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为何将周邦彦比作杜甫?

杨钰钗


看了各位的回答,感觉都没有抓到重点。王国维为什么对杜甫和周邦彦推崇?我们其实应该从唐诗和宋词这两种文学创作形式根源着手。

今人看古人作品,往往思想内容重于一切。实际上,古时候文学创作很讲究规矩的。

杜甫强项是什么?律诗。杜甫律诗号称古今第一人。律诗最讲究什么?对仗工整,平仄韵等。在这方面,李白就随性些。

周邦彦的词,为什么会被王国维推崇,比做词中杜甫。因为根据词牌填词也是非常讲究格式韵律的。今人推崇的苏轼,则不太在意这些小节,为此被李清照批评。另外,词它是需搭配音乐唱的,一般来说,填词人必须也懂音律,才能真正填出一首好作品。现在我们只是读词,要知道古时候词填了后都是唱的,唱出来好不好听才是判断标准。周邦彦可是精通音律的。所以,周邦彦的词也许内容一般般,但是格式韵律绝对数一数二。

综上所述,杜甫周邦彦被王国维推崇并相提并论,也就不奇怪了。和个人喜好无关,纯粹从文学创作形式的要求讲究出发,抛开思想内涵不谈,杜甫就是唐诗第一人,周邦彦就是宋词第一人。


智慧生活说


问题:王国维为何将周邦彦比作杜甫?

前言

知道王国维曾经把纳兰容若说成“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就不奇怪古人常常有点夸张的评价自己喜欢的人。

但是对于周邦彦,王国维早先并不太认可,在《人间词话》里确实贬低了他的作用。

一、对于周邦彦的两种评价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评价周邦彦: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但是王国维对于周邦彦的批评,随着他研究的深入,渐渐转变。后来王国维的《清真先生遗事》又评价:“

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王国维说前人将柳永比杜甫,不太恰当,南宋词人,辛弃疾可以比作韩愈,和杜甫相比的,只有周邦彦才行。

二、周邦彦与杜甫

杜甫是“集大成者”,。诗歌到了杜甫的时代,各体完备,格律诗已经被纳入进士科举考试中。因此在诗歌形式上,杜甫可以“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他不仅各体都能手到擒来熟练使用,并且让格律诗达到了顶峰。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在这方面和杜甫很像, 清真词 集北宋词自晏殊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的成就并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手法,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剪裁的典雅作风。

二者的区别诗杜甫的集大成是“思想、内容、形式”三方面的集大成。思想上,深刻而崇高,杜甫诗风沉郁而顿挫,作品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上,杜诗具有前所未有的广阔性:“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其三在形式上,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杜甫在形式上的集大成,也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如果他生在谢灵运时期,四声还没有发现,他没有条件去集大成。

而周邦彦的作品在思想和内容上比起杜甫要单薄得多。

结语

王国维在研究宋词时,把周邦彦和纳兰性德都抬的很高,对于这些诗话词话作者动辄评价某人某作品“第一”“之首”“一人”的现象,大家应该见多不怪。

纳兰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取了一个“真”字。周邦彦的“词中老杜”应该更多是的事词的形式方面,有继承和开拓之功。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王静安一家之言,未可全信。

王静安在《清真先生遗事》中不吝赞美之辞,说周邦彦“两宋之间,一人而已”;在《人间词话》中再度盛赞清真――“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我觉得王静安以词中太白形容苏东坡未尝不可,但以词中老杜来称谓周邦彦,并不是很妥当。



不妥之一:杜甫是诗圣,周邦彦能称词圣吗?清真词浑厚而不失绮丽,沉郁而不乏风流,的确算得上是宋词大家。但将其定位为词中杜甫,显然底气不足,他还远远达不到独领风骚、一骑绝尘的地步。



不妥之二:杜甫被称诗史,是现实主义,清真先生则是婉约词作的重量级代表,根本扯不到一块去。

周邦彦的词,婉约主其宗,脱不了雕红刻翠的粉底,将清真比杜甫,太牵强附会。

不妥之三:论婉约词情境技艺手法,清真果能力压梦窗乎?构词造境,歌咏铺陈,白石少游摩肩相论不置可否,然吴文英绝不输周邦彦。



说论词者各有喜好,王静安虽一代学者,未必是金口玉言。以上三点,足可推翻王静安之论。词中有太白,然未必有杜甫,如果硬往上靠,稼轩远比清真更合适。


抱庸斋主


将周邦彦比作杜甫,出自王国维的《清真先生遗事》:“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其余的暂且先不说,就说“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这里的先生,当然指清真先生,而周邦彦,号清真居士。

那王国维为何要这样作比,自然要从杜甫说起了。王国维前面说到“以宋词比唐诗”,这里文体不同,比的当然不是外在形式。那是内容吗?杜甫诗的内容很多,包括叙事、记史、自传、纪行、咏史、山水、述怀等等,种类繁多涵盖甚广。而周邦彦词的题材内容,多为男女艳情和羁旅行役,虽偶有忧思怀古之作,但整体上来说,内容上与杜甫差别也很大。所以二人创作相通之处自然不是内容。那么是情感表达吗?贯穿在杜甫诗中的情感,最多的是忧国爱民的厚生意识,而周邦彦词的情感,多表现个人儿女之情和羁旅愁思,情感上二人也没有什么共同点。那么剩下的,只有艺术手法了。那杜甫与周邦彦的创作手法,有哪些相通之处呢?我们先来看杜甫。

杜甫诗的创作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甫一生崎岖坎坷,悲慨满怀,其诗郁积着一股强烈的情感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儒家涵养和仁者之心,便将这一口气又咽下去了,使这股情感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具体我们可以看一首诗: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前面两联描绘了一幅萧瑟阴沉的秋景,为颈联的抒情起烘托铺垫作用。于是丛菊孤舟一联,顺势而出,表现出强烈的故国乡关之思,深沉悲切。但是诗人并没有进一步生发,而是宕开一笔,在尾联用一幅捣衣画面的描写,硬生生截断了感情的继续升华,但这里的截断也不是毫无关联。白帝城在东,杜甫当时所居的夔州在西,诗人听到白帝城的砧杵之声,暗含对远方故国的思念。但又不是写得那么直白,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让读者自行感受。

这大体就是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我们再来看周邦彦。王灼曾在《碧鸡漫志》里面称周邦彦为“奇崛”和“深劲乏韵”,张炎在《词源》中评价他“浑厚和雅”,陈廷焯则在《白雨斋词话》中直接说他是“沉郁顿挫”,那么周邦彦的沉郁顿挫表现在哪里呢?我们且来看他的一首《西河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周邦彦这首词在抒发怀古幽思之时,同样的是用景物描写来开头。词的上阙展现了历史遗迹的山川形胜,中阙则将画面拉近,表现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同杜甫的沉郁顿挫一样,周邦彦在下阙也没有将感情继续升华,而是将笔触一转,写到宋代的市井勾栏,最后化用刘禹锡的《乌衣巷》,将兴亡变幻之感寄寓其中。

所以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杜甫和周邦彦在创作手法上,都是先用景物的描绘烘托,顺势生发情感,但在情感要更进一步之时,就笔锋一转将其截断,转而在一幅寥落的画面中,表现出含蓄的情思。我想这就是王国维把周邦彦比作杜甫的原因吧。


高念远


《和zydia一起環道世界》君回答了問題。


长河日圆1


只是写作形式上可比杜甫,而境界确无可比。


会哥161104400


二者都是各自领域的集大成者,论手段技法,达到的高度相似,但世界上只有一个杜甫,没人能超过他的高度


黄鹤诗苑


整个世界也没有第二个杜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