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天翼用户58944




黄维在晚年被骂得很惨,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军事水平的影响。

黄维在最后时期能够成为兵团司令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被关麟征挤走后,蒋介石为了照顾陈诚的面子,也为了安抚他,任命他为所谓的“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训练青年军,说白了也只是个闲置罢了。但是,他在最后却成为了12兵团的司令不得不说让人很惊讶,更让他的竞争对手很不服很不爽。

按理说能够坐到兵团司令的位置,黄维的军事水平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吧?确实如此,但是他的水平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黄维生于1904年2月28日,江西贵溪人,原字悟我,后来因为蒋介石在送给黄维的照片背面写了“培我弟惠存”,便将字改为培我,算是向蒋介石表忠,当然他这么做,也难免会被人诟病。

黄维曾因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而被迫背井离乡,但是在读过黄埔后则成了蒋介石的忠实拥护者。

黄维也是陈诚土木系的嫡系将领,是从陈诚的起家部队11师走出来的,很受陈诚的赏识。1929年黄维到陆军大学特别班深造,1932年毕业后回到11师,被陈诚果断升为31旅旅长,然后在“围剿”中升到了11师师长。陈诚能将11师这支嫡系王牌军交给黄维,也说明了陈诚对他的器重和信任。

黄维被讽为“书呆子”应该是与他的作战风格有关,在淞沪会战中被称为“血肉磨坊”的罗店争夺战,黄维带着67师抵御日军猛烈的炮火,67师打到最后,竟然连文书和炊事班都扛枪上阵了,结果在战后整编时,黄维所部剩下的人居然凑不够1个团。这是黄维的成名战,但是也颇受人诟病,被人说成是指挥僵硬呆板,当然我们更应该肯定的是他的英勇。



1938年被升为18军军长,黄维可谓是意气风发了,毕竟是接了土木系老板陈诚的班。

但是,黄维还没得意多久,又被调任54军军长,驻守滇越边境。当然54军也属于中央军,也不算太差,关键还是看有没有机会立功。好巧不巧的是54军隶属第九集团军,这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又是关麟征,关麟征与陈诚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怎么可能会让陈诚的人待在自己的集团军里?所以,关麟征在1943年挤走了黄维,让张耀明接手了54军。陈诚为此专门飞到昆明,想要帮黄维找回场子,结果却被关麟征暗讽为“心胸狭隘”,陈诚气得要死,但也拿关麟征没办法。

自己的人被欺负了,陈诚当然不能什么都不做,所以还是要请老头子出面,当时的黄维说到底没多重要,所以蒋介石不可能为了黄维去惹怒关麟征,但是又不能让陈诚没面子,便让黄维回重庆到“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当了个副总监,负责培训学员。



自1944年被任命为“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后,黄维便没上过战场,让他指挥兵团作战?他根本没那份实力,且不说实力,连最基本的经验他也没有!

第12兵团司令这个官帽对黄维来说,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1848年8月蒋介石要以王牌军18军为骨干组建第12兵团,辖覃道善10军、罗文广14军以及吴绍周85军,兵团司令的人选要么是18军军长胡琏,要么是14军军长罗文广,陈诚属意的也是胡琏,可是最后为什么让黄维当了呢?陈诚推胡琏,何应钦联合白崇禧推罗文广,相持不下,陈诚只好退一步向蒋介石推了黄维,蒋介石为了平衡这几方的争斗,所以同意了。黄维当了12兵团司令,胡琏当了副司令,杨伯涛接任18军军长,罗文广负气离开12兵团,后由熊绶春接受14军。



黄维这个兵团司令的位置根本坐不稳!

你“销声匿迹”了这么多年,突然蹦出来就成兵团司令了,谁服你?后来不得不向胡琏妥协,保证打完战回军校教书,才换来了胡琏的帮忙,不然黄维可能都指挥不动这支军队。

1948年6月11日,淮海战役打响。11月黄百韬被我军包围,黄维兵团12万余人迅速前往解围。

结果,黄维因为冒进陷入了刘伯承和邓小平为他设下的“口袋阵”里,钻进去还想再跑出来?几乎没有那个可能了,所以最终结果是黄维兵团全军覆没!事后杨伯涛等人痛骂黄维,又说如果让胡琏指挥,结果绝不会这么惨。

胡琏侥幸逃脱,黄维、杨伯涛等人被俘,据说在狱中黄维还被杨伯涛他们围攻过。

黄维的军事水平好不到哪里去,蒋介石让他这个已经好几年没有带过兵打过战、甚至当军长也没多少经验的人去带兵团可谓是天大的昏招。

黄维的水平勉强能够指挥军,这点从他当了54军军长最后竟然还是被关麟征抢走了也能够说明,但是指挥兵团,那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吾与吾国


