有什么奇怪,他是四人之中最年轻的。去世前,他在满清立宪活动中,得知满族亲贵载洵负责筹办海军,载涛训练禁卫军,知道大局不可挽回,与载沣力争至吐血。载沣在他病中还曾去探望,载沣走后,身边的人问张之洞,载沣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张之洞只回答:“国运尽矣!”原因是他已明白,载沣的意图强硬,绝不会更改。那么这个完全没有诚意的亲贵内阁一定会招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大清必亡。他就是在这种心情中去世的。

左宗棠(1812—1885),他生前立过大功,尤其是收复新疆,算是没有遗憾。但去世的那年,因为镇南关大捷后中法议和,左宗棠很不满。9月5日去世。他临终时说:“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神州袖手人


何谓晚清四大名臣?其实常用的说法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这个名单一般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四人。在多灾多难的19世纪下半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搞洋务、办工厂、练新军、兴教育,形成了同光中兴的局面。四人先后去世后,清代很快灭亡。

题目中说晚清四大名臣中,只有张之洞得以善终,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四位大臣的最后时光。

1、曾国藩

曾国藩去世于1872年3月20日,当时他正在两江总督任上,午后在花园散步,突然脚麻,说不出话来。儿子曾纪泽将其扶回书房,随即去世,享年61岁。曾国藩的病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心脑血管之类毛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在当时却是绝症。

曾国藩死后葬于家乡湖南,朝廷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入祀贤良寺,这在文官中是最高荣誉。

2、左宗棠

左宗棠虽是文人出身,却以军功见长。他曾平定太平天国和陕甘回乱,并以64岁高龄,抬棺入疆,收复新疆——单从这一点,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也不为过。

左宗棠逝于闽浙总督任上,当时是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3岁。

3、李鸿章

李鸿章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了,说他是汉奸者有之,称其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有之,对他的评价,即使是盖棺也未论定。

李鸿章死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当时他刚刚代表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实事求是地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前后的事情与李鸿章毫不相干,当时他远在广州两广总督任上,事后朝廷让他进京主持谈判时,其弟子僚属都劝他不要蹚这个浑水。但李不听,毅然进京,果然不出所料,条约签订后,所有的指责都指向李鸿章。

李鸿章病逝于1901年11月7日,距他代表朝廷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整整三个月。

4、张之洞

张之洞是晚清清流领袖人物之一,受到慈禧太后赏识,外放地方担任封疆大吏,先后出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 、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最后进京担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

在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中,张之洞年纪最小,去世也最晚,病逝于1909年8月21日,正在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任上。张之洞死后两年有余,在其长期任职的武昌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起义,清王朝随之垮台。

由以上内容可见,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并无死于非命之人,全部病逝于任上,都称得上是善终。


民国年间那些事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说到善终,是指人的正常死亡,不死于刑戮或意外的灾祸。按这个标准,曾国藩还差不多,李鸿章为“庚子国乱”善后操劳过度吐血而亡,左宗棠是吃麻糬噎死的,这两人都算不上善终。至于张之洞,其实不能说是善终,因为他的死,和一桩贪污案有直接关系。

张之洞本是清流派健将,后来转成了洋务派。1903年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在大张旗鼓筹办新军的同时,张之洞还展开了一系列订造军舰的活动, 1904年11月2日,张之洞向日本神户川崎造船厂订造6艘“楚泰”级长江炮舰,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在合同中又追加订购了4艘鱼雷艇(长江流域并不适合鱼雷艇机动)。这4艘鱼雷艇的排水量仅为96吨,而每艘的造价竟高达30万两白银(北洋海军120吨航洋鱼雷艇“福龙”号价格为5.7万两),而这4艘鱼雷艇的订造格外的悄无声息息,不仅没有向总理衙门上报,也没有向国内外船厂询价以作比较,显得十分神秘。而“楚泰”级军舰未做报价对比就直接选定在日本建造,每舰浮开的价格达15万两白银。算上那4艘鱼雷艇每艘浮开的20万两白银,一共浮开的价格超过170万两白银,而用这笔巨款完全可以再订购一艘3000吨级的巡洋舰!

