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家长诉苦:跟孩子好说歹说,沟通引导,这些事情都做过了,为什么孩子根本没什么改变,还是不愿意表达自己?

其实,家长会有这样困扰的根源,在于“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试想下,你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命令性的语气是不是占了90%,而“倾听”和“行动”的部分是不是少之又少呢?言传失去了“身教”就没有作用了。

特别是在发现孩子有畏难、胆小怕生、不自信的情况,对孩子状态的关注了解,并且“言行合一”的引导,是解决的关键。

多特儿童专注力福州汉唐校区学员奇奇(化名)妈妈,是位正能量满满的家长,在和她的沟通中,我们对这个结论有了更有力的论证:

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奇奇是个很聪明很机灵的小朋友。但是在人际相处上比较胆小怕生,遇到一些疑难事情常常容易退缩,畏难情绪较强。另外,奇奇在体能方面和精细动作能力上比较弱,和人交流的时候,比较容易分心、走神,专注力比较差,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奇奇妈妈也是因为孩子这样的表现,在网上看到多特,于是就带着奇奇上门做了测评。多特汉唐校区的校区主任拿到测评报告后,对奇奇妈妈做了一次深度解读。

校区主任表示,孩子畏难怕生其实是因为孩子触觉失调,体能和精细动作较弱是本体觉失调导致的。因此,根据孩子的这些情况,奇奇在多特进行了针对性的感统和专注力训练。

因为奇奇妈妈很配合多特的家庭训练,每天都坚持打卡,反馈孩子每天的变化。因此,在家校的双重配合下,孩子在多特只训练了一段时间,体能、专注力、规则意识就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畏难、怕生慢热这块进步还是不是很明显。


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奇奇妈妈每天的打卡记录截图)

触觉失调的孩子除了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外,家庭引导显得更重要。根据奇奇妈妈反馈,孩子3岁前,是乡下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对孩子都是一切包办居多。这也就造成了孩子在3岁前,缺少必要的触觉刺激,所以这块的缺失,也是导致孩子怕生慢热,畏难的主要原因。

妈妈表示奇奇3岁后就在自己身边带了,为了弥补孩子这方面的缺失,做了很多努力。在引导过程,虽然常常要吐血的感觉,但是,还是保持着耐心,去了解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孩子。

比如:家里来客人,奇奇会偷偷的躲到门后去,或者家人背后。妈妈表示看到孩子这样的表现,一般不会去逼迫他,不会用命令的语气让他一定要对别人主动做出任何回应,而是一味的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感染他。就这样,在这几年的用心引导下,孩子现在比以前进步了许多,不会那么排斥陌生人了。

另外,妈妈说奇奇的兴趣班较多,英语、画画还有在多特的训练,都会占用大人和小孩很多的时间,孩子一开始觉得麻烦,因此,畏难情绪就上来了,不想去做想放弃。妈妈对此一直保持着耐心,和奇奇说道理,引导他,早晚接送,为他复习打卡,因为妈妈的引导与坚持,孩子渐渐开始对这些产生了兴趣,更学会了坚持,看到孩子这样,妈妈表示很欣慰。


最后,奇奇妈妈也和其他家长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从奇奇妈妈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胆小、怕生,有畏难情绪的时候,常常反复的靠“语言”的力量,去命令孩子不要这样,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聚焦家庭教育》一书中有提到“言行合一”的概念:

在2岁之前,孩子的行动能力有限,父母的言语都是描述自己的行动,描述孩子面前的现实。婴儿一喊爸爸,爸爸就带着笑脸出现了;一喊姥姥,姥姥就出现了,会摸摸他的头,给他送东西;一喊妈妈,妈妈就出现了,开始抱着他,露出胸脯,给他喂奶…所以,在婴儿的亲子关系世界里,语言即行动,行动及语言,这是一个言行合一的世界。

而孩子在3岁左右,进入第一个反抗期。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往往不再描述自己的行动,不再描述现实,而是限制孩子的行动,指向一个未来的目标,要让孩子去完成。虽然,限制和引导是没有错的,父母就是要通过引导和限制,把孩子变成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但是由于父母缺乏对孩子状态的深入了解,限制和引导能力差,方法有问题,所以最终导致了孩子的反抗。


孩子胆小慢热,不自信…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畏难情绪较强,因为害怕,所以不愿意去尝试。而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去倾听,去了解,用“为什么”替换原先的“不要这样”、“你应该怎么样”,同时加以行动,言行合一的引导孩子。


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那么,面对孩子畏难、胆小怕生、不自信...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多妹在此汇总了一些方法,以供家长们参考:

1给孩子讲故事

给孩子讲小故事,是了解孩子想法以及正确引导孩子的好方法。在讲故事的途中,利用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情节,让孩子说说他的想法。

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假如换做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呢?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等等。

2父母要以身作则

如果希望孩子在交往方面有所建树,那么爸爸妈妈首先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

爸爸妈妈可以与邻居亲切问候,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的各种活动等,做出与人和谐相处的表率给孩子看。只有父母关爱、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孩子,孩子才会关爱、尊重他人。

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3让孩子学会主动

孩子不能加入别人的游戏中时心里会难过,如果父母示范给他一些交往技巧会更好些。

如:教一些接近的技巧,走到其他小朋友的身边,带好玩的玩具(吸引别人的注意);主动说话,叫对方的名字,展开自己的手臂,或者做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动作等友好举动。

4邀请孩子的朋友

可以在周末或孩子过生日时,邀请孩子的朋友及妈妈前来做客,借此增进双方友谊。或者我们应让孩子们去同一个学习班共同学习,或一起参加小规模的俱乐部活动,借以增加孩子相互亲近的机会。

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5 让孩子适当体验失败

“名嘴”白岩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

我们在平时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怕他落败,就“放水”让着孩子,甚至因为他输了哭闹,就更改游戏规则。这样只会让孩子误解,认为“赢”是最重要的,只有赢了,才能得到认可,从而“得失心”变得很重,失败了就倒地不起。

6 给孩子制定易达成目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难免会给孩子设定一些成长任务或目标,有时父母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过高或不切实际,让孩子难以达到或完成,孩子就会从中体验到失败和受挫。循环往复,孩子便沉沦在自卑、害怕失败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情感下,难以获得成长、快乐和自信了。

孩子畏难、胆小慢热、不自信……比起用“说”的,这件事情更重要

教育没有一个统一模板,只有试着去倾听和了解孩子,用行动去引导孩子,言行合一,才是最正确有效的“引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