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就杀了10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wojiushiwo080728


历史上的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的主要决定性大战总有三场:河南,河西,漠北三战,固然说总共对匈奴的杀伤不算特别多,但是为什么匈奴就此再也不是汉王朝的对手呢,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汉武帝剧照

一,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击败击溃匈奴的战役过程中极大的激发了汉民族的自信心,使得汉民族自此从原先匈奴人眼中的绵羊变成了令他们惧怕的雄狮猛虎,从原先对匈奴的惧怕,转变为居高临下的俯视,把他当作建功立业的凭据,战功簿子上的军功,这也就是后来直到东汉末年,一方割据诸侯都能把这些外族打的只能远遁或臣服,我想这种精神层面的转变和影响才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

二,虽然汉武帝对匈奴的杀伤不大,但是俘获巨大,极大的打击到了匈奴人的根基,另外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实行围剿,截断匈奴的外部环境,同时汉军自身的实力越来越强,实力对比把匈奴人甩的越来越远,从一开始的举国出战,到后来汉朝后期的数万人即可对付十数万的匈奴或其他异族的部队。

所以说,为什么汉武帝虽然对匈奴杀伤不算特别多,匈奴却从此一蹶不振,主要是民族自信心,荣誉感提升上来了,国家实力越来越强大,彻底断了匈奴再次崛起的机会。


Y一花一世界YB


战国时期秦国、赵国,与秦朝时的对匈奴基本都是大兵团,往往是几十万大军面对匈奴。汉朝不同,汉朝对匈奴,基本都是超出想象力的存在。比如霍去病的500杀2007,5万就杀匈奴十几万并搞定整个匈奴。

比较靠谱的可能是,霍去病应该是海陆空立体战,诸如火箭、飞机、坦克、军舰(表说军舰只能在海上使用啊,霍去病的才能,军舰在沙漠中一样的横行)等等,匈奴根本就不是对手。霍将军千里之外大手一挥,匈奴就损失过半;再挥手,匈奴就所剩无几;然后带领“汉军”去打扫下战场,这都有可能。

汉武帝就更厉害了。杀匈奴十万,彪悍的匈奴就被吓破胆,连人种、基因等改变成懦弱、胆小、闻风丧胆了。

总之:汉军、汉武帝如何并不重要。有腐儒在,银河系都不在话下,只不过是汉武帝、霍去病等人,没有这个兴趣,或者有环保意思。否则,太阳系、银河系都是皇汉的。


沧桑短笛


整个汉武时期,匈奴还没有到一蹶不振的地步。

汉武帝征伐匈奴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的133年马邑之谋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决战是第一个阶段,这段期间涌现出了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杰出将领,将匈奴的嚣张气焰打压了下去,打出了让后世武将艳羡不已的“封狼居胥”的传奇战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此后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不敢再跟汉军硬碰。汉军也经过连续十多年的征战,国力疲敝,无法再深入漠北数千里,主动寻敌作战,如此给了匈奴人喘息的时间。

公元前103的浚稽山之战年至公元前90年速邪乌燕然山之战,匈奴人经过20年的生聚,重新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与汉军的4场大型的战斗中,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挫败了汉军将其彻底消灭的努力。

至此,汉匈双方都无力进行作战。汉武帝下《罪己诏》,恢复发展生产,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留给了后代。匈奴人则躲过了亡国危机,沾沾自喜,派出骑兵前往西域各国招降原来各属国,西域各国又一次要在汉匈两强间选边站。匈奴虽然不好惹,但是汉朝当时实行的也是“霸道政策”,同样不好惹。

直到公元前60年,由于接连不断的天灾和经过修养生息恢复实力的汉军及其盟军的持续打击,最终匈奴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西迁,漠北清靖。

(汉家宫阙)

自从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战,汉匈烽火燃起,到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为标志,将匈奴势力排挤出去,汉匈之间一共打了140多年的战争。如果加上公元89年东汉窦宪对北匈奴的最后一击,匈奴彻底消失在漠北草原,汉匈之间的战争竟然断断续续打了将近300年。相对于汉朝周边的其他势力,匈奴人无疑是一个强悍、可敬的对手。正是匈奴人的陪练,才练出了汉军的“一汉抵五胡”的铁血气质,铸造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列国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的朝代。

