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我們常常會聽到很多家長訴苦:跟孩子好說歹說,溝通引導,這些事情都做過了,為什麼孩子根本沒什麼改變,還是不願意表達自己?

其實,家長會有這樣困擾的根源,在於“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試想下,你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命令性的語氣是不是佔了90%,而“傾聽”和“行動”的部分是不是少之又少呢?言傳失去了“身教”就沒有作用了。

特別是在發現孩子有畏難、膽小怕生、不自信的情況,對孩子狀態的關注瞭解,並且“言行合一”的引導,是解決的關鍵。

多特兒童專注力福州漢唐校區學員奇奇(化名)媽媽,是位正能量滿滿的家長,在和她的溝通中,我們對這個結論有了更有力的論證:

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奇奇是個很聰明很機靈的小朋友。但是在人際相處上比較膽小怕生,遇到一些疑難事情常常容易退縮,畏難情緒較強。另外,奇奇在體能方面和精細動作能力上比較弱,和人交流的時候,比較容易分心、走神,專注力比較差,不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奇奇媽媽也是因為孩子這樣的表現,在網上看到多特,於是就帶著奇奇上門做了測評。多特漢唐校區的校區主任拿到測評報告後,對奇奇媽媽做了一次深度解讀。

校區主任表示,孩子畏難怕生其實是因為孩子觸覺失調,體能和精細動作較弱是本體覺失調導致的。因此,根據孩子的這些情況,奇奇在多特進行了針對性的感統和專注力訓練。

因為奇奇媽媽很配合多特的家庭訓練,每天都堅持打卡,反饋孩子每天的變化。因此,在家校的雙重配合下,孩子在多特只訓練了一段時間,體能、專注力、規則意識就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畏難、怕生慢熱這塊進步還是不是很明顯。


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奇奇媽媽每天的打卡記錄截圖)

觸覺失調的孩子除了進行一些基本的訓練外,家庭引導顯得更重要。根據奇奇媽媽反饋,孩子3歲前,是鄉下奶奶帶大的,爺爺奶奶對孩子都是一切包辦居多。這也就造成了孩子在3歲前,缺少必要的觸覺刺激,所以這塊的缺失,也是導致孩子怕生慢熱,畏難的主要原因。

媽媽表示奇奇3歲後就在自己身邊帶了,為了彌補孩子這方面的缺失,做了很多努力。在引導過程,雖然常常要吐血的感覺,但是,還是保持著耐心,去了解孩子,用自己的行動去帶動孩子。

比如:家裡來客人,奇奇會偷偷的躲到門後去,或者家人背後。媽媽表示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一般不會去逼迫他,不會用命令的語氣讓他一定要對別人主動做出任何回應,而是一味的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感染他。就這樣,在這幾年的用心引導下,孩子現在比以前進步了許多,不會那麼排斥陌生人了。

另外,媽媽說奇奇的興趣班較多,英語、畫畫還有在多特的訓練,都會佔用大人和小孩很多的時間,孩子一開始覺得麻煩,因此,畏難情緒就上來了,不想去做想放棄。媽媽對此一直保持著耐心,和奇奇說道理,引導他,早晚接送,為他複習打卡,因為媽媽的引導與堅持,孩子漸漸開始對這些產生了興趣,更學會了堅持,看到孩子這樣,媽媽表示很欣慰。


最後,奇奇媽媽也和其他家長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從奇奇媽媽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膽小、怕生,有畏難情緒的時候,常常反覆的靠“語言”的力量,去命令孩子不要這樣,結果卻適得其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聚焦家庭教育》一書中有提到“言行合一”的概念:

在2歲之前,孩子的行動能力有限,父母的言語都是描述自己的行動,描述孩子面前的現實。嬰兒一喊爸爸,爸爸就帶著笑臉出現了;一喊姥姥,姥姥就出現了,會摸摸他的頭,給他送東西;一喊媽媽,媽媽就出現了,開始抱著他,露出胸脯,給他餵奶…所以,在嬰兒的親子關係世界裡,語言即行動,行動及語言,這是一個言行合一的世界。

而孩子在3歲左右,進入第一個反抗期。父母對孩子的語言,往往不再描述自己的行動,不再描述現實,而是限制孩子的行動,指向一個未來的目標,要讓孩子去完成。雖然,限制和引導是沒有錯的,父母就是要通過引導和限制,把孩子變成一個適應社會的人。但是由於父母缺乏對孩子狀態的深入瞭解,限制和引導能力差,方法有問題,所以最終導致了孩子的反抗。


孩子膽小慢熱,不自信…其實都可以歸結為畏難情緒較強,因為害怕,所以不願意去嘗試。而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去傾聽,去了解,用“為什麼”替換原先的“不要這樣”、“你應該怎麼樣”,同時加以行動,言行合一的引導孩子。


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那麼,面對孩子畏難、膽小怕生、不自信...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多妹在此彙總了一些方法,以供家長們參考:

1給孩子講故事

給孩子講小故事,是瞭解孩子想法以及正確引導孩子的好方法。在講故事的途中,利用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情節,讓孩子說說他的想法。

如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假如換做你的話,你會怎麼做呢?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等等。

2父母要以身作則

如果希望孩子在交往方面有所建樹,那麼爸爸媽媽首先應該為孩子做出榜樣。

爸爸媽媽可以與鄰居親切問候,積極參與所在地區的各種活動等,做出與人和諧相處的表率給孩子看。只有父母關愛、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孩子,孩子才會關愛、尊重他人。

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3讓孩子學會主動

孩子不能加入別人的遊戲中時心裡會難過,如果父母示範給他一些交往技巧會更好些。

如:教一些接近的技巧,走到其他小朋友的身邊,帶好玩的玩具(吸引別人的注意);主動說話,叫對方的名字,展開自己的手臂,或者做與其他小朋友一樣的動作等友好舉動。

4邀請孩子的朋友

可以在週末或孩子過生日時,邀請孩子的朋友及媽媽前來做客,藉此增進雙方友誼。或者我們應讓孩子們去同一個學習班共同學習,或一起參加小規模的俱樂部活動,藉以增加孩子相互親近的機會。

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5 讓孩子適當體驗失敗

“名嘴”白巖松說:“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我們在平時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不要因為怕他落敗,就“放水”讓著孩子,甚至因為他輸了哭鬧,就更改遊戲規則。這樣只會讓孩子誤解,認為“贏”是最重要的,只有贏了,才能得到認可,從而“得失心”變得很重,失敗了就倒地不起。

6 給孩子制定易達成目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難免會給孩子設定一些成長任務或目標,有時父母給孩子制定的目標過高或不切實際,讓孩子難以達到或完成,孩子就會從中體驗到失敗和受挫。循環往復,孩子便沉淪在自卑、害怕失敗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情感下,難以獲得成長、快樂和自信了。

孩子畏難、膽小慢熱、不自信……比起用“說”的,這件事情更重要

教育沒有一個統一模板,只有試著去傾聽和了解孩子,用行動去引導孩子,言行合一,才是最正確有效的“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