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机器人产业|2018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热点回顾

“最江苏”导读

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发布《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旨在加快培育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目标三年内,全省机器人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最江苏”近期推出“聚焦机器人产业”专辑系列文章,立足江苏放眼世界,全方位多角度透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2018年,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资本、标准、政策几大要素交相辉映,合奏出新一年的热闹盛况。

机器人行业戴上国标“紧箍咒”

4月和6月,工信部分别公布最新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以及CR认证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名单。

4月20日,工信部公布了最新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我国500多家本体、3000多家集成商中仅有15家企业通过;6月4日,最新CR认证名单公布,64款机器人产品通过,其中包括34款工业机器人,虽然相较上一年认证通过的产品增长翻了一倍,但与产品总量相比占比仍不高。

聚焦机器人产业|2018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热点回顾

机器人产业繁荣的背后,标准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当企业逐渐增多,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发展呈现火热状态时,以《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和CR产品认证为代表的国家标准的出台,告诉我们一个现实:我国企业的达标率和产品的通过率还远远不够,企业实力和产品技术亟待提升。同时,当前的标准由于行业发展刚起步还不是强制性认证,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逐渐完善和成熟,戴上国标“紧箍咒”在所难免,因此,建议机器人企业早做准备,以便能够更好地迎接标准化的检验。

机器人企业忙扩产

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增长给企业增资扩产带来巨大的动力, 尤其在2017年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后,机器人企业都在积极扩充产能。

5月8日,安川都林机器人应用设备河北有限公司在香河机器人产业港正式投产,可同时进行100台以上中上涂机器人、50台以上底涂机器人的组装及离线调试工作。6月15日,安川(中国)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常州的第三工厂正式开业,新增年产能6000台,总产能达到1.8万台/年。

3月,库卡与美的发布公告称将在顺德新建机器人生产基地,预计到2024年机器人产能达到每年75000台,加上现有产能,库卡在中国每年的机器人产能总数将达到10万台。

同期,上海发那科和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合作,成立全资子公司——广州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9446平方米。新公司将建设集机器人销售、展示、培训、技术支持及仓储等业务于一体的华南基地。


聚焦机器人产业|2018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热点回顾

4月16日,ABB机器人青岛应用中心新址启用。ABB公司首席执行官Ulrich Spiesshofer表示将在中国的机器人生产能力提高一倍。

外资机器人企业在中国增资扩产的同时,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扩产步伐更大。 新时达目前有在建新工厂4个,包括位于上海嘉定的年产1万余台套的新时达机器人智能新工厂、位于深圳松山湖的年产1万台的工业机器人和10万套运动控制系统的众为兴新工厂、位于昆山的晓奥享荣新工厂和位于安徽芜湖的新时达机器人工厂。2017年新时达机器人出货量不到3000台,此轮扩产旋风有点猛。

然而,新时达跟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比起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新松机器人在沈阳、上海、武汉、杭州、阜阳、潍坊、郑州、湘潭等地设立20多处产业基地或产业园。新松机器人2017年营业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20.7%,但产业基地的布局远远超前于其产品的销售增长。

AI与机器人加速融合

传统工业机器人主要依从一系列控制指令完成任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感知、人机交互、行动控制、智能决策等领域的发展,机器人也在逐步升级 。

比如,通过机器人视觉,可以让分拣机器人更精准的识别;通过机器人传感系统,机器人可以感知周边环境,与人和环境和谐共处;通过语音识别,机器人可以实现语音控制和人机对话等。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上半年机器人领域有23家完成融资,机器视觉相关融资有9家,其他融资主要在语音识别、芯片、定位导航等领域。

6月,英伟达推出具有强大AI功能的机器人平台Nvidia Isaac。NVIDIA Isaac的核心是JetsonXavier,这是全球首款专为机器人设计的计算机芯片。JetsonXavier拥有6种高性能处理器,包括1个VoltaTensorCore GPU、1个8核ARM64 CPU、2个NVDLA深度学习加速器、1个图像处理器、1个视觉处理器和1个视频处理器。

聚焦机器人产业|2018年我国机器人行业热点回顾

这些处理器使其能够同时、且实时地处理数十种算法,以用于传感器处理、测距、定位和绘图、视觉和感知以及路径规划。它让机器人能够从传感器获取输入、定位自身、感知其环境、识别并预测附近物体的运动、推理出合理动作并安全执行。

家用机器人出现上市第一股

5月28日,家用服务型机器人公司科沃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截止7月23日收盘,科沃斯总值已达250亿元。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约50%,2017年售出321万台地宝扫地机器人,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40%。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扫地机器人渗透率4%-5%,内陆则低至0.5%,相较于美国16%的家庭扫地机器人渗透率,我国还有广阔的市场提升空间。另外,科沃斯2015年开始布局海外市场,2017年海外销售额达到7.6亿元,同比大增431%。

2016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出货量在1000万台左右,中国占据了超过1/3的市场空间。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美国iRobot市占率超过50%。借鉴iRobot的本土及海外各占50%销售额的发展经验,家庭服务机器人在海外市场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我国服务机器人有一定的全球对比优势。首先,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较为成熟,产品落地快。我国在制造业领域有全球最全的产业链,这为服务机器人从研发到生产缩短了时间。其次,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起步时间远远落后于国际四大巨头,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我国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在无人机等领域领跑全球。最后,我国市场空间大,产品细分齐全,产品更新迭代快。

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人机共融

8月15日,为期5天的“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作为机器人行业最有代表性的会议和展会之一,本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300多位顶尖的机器人行业专家和机器人企业精英,深入解读了当前机器人先进技术和行业机遇。

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的是一年的行业发展趋势和主旋律,2018年关注的重点无疑是协作机器人和人机共融。但今年并不是顺应了趋势,身为协作机器人企业就能获得好的发展,10月份全球协作机器人领域的领先者Rethink Robotics公司就宣布了倒闭。

由此可见,关注协作机器人、人机融合的趋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到产品功能技术与价格的统一,只有打开了市场,才能将行业趋势转化为企业的优势。

电商巨头助力配送机器人崛起

2018年,以京东、阿里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纷纷涉足机器人领域,研发的配送机器人相继完成测试走上马路,带动了配送机器人的新崛起和新发展。

今年以来,以电商、物流、互联网公司为主导,配送机器人迎来了新发展。6月份,京东无人车总部落户长沙,并宣布配送机器人进入量产时代,通过在各大学校园的上路测试,在618期间实现了场景常态化运营;6月份,苏宁物流研发的卧龙一号也正式进入常态化运营;此外,今年唯品会的智能快递无人车、阿里菜鸟的小G Plus、饿了么的万小饿、腾讯的微派等产品都开始了内测和上路。

2018年配送机器人之所以能够迎来爆发,离不开电商、物流、互联网公司等的资本支持,而这些企业之所以积极推动配送机器人发展,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普及、人们消费理念转变下,网购方式崛起所带来的配送压力。换言之,配送机器人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型产品,当市场由原来的工厂企业扩大为电商、物流和互联网企业,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就呈现了出来。

长三角等地机器人产业扶持力度大

在机器人这个热点发展领域,各省市政府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扶持。但从各省市比较来看,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支持政策出台早、补贴力度大。珠三角、长三角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其他区域成熟,在更好的扶持政策下更容易吸引机器人企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相比而言,中西部区域机器人产业较为落后,但由于制造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对机器人需求逐步提高,未来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机器人行业的火爆加之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使得机器人小镇遍地开花,截止2017年底,全国已有约50个机器人小镇或机器人园区设立。2018年以来,机器人小镇建设继续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