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買到即賺到

說起價值投資,白馬股,$格力電器(SZ000651)$ 是所有投資者都繞不過去的。不管是作為20年來回報率最高的股票之一,還是基金機構必須標的,格力的關注度從未下降。很多投資者都在格力上斬獲頗豐,大家都說它好,那麼好在哪裡?

過去幾年,關於空調行業天花板,以及空點行業門檻低的威脅論層出不窮,但是直到今日格力的增長依然穩健。作為懶人,你可以持續持有格力而不問為什麼,但是投資者不能靠運氣賺錢,我從幾個比較主要的角度來看一下格力的護城河到底在哪裡。格力,以空調業務為主。

連續多年市佔率第一,蟬聯質量自由、評價最好、售後最好等稱號。多年專注於主業,是格力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格力在新的智能裝備業務上下了很大功夫,可能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格力,買到即賺到

財務數據和增長能力也好的一塌糊塗,作為一個製造業,長期ROE能達到30%真是一個奇蹟。除了15年度空調行業清理庫存等因素,格力的業績穩步增長。

格力,買到即賺到

格力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於多方面,渠道、供應鏈管理、營銷、質量、研發等等,我們一條一條剖析。

1.渠道

相比於老對手美的,格力自建渠道並鋪遍全國已然是一樁美談。當年國美蘇寧如日中天,家電行業紛紛進駐,唯董明珠悍然拒絕,力保中小經銷商。直至今日,大型賣場裡仍少見格力出現,專賣店是格力主要的銷售渠道。採用經銷商的好處是什麼,格力為何如此執著於掌控經銷渠道?相比於廠家直銷,經銷商是先採購貨物,再賣出去,其實算一個小老闆,給自己打工。銷售是給別人打工,經銷商是給自己打工,動力完全不同。

所以,經銷商比廠家自己的銷售員更能賣貨,更能打拼市場,因為他賣不出去貨就砸手裡了,承擔不起這個損失。雖然經銷商在賣空調上更有優勢,但也有自己的問題,就是難以管理。因為經銷商和廠家是合作關係而非僱傭關係,所以廠家的命令並不能管控經銷商。這就會導致諸如區域竄貨,出現假冒偽劣產品,價格體系混亂等情況,事實上很多小品牌都會有這些問題頭疼。對於經銷商來說,他不會對品牌負責,只要能把貨賣出去,哪怕牌子垮了也無所謂,不幹這家可以幹另一家。

再加之大部分廠家通常會給經銷商賬期,這就相當於經銷商其實自己沒掏錢就拿到了貨去賣,那麼他們的立場就跟銷售員差不多。能賣就賣,賣不出去逼廠家回購退貨,甚至跑路不幹,反正自己沒有投錢在裡邊。

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有實力的廠家是要求現款現貨。而格力首創預收款制度。大家都知道格力向來淡季壓貨,要求經銷商提前訂貨,提前付一部分定金,這個比例大概在30%左右。

大家注意,這個安排可不是誰都玩得起的。經銷商通常資金並不充裕,為了付定金需要去借高利息的貸款,經銷商可不傻,這個資金成本會算到格力頭上。當他們跟格力進貨時,就會要求格力打折優惠來彌補這個資金成本。付出這麼大代價,好處主要有兩點。付了定金,經銷商就聽話了很多,畢竟錢已經打過去了,不聽話心裡慌啊,

格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經銷商發號施令

如果說現款現貨至少保證了下個月經銷商任勞任怨,那麼預收款就是保證下半年經銷商都得任勞任怨的幹。

格力,買到即賺到

其實美的也在幹這個事,但是格力從一開始就這樣幹,阻力更小。明顯看出格力的預收款比例更高,預收款./營業收入的比例其實代表了對渠道的掌控程度。這方面格力更勝一籌。既然預收款這麼好,為什麼只有少數廠家這麼幹?首先,你的產品要好,緊俏好賣,經銷商才會接受這麼苛刻的預收制度。這一條就打敗了大部分人,

其次,哪怕你產品再好想通過預收來約束經銷商,也會嚇走很多人,格力當初也是做了很大犧牲。不是每個企業家都有魄力的。

格力,買到即賺到

我們看格力的報表會發現,格力的存貨非常少,根本不像一個製造業企業。再看存貨分類,會發現它的庫存商品比例明顯低於同行業。這是由於格力把存貨全部分配給渠道了,由渠道經銷商承擔了庫存,好處是不用擔心存貨積壓,經銷商會拼了命的去賣。那麼要觀察存貨規模怎麼辦,觀察經銷商。還是看預收款,如果今年經銷商也就是渠道庫存高位,經銷商賣都賣不完,肯定沒有動力打太多預收款來訂貨。

