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古體詩寫作,最重要的是語言通順還是符合格律?

千千千里馬


初學寫詩的人,顧慮會很多,比如擔心語句不通順,還有格律韻律問題。下面我給一個最切合實際的答覆。

語言精美永遠是第一位的。詩的語言要求生動、凝練、傳神、感人。好的詩句能打動讀者,過目不忘。前人詩句中有大量精美的詩句。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李煜“相思楓葉丹”,“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秦觀“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晏幾道“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黃庭堅“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唐詩宋詞中數不勝數。這些詩句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寫詩就要學也要寫這樣的句子。

第二位是語句通順。詩歌語言的最高境界是使用日常用語,白居易作詩,要讀給老婦人聽,老婦人聽不懂,他就改,一直到能聽懂為止。這也是白居易詩遠傳日本,為人們喜愛的主要原因。反觀今天的新詩,無論那個層次的人都不甚懂,因為作者自己都不懂,這豈不是倒行逆施,故弄懸殊,自絕於人嗎?

第三,到能夠熟練寫詩,再談格律。我們要明白為什麼寫詩,寫詩想表達什麼,我們要表達的東西才是主要的,因此格律是次要的。但在寫詩熟練到一定程度以後,我們再拿格律去套,把不合平仄韻律的地方進行修改,如果需要修改的地方,危害了詩要表達的本意,那就不要修改了。格律跟詩的關係,就是韁繩與馬的關係。馬被套上韁繩,就意味著生死於槽櫪,受人鞭策,無疆之馬反而自由馳騁,縱橫於天地之間。





皈峰


問初學古詩語言通順與符合格律哪個重要?我以為這兩個都不是最重要的,你都學寫古詩了,語言功底應該不差多少,因此不是寫通順的問題,而是習練詩的語言和技巧。這要多讀古詩,勤加練習,不可貪一時之功,此其一。

其二,古詩和今體詩有一點相同,詩的極至是入神,寫的數行詩句不僅入理,更要傳神、感人。這就不是語言華麗能做到的,更重要的在於詩的意境、格力、氣象諸要素。做到這一點是學識、認知、胸懷等綜合因素集成。

最後說一句,古體詩有別於今體詩,對格律要求偏寬,成詩只要不過拗口,合壓韻即可。



手機用戶山丁子


問題:初學古體詩寫作,最重要的是語言通順還是符合格律?

........

前言

從這位題主的問題中可以看出,題主還不瞭解什麼是古體詩,舊體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不需要符合格律,近體詩才需要符合格律。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寫舊體詩,最重要的是語言通順還是符合格律?

一、以語言通順為第一

初學者以語言通順為主,不是因為格律不重要,而是語言通順是基礎,然後再說格律的事情。

簡單說,就是先學古體詩,然後再學格律詩。我當年就是這樣學習的,下面是我初學時寫的一組古體詩:《端午時節詠屈原三首》

汨羅江畔粽葉香,端午時節楚人傷。屈子遭逐懷王死,空留離騷吟斷腸。

寧作香草隨波去,不與邪小論短長。江雨漫漫君之淚,楚天茫茫國有殤。
屈子長歌投汨江,楚君披髮拜秦王。刻骨難消亡國恨,霸王一怒焚阿房。

之所以寫古體詩,是因為還不會寫格律詩。

二、格律是學習舊體詩的必學內容

學習格律詩是必過的一關,不懂格律永遠出在舊體詩的大門之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背詩滾瓜爛熟卻寫不出詩的原因之一。


格律詩的內容不講了,可以看看我的頭條文章《 老街詩詞閒話10-律詩四式讓您半小時學會格律 必讀》

三、詩家語和語言通順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用散文語法來看是不通順的;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其實意思是: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

這兩個例子都是明顯的詩家語言,一定要搞清楚:詩家語不是語言不通順。分辨詩家語一定要多讀古詩多練創作才能理解。《老街詩詞閒話72-寫出好詩一定要學會使用詩家語 必讀》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裡說過:

……蓋韻文之制,局囿於字句,拘牽於聲律,散文則無此限制。……故歇後倒裝,不通欠順,而在詩詞中熟見習聞,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韻文視散文得以寬限減等爾......屬詞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結語 最重要的是語言通順還是符合格律?