草原骑兵之所以难以制服,并非他们天生神功附体,刀枪不入,而是他们如影随形,倏忽而聚,倏忽而散,步兵大集团如果不借助地势将其围住,逼迫其短兵相接,不然很难给他们造成严重打击。即使击败了他们,也不过是击溃,散兵游勇在草原上集合后又能形成一支大军。

汉武帝的持续作战,使得草原民族历代以来的战争策略都失效了。他们发现不管怎么逃,都会遇到汉军的穷追猛打,逃无可逃。最后被逼无奈,与汉军正面硬抗,却抵抗不了汉军的强弓硬弩,最终失败。更让匈奴人可恨的是,之前农耕民族之所以不愿意进攻草原,是因为草原上没有什么可抢的。这帮汉人来了,竟然对马牛羊动了心思,卫青每次出塞,都虏获牲畜百万头。

对游牧民族来说,牲畜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虏获的这些牲畜未必都要杀死吃掉,千里迢迢从河套赶到长安也是一个大工程,估计弄的整个上林苑都是马牛羊了。匈奴人估计是眼巴巴地看着汉朝骑兵拿着马鞭驱赶着羊群入塞,打又打不过,心里都在滴血。

(我的牛羊都被抢走了)

汉军强抢牛羊还不算,更让匈奴崩溃的是,汉军还喜欢圈地筑城。河西走廊被抢走了,修筑了四个城,虽然匈奴人悲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但是更让他们痛苦还在后面。河朔大捷后,汉武帝在朔方设郡筑城,占着地不走了,还从内地调了30万人。汉武帝在塞北画了一个圈,在匈奴人眼皮子底下掀起了一场经济建设大潮。汉武帝说,但凡是过去朔方的,每个人都能免费分得上好的田地,朝廷还拨发种子农具。

匈奴人悲叹,难道长城不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吗?你们都捞过界了。打又打不过,抢都抢不得。匈奴人还在舔着伤口,不得不远走漠北,将戈壁滩以南的丰美草原都让给了汉朝。

漠北草原气候更加恶劣,能够承载的人口更是有限。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匈奴单于能够调发的兵力只有3万多人。

(汉武帝在塞北画了一个圈)

在公元前103年,匈奴人终于挨不了漠北的苦寒,贵族预谋政变,邀汉武帝为外援。汉武帝认为这是解决匈奴问题的良机,因此就派了赵破奴带着2万人骑兵北上接应。北行2000余里,才知道匈奴贵族谋士不密被杀,本来要接应的同盟没有出现,反倒是匈奴单于带着3万人追过来了。最终,匈奴单于因为机缘巧合(主帅作死,带着一支骑兵小分队去找水,刚好碰到匈奴大营,因此被捉),成功迫降了一支2万人的汉军(士兵都是匈奴人)。匈奴人自此实力才得以缓慢恢复,汉匈之间爆发了第二阶段的作战。

即使如此,匈奴人的势力远不比从前。可是,汉朝军队虽然依然英勇,却没有了卫霍那样的天才将领,因此双方都打的很艰难。相对汉朝的家底,匈奴在这种消耗战下,肯定不会是汉朝的对手。匈奴人最后也只是嘴上占了便宜,内心的苦处他们自己知道。

(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达到鼎盛)

所以,汉武帝通过第一阶段的作战,一共斩杀匈奴人不过10多万人,数量并不是很多,匈奴人因此实力大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匈奴是草原民族,本身人口就不多。其最鼎盛时,控弦不过30多万。汉军斩杀的10多万人,就已经占到了1/3。这被杀的10多万人可都是精壮人口,对于匈奴人的打击,不仅是军事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以一户5口人计算,直接影响了匈奴人50万人的生计。匈奴一共才有多少人?