黄维是战犯中始终认错不认罪的人,被称为花岗石脑袋,在战犯管理所中几次重病被新中国人民政府全力抢救,并且对他不强制不强加意识,他对共产党是服气的!说到军事水平,他脱离部队教书多年,但蒋介石还是让他当12兵团司令胡链当副手,可见蒋对他还是重视!在战犯管理所他的下属杨柏涛始终不理他,那就是双堆集的恩怨,廖运周(地下党)师的起义,和廖运周给黄维的突围计策导致了12兵团的失败!而扬柏涛的意见不被采纳。犹此看出黄维作为统帅似乎有些单纯!(他在战犯管理所要研究永动机,管理所给他提供了支持,研究永动机的人都很执着)突围中,胡链把新式的美制坦克让给了黄维,胡链乘坐老式坦克突围,结果黄的坦克抛锚他被俘虏了,胡链突围成功才有了后来的金门名将!


一叶小舟风雨渡


黄埔一期出身的黄维,能进入黄埔军校是经方志敏安排经由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介绍的,青年时期的黄维以共产主义为信仰。

个人认为,黄维的军事实战水平和军事理论素养在蒋军中皆属上乘,人品更没的说,是条好汉!他在双堆集的战败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失败,更多是他所属的集团政治上的失败。

电影《大决战》中的黄维

黄维是“小委员长”陈诚“土木工程系”的骨干成员,在28岁那年成为陈诚起家部队十一师的旅长,30岁接任陈诚成为十一师师长,34岁成为十八军军长。十八军是什么概念?你懂得。如果黄维军事素养不行,陈诚能让他当基本部队的军事主官?要知道军队就是陈诚这样的政客的第二生命!

让黄维打出声威的正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血战罗店”,在友军几乎崩溃的境况下,他以六十七师师长的身份率部死守罗店整整一周,连师部直属人员全都上了前线,战到最后全师只剩一千多人。黄维也正是在血战罗店后被提拔为王牌十八军军长,这可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血战罗店士兵

随后黄维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在家乡江西有力抗击了日军,粉碎了日军迂回德安的计划,为德安大捷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都说明,黄维还是很能打的。

说他书呆子,一方面指他刚正耿直坚持原则;二是他确实军校读的多,搞军事教育也多。

黄维先后读了黄埔军校,陆军大学,还曾去往德国深造军事,兵书读的多。再者他1939年任中央陆军军校教育长;1944年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蒋挂名总监;1947年还筹备创建了以西点军校为样板的新制军官学校,担任校长。

双堆集战场

至于后来黄维被蒋从学校拉出来就任新编的十二兵团司令长官,在双堆集被我军围歼全军覆没,黄维本人也成了俘虏,已经是非战之罪了,换谁都无力回天。



司马砸光


黄维非常擅长打硬仗,忠诚度很高。和黄百韬属于一类人。任何统帅都会喜欢这种人,也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只是在腐朽的集团中难以施展才华。

黄维在黄埔和陈赓、徐向前、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是同学,都是黄埔一期。在毕业、分配、东征北伐和别人并无不同。

相对于杜聿明的际遇,黄维在1929年陆大进修,学习三年,得到了陈诚的赏识,自然进入国军种子部队十八军。28岁就当了旅长,并参加第四、第五次“围剿”。

1、打硬仗被说成“书呆子”

在淞沪会战开始后,十八军作为国军嫡系精锐,自然要投入主要战场。

(罗店区域)

罗店是战场的重要节点,从开战后双方就在血战。黄维在67师李树森将军负重伤后,火线接替任务。黄维在接受任务后,与日军血战整整一周,最后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如此血战,国府自然会大嘉宣传,这也成了黄维的成名战。

(罗店作战)

但同僚自然会嫉妒,就说黄当时指挥死板僵硬,就有了“书呆子黄维”的说法。

其实想一想,淞沪战场中日集结部队百万,胜负关系国运。在重要节点上,只是死守死打。哪有什么打巧仗、打活仗的可能。比如大场能守住,中央军就不用放弃江湾、北站间阵地。

黄维在这种条件下坚持那么久,就证明其具备打硬仗的才能,属于难得的将才。

之后武汉会战黄维已经是18军军长,在南浔路马回岭一带作战,再次证明其打硬仗的能力。

2、久疏战阵与搞军事教育

黄维升任54军军长后,驻防中越边境。由于于关麟征的个人矛盾问题,被暂时雪藏,升任军委高参。

到1944年,开始编练青年军。黄维担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

(武汉会战)

到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又在武汉搞新式军官学校,准备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体制建校,培养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军官。

可以说自武汉会战后,黄维基本没有打过仗。

3、与再度打硬仗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为了确保华中战场主动,国军成立12兵团,由第18、10、85、14军组成,属于陈诚系看家子的部队。陈诚想让胡琏,武汉“剿总”白崇禧自然不乐意,最后折衷选了黄维。

黄维估计自己都诧异,我一个教书先生,怎么就成了兵团司令了?