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是格律詩,這就不是單選題,兩方面都必須達到要求;

如果是古體詩,可以看到很多詩人也夾雜了一些律詩句式在古體詩中,但是是否合律完全不受限制。

總之無論是否合律,語言通順是基本要求。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古體詩是相對近體詩而言的一種詩歌形式,可忽略格律,合韻則可。

而不論近體詩還是古體詩,詩句的通順達意肯定比格律重要。但就近體詩而言,最好是在合律的情況下通順達意。

合律和通順並不是對立的,一個優秀的詩詞創作者,大部分句子都可用合律的詞直接代替不合律的詞,其餘的也可以在通順達意的情況下,通過變換詞語次序解決,因為這些問題古代詩人也曾踫到過,他們已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經驗。因此,任何討論格律重要還是達意重要的,都是今人筆力不達的藉口。

就初學者而言,難的不是平仄格律,這點花上小小時間,在我的頭條文章裡翻閱《詩詞寫作練習1至5》便可瞭解。

難的是如何讓句子既合律又通順達意。這個首先是需要擁有一定的詞彙量,多讀多寫,再參閱一些如《詩韻合璧》、《佩文韻府》之類的工具書,都是好辦法。

而在頭條,有一個很大的對聯群體,與聯友一起互動,每日做做對子,也是一個很好的練句方法。


筱靜詩詞書院


謝謝你的提問。今天,語句不通順的“詩”太多了。所以,很多人本來寫散文語句是通順的,但是,寫詩就不通了。

因為,詩歌有自己的語言表達形式,所以,第一道關,就是把語句寫通順,在此基礎上,再做修飾,比如再調整押韻、平仄、對仗,,有了一個好的框架,寫出合格詩歌的基礎就牢固了。

很多詩沒有主旨,沒有境界都是沒有解決好“意”這個問題,“意”其實就是把思想表達清楚。

現在寫格律詩的,可能格律有了,但是沒有詩味。

這就是對意境訓練的忽視。因為現在學詩,不是學詩意,而是學詩的格律。

本來格律是為詩服務的,現在可好,只有有格律,是不是詩無所謂了。

所以,一般情況下,詩歌的好與不好,最重要的還是語句要通順。

退一萬步說,就算你的詩格律不好,也是個別錯誤,如果意思不好,那就是低俗了。

詩歌的通俗也好高雅也好,意境是核心。

如果這樣訓練寫詩,寫出來的至少是美好的語言,而不是順口溜,也不會是打油詩。

其實順口溜打油詩本身,寫好也不容易。

但是,詩歌絕對不要寫成順口溜打油詩。

所以,第一步是先寫出語句通順的詩,然後才再調整格律和韻腳。當然,如果格律好,還要考察一下內容語句有沒有問題。

所以,無論如何說,首先把語句寫通順,這是必須的必須。

下面給大家看一個我修改一個詩歌創作的例子吧。

詩二首

傾城春色滿目風,

雨過斜陽與燕飛。

南苑牡丹數不盡,

誰是花邊詠梅心?

去年看花雪如梅,

今日薔薇雨霏霏。

故園欲別捨不得,

只是思花花未知。





千千千里馬


古體詩這個概念,來自唐人。唐代人站在自己的歷史視角,把產生於古代的詩歌,主要是兩漢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形式稱為古體詩;與此相對,把產生於自己近代,也就是南朝齊梁陳和隋代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這種稱呼一直沿用到現在。

古體詩內容繁雜,形式不固定,有雜言詩(字數不固定),也有齊言詩(字數固定),但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論平仄,押韻也較隨意,無所謂的格律。

格律詩形式固定,也就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和少量的排律。講究平仄、對仗、押韻,有些還要求用典。押韻位置固定,不該押韻的地方碰巧押了韻,叫“撞韻”,反而覺得不好,要避免。而且押韻只能按韻書規定的韻部押韻,不按規定韻部押韻就會被認為是打油詩。

所以古體詩相對於近體格律詩而言,是古代的自由詩,自由靈活,儘可天馬行空,盡情發揮,完全沒有限制,無所謂格律。

格律詩要求苛刻,能用便用,不能用便不用,格律詩並不代表高大上。優秀詩歌無論什麼形式都是優秀的,垃圾裝進漂亮的格律裡,仍是垃圾。

當然,學習格律詩,掌握一點格律知識,更能幫助我們欣賞了解古典詩詞文化,提高自身素養,卻不是可以炫耀的資本。

無論寫什麼樣的詩,語言通順是最基本要求,語言不通順的句子不可能被稱為詩,只能一步步來,打好基礎,才有可能去追求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當你寫的東東被人稱讚有韻味有意境了,這個東東才有可能被稱為詩。