其二,匈奴不是单一民族,而是草原民族集合体。在匈奴势力强大时,草原各个部族都自号匈奴。一旦匈奴势力衰弱,一些部族就趁机脱离匈奴,自谋发展。如浑邪王、休屠王两部4万多人,在河西之战后选择了投降汉朝。西域诸国也在汉军征讨大宛时,纷纷改旗易帜,成为了汉朝属国。匈奴人的兵力来源更加少了。

其三,汉朝不仅打军事仗,还打经济仗。相比明朝的犁庭扫穴和秋后纵火,汉朝玩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汉朝抢夺游牧民族的马牛羊财产,让匈奴人的生计无从着落;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筑城,让匈奴人无法回到故地,只能远走漠北。

所以,汉朝人不仅武力强大,敢打敢拼,脑袋也很灵光,“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匈奴人这样的游牧帝国,不管放在哪个地方,都能够横行无忌,无奈分到了东亚组,成了汉朝铁血军团的陪练。


而知而行


匈奴并未在汉武帝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匈奴的衰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昭君出塞、虽远必诛、燕然勒功等典故都发生在汉武帝之后。直到两汉之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于汉朝,而北匈奴则选择继续与汉朝对立。永元二年(90年)汉将窦宪、耿秉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北匈奴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外蒙古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耿秉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鸡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今固阳),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

一蹶不振是言过其实,不过在经历汉武帝的打击后匈奴实力大损,在此后保持了相对一段时间的消停。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设伏准备伏击匈奴,以此改变自汉高祖刘邦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和亲匈奴的国策,揭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历史序幕。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面对匈奴的大举入侵,汉武帝兵分四路进行反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这四路大军中李广是老将、名将,最为匈奴忌惮,然而正因为如此匈奴出动主力大军重点打击李广部,结果李广战败被俘,但他凭借勇力逃出并重新归队,然而他这支汉军基本全军覆没。公孙敖的一万骑兵在匈奴人的打击下损失七千;公孙贺倒是没什么损失,那是因为他在大漠中旅游了一圈愣是没碰着匈奴人,所以尽管没损失但自然也没战果。相比之下卫青是幸运的——匈奴人以为他只是凭借汉朝皇帝的小舅子身份上位,根本没正眼瞧他,匈奴主力都去对付李广和公孙敖了。卫青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孤军深入,迂回到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成功俘虏了700多匈奴人。卫青此战不仅是四路大军中唯一的胜仗,而且是自白登之围后历次汉匈之战中汉军首次深入匈奴后方的胜仗,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有鉴于此决心反击: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时任车骑将军的卫青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就在卫青屡立战功之际汉军中又冉冉升起了一颗新的将星:公元前140年这颗将星诞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他的名字叫做霍去病。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正是卫青的二姐,也就是说霍去病时卫青的外甥,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私生子;所不同的是霍去病保留了父姓,与此同时这也等于向世人公开自己的私生子身份。不过霍去病并不在意,他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感觉打脸。有一次他的姨夫汉武帝和舅舅卫青视察军营,汉武帝对这个年轻的外侄很是中意,劝他多读一些古代兵书,可得到的答复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被他斩杀和俘虏的敌人数目超过了己方的损失——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尽管汉军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下犁庭扫穴纵横驰骋,但仅就杀敌数量而言:的确正如题主所言只有10多万人。那为什么还会给曾在白登山围困汉高祖刘邦七天七夜、压制大汉王朝数十年的匈奴得以消停下来呢?事实上匈奴的实力远逊于汉朝——即使在匈奴全盛时期人口也不超过百万,扣除掉老幼妇孺后真正能作战的不过一二十万人,只是由于匈奴地域辽阔兼具骑兵机动优势才掩盖了这一弱点:事实上汉军首次深入匈奴腹地时就意识到除了匈奴人之外,他们首先要战胜的是匈奴恶劣的自然环境,四路大军出征要么损兵折将,要么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无功而返,只有卫青一路缔造了龙城大捷的传奇。等汉军一退走匈奴就利用自己的骑兵机动优势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攻击汉朝边塞的某个具体突破点,尽管汉军在总兵力上占优,但在这具体的一点上匈奴则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鉴于匈奴这样的战术汉军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汉军往往选择在匈奴的牲畜最虚弱的季节发起进攻以逼迫匈奴进行长途迁徙,在进攻过程中汉军执行犁庭扫穴:没攻占一地就筑城、驻军,使匈奴人无法返回故地,同时尽最大可能掠夺匈奴的牲畜,这对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是极大的打击。在汉武帝的持续打击下匈奴被汉军斩杀了十余万人,而这十余万人正是匈奴的精锐部队,对总兵力不过二十万的匈奴而言:损失十万精锐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了。同时由于牲畜的大量减产导致匈奴的经济陷于崩溃,生计无从着落。