(双堆集作战)

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很快淮海战役爆发,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统帅部决定将黄兵团东调。黄维率部在11月8日出发,侧敌行军,沿途越过多条大河,一路攻击前进。在宿县附近被围,即双堆集。

黄受命固守,到12月15日,全军覆灭。

要指出的是,这是一场硬仗,尤其是对兵团总部的攻击,大王庄之战。

战至下午,国军退回。同日,国军18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大王庄1个小时,然后以2个团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反击。双方寸土不让,逐堡逐壕展开空前惨烈的争夺。战至黄昏,华野7纵投入最后的预备队,与中野7纵重新组织进攻,终于攻占大王庄。

可见此战惨烈。

总结:

黄维忠诚度很高,这是为将的重要素质。在作战中,以打硬仗擅长;在军务上,铁面无私。

可惜站错了队伍,没有选择到人民的一面,如果当初跟着老乡方志敏,他的才能与性格优势或许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而不是在那里无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孙士庆. 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D].上海大学,2017.

张程. 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6.

张程:解放战争战事日志要略

陈克文. 万家岭战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温静静. 陈诚抗战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李东朗.军队素质、战略计划与解放战争的进程[J].中共党史研究,2009(09):62-70.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黄维的军事水平,正道有余,应变不足,忠勇有余,诡谋不足,“书呆子”的称号非常合适。

黄维(1904-1989)作为黄埔一期生,从军二十余年,为人堂堂正正,铁面无私而又有些书呆子气。军事领域,黄维是一位正将,打仗勇猛,有条有理,但智谋并不是很出色。可以顽强坚决地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但是遇上更复杂的情况也可能应变失措。“书呆子”其实未必是个贬义词。

下面简单回顾下黄维的从军历程。

黄维是在方志敏的安排下进入黄埔一期的,曾参加北伐、东征,国共分裂后成为陈诚的嫡系,1932年担任18军11师31旅旅长,1933年升为11师副师长、师长,期间参加了对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

抗战爆发后,黄维任18军67师师长,在淞沪之战的罗店之战,面对日军猛攻,黄维坚守了一周,三个团长一死二重伤,指挥部的文员全部持枪上阵。此战充分看出黄维敢打硬仗的虎将本色。

1938年,黄维升调第十八军军长,在会战中与日军大战。1939年又任54军军长,在云南防范日军迂回。后因与9集团军司令关麟征(黄埔一期同学)矛盾,调任中将高参(其实就是闲居)。

1944年,黄维调任青年军编练副总监(总监罗卓英),主持工作一年多,编成青年军三个军,成为国府后期的精锐。1947年黄维又先后担任31军军长、国防部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和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可以看出,黄维军事理论和事务性工作确实有一手,书呆子当校长也很合适。

1948年8月,国民党为了应对淮海大决战,匆忙建立了12兵团,汇集国军四个军精锐部队,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书呆子黄维被从校长宝座拉过来担任司令。副司令则是黄埔四期的胡琏。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虽然拥有优势兵力,但各部相互推诿,临敌踌躇,唯有黄维带着12兵团,一头从华中向徐州猛冲过去。当然,最终黄维被包围在双堆集,遭到解放军围歼。

为此,12兵团的将领都骂黄维,说要是让胡琏带队,绝不会这样。这话说的没错,胡琏的特点就是滑头,行军缓慢而谨慎,换成胡琏带队,只怕等到淮海打完,12兵团还出不了华中剿总辖区呢。这样至少还能保住12兵团。

(帅气的黄维)

可是,国军之所以输给解放军,除了政治原因外,不就是因为胡琏这样精致的人太多了,黄维这样呆的人太少了么?个个都只图保住自己势力,救援友军其徐如林,遭遇大敌撤退如风,结果优势兵力成为一盘散沙,被解放军各个击破。要是国军个个都是黄维,至少不会崩溃得这么快吧。

当然,黄维在奇谋方面确实比较短板,这也和他为人方正有关。国军中都知道黄维是个铁面无私没趣味的人,杜聿明、俞济时这些人都不敢在他面前犯戒律。因此,他也看不穿廖运周的计谋,被廖运周不但带着一个师起义,还匡走了不少大炮坦克。

