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英雄好汉都会随身带把朴刀,朴刀究竟是种什么刀?

刘红


在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我们常常看到朴刀的身影,在“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一回中,梁山之主白衣秀士王伦故意为难林冲,让他杀一个人作为投名状,林冲只好下山杀人。书中这样写道:

次日早些起来,吃些茶饭,带了腰刀,提了朴刀,叫一个小喽啰领路下山,把船渡过去,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

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提的这把刀就是朴刀,可见朴刀是件长兵器,起码比腰刀要长一些。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朴刀为旧式兵器,刀身狭长,刀柄略长,双手使用。据说朴刀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是介于腰刀和大刀之间的一种兵器。在《水浒传》中,朴刀也是细长形象,书中经常有类似的描述:“将朴刀倚了”、“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朴刀”等等,可见朴刀比较长,需要靠在墙边、桌边,有时还要放在兵器架子上。

关于朴刀的用法,《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滩》中如此描述:

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朴刀的刀柄和刀身是分离的,用时可以随时安装上;平时刀柄可以作杆棒使用。

李逵沂岭杀四虎,用的便是朴刀

朴刀兴于宋代,元、明时盛行,施耐庵就是这个时代人,这也是《水浒传》中经常出现朴刀的主要原因。在清朝末年,朴刀又被大规模使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中更是常见,所以朴刀此时又被称为“太平刀”。后来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朴刀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存在于文艺作品之中。


民国年间那些事


阅读《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朴刀”几乎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武器,每次打斗都可见它的身影。有人做过统计,“朴刀”一词在书中七十回、一百回、一百二十回分别出现了 181 次、203 次和 221次。

出现次数如此之多,或可表明朴刀在宋代是常见的武器装备。那么这一宋代绿林好汉随身携带的刀具,究竟是怎样的武器呢?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朴刀图像资料的参照,关于它的形制至今仍是个谜。

今天的人们要认识朴刀,只能通过语言文献去想象它的样子。经过对文献的研究,一般认为,朴刀是一种临时组合式器具。

它的组装需要三个步骤,首先是取出朴刀,再将朴刀安装在杆棒上,最后用类似扣锁的锚将朴刀和杆棒固定起来,防止朴刀和杆棒的分离。最后的固定程序至关重要,这是临时组合而成的朴刀区别于长刀、长枪的关键所在。


与书居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四大名著中以《水浒传》最为笔者喜爱。

武松用的是朴刀,而另一个步军领袖刘唐用的也是朴刀。雷横雷都头,没有意外,他的兵器仍是朴刀,杨雄和拼命三郎石秀都是用的朴刀......

在大大小小的打斗场景中,出镜率最高的兵器无疑是朴刀。但朴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刃,直到今天学界仍存有很大争议。

朴刀是介于大刀与单刀之间的一种兵器,俗称双手带,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使用时,两手握着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到了清末前后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中很多人使用朴刀,又名“太平刀”。

朴刀属于组合型兵刃,《水浒传》中土豪卢俊义听信了村学究吴用的忽悠,离开家前往东南方躲避血光之灾。一路行来,卢俊义手中只是提了根棍棒,直到在梁山泊前的客店,这才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顺手兵器—朴刀。书中详细的为读者描述了朴刀的样子:“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有学者认为宋代朴刀起源的原因,是当时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于是民间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战斗时再加柄。

宋朝立国之初,就严禁民间私造、私藏兵器。《宋史·兵志》中多有记载,如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诏:“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宋仁宗时因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故降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庆历八年(1048)再次降诏:“士庶之家,所藏兵器,非法所许者,限一月送官。敢匿,听人告捕。”

宋代对私造、私藏兵器一直严格禁止,诏令中“博刀”即朴刀,博、朴二字音同,最初不在严禁之列,后因岭南民间盗匪以之为武器,才被严禁。朴刀,也就成为了宋代唯一的合法民间武器。

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朴刀多在民间使用,但是在清朝,却破例地把朴刀纳入军队的指定兵器之中。

《清会典图录·武备图》将此刀又写作“扑刀”,其解义为“通长一尺九寸五分,刃长一尺四寸。上广下狭,木柄缠革。”如按清营造尺,一尺为32厘米,则刃长约62厘米,柄长约44厘米,全长106厘米。如按周尺计,一尺为23.1厘米,则刃长约45厘米,柄长约32厘米,全长则为77厘米。

显然,对于实战用的双手砍刀,77厘米发挥不出它的劈杀效果,106厘米更适合双手适用。

明清朴刀与日本刀在结构上哪个更合理?

