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母亲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间就没有亲情了?

快乐公主79984791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在我一岁多的时候跟我爸吵架喝农药死了,据说是因为重男轻女!

我母亲去世后我姐就被接去了外婆家,直到上学才回来,从我记事开始,放寒暑假小姨只愿意接我姐,不愿意接我,以前不懂事,看到姐姐跟小姨走了我就跟在后面哭,有的时候实在没办法才把我一同带去。

长大了一点后,舅舅和小姨就不怎么来接我姐了,也许是从我母亲去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慢慢的我们毕业以后就不来往了,农村有句话说“姨娘亲,姨娘亲,死了姨娘断了亲”也许就是这样吧。

再后来姐姐出嫁,我外公外婆舅舅小姨们一个都没来,也没随礼。这期间十来年都没来往过。

说实话我对他们一点感情都没有!要不是看在这几年我爸恳求我的份上,我逢年过节都不会去给他们送礼,因为过年每次去,他们把所有的亲戚都喊到一起,各自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名义上是看我们,其实都打着小算盘,因为小孩子要给压岁钱,一个孩子最少100.五家总共十来个小孩,再加上买东西每次都花两三千,我不想给他们花,因为我没看到他们给过我任何东西。

今年更可气,一二十年没来往过,我姨家儿子结婚竟然跟我联系,让我跟我爸去参加婚礼,我是一百个不愿意去,没办法,人家电话已经打到家里了,只能跟我爸硬着头皮去。我比她儿子早结婚一礼拜,结婚没请他们,他们这些长辈见到我之后知道我结婚了,竟然一句表示都没有。呵呵!

我觉得这样的关系不值得维护,现在去是看在外公外婆的份上去的,等他们百年以后,估计我们就是陌生人!


傲娇兔兔兔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还在。父母在,兄弟姐妹血浓于水,兄弟姐妹亲情还在,友情还存,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成了亲戚。

就说说我家的事吧,我们兄弟姐妹七人,父母在世,兄弟姐妹走动热情,只要一有什么大事小事,两桌人坐不下。不管事再忙都能遇头,从不说出什么种种理由,家庭非常热闹,笑声不断。

可是父母去逝不久,家的场景就发生了变化,自顾自的思想比较严重,虽嘴上不说,行动上看得出来,正如我二妹妹所讲,父母都不在了,现在到那家好呀,到老大家,不到老二家,老二难道没有意见吗?所以嫁出去后,过年过节很少回来。就是家里有什么大事也很难全碰头。不要说兄弟姐妹走动了,真正是亲戚了。

回想过去,看看现在,心情无比伤感,兄弟姐妹血浓于水亲情何在。就不能常走动,真的就那么淡化了吗。网图。








有缘人153832681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母亲九十岁那年去世,老妈在世时是跟着我生活的,我觉得很快乐,有妈就有家。每年的各种节不算,平时哥姐们会经常来我这看母亲,兄弟姐妹聚在一起那是常有的事,一四年我母亲去世后,和哥姐们只有上坟扫墓时才聚一起,聚少离多了感情自然不如从前,老妈去了,孩子都各自过自己的日子,没什么事都觉得没必要聚了,也不是忘了亲情,而是我们也老了,大哥大姐也是当奶奶爷爷的人了,我老妈去世后我有近两年抑郁,对什么都不上心,上次聚会还是去年的事,有父母的一定要好好照顾,父母不在了,该我们排号了,有父母在你就算七十岁,也是个有妈的小孩子。