如果今年銷售火爆,經銷商肯定拼了命的打錢訂貨,生怕提不到貨,那麼預收款的比例就會明顯增高。

2.供應鏈

上文說了銷售端,這裡來看供應端。供應鏈決定了兩個重要的東西,

一是成本,

二是質量,這個兩個都是企業的命脈。首先看成本,製造業有個詞就規模效應。生產100件和生產10000件的成本是截然不同的,涉及到開模,開機,工人安排,配送,原料採購等等問題。量大,可以安排集中連續生產,所以有的廠家寧願降價也要把銷量提上去。

量變工法變,

工法變了成本就會降下來

最明顯的例子在汽車行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爆款車的打折特別厲害,這就是產量大增後成本急劇下降的結果。那麼廠家如果才能發揮好規模效應的優勢呢?這就是剛才說到的預收款的第二個優勢。格力通過預收款的方式,提前3個月拿到了所有經銷商的訂單,這樣就對全年生產的量有了大概的估計。有了訂單保障,就可以放心安排採購生產計劃,通過集中購料集中生產的方式,將成本降到最低。成本降低了,多出來的收益可以用來改善質量,也可以用來降價討好消費者。經濟學需求定律告訴我們,價格降低,需求增多。於是銷量擴大,成本更低,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就表現為遠超同行業的實力。

格力,買到即賺到

還是那個問題,為什麼別人不能這樣做?前提是格力有預收款制度,通過把所有經銷商的訂單集合在一起,對來年的生產已經有了明確的數據。再通過供應端的安排,享受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下降,整個是相互配合的。有人問,提前三個月訂貨,萬一經銷商判斷錯了怎麼辦?作為經銷商,離市場最近的生意人,他們對市場的敏感性是最高的,看得到賺錢的可能性他們才會出手。而且即使有部分判斷錯誤帶來損失,成本下降的收益也遠超過這些損失。而其他廠家,大都是臨時訂貨,即下游來了單子才臨時生產。即使提前備貨,也不敢備太多,因為很容易庫存積壓,製造業的庫存積壓是很可怕的事情,輕易吞噬掉所有利潤。

格力大頭是集中備產,少量是臨時補貨而其他廠家大頭是臨時生產,少量是提前備貨,成本差距明顯,毛利率差距明顯

還有一點,應付款。這個指標跟預收款是對應的,它的左右就是試探上游的降價空間。通常來講,當應付款的週轉天數放長(即上游願意接受更長的賬期),即意味著有降價空間。為什麼要試探?格力在外協廠買零件不同於我們買水果方便麵,我們賣的商品價格很明確,經過了市場的驗證。但格力的很多零件是獨家採購,根本沒有市場定價,上游有多少利潤空間格力不是很清楚。如果直接問,上游一定哭窮。來硬的不合適就來軟的,應付款的週轉天數,可以通過在檢收、入庫、回執等流程安排上卡時間,從而變相延長,如果上游利潤空間小,自然激烈反恐;如果上游利潤空間很大,就容易讓步,再加上同為製造業企業,格力有對成本有一定了解,很容易逼迫上游延長賬期。當賬期延長的一定程度,格力會要求上游降價,同時賬期恢復到最初的安排。

所有,應付款週轉的不斷延長,就意味著成本降低,毛利率提升。

剛才說的是成本,現在說質量。

格力,買到即賺到

如果大家細看格力的年報,會發現格力的主營業務收入有絕大部分來自於製造業,但還有超過10%來自於其他。這個其他,就是原材料的銷售收入。為什麼格力會賣原材料,主要是為了掌控質量。格力空調的很多零件是通過外協廠來製作,那麼如何保證品質呢。格力自己去市場上採購鋼材等優質基礎材料,將其賣給外協廠,由外協廠生產好之後再購回,同時派人監督生產。這就防止了外協廠在原材料上以次充好。其他類的營收,就是賣原材料的收入。