总之,黄维作为军人,称不上一流名将,但算得上一个可靠的二流猛将。在一个健康的军事体系中会很好发挥螺丝钉的作用,但在国军这样一个四分五裂、各怀鬼胎的团体里,这是委屈了。

最后多说一句,黄维为将,为官都是无可指摘的,但私生活方面却值得商榷。他自己愿意搞永动机是他的事,但是让他夫人为此含辛茹苦这么多年,丈夫的职责是缺失很严重的。

(黄维发明的永动机)


巴山夜雨涮锅


黄维,黄埔一期生,国民党陆军中将,第十二兵团司令,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黄维作为最后一批特赦战犯被赦,这位“书呆子”一样的兵团司令在特赦以后就一直沉迷于永动机的研究。黄维作为战士,他个人作战勇猛,敢打敢拼,作为将军,他就有一点墨守成规,在他的那些黄埔同学看来黄维是一位好学生,但并不是好将军,个人指挥水平在国民党阵营中大概就是中等。


抗日战争中黄维一步一步打出了自己的名声,1937年9月他担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一职参加了“淞沪会战”,并接受了最重要的“死守罗店”任务,这一仗是黄维的成名战,因为一仗打下来一个师连一个团的人都凑不齐,战况之严重可见一番,不过后来也有人说黄维这次战役指挥的比较呆板,所以得了“书呆子黄维”的称号。

淞沪会战以后黄维又率军参加了许多战役,武汉会战在马回岭伏击日军,1939年赴滇越边境驻防,率领54军抗击日军,1944年在日军的“一号作战”计划行动后,蒋介石任命黄维培训一批军事学员做后备。

解放战争中黄维曾率部赴台湾,后来又被派去了浙江余杭和绍兴地区。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由于廖运周的率部起义和黄维自己的呆板最终被解放军围困在双堆集,十二天以后黄维军团被基本剿灭,黄维本想乘坦克突围,没想到坦克中途出了故障,遂被解放军俘虏。

被俘虏以后的黄维一开始身体不好,后来经过医护人员的调理得到了根治,特赦以后他被安排在文史馆做馆员(基本上特赦战犯都是这样),还受到了陈赓等人的接见,黄维本人一直对永动机念念不忘,出狱以后也还在琢磨。“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想如果在和平年代,黄维一定不会勉为其难的做一个将军,而是一位学者或者科学家。


历史十二郎




黄维是一个中国典型的士大夫式的人物,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任何时候不改初衷。他不喜欢私下拉帮结派,洁身自好。他在国民党中央军中是最喜欢学习的那一类军官,与时俱进,然而他进步的越快,就显得和别人越不搭。

黄维是那种不懂什么叫背叛的人,他一生忠于国民党,忠于蒋介石,做一名不问政治的职业军人。就算在战犯监狱中改造的漫长日子里,他从来不骂蒋介石。黄维在监狱中,借口自己有机械天份要研究永动机,躲避政治学习,拒绝认罪,6次特赦,别人都出去了,他还在要把监狱坐穿。直到1975年,中国大陆的政治形势好转时,他才被放了出来。



如果谈到黄维的军事能力的话,我个人认为那些说他军事能力不行的人都是马后炮,处在战场之上,恐怕也找不到比他的选择更好的出路。

如果说黄维能力不行,他又为什么能在黄埔一期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坐上了兵团司令的位置?



说黄维是书呆子的人,并不准确,但他确实喜欢读书,从小他毕业之后就回家做了小学教员。

经江西同乡的方志敏介绍,黄维来到了广州参加了黄埔一期的学习。黄埔毕业后,他先后参加了两次东征,表现优良,深得蒋介石的认可。

东征结束后,因为黄维的在校成绩特别好,加上他曾做过教员,回到军校后,作为优秀学员的他就成了教官。黄维精心选拔年轻有志有为的黄埔学生担任国民军的连排指挥官,并在不到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对士兵加强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深得蒋介石的赞许。

北伐时他已担任营长职务,并且在江西和孙传芳的主力决战时,立下赫赫战功。1929年,黄维又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参加了高级军官的培训,毕业后深得老长官陈诚的信任和提拔,被提拨为旅长。


1937年,黄维又被派到德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因为抗战爆发,他提前回国,于9月担任十八军67师师长一职,参加淞沪会战。罗店之战让他一战成名,他指挥自己的军队和日本的精锐部队血战一周,罗店几经易手,手下三个团长或死或伤,全师上下包括厨师都上了战场,战到最后仅剩1000多人撤出战斗。