Damo青羽


上次我的大儿子从上海回来说年关没有去看望他86岁的姥爷,他要去看看就回上海了。于是我的大儿子小儿子一家四口,我和老公,我们家八口人去了七个(大儿媳没在家),还有我姐姐和她女儿及她的外孙子,去十个人,开了俩辆新车,从我们小镇买好了足够20个人吃俩餐的菜,又买了水果,面条,雪饼……到了以后我们大家都帮忙摘菜,修鱼……最后所有的菜全是我小儿子烧的,炒的,饭店的厨师又怎么样呢?没有我小儿子弄得好。吃完了饭,我大儿子,小儿子每人又给了我弟妻三百块钱,我姐给我弟妻500元钱,俩家现钱给了1100元钱,加上买菜的钱正好俩家花钱有2000元整我们总算是搁弟弟家吃了一回饭了。当时我们到了以后又打电话让我妹妹带着孩子也来一聚。

就这样一个午饭的时候,我弟媳也没开过笑脸。就在她看见了我的俩儿子一个人开一辆新车时,又每人给她三百元钱时才免强硬挤出点笑脸说:“俺小姐俩个儿子都买车了吗?”。

我们姐妹三个说了,如果哪天老爸也走了,谁还去那个曾经的家呢?


红蓼5084564509184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

母亲不在了,就散了的家,只能说原本这个家就是人心涣散,只是母亲在世一直维持平衡而已!

为什么兄弟姐妹多了的家庭很多还不如独生子女的家庭更有关爱?

其中就掺杂很多人性的成分了!

兄弟姐妹多了,必然有人被宠,有人被冷落,有男孩被看中,有女儿被欺负!

如果家长从一开始都是一碗水端平,用爱的教育灌输这些子女,自然不会兄弟姐妹之间勾心斗角!

很多老人不在就散了的家,就是矛盾存在已久,只是最终老人的辞世,让这些人终于不用再勉强维系在一个家庭之中。

身边很多这样的事情,在老人弥留之际就开始爆发,老人生病谁来照顾、医药费如何分摊、财产如何分配,这些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兄弟姐妹面前,很多人就各怀鬼胎!

所以对子女的教育要从小做起,要是大家都是一条心,都是孝顺的孩子,这些都不会存在,但是就怕有着那些自私的心,貌合神离的兄弟姐妹,那样最终只会成为仇人一般!


唯爱才是永恒


这是个很现实的话题,我来说说我真实的感受.父亲10月刚走.父亲是个很刚强的人.重病几年从来都没有叫苦叫痛.很乐观.在他不知自已病情前在家人的照顾下有着强烈的生存愿望.积极配合治疗心态乐观.总在说我活着对这个家有好处.我活着至少每年过年都可以有地方聚一聚、我不在了这个家就散了.他是个很䜭智的老人.看透生前事也看透生后事.亲情是要靠家风的凝聚力维持的.平常都是每年三十年才聚在一起.本来就亲情淡薄.一旦老人不在了亲情也就荡然无存了、有的家庭就不会是因为老人在世的时候一家人就很团结.常有走动.大家庭的观念很正.所以一旦老人不在了兄弟姐妹也能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真希望每个家庭一代一代的人都温辛团结友善健康平安幸福


大燕东南飞61706772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核心,母亲在,家的凝聚力就在,母亲若不在了,家也就容易散了。所以有人说母亲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间就没有亲情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虽然那根与母亲之间联系着的脐带剪断了,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冥冥中看不见的还千丝万缕的系着。


从瓜瓜坠地的婴儿长成能独立处事的大人,每一天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母亲在,家就永远是家。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虽然从这个原生家庭独立出去了,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逢年过节,或一召唤都会回到这个原生家庭,聚在母亲周围,这仿佛已成了生命中的一道召令:母亲在,家就在。



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忆苦思下甜、唱唱歌、下盘棋、做做饭,热热闹闹,情感也在家人间涌流。


随着母亲离世,家的核心没有了,凝聚力也就散了。


父亲有可能不在,也有可能还健在,但大多数都会另找个老伴,照顾生活,家的氛围也就变了。

至于兄弟姊妹之间要分以下两种情况:


1、家风好的。



好的家风从小就将“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等理念传递给了孩子们,老大牵头,弟妹们也愿意跟从。母亲走了,原生家庭已散了,但兄弟姊妹的情义还在。