然而不久清政府开始施行海军统一计划,对此张之洞表示坚决反对,“言海军款拙,可缓立”,并与摄政王载沣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理论上讲,统一海军事权显然有助于国家海军建设,张之洞却顽固的持反对态度,不过是因为当时那4艘鱼雷艇尚未交付,一旦海军事权归一,他搞的这个天价造舰合同肯定要交予中央的筹办海军事务处检查并付清尾款。看到如此明显的贪污现象,只要一追查下来,张之洞一生的名节就会毁于一旦。

张之洞的反对没有效果,在载沣支持下,筹办海军事务大臣载洵于9月27日上奏要求统编全国军舰,被清政府批准。消息传出,10月4日,张之洞吐血猝亡。


李三万的三万里


晚清四大名臣都年龄比较大,除了左宗棠外学历都特别好,相对而言,左宗棠、张之洞的晚年最为舒服。

1、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享年61岁,在四人中寿命最短。在将平定捻军任务交给李鸿章后,北上担任直隶总督。作为北洋通商大臣,承担着北方对外事务。

(曾国藩)

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弄得朝廷不满、舆论不满,压力倍增,身体状况渐渐不佳。随着马新怡被刺死,继续担任两江总督。一年后病逝。

曾国藩的遭遇表明,直隶总督是个烫手山芋。

2、军机大臣左宗棠

享年73岁,属于“古来稀”。在平捻军的时候,左宗棠负责西北战场,之后更是常年在西北作战,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重新打了一遍。

巨大的军功与威望,回了朝廷担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分管兵部事务。之后到了地方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

中法战争期间,督师南下,在战后病死。

3、直隶总督李鸿章

享年78岁,李鸿章相继接了老师曾国藩的两个烫手山芋,一是平捻,二是直隶总督。尤其是担任直隶总督二十多年,建立海军、巩固海防、发展洋务,使国家有有了一点起色。

在甲午战争之后,赴日谈判,险些被刺杀。之后游历各国,学习先进经验。

(李鸿章)

在庚子国变后,进京与列强谈判,勉强维持国家主权。只能是“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4、名利双收张之洞

享年72岁,相对于三杰,张之洞属于下一辈。前后担任十年湖广总督,在当地练军队,高洋务,使得湖北的现代化程度在当时算是高的。

在清末新政开始后,张之洞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晚年以《劝学篇》闻名官方、民间。

(张之洞)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这种说法不对。

这几个人死法差不多,都可以说是善终,也都可以说是气死的。

曾国藩怎么死的?

步马新怡后尘病死的。


1870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处理晚清迷案“刺马案”。前任两江总督马新怡被刺杀,闹得沸沸扬扬,被认为是打压湘军势力的一个手段。曾国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死去的。1872年,曾国藩死于南京两江总督任上。

左宗棠怎么死的?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气死的。

1885年,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李鸿章等人乘机与法国议和,割让利权。左宗棠说“十个法国将军都不如一个李鸿章坏事!”随后死去。

李鸿章怎么死的?

辛丑条约当汉奸被骂死的!

庚子国变后,李鸿章奉命北上议和,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割让大量利权的同时,赔款4.5亿,本息合计近10亿。李鸿章在这么大手笔的卖国条约上签字,自治罪孽深重,在全国人民谩骂中忧惧而死!

张之洞怎么死的?

被瞎折腾的载沣气死的。

张之洞一生最忠心于慈禧。慈禧死后,载沣当了摄政王,把一切权利收归中央,收归满洲贵族。张之洞和载沣吵架“清朝兴于摄政王,亡于摄政王!”载沣一意孤行。张之洞被气死!