这一场战斗打完,有人说他指挥死板僵硬,还送他一个书呆子黄维的称号。然而我们来看日本的作战特点更加死板僵硬,永远不变的打法,却让聪明的中国军队连连败北,原因就在于日本军人的基本功特别扎实,不投机取巧。在战场上,大家拼的就是意志,拼的就是基本战术战斗素质,没有这一点,你的战术再先进,最后也是输。



1938年,黄维被任命为十八军军长,同时被蒋介石寄以厚望,把他的字从悟我改为培我。

在武汉会战中,黄维在自己的老家江西和日本人展开了血战。他经常指挥军队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打的日本人不得不后退,破坏了日军对华中军队进行包抄的战略企图。

1939年,黄维又担任中央军的精锐之师54军军长一职,到云南去阻击日军,因与关麟征发生冲突,而辞职回家。在中央军内和关麟征关系不和的人特别多,这中间不是黄维的问题,而是关麟征自己的问题。


1944年,抗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蒋介石号召十万年青学生入军,但这些学生又没有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在黄埔时期就担任过教官的黄维就有了用武之地,他被任命为副总监,训练的军队后来被编为三个军。



内战爆发后,蒋介石还是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征兵和训练的工作。在1947年,黄维更是被任命为新制军官学校,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思路,为国民党培养三军将领。

1948年底,内战形势恶化,战事吃紧。黄维被派到淮海战场指挥第十二兵团作战,后来被中野歼灭。很多军官因为都是胡琏的部下,他们纷纷指责黄维指挥不力,但后来胡琏来到了军中,也没有回天之力。

十二兵团被歼灭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并不在黄维指挥的问题,而在于第110师副师长廖运周是共产党,所有的作战计划都被中野知道。不管是十二兵团是进攻还是防守,所有的军事部署都被中野得到,并相应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甚至在最后的突围中,110师成功的把十二兵团引进了中野的包围圈,并且在阵前起义,对于12军团发起反戈一击。12军团受到了中野炮兵的特殊招待,之后又陷入了层层包围,再无回天之力。

黄维就象济南战役中的王耀武一样,被吴化文的起义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然后才被华东野战军撕开了一道口子,杀进了济南城。王耀武的指挥能力在中央军应该是没有人敢质疑的,他在74军任职期间的赫赫战功在国民党中,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相比,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打破,黄维和王耀武一样最后结果也不过如此。


新知传习阁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12兵团司令官黄维。本文从纯军事角度看待黄维在淮海战争中的表现1948年,国军在各战场节节败退,为提高士气,将整编旅恢复为师,整编师恢复为军,9月以5大主力之一18军为核心组建12兵团,另辖第10军、第14军、第85军及一个军级别的快速纵队,兵团共5个军12万人,由国防部直接指挥,在华中剿总辖区担任进攻中野的主力。由于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崇禧与18军军长胡琏不和,不同意胡琏出任12兵团司令长官,蒋介石为拉拢桂系(指望白崇禧能出兵华东战场)作了让步,以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出任司令长官,胡琏、吴绍周为副司令,萧锐为兵团参谋长。胡琏一气之下,借口养病离开部队回家去了。9月初黄维在汉口成立兵团部,兵团驻地驻马店、汝南、漯河一带。10月华中剿总在驻马店开会,准备寻找中野主力决战,但12兵团四处搜索,只与解放军小部队接触,决战计划落空。


图为被俘的12兵团司令官黄维

黄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缅甸反攻等,是18军的老军长,也是军事理论专家,深得蒋介石信任,命他为高级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其人书呆子气很重爱认死理,性格孤傲倔强,与同事部下不睦、喜欢任用私人,打仗生搬军事理论。上任即告诉胡琏自己是来过渡的,以后兵团指挥权仍交与胡琏,这样也没有留住胡琏。于是临阵换将的后果,马上在不久的淮海战役显现出来。下文看看黄维率领的国军第一主力兵团在淮海战场的表现,再来评判其军事指挥能力。



图为蒋介石与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

1948年,国军参谋部已经制定了放弃东北华北的计划,准备将主力逐次撤退到江淮、长江一线,并制定徐蚌会战计划,蒋介石派人征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意见,杜聿明表示肯定,请蒋介石命刘峙执行计划,收拢徐州周围7个兵团的部队,但是蒋介石犹豫不决没有行动。此时东北被解放军突破锦州,东北国军全部歼灭。此时国军才下决心执行南撤计划,但仍想保全傅作义集团的华北国军南下,由华东国军主力北上接应,傅作义犹豫不能抉择,以至华东国军主力从济南失陷后无所事事,徐州剿总司令长官(草包)刘峙以杜聿明不在徐州为由,不进行各兵团集结,造成数十万国军分散在徐州南北,东西两条直线上,形成一个进退两难的大十字架。