大家都說格力質量好,不是沒有來源的,對於上游的控制到如此地步,品質怎能不好。市場的普遍做法是要求外協廠採購指定原料,但陽奉陰違居多,而格力寧願多花些成本也要保證質量穩定。16年格力營業成本915億,其中的材料成本大概為30%,也就是300億左右。而當年格力的其他業務收入為150億,也就是說格力自己採購供應了近一半的基礎材料。格力的自主供料是最多的,所以為什麼格力最貴,因為材料是最好的,質量是最好的。

3.銷售返利

關於格力的銷售返利,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也是很多人詬病所在。這塊的情況實在太複雜,局外人都只能是管中窺豹。簡單的來講,就是格力在當期預提費用,作為對經銷商的返利和支持,待以後行業不景氣或者支持渠道時候發放。而這個發放不是現金,是實物發放,也就是經銷商進貨時可以抵扣,相當於變相降價。這一點在行業很普遍,如茅臺,五糧液,甚至伊利等。

格力,買到即賺到

這一塊累積的越多,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就越強。遇到行業蕭條之時,格力可以通過這裡釋放一部分支持渠道,行業景氣的時候就多計提一點,跟存錢罐一樣。大概邏輯如此,具體的財務怎麼做賬怎麼計提,我財務不過關就不獻醜了,雪球有很多大神分析的很透徹。

4.護城河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已經發現,所謂格力的護城河,不是一句兩句話說得清楚的。下游,自建渠道,通過預收款掌控經銷商,併為上游集中生產打好基礎。上游合理備產,降低成本,省出費用來改善質量,積極研發。通過質量提高,幫助下游更好的額銷售產品,源源不絕,它是一個首尾相連的因果關係,這才是格力護城河的真面目。製造消費行業不像科技股,一個大技術突破就能幹掉所有競爭對手。製造業的優勢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通過一些不起眼的小問題,甚至是在採購安排、銷售規劃、渠道管理、存貨控制、內部制度、部門設置等等方面,可能單獨一個點改善的效果不明顯,當這些問題累積起來,就是行業龍頭和普通企業的區別。企業的勝出,一定是產業鏈的勝出。格力在空調這產業鏈上佔據了主導地位,指揮上下游的供應和分工,整條產業鏈脫穎而出,而作為指揮者,格力理應獲益最大。產業鏈由誰來主導,這還是一門學問。

公司裡為什麼老闆做主?他既不懂一線生產,又不直接面臨銷售,但他各方都懂一點,所以才做全局管理。如果銷售做老闆,或者生產部門當老大,這個公司的導向就會出問題,生產和銷售就無法正常配合。把公司放大到整條產業鏈也是一樣,如果下游渠道做主,指揮整條供應鏈,這就像A股很多藥企,銷售導向型,質量不咋地。如果上游做主,就像某兩個鋰礦公司賺足了錢,而產業鏈卻沒有起色。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很多事情能透徹一些。如電影行業,本該是電影製作廠家主導,然而下游明星太過強勢,吞噬了大部分利潤,所以電影公司很難走出來。反而迪士尼通過自建IP,一枝獨秀。作為前幾年的熱門股長城汽車,也是國產車裡面的佼佼者,長城對於供應端的管理就非常到位,對於成本控制上很有幫助。能夠指揮好產業鏈,企業就越容易戰勝競爭對手。

5.董明珠

格力走到今天,跟董明珠分不開。如果不是董明珠的固執和倔強,格力的很多創新或許也留不到現在。可能她犯過錯,但她在對格力渠道的建設,以及內控的管理上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企業家的職能是企業質量的重要一環,老巴在選企業時就非常關注CEO的品質。哪怕是狼性的團隊,也需要一隻頭狼來帶領。時至今日,董明珠面臨退休。但格力已成為龐然大物,其既有的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已經形成,哪怕換一任CEO,也難以改變這個慣性,格力依然會在目前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6.結論

說了這麼多好的,不好的也有。那就是行業,畢竟空調是耐用品,不像消費品那麼樂觀。但是以目前空調行業的增速和保有量,近幾年說行業問題還是杞人憂天了。總的來講,格力肯定值得買。至於什麼估值買,這個簡單,對於一下歷史估值圖,估值低位買入就行。

格力,買到即賺到

格力歷史上最高不過20倍PE,長期在15倍PE一下,有人認為市場定價錯誤,對這一點我不敢苟同。

一來行業確實有隱憂,

二來製造業普遍估值低,且格力專注於空調一個品類,確實容易產生一眼望到頭之感,或許以後智能裝備業務展開後會有好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