不过因为各自都有了更在乎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缺了母亲这条纽带,必须相聚的时候少了,相距远的也就剩下逢年过节的问候了。


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兄弟姊妹交流少了,亲情也容易淡了。但真有事情还是愿意帮忙的,毕竟血浓于水的教育从小根植在心里。


2、家风不好的。


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呢,孩子多的家庭,难免因父母的“重男亲女”或“一碗水没端平”而兄弟姊妹间有了比较,生了嫌隙。


以前因母亲还在,家还能维持平衡,虽有不满但能隐忍,讨老人家一个欢心。母亲这个纽带一断掉,就失去了维持表面和睦的忍耐力了。有的慢慢疏远不再往来,有的为了争夺家产,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母亲是一个家的灵魂人物,更是子女们成长的第一个引路人。良好的家风靠长辈传递,靠母亲用她的爱去推行,兄弟姊妹间的融洽感情离不开母亲的维系与呵护。



每个母亲最大的期望是孩子们都幸福,兄弟姊妹都和睦,那就要从小将血浓于水、互助友爱的种子播种进孩子们的心里,一路浇灌,长大了它才能发芽、开花。


母亲在,家就在,母亲是子女们心中时间到就回家的召唤。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看各个家庭的修养和从小教养。我哥哥77岁了。我70岁。父亲去世62年,母亲去世40年。我们各自也有十分完整,美满,富裕的家庭。母亲去世后,兄嫂担任起长兄长嫂如父母的角色,直到如今还把我当小孩看,变天了打电话嘘寒问暖,我病了,嫂子在家为我做各种好吃的哥哥第一时间送來还是热的。我们两家相隔2公里路,每周哥哥都要來我家小坐,我俩的儿女加起來五人,至今往來互助十分亲热。也许我们这家是个例,但也打破了母亲不在,兄弟姐妹不亲的魔咒。


手机用户晓崑


这不一定,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我外婆一共生了四个孩子,我妈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外公1990年的时候去世,外婆是2011年去世,以前外公外婆还在世的时候,逢年过节的一大家子会聚在一起见个面,吃顿饭,11年外婆去世之后,这个传统基本没有改变。我们家特别团结,我妈和舅舅阿姨的关系也不错,就拿房子的事来说吧,我外婆在老家有一套老房子,后来拆迁分了两套,外婆去世之后,这两套房子我妈和我阿姨都不要,都给了我的两个舅舅,理由很简单,外婆在世的时候都是两个舅舅在照顾,这房子理应给他们。


小明4321


对于这个,我感触颇深,虽然我没有兄弟姐妹,但是从我的大家庭来看,真的就是这样的。

自从奶奶去世后,家里过年的时候,就再也没有聚齐几兄弟,叔叔大伯,各自为战,给人的感觉,这压根就不是亲戚,奶奶在的时候,还能团结一下他们,奶奶走了,他们想在一起吃个饭?难。

就说大伯和小叔吧,大伯的儿子结婚,也就是我的堂兄,小叔没有来,大伯的女儿结婚,小叔没有来,大伯重病,小叔没有表示,并说了他该si,si了也是活该,我还能怎么说呢,他们的恩怨我一个小辈也掺就不了,只是没有奶奶过后,这两兄弟,真的就是一点亲情都没有了。

姑姑和三叔的矛盾也很大。有一段时间,三叔说不再和姑姑来往,因为姑姑管得太多了,好吧,期间的纠纷矛盾,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些事情,都是奶奶去世后发生的,兄弟姐妹,各自为战,哪还有一条心啊。真的是让我无限感慨。

或许,这只是我们的家庭矛盾比较突出吧,其余的家庭应该好些。但我真的想讲,母亲,是维系整个家庭的桥梁,有和没有,真的是很不一样。父母在,是兄弟,父母不在,是亲戚,有的时候呢,连亲戚都做不成。

很少有这样的聚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