图为12兵团编制

兵贵神速,面对徐州国军的混乱状态,华野迅速制定了淮海战役作战计划,准备吃掉孤立在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淮海战役瞬息万变,国共双方战前都没有完整作战计划,双方在作战中不断变换,规模越打越大,最后形成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由于第三绥靖区冯治安、张克侠起义,华野部队迅速南下。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辖5个军,10万人)猝不及防,由于没有在运河架设浮桥,黄百滔兵团撤退时损失2个军,余部向徐州方向突破,本应在曹八集掩护黄百滔兵团撤退的李弥兵团,先行丢下黄兵团独自撤到徐州,华野迅速穿插曹八集,将黄兵团包围在碾庄一带。淮海战役一开局国军即混乱不堪,一个绥靖区起义、一个兵团跑路一个兵团被围。蒋介石心急如焚,命刚打完锦州战役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主力救援黄百滔,又命李弥兵团守徐州,同时命黄维兵团迅速赶往华东战场,加入徐蚌会战。


图为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

接到命令后的黄维,立即下令兵团各军(缺2个师)在阜阳集结。11月15日18军抵达阜阳,即发动攻击北渡颍河、西肥河,18日夜18军强渡涡河,20日第10军攻占蒙城。黄维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蒋介石和刘峙交代的命令攻占宿县。而他的对手陈庚已经设下了口袋阵,在中野部队逐次放弃阻击阵地后撤,连部下都看出是个圈套之时,黄维书呆子气上来了,犯下了第一个错误:不识时务、轻敌冒进。黄维固执的认为,12兵团连续突破中野阵地,是18军强大战力所致。在辽沈战役之前,国军高层都认为兵团级别的战斗,国军比解放军仍有相当优势。特别是12兵团这样的主力兵团,中野一直是避战的。但是辽沈之后,国军上下认为大势已去,士气低落,战斗力一落千丈,而解放军士气大振,一来一去,再加上12兵团临阵换将的影响,人还是那些人,兵已经不是那些兵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辽沈之前18军的拦头炮打的很准,炮兵炮弹可以打在已方冲锋步兵前方50米,而在淮海战役中失去了这种能力,可见士气对12兵团战斗力的影响。黄维作为兵团指挥官,不知道局势变化,甚至不相信中野有胆与12兵团正面作战,轻敌冒进,是失败之源。


18军攻占涡河、南坪集,其他部队陆续跟进。此时各路侦查情报显示中野部队都在向12兵团靠拢,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后路被断)。11月23日黄维召开兵团紧急会议,这次黄维犯了第二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不纳忠言、固执己见。会议上黄维只提了攻占宿县的目标不变,问计于副司令官吴绍周、18军军长杨伯涛,杨伯涛报告了蒙城退路被解放军占领的情况,提出东南方向没有发现中野部队(合围圈没有形成),兵团应连夜向东南方向固镇转移,只有40公里路程,一个急行军可以赶到,即可与李延年兵团汇合并获得补给,再沿津浦线北进,可立于不败之地。黄维同意了这个方案,当晚下令24日兵团向固镇转进,然而24日早晨黄维又改变了主意,仍命各军北渡浍河,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12兵团迅速渡河,早晨立即发动攻击。杨百涛责问黄维为何改变主意,黄维以传达改变行军路线的参谋失踪为由搪塞。我们不知道黄维为何改变主意,但是孤军深入退路被断是兵家大忌,唯一选择就是趁合围未形成迅速转进,向友军靠拢,这是任何将领都能做出的正确判断,黄维身为军校校长,连军事常识都不懂,一字不改听从蒋介石的指令,听不进部下忠言,如与李延年汇合,加上赶来的刘汝明兵团,3个兵团20多万人马,最不济也可自保。李延年刘汝明这样的非主力部队,单独作战会龟缩不前,但是围绕12兵团这样的主力作战,掩护侧翼、防守阵地还是有很大作战能力的。

此前黄维犯的第三个错误显现后果:用人不当、贻误战机。黄维用人,喜欢任用私人,而不是凭能力战功提拔军官,让部下心寒。12兵团参谋长萧锐因阑尾炎被送往汉口治疗,兵团副参谋长韦镇福、文修均初经战阵,没有指挥作战经验,兵团顿失作战指挥栋梁,作为精锐主力兵团初战即指挥混乱不堪,朝令夕改部队溃败,12兵团将领对黄维指挥能力非常不满,被围后说如果胡老头(胡琏)在,我们怎么会到这个地步。不得已黄维只好向蒋介石求助,请求务必让胡琏回归12兵团指挥作战。