历史知事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第二种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一般来说,大家比较认可第一种说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臣人生轨迹不同,寿命不同,但其实都算是善终,并无遭遇其他无妄之灾。

清代是一个满洲入关的政权,满汉有别,满高于汉。到了末代,名臣全是汉人,也能说明朝廷满汉关系微妙的转变。曾国藩享年61岁,一生组建团练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理学造诣很高,“湘乡派”散文创立人,可谓圣人般的存在。晚年担任直隶总督,触及天津教案这个烫手山芋,引发了士林极大非议,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左宗棠享年72岁,一生心结在于自己的学历不够好,举人出身。渊源自湘军系统,出兵西北,保卫领土,做出了很大的功业,是晚清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李鸿章最终活了78岁,作为帝国最后的裱糊匠,一生受尽汉奸骂名,举办洋务与构建海防体系,晚清最能做事同时承受压力最大的当属李中堂,别无他人。李鸿章是四人当中眼界最开阔也是心理素质最好的。实际上,如果要说谁后世的名声最好,当然是张之洞,人称张香帅,活了71岁。笔杆子硬,行政力强,运气好,没有摊上大麻烦事,青史留名。既是清流派首领,也是洋务派中坚人物。

直到今天,搞学术研究的还在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劝学篇》乃至中体西用论。毛主席也说过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就是人家的高明之处。真可谓名利双收,真正的聪明人。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为什么张之洞得善终?其他三人也是得的善终啊,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死前还在花园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着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这肯定是善终啊,

左宗棠死时73了,临终前还连上两折,一请求专设海防大臣,其二请求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他死在福州治所后不久,朝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台湾设省,也算善终啊。

李鸿章晚年为大清风雨飘摇的外交奔走,被伊藤博文誉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称他为再造玄黄之人。死时还要为大清背锅,签订了《辛丑条约》,死后政敌梁启超撰文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死时79岁,算是善终。

论功业其实张香帅比另外三位好像也差了不少。

曾国藩不用说了,剿灭太平军,为大清又续了几十年的命。

左宗棠抬棺入疆,为克复南疆北疆呕心沥血,使得大清国土没有沦落入外国手中,可谓居功甚伟。

李鸿章一生可谓能文能武,打太平天国运动、打捻军、搞洋务运动、成立北洋等,而他生命的后期又代表大清和各国斡旋,有个故事说:1901年李鸿章和洋人谈判《辛丑条约》时,张之洞每天给他发电报,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洋人亦知礼义廉耻,不但不应向洋人赔款,反而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向中国赔礼道歉!”

并且还要替代李鸿章去和洋人谈,李鸿章无奈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不过能力越大毁誉也就越多,比方说曾国藩的天津教案,左宗棠没有考上科举,师爷出身,李鸿章更是被直接骂卖国贼。而张之洞则没有这些负面。

他的声誉很好,其实这也源于他一生的大事只是办学堂,办实业工厂。虽然他口头上说要代李鸿章和洋人谈,但是真让他去他早就躲得远远的了,他这人一生很注重自己的名声,他是著名的清流,这点来说其实他是善终的,比其他三人都善。


薛白袍


善终,何为善终?应该说,四大名臣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都应该是善终,没有一人被处死,暗杀,突然死亡,都是平安落地,安详去世。不存在只有张之洞得以善终之说,只能说张之洞去世最晚,为人诟病最低,名声是是最好的一个。

这四个人里年纪里最大的是曾国藩,生于1811年。最小的是张之洞,生于1837年。曾国藩的最高职务是直隶总督、一等毅勇侯。左宗棠的最高职务是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闽浙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的最高职务是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爵位是一等肃毅侯。而张之洞,四大名臣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但他的官职是最提高的,入职中枢当宰相。但却是四大名臣里,唯一没有军功的,所以一生未曾封侯、也四大名臣里“学历”最高的就是张之洞。得中第三名进士及第。时年26岁。张之洞清流出身,但无清流的酸腐之气。完全属于务实派。精明强干心思缜密。虽然是儒家门生,但对西方文化并不排外,而且很是接纳。