两种刀结构不同,是因为各有各的用途,按各的用途肯定都是合理的,否则肯定要有一种消亡的。中国的朴刀重量大,自然就更锋利、更结实,战斗时,只要力气大,肯定占上风。日本刀精巧轻快,又是精工细作,肯定适合将军佩戴,使用时肯定是动作快如风,利于武艺的发挥。当然了,武器只是一方面,要看用在谁的手里。


刀墓手札


朴刀,宋代居家旅行必备神器

之所以称之为居家旅行必备神器,原因如下:

  1. 朴刀,由杆棒和顶部短把朴刀组成,原料价值低廉,制作简单,质地粗糙,广泛流行于民间,
    官府并不感冒这种制作粗糙的“武器”不是官府的管制武器,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朴刀。
  2. 用处广泛,有点类似现在的工兵铲,居家旅行必备神器:在家可以把朴刀和杆棒拆卸开来劈柴烧火,还可以演练刀法强身健体;出远门遇到强盗和狼虫虎豹可以防身,爬山涉水又是开山过河的有力辅助工具,累了可以还可以当拐杖,可以肩扛手提,方便极了。 《水浒传》里边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出门逃难就拿着朴刀, 后边在柴进府上遇到武松,送别武松走的时候武松也拿着朴刀。

  3. 朴刀易于演练使用, 把杆棒和朴刀装到一起以后,也算是半长武器了,有点类似于缩小版的大刀, 可以劈砍刺削,普通人舞开来也是虎虎生风,放在有功夫的人手里更是不容小觑。

铁锤看电影


我见过朴刀,在上海市南汇区壹位传武吴师傅家中,他有间空房的两面墙壁,有孔红漆木架上矗立着各种冷兵器。


为了让你如临现场,统用米作尺寸单位。以大门口为起点,武器从外向里排列,外面是1-1.2米的刀剑,中间是1.5-1.6米的枪刀,里面是2-2.5米的大家伙,现在进入本题朴刀。


刀身和木柄的长度基本相等,属于中长兵器,直立高度在成人男子的肩颈之间。它的特点是与腰刀佩剑相比,能够双手持柄使用,刀体宽于佩剑窄于腰刀,刀头有个近45度的斜切面,肥肠尖锐可以捅刺,吴师傅演示中就有直接刺击招式。份量很轻约为5公斤。木柄和刀刃有活扣可拆卸,因此携带方便,打击范围超过腰刀佩剑,是单身外出最佳的防御武器。


关于朴刀的好处,吴师傅讲了两个故事。


其壹他爷爷年轻时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老家河南山里有野兽。壹次遭遇两头狼前后夹击,由于朴刀有长度,爷爷使狼进不了三米以内,贴身扑击撕咬。注意狼会窜高1.5米跳远3米,你只要将朴刀直立,人略下蹲矮于刀尖,狼就不敢收力下扑。壹人两狼互有攻守,谁也伤不着谁,激战大约二十分钟,狼认怂了撤退逃跑。爷爷说如果那天是用腰刀或者佩剑,恐怕应付不下来凶多吉少。


其二还有壹回更凶险,爷爷已经五十大几了,正晌午赶山路意外撞见壹只金钱豹,浑身冷汗瞬间喷涌。爷爷没有惊惶失措,因为手里的兵器是朴刀。豹子的速度和窜跳更快更远更高,爷爷充分发挥朴刀的优势,把豹子逼开在5米以外,办法就是不停快速直刺。每当豹子紧缩身体时,就双手握刀直立身前防止空袭;每当豹子张牙舞爪时,就迎头直刺豹子的嘴脸积极进攻。也是豹子赶脚这个老头太厉害,壹步三回头地灰溜溜开路马希啦。


爷爷总结朴刀的好处,马战不如长矛,捅刺不如大枪,劈杀不如砍刀,灵巧不如佩剑,兰儿步战攻击范围大,即能劈砍又可捅刺,招式简便容易上手。


克莱尔A


说朴刀,得要与剑对比,方显其本色。

剑器往往飘逸疏狂,带有个人强烈色彩,李白笔下《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可见说的是剑客。

刀是百兵之祖,不过兵器当中刀的家族非常庞大。朴刀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冷兵器,常常带有草莽英雄气息,为《水浒传》中梁山英雄好汉们居家旅行杀人劫货报仇雪耻之良备。

本处问朴刀究竟是一种什么刀,在武术界好像都清楚,今天我们说的朴刀是双手长柄大刀。一般词典的解释略有不同,认为朴刀是柄不太长的刀,比如《辞源》的解释是窄长有短把的刀,《汉语大词典》 解释为刀身窄长、刀柄较短的刀。

到底朴刀是什么样的,学术界对“朴刀”的形制和历史是有争议的。

黄永年先生认为:“至于朴刀,通常之观念亦甚明晰,即为如今日尾系红布无鞘短靶之大刀,民国22年长城战事时所谓‘大刀队’之军器……窃谓朴刀之显著不同于腰刀者,即其刀刃之外,厥有刀杆。”这是说朴刀有刀杆,他列举了《水浒传》中许多例子来证明,所以他认为,“朴刀既有刀杆,自属双手持用之军器,为长兵而非短兵。”(朴刀)

黄永年先生的说法,和上面两种辞典的解释稍有不同,但只是朴刀的柄的长短有些差异。争议最大的是,有人认为朴刀根本就不是兵器。石昌渝先生认为朴刀是一种农用刀具,并非兵器,理由是宋代严禁民间出现兵器,而且根据音训,因为po(一声),就是劈砍,所以是一种砍柴刀,装上短柄,就成了畲刀。