图为劳教释放的黄维接受特赦令

12兵团攻势受阻,各种不利战报传来,到了下午4点黄维如梦初醒,下令各军南撤,白白浪费了11个小时。这时候包围圈已经合拢,中野各部向后撤的国军发起猛攻,幸亏第10军和18军行动迅速、看情势不妙提早撤退,在中野发动攻击前展开部队,以数百辆汽车为屏障在双堆集建立防御阵地,掩护第14军85军后撤才站住了脚跟(没有杨百涛抗命,12兵团可能当天就溃散了)。至此淮海战场双方态势错综复杂,华野主力在碾庄包围黄百滔兵团,阻击邱清泉孙元良2个兵团;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包围了黄维兵团。但是战局还有很大的变数:1是国军还有守徐州的李弥(主力)兵团作机动、蚌埠有国军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2是黄维能不能围住,一旦被12兵团突破包围,与李、刘兵团汇合,战局也是会逆转的。


徐州杜聿明也看到了这一战机,作了新的国军作战方案:暂时不救黄百滔了,徐州也不要了,集中邱清泉、李祢、孙元良三个兵团,加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全力攻击中野,中野与12兵团胶着缠斗状态,然后再调头解黄百滔之围。这个唯一可改变战局计划被蒋介石否定,至此淮海战役胜负已分国民党败局已定,唯一的变化,是杜聿明掌握的三个兵团能不能全身而退了(黄伯滔兵团被歼后,杜聿明率3个兵团跳开解放军追击西撤,又被蒋介石严令回头救援黄维兵团,覆没于陈官庄)。

由于110师战场起义,12兵团第一次突围失败。但是以中野的部队数量、火力与战斗能力,能围住黄维兵团已属相当不易,要歼灭还是有很大困难。所以黄维日子还算好过,控制几十平方公里范围,有简易机场,胡琏也乘飞机到了双堆集,给12兵团官兵打气,并指挥调整了防守战术,与解放军逐村争斗,反突击抢夺粮食。黄维对于被围没有惊慌失措,蒋介石和杜聿明更是把黄维兵团当做重要的棋子,希望黄维兵团靠自身力量往北攻击前进,或者固守双堆集牵住中野部队,坚决反对往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而黄维第四个错误:愚忠到底、不知变化。12兵团是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从陈诚手里开始装备就优于其他国军部队,光18军就配置数十辆坦克和数百辆汽车(5大主力之首的74师只有10几辆汽车)、配置轻重武器8万多件,这样的力量要拼死突围中野是很难挡住的。12兵团北进和固守都是死路,唯一机会是往东南方向与李延年汇合,而且近10万大军的粮食弹药补给是巨大的问题,时间越久越困难(实际上12兵团战斗力一半是饿掉的),蒋介石提出的依靠空军补给根本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对蒋和国防部的命令,黄维从不反驳,提出正确的战法,一味的唯唯诺诺,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最终兵败身俘。即使到了最后决战关头,黄维也不能组织部队有效突围,而是下了个各自突围的命令(实际就是各自逃命),真是可悲亦可笑。



图为12兵团坦克装甲部队

12兵团的下场,大背景是国民党政权的失败,从军事角度讲有以下原因:一是蒋介石过于纠结守江必守淮的理论,做事拖泥带水;打协调不了傅作义、白崇禧,守又使用蠢将刘峙;干预前线指挥,朝令夕改,每一个被围的部队都想救,舍不得黄百滔,赔进去一个黄维兵团,又舍不得黄维,再赔进去杜聿明3个兵团;蒋命杜聿明救黄维兵团,杜聿明提出兵力不够,救黄维至少要增派5个军,否则就不能打,蒋应诺了又抽不出兵力,统帅无能累死三军。二是国军派系相斗,解放军华野中野配合作战,国军华中华东却互相拆台,白崇禧约束不了黄维,却扣下了已经在武汉上船增援徐蚌战场的宋希廉兵团,气得蒋破口大骂又无可奈何。白崇禧只考虑桂系利益,见死不救甚至幸灾乐祸,希望国军早点战败可以逼蒋下野;

第三主帅只求自保,杜聿明帅3个兵团攻击中野被否后,就把黄维兵团当作弃子,根本不想救他,而是希望黄维兵团能吸引住解放军主力,好让自己3个兵团能保全南撤,严禁黄维的突围作战,杜聿明说:12兵团如果突围成功,在没有接应部队的情况下,部队突围后也会溃散,还不如留原地拖住解放军。第四黄维自身的原因,为将只会照搬兵法和理论,不知军事常识、不知战场变化、用人不当、不会团结将领,只听上级命令听不进下级计谋,黄维可能是个适合搞教育、搞技术,带兵打仗不行,算得上是个纸上谈兵之人。从军事角度说,淮海所歼灭国军是野战主力,特别是黄维12兵团和邱清泉2兵团,是国民党最后的精锐野战兵团,淮海之后国军再无能力组织像样的兵团级野战。黄维如推脱不加入淮海战场,白崇禧必加以保全,南撤长江;没有黄维的北上,蒋介石和杜聿明就会放弃黄百滔;黄维如独断专行,在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汇合,也能保全部队不被歼灭。国共决战的命运,就压在这个性格有缺陷的书生身上,只说明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自古如此...(麻烦朋友点赞和关注,谢谢)


烟酒阁大学士


黄维的军事水平,只能呵呵了!