雲卷飛山



Adans65


真正的詩要能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託物詠志,寄景抒情。不管你想寫何種體裁的詩,最好先學會讓你的詩情才思躍然於筆紙之間,才能展示詩魂之美。

你寫詩之前先要有立意,立意要深遠才能讓人回味無窮。一首詩不但要有文字表面的功夫,還需要透過文字看到詩魂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那才是詩存在的價值。

一首詩的篇幅不長,你想把所有的思想表達在此中,用詞當凝鍊,語句要陰陽頓挫讓人讀之鏗鏘有力或者溫婉和諧而曲韻動人。在你學會表達之後,再步韻律令詩詞更具律動之感。

在詩詞創作的過程中,特別是格律體,當你所表達的思想與韻律發生衝突之時,學會自度其曲才兩全其美,否則,你要麼放棄自我,要麼律出,這一切取決於你自己的權衡。

古體詩不受格律限制,只要合韻琅琅上口便可。在你創作者,學會變通才是上策,因為押韻時你會遇到詞不合韻的狀況,可能你要重新打斷自己的思路選擇最接近的詞代替,但往往這時會牽強附會,讓詞不達意更甚者會讓你掉進迷霧裡,與創作的初衷背道而馳。

寫文章也好寫詩詞也罷,紙上得來終覺淺,還是必須親力親為你才能體會其中的百味雜陳。你想寫出好詩詞,必須不斷地練筆,才能漸漸摸索出寫作的訣竅,才能讓自己盡情書寫行雲之美。

個人觀點,不代表他人。


水寒雅芙


從本質上說,現代人寫的都不能叫古詩,而應該是在寫古體詩。 所謂古詩,也不能一概而論。《詩經》《楚辭》《漢樂府》及魏晉諸家對於唐人說都是古體詩,而將格律化的詩歌相對稱做“近體詩”。 眼下人(多在網上)寫的多自詡什麼七言,七律什麼的,但多望文生義,擷其皮毛,可讀性少之又少。 古風不談(其實也有其藝術要求),格律詩是社會物質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社會對聲律和意象有了比較高的需求且詩歌文人化而產生好,對仗排比符合中軸對稱的傳統美學觀念,而平仄相間,句句相輔造成抑揚頓銼之聲學之美,使中國古典詩歌臻於成熟。 這是大勢。 具體到每篇詩章,卻與詩人的志向,學養,閱歷,天賦以及遭遇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享受到詩句的魅力,字詞的精煉傳神,詩章的風格和意境,這都不是摹仿得來的。 學寫詩,特別是格律詩,除平仄押韻對仗(不要拘古,可以與時俱進)之外,首先要言之有物,忌堆忌,忌枯澀,如“老幹體”“梨花體”之類,古人云“詩言志”,要“興、觀、群、怨”,都是這個意思。寫作技法上,除了立意準確,遣詞練字之外,不妨先按“起、承、轉、合”來學著寫。詩要有境,有境則活。不要急於求成,有時靈感一現,浮出一妙句,記於紙上,慢慢成章。這一句,努力使其符合平仄(可用現化普通話的四聲),久而久之,就熟練了。韻也一樣,別去迷信什麼平水韻,食古不化,捨本逐末,浪費時間和精力,限制了古典詩歌的繼承和發展,侷限了古典詩歌的受眾和傳播。 總之,詩歌本質是歌,是有韻之文。詩歌要的是韻味,或淺顯,或內蘊,如飲甘霖,味同嚼蠟,誰看呢?


五棵松人


說說自已的看法。

學習古體詩也好,格律詩還是現代詩,基礎很重要。首先要有一些文化底韻,還要多少了解一些中國歷史,多多少少的讀一些古文作品,以曾加自身詩作的內涵。

有了一些對古文的瞭解,寫出的古體詩或格律詩才有韻味。如果用現代的白話口語去寫古詩或格律詩,總覺得有點怪,這也許是受古詩等的影響過深的結果,也許會有人不贊同。

我在早年(小學時,也就是文革前出版的)讀過叫(中華活葉文選)的讀物,那裡邊都是將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詩、詞,選編的書。這本書很好,充分的叫人瞭解中國歷史、文學和詩詞,也奠定了一些人的文化基礎。

古詩比格律寬泛些,格律太嚴。但不論古詩還是格律詩,都有嚴格的一面。不多少了解一些古代知識,寫出的古詩還是格律,也不一定好。

個人體會,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