(这应该就是石昌渝先生所说的畲刀)

但很快有人指出石昌渝先生的观点的不当。陈松柏认为,朴刀就是兵器,而且是十八般兵器之一。民间禁用兵器,宋代大家族护院也是可以用朴刀的。梁山泊好汉使用兵器,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本来就不是农民,而且他们在江湖上使用朴刀,本来就有些违禁。所以《水浒传》当中写卢俊义,到了要使用刀的时候,就把柄和刀再装起来,这时他手中的武器便是朴刀:“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电视剧里面的这个朴刀就真的像手柄加长的砍柴刀了,显然并不符合朴刀的形制)

从以上介绍看,个人更倾向于朴刀是一种较长柄的兵器,因为梁山泊好汉们很多是宋朝中下层武官或者看家护院武师,他们使用兵器实在正常,同时这种官匪之间游走的好汉们,明显带有草莽气息,和剑客之流完全不同,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


西奈山的火柱


朴刀这种武器在《水浒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冷兵器,比大刀略长,看上去就像在大刀握柄的一端加长了木柄,但是事实上朴刀上钢刀的部分也是要比大刀还要宽一些的,朴刀也没有标准尺寸,短的全长60cm,长的能达到一米六。特别说明下,朴刀是短兵器!

朴刀这种兵器,在我国宋朝,元朝,太平天国时期最为常见,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民间使用频繁,但是这种武器却并不是正规武器,对朴刀的描述:着裤刀于短枪干、拄杖头, 安者谓之'拨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可见这种兵器出现最开始还是随意组装的产物,之所以安在木柄上我猜,是为了弥补大刀刀柄短的缺陷,再用时直接劈砍就行,又不像枪棍需要一定的技巧。

另外我们现在叫习惯朴刀,朴刀其实只是刀的那个部分,通常是可以拆卸的,平时为了携带不那么引人注目,不会向宋江去找柴进时,领着刀到处跑,多显眼,平时朴刀和刀柄是拆开的,末端有螺纹,用的时候现组装,另外有人可能会误解,朴刀比大刀长,是不是步兵骑兵都用,事实上这只是步兵武器,我们在水浒上看到好汉们拎着朴刀大战几十回合,事实上朴刀杀伤力并不大。

朴刀在宋,元,清三代常见,但是用者多为强盗,所以在古代朴刀也属于违禁物品。


玄坤


朴(po )刀,在《水浒传》中出场率极高,卢俊义、杨志、宋江等人都用过朴刀。所以,朴刀应该是一种易于上手,简单好用的入门级兵器。从水浒传原著中,武松血溅鸳鸯楼后,用朴刀撑地跳城墙逃走可以看出,朴刀很长。

朴刀不但长,而且坚韧,否则不足以撑得起武松的体重。从卢俊义上梁山时的一段描写来看,他是先提着棍棒行走江湖,到了梁山脚下时,才取出刀组合起来,所以,朴刀应该由一根棍和朴刀两部分组成,加上棍就相当于朴刀加长版。



那么为何朴刀会得到这么多好汉的青睐呢?原著中许多次写好汉们把朴刀倚在墙上,这也说明作战时,朴刀组合起来很长,而卢俊义躲避官府时,朴刀是拆开的,又很短。所以,朴刀既易于携带,作战时又有优势。


作为一种常见的刀具,朴刀的成本一定不高,是一种平民刀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这些落草为寇的好汉们的来历来看,朴刀很有可能是一种农具,平时用来割草收粮食,而这种刀加上长柄以后就成了称手的兵器。


历史密探


朴刀的用法,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已经演示了一遍: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也就是说,这种兵器由短刀、杆棒两部分组成。

水浒传里朴刀的流行,基本也是宋代的现实状况,这要与当时的“禁武”政策相关,宋太祖赵匡胤在北宋建国后第十年下令: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之后又很快推行到全国,就连那些祭祀或庙会上使用的各种仪仗兵器也不许有,官府甚至给出了“指导意见”,告诉百姓们可以把竹木做成兵器形状,再在刃面贴上蜡纸,这样看起来就很像兵器了。

由于有官府的禁令,那些好斗分子很难得到真正的兵器,于是开发出“杆棒”这种武器,打起架仍然可以让对手骨折、内脏损伤等,木材又得来全不费工夫,官府也根本禁不住,所以很快流行开来。另一种极为常见的武器就是畲刀,它是民众开山种田用的工具刀,没有被禁。于是民间把它和杆棒结合在一起,朴刀就这样诞生了。


张不叁读秦史


首先说下:题主配图不对!配图的长柄大刀!


朴刀,单田芳先生在评书里解释过!俗名叫“双手带”,

一种刀刃和刀柄几乎等长的兵器!

一般刃柄各长三尺!适合双手握持,劈砍时更具力道!

水浒英雄好汉之中好像不是使用专属兵器的人物都拿一柄扑刀!上到卢俊义,下刀刘唐都爱用这个刀!


后来的康熙战刀也是类似这种刀的进化升级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