除了汉朝本身战略战术得当、将士战力雄厚之外,事实上汉朝并不是孤身奋战: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合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尽管张骞没能实现联合大月氏的最初的目的,但成功为大汉王朝开拓了西域,为之后汉朝在进攻匈奴时获得了来自西域国家的侧翼支持奠定了基础。而匈奴本身也兵不是单一民族,而是草原各部族的集合体——在匈奴势力强大时草原各部族就都自号匈奴;一旦匈奴势力衰弱,一些部族就趁机脱离匈奴,自谋发展。在霍去病的打击下浑邪王、休屠王两部的4万多人就选择了主动归顺汉朝,而在匈奴东部被匈奴征服的东胡部族趁汉朝对匈奴发起持续打击之际逐渐演化成为乌桓和鲜卑两大分支,当汉朝对匈奴发起进攻时乌桓和鲜卑则从东部威胁匈奴的侧翼。匈奴正是在两汉两百余年持续打压下,加上鲜卑、乌桓等部族的崛起以及天灾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衰亡的。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匈奴人为祸中原王朝几百年,凭的是游牧民族骑兵的快速机动和自幼生长在马背上凶悍的战斗力 。但是匈奴人是少数民族,战斗力再强,人口和中原比起来实在太少,记得汉武帝时好像搞过一次人口普查,汉朝的人口当时大约有2000万,匈奴人可能当时最多也就100万人吧。汉军出塞不断跟匈奴人作战,多次重创击败匈奴,被斩杀的匈奴人大多是既能游牧的壮劳力又是能打仗的士兵,被汉军消灭10万,劳动力短缺了,能抢劫汉地的骑兵也大大减少了,当然实力锐减,何况汉军在作战时也注重俘获匈奴人赖以生存的牛羊马匹统统弄走不留在匈奴人的地盘儿上,从根本上摧毁经济基础达到彻底弱化匈奴实力的效果。匈奴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屡遭重创,渐渐的衰弱了


立志成虫


要知道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清楚,匈奴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他们在被汉武帝杀了十万人之后,就一蹶不振了?

中国秦汉史上,北方的匈奴一直都是中原汉人的敌人。你像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上修的长城,就是抵御强大的匈奴人的,因为他们追水草而生,骑着马打仗,十分的骁勇善战。所以,汉人多数不是他们的对手。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蒙恬曾经带领三十万大军,狠狠地打过一次匈奴,那一次吓得匈奴不敢前来牧马了。

但是,后来秦朝灭亡了。

中原出现了大乱,这就给了匈奴人喘息的机会,恰好此刻匈奴族出现了一个十分精明的单于,这个人就是冒顿单于,他把比较分散的匈奴各个分支统一在了一起。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的白登山之围,就是被这个叫冒顿的单于给围住的。

那时候的匈奴人有三十万之中,但是,这时候的匈奴也是匈奴史上最鼎盛的时候。之后,他们就开始逐步的削弱了下来。

因为刘邦经过白登之围之后,刘邦就选择了和匈奴和亲。

此后经过汉文帝,汉景帝都没有对匈奴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期间,汉朝的国力开始增强了,人民也开始富有了。到了汉武帝时期,那国家简直富到流油的地步了。

我们说说汉武帝时期,汉朝到底有多富?