44岁被慈禧一首提拔出任山西巡抚。精明强干心思缜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中,张之洞惟一一个不是以军功起家的,但张之洞奠定了晚清的工业基础。汉阳造直到抗日时期还在发挥作用。张之洞为人深沉,有远虑但无深谋。保下了袁世凯,葬送了满清。湖广是张之洞的根基,但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昌,所以有人说,张之洞是真正的满清的掘墓人张之洞一心创办洋务,培养西式人才,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那个时代满清学习欧美的遮羞布。谭嗣同对张之洞的评价是: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度,讲求实济者,要惟张香帅一人。 但由于张之洞见识和出身导致他在洋务的作为上,不如李鸿章,但他比李鸿章幸运的是,一生没有接触“外交”。留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名声。就张之洞一生来说,他是一位能臣,他缺乏张居正那种治国的能力。也没有曾国藩那样的道德情操,也没有左宗棠救国于水火的能力,也没有李鸿章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感慨,可以说,张之洞全力为了破败的晚清朝廷而呕心沥血。这毕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情怀,他活在那个时代,应该是苦闷的,去接纳和学习“蛮夷”的文化,思想上的转变无疑是最痛苦的。但面对必然要灭亡的清政府。他的早死何尝不是解脱。张之洞死后,清廷追谥“文襄”。据《钦定大清会典》称:“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与左宗棠一个谥号。

应该说,与李鸿章相比,李鸿章优于张之洞。张之洞算不得一个改革家,只能说是一个开明的旧式官僚。都是在左宗棠好李鸿章“先做”他才做,你可以说他谨慎,也可以说“滑头”。凡事不为天下先,是张之洞做是的原则。如果把李鸿章和张之洞对比话,张之洞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李鸿章,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是湖广总督,后来担任两江总督。职位基本相同。二人都是洋务派。李鸿章自称是大清的“裱糊匠”,那么张之洞就是不合时宜的设计师,他设计是中西合璧。房子是中式的,内部装修是西式的,但结果是不伦不类、李鸿章与张之洞彼此瞧不起,不买账

。张之洞的功绩与李鸿章不同,张之洞最大的功绩是,张之洞办实业,以一己之力承担奠定了一个没落王朝的工业基础。李鸿章做的事是在不断出卖利益给列强,而张之洞却在建设工业化(无法想象,如果张之洞做外交会怎样。李鸿章一生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办的亦是英雄事,不管如何李鸿章至今为大家所评论,而张之洞生前身后具不如李鸿章。公元1909年8月21日,张之洞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去世。终年72岁,也算善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国藩和左宗棠的结果都算不错,唯有李鸿章不得善终,李鸿章可谓清朝最悲惨的一位名臣了,生前帮慈禧太后背黑锅,死后半个世纪还被人把尸体翻出来被侮辱。

曾国藩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不久,国家准备安享晚年,有人怀疑他想造反,也有传闻刺马案和曾国藩有关,最后,曾国藩在家中后院散步时安然去世,了无牵挂。



张之洞

张之洞晚年与慈禧对峙“坐拥江南,誓不奉召”,最后也是相安无事,张之洞安享晚年。


左宗棠

左宗棠最大的贡献就是收复了新疆之地,后来,在新疆开疆拓土的左宗棠也彻底融入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归根。

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贡献最大的臣子,然而在那样黑暗的时代却让李鸿章无用武之地,而是帮慈禧太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背着一身骂名,这还不算悲惨,李鸿章死后的半个世纪,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他故地的后人把他尸体刨出,用麻绳绑在拖拉机后,从街头拖到街尾,知道尸骨散落尽。一代名臣李鸿章结束了他的一生,连尸体都没有得到安宁。后人似乎忘了这个唯一能向世界列强一争高下的能人,似乎忘了他为民族的复兴东奔西跑的身影,似乎忘了这位伟人。



晚清四大名臣也是近代中国影响力巨大的四位伟人,因为他们的努力,中华雄狮逐渐苏醒,逐渐走向富强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