黄维是江西人,经方志敏介绍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学员,他的同学宋希濂,后来成为了杀害方志敏的刽子手!

1938年,黄维34岁,担任了18军军长。黄维在国民党陈诚的土木系混的风生水起,却没想到这个貌似强大的纸老虎,早晚有一天会灭亡。

黄维主要参加了几次战役,给你一一分析。

1,淞沪会战期间,黄维担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罗店之战中,黄维面对日军疯狂进攻,死守一个星期,罗店成了“血肉磨坊”。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个战死两个重伤,连文书、伙房都上战场了。战斗结束,一个师只剩下一个团不到。黄维一方面获得了忠勇敢战之名,另一方面也获得了“书呆子”的名声。

黄维的“书呆子”战法完全符合国民党将领群像,一方面死战不退,另一方面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只能评一句——精神可嘉,水平太差!

1939年,黄维和关麟征交恶,因此被雪藏。

2,1948年,长期从事军队训练工作的黄维被启用,参与了淮海战役。黄维担任十二兵团司令实在是逼不得已。因为原定的兵团司令是黄埔四期的胡琏,但蒋介石害怕胡琏镇不住一期二期的老师兄们,只好让黄维当了兵团司令。黄维兵团下辖四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以及第四快速纵队,实力相当雄厚。可是黄维11月8日离开驻马店,25日就被困在双堆集,国民党不断空头物资,将士们说,不要物资就要胡总司令(胡琏),可见黄维有多渣。21天后,黄维兵团被全歼,胡琏等人逃脱。

黄维长期担任军校教官,突然担任大兵团作战,难免出现犹豫寡断贻误战机的情况,这是蒋介石陈诚的重大失误。可是黄维关键时刻不知道重用罗广文胡琏,放手部下去做,这就是黄维的问题了。

被俘虏后,黄维成为新中国被改造的国民党战犯,后来特赦后呼吁两岸对话统一,也算是发挥了余热。

我觉得黄维在黄埔一期将星如云的大背景下,实在是有点太水了,你觉得呢?


历史知事


黄埔一期生的身份充分说明了这位国民党将领特殊的出身,做为中国近代乃至世界近代都闻名于世的黄埔生,他绝对算一位合格的将领。因而军事指挥能力,他在抗日战争中不畏生死的表现便是最后的证明。



战争的残酷性往往会被人们加上别称,比如一战时期的凡尔登绞肉机,还有中国抗战时于淞沪爆发的罗店之战,被称为“血肉磨坊”。而黄维做为土木系的骨干,以十八军六十七师的师长身份参加了这次血战,这场战争,中国军队用前赴后继的牺牲抵抗住了日军三位立体式的进攻,而中国军队既无制空权,也没有制海权,但日寇依旧体会到了中国军人的顽强。



而黄维做为这场战争的主角,他用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战后整编时,全师仅剩不到三分之一。此后,他跟随十八军多次征战,从武汉会战到缅甸反攻,他从国内打到国外,抗日战争正是因为这批中坚力量,才换来了最终的伟大胜利,所以黄维他是一名合格的将领。



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不参与军事的黄维开始搞起了教育,后来因为新组建了12兵团,老蒋实在无人可用,也因为国民党派系之争,所以便把他认为一向老实忠勇的黄维派上了战场,由他出任十二兵团司令,胡琏为副司令。后其参加了淮海战役,在双堆集被围歼灭,副司令胡琏逃跑,而黄维被俘虏,在被俘虏之后,黄维一度是不想活的,而且还不肯认错,态度极其顽横,这离不开他被人称为“书呆子”的秉性,包括打仗。所以说,黄维的军事能力在国民党将领中还有很大争议,大多数人认为他墨守成规,光会纸上谈兵。

但抛开军事能力不说,黄维参加过东征北伐,深受国民党三民主义的熏陶,所以他极其忠于他的校长,殊不知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在孙中山死的时候就变成了蒋介石的独裁主义,愚忠说的应该就是黄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