不说别的,就说百姓家喂得马匹吧。要知道刘邦的时候,他想找六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都凑不齐,可见马匹缺乏到什么程度。

到了汉武帝时期,每家都有好几匹马,据说那时候谁家要是走个亲戚,骑了怀孕的母马,走到道上,人家对你都会对你嗤之以鼻的。

毕竟连怀孕的母马都敢骑,这说明你家很穷,只有这一匹马,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我们之所以举马的例子,是因为打匈奴是需要马匹的,汉武帝时期民间都这么富有了,汉武帝在征收一些马匹的时候,自然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这时候再加上汉武帝身边出现了两个不世处的军事天才,卫青和霍去病,匈奴就更加倒霉了。

每次卫青和霍去病出征,都是斩敌几千,甚至是几万。打了胜仗之后,他们还会顺手把匈奴人的马匹牛羊给牵走,每次牛羊都会带来几万匹。

要知道牛羊就是匈奴人的生命呀,没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只有饿死,这就大大的限制了他们的繁殖速度。

就这样匈奴的势力越来越弱了,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征战,卫青,霍去病共计斩杀匈奴人九万多,要知道这些被杀的人,都是匈奴的精壮之士。

杀了这些年轻的人,这对削弱匈奴的势力是致命的,再加上匈奴内部的不团结,有些匈奴的王一看情况不好,就带着自己的人马来汉朝,投靠汉武帝了。

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不愿意服从汉朝的匈奴人,也就带着老弱病残,躲到远远的漠北去了。就这样经过汉朝的几次斩杀,冲击,往昔强大的匈奴人开始一蹶不振了。

他们根本对汉朝发动不起战争了,毕竟打仗是打不赢的,只要汉朝不找他们事情,他们就我弥陀佛了。

那里还敢找汉朝的事,这大致就是匈奴一蹶不振的原因。


史学达人




匈奴是中国秦末汉初称霸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非常彪悍,历史上,匈奴多次侵犯我中原,严重威胁到北方的安全.

匈奴最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这样他的领土范围也是超级大的,包括内蒙古地区、河套平原、东北等地区,甚至还跑到欧洲,一直达到贝加尔湖周边,被欧洲人称为“百蛮大国”、“上帝之鞭”。

当时的匈奴具有完善的军事装备、《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在经济上虽然以狩猎、游牧、畜牧为主,还会耕田产谷,当然他们也很注重商业交换,经常与汉人互市交易。

如此来看,匈奴的确很强大,不仅在战斗力方面,还有很强的经济头脑,甚至匈奴的可汗还称自己为“众王之王”。

狂妄强大的匈奴多次进犯中原,直到汉武帝时期,派出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从此匈奴一蹶不振,不断衰落,可是仔细看一下会发现,当时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击杀匈奴,不过是歼灭了匈奴9万余人,为什么这次只是杀了他们9万多人,匈奴就不能像曾经一样卷土重来了呢?

这就要夸赞一下汉武帝了,汉武帝时期经过多年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为反击匈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汉武帝时期,军事力量强大,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

据记载,为了攻打匈奴,汉武帝派出了10万多骑兵,后又投入上百万兵马,可谓是大手笔。

由具有很强军事才能的卫青、霍去病领军作战,他们不畏艰苦,深入匈奴境内,卫青开创了开展远程突袭、迂回包围的闪电战,后来霍去病将这种战术发扬光大,卫青还创造了“七战七捷”的战绩,没有打过败仗,堪称奇迹。

至于匈奴衰退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据说当时汉朝远征匈奴,把他们的牛羊全部抢光,成年男子也被杀害,导致他们后备不足,恢复缓慢,实力被大大削弱。

此后匈奴一直不太平静,战争、天灾、领土人口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凝聚力也逐渐降低,内部产生各种纷争,右贤王屠耆堂死后,还产生了内乱,五单于争夺王位,一点点拖垮了曾经那个强大的匈奴帝国。


老四N


打断了脊梁的狼,你说他能雄起吗,十万匈奴铁骑,按照当时的匈奴1人2马或者3马的配置,这就相当于汉直接俘虏了近20万的战马。这还是损失的军人,没有军人从汉朝劫掠粮食,塞北的冬天饿死,冻死的妇孺可能是损失军人的几倍以上,可以说伤了根基。


宇宙-石头


说匈奴一蹶不振是言过其实的。百足之虫,只要不死,会死灰复燃。

出这个题目的核心思想是说汉武帝武功厉害,汉武帝花的代价是值得的,真的这样吗。

強汉很牛,強汉不止,和亲不断。和平除了送公主,还有什么,当然是大量的嫁妆。

汉武帝很厉害,不过也会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 ,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给猎骄靡,汉武帝赐给车马和皇室用的器物,还为她配备官吏、宦官、宫女、役者数百人,赠送礼品极为丰盛。

汉武帝一生征伐,人口由5000万减员2500万人口,一代人减掉的是两三代人。重新休养生息后又要花两三代人才能达到前面的效果,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代人那么简单,因为一场44年的战争,前后要花上百年的代价。 而且匈奴后面稳定时间并不长。

汉武帝及后面帝王包括光武帝转为休养生息,向匈奴妥协,和亲加送钱粮,匈奴也重新兴起。 只不过皇帝也开始接受以前的教训,分化处理,不是一根筋全部诸武力, 东汉王朝常以财物、粮食、布帛、牛羊等赠给南匈奴,供给之费,每年达一亿钱以上。这是什么,换句花说,是送钱。

对北匈奴答应合市,同时联合西域各国一起用兵。

唐很厉害,也有历史上数十位公主和亲。特别是唐太宗,横扫天下,也有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的金银财宝,带去能工巧匠,建设西藏。

将安危托妇人,会不会不值得呢,要看你怎么看。

宋建立以后,无论南宋还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学都得到长足发展,华夏之经济文化赵处于历史顶峰,后面就渐趋衰弱。宋因为徽宗个人原因荒淫无耻导致靖康耻,这跟每一个王朝末期皇帝不知生死一样,而宋大部分时期百姓过的是人的日子,不好吗。特别是衡量百姓生活的,百姓人性化方面得到尊重,百姓大部分时间安居乐业,人民言论自由方面较前代有质的飞越,第一次享受到了作为人的尊严。

对于那些简单粗暴,缺少内涵,眼里只知有军事,满口仁义道德的,觉得宋有问题的无非是说宋用钱买和平。

宋面临的对手大多都很强大,都处于游牧民族最强大时期,辽疆域远大于宋,且建国早于宋数十年。西夏也很强,不但金灭不了,抗蒙古也是二十多年。金能灭北宋及辽,金的强大自然不是过家家者所能理解,蒙古就不说了。

失国之恨,没有机会翻盘,没有希望之辱才是最可耻的,那是痛彻心扉,而不是形式带来的屈辱。

其实和亲同助军旅之需一样,都是外交手段,只要有效果,能和平为什么一定要战争,有做人的滋味才是唯一选择。我们要战略纵深,是不是影响少数民族呢,哪块地盘天生不是土著的,战争又有谁能保证胜利,胜利后还要能延续控制,不能实际持续控制,对手又卷土重来,意义又在哪里。欧洲几十个国家加起来的国土也只是同我们差不多,他们的经济差吗,军事差吗,幸福指数差吗,重要的是人能做人,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战争对于皇帝来说可以提振凝聚力,掩盖矛盾,牺牲的却是百姓,提供战争所需的子民,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


听雨: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你觉得对于‘逐水草而居’,必须‘地广人稀’的游牧部落而言,十万人少吗?

再说,你从哪听说的‘匈奴从此一蹶不振’?经过西汉、东汉,两汉灭亡后,匈奴人刘渊以‘汉’之名建国,祭祀汉高祖刘邦,立志反晋复汉,开启了‘五胡乱华’。刘渊的汉国,史上称为匈奴汉国,或者赵汉。这才‘匈奴从此一蹶不振’,匈奴大多成了汉人,还有一些则成了突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