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青玉案i


這一方面肯定是有實力上面的因素,畢竟整個國家70多個城池都被打下來,最後只剩兩個城池了,其他地方肯定遭受重創,而且燕國的軍隊在進入齊國的土地以後,可以說是燒殺掠搶,無惡不作。

當時,齊國主帥田單甚至讓當時燕國的軍隊刨了齊國的祖墳,還有割了齊國俘虜的鼻子,其他國家的軍隊在齊國的土地上面可以說將整個齊國當時積攢了幾十年的國裡全部消耗一空。

大家想想三國時期為什麼蜀國在經受夷陵之敗以後,諸葛亮進攻北伐的時候,通常都會面臨一個糧食短缺的問題,一個國家積攢起來的糧食,它沒有個幾十年,沒有辦法支撐一次大型戰役的,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不夠錢向軍隊吃什麼,更何況各種各樣的軍械,馬匹等等戰略物資都需要提前進行儲存,所以說齊國在富國幾十年的時間裡面一直在休養生息,再恢復之前的國立。但是直到齊國被滅,它的國力仍然還沒有恢復到最鼎盛的時期。

還有一條,那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齊國,在這之前為什麼會被那麼多諸侯國家一起聯手吊打,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當時的齊國得罪了太多國家,這個國家太強勢了,今天看這個不順眼就去打,明天看那個不順眼就去打結果截下來那麼多仇恨,最後一起爆發出來,將齊國差一點給滅國了。

很多人都經受過挫折,但是。比起故事裡面經受過挫折,然後站起來的主角,相比,大多數人在挫折面前仍然還是顯得有一些軟弱無力。

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叫做秦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秦國被其他豬和國家連起來吊打了上百年,但是吞併天下之雄心仍然還是沒有改變,再加上秦國擁有著關中的土地,可以說保證自己的一方安樂,秦國可以在屢次挫折裡面不斷的站起來,不斷地去挑戰天下強國。

但是齊國不行。齊國人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貪生怕死,當時齊國和魏國發生馬陵戰役的時候,魏國的主帥龐涓說到齊國的士兵就說齊國士兵貪生怕死,所以孫臏將計就計,用減灶法引誘龐涓入場。

綜上兩點,齊國在復國幾十年的時間裡面毫無作為,甚至秦國滅掉其他國家的時候,他還在旁邊叫好,齊王甚至親自跑到秦國去和秦國締結盟約。

不過可惜的是,一個沒有上進心的國家,在亂世之中,最終會面臨什麼樣的結果?大家都會明白,就如同滿清政權一樣,人人都說滿清政權的皇帝沒有犯大錯,所以就不叫昏君,因此得出一個奇葩的結論,說滿清12個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什麼會亡國呢?適逢天下大爭之世,不提升國家實力,只有滅亡一途,弱國無外交啊,更何況滿清的那幾個皇帝出的昏招還真不少。


漩渦鳴人yy


齊國自公元前279年後,可謂是十分的低調,一直到公元前221年被滅,歷史也是輕描淡寫地帶過。為何齊國要低調半個多世紀,而不和秦趙楚逐鹿中原,爭奪霸權?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一、五國攻秦的浩劫成為齊人揮之不去的噩夢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說一下五國攻秦這件影響了齊國命運的轉折點。

齊國自威王、宣王、閔王三代,國力強盛,威震天下,成為這一時期當仁不讓的霸主,尤其是齊閔王,打遍天下無敵手。但他在滅宋分贓上,想要獨吞,引起了盟友的不滿。再加上蘇秦、孟嘗君、秦國等各方勢力的挑唆與運作,一支由魏、趙、韓、秦、燕五國聯軍組建起來,而上將軍就是燕國名將樂毅,於公元前284年正式討伐齊國。



此時齊國在諸侯心目中的地位和數十年後的秦國是差不多的,成為了諸侯的公敵。關鍵齊閔王是個不怕事兒的主兒,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就是烏合之眾的聯軍也不放在眼裡。在濟西擺開陣仗,結果二十萬齊軍大敗。齊閔王自己趕緊逃命。聯軍攻破了齊國首都臨淄,燒燬齊國的宗廟宮殿,掠奪齊國的珍寶,對於當時齊地的震懾是非常大的,對於齊國損失也是非常慘重。

樂毅在齊地打了五年仗,先後攻克了齊地72城,給齊國帶來了很大的傷亡。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還在苦苦支撐,這一圍就是三年。



莒城是齊閔王呆的地方,這時齊國的小弟楚國藉著救援的名義來了,迅速吞併淮北之地。楚將淖齒與齊閔王會面後,一頓虛情假意地觥籌交錯後,殺掉了齊閔王。這時,齊國大夫不幹了,齊閔王再混蛋也輪不到你一個楚國人來殺?於是將淖齒給剁了,為閔王報了仇。隨後,齊襄王即了位,但還是龜縮於一城。

公元前279年,田單在即墨之戰大破燕軍,隨後追擊至黃河北岸,迅速光復齊地,迎接齊襄王回臨淄。



說起齊襄王也挺慘的,父親被殺後,隱姓埋名跑到大夫家當傭人,大夫家小姐見其奇特,與之私通,後來有了齊王田建,而這位大夫之女就是齊國著名賢德的君王后,也曾掌管齊國後期的權力。與諸侯講誠信,與秦國交往謹慎,保證齊國不捲入戰爭中,這也是對齊王建的言傳身教。

由於田單覆滅了侵齊燕軍,收復了齊國失地,也是齊國的王族,他的個人聲望達到了極點,可以說威震天下。世人只知田單大將軍,而不知齊襄王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但這也造成了齊襄王的猜忌,君臣之間早生嫌隙。而此時趙國願以三座城池換田單,田單和齊襄王都比較樂意,田單交出了兵權,去了趙國,齊襄王拿到權力,親自治理齊國,這場君臣之鬥以和平方式解決。隨著田單的離去,齊國再無能統兵之將。這不過是齊國政局上的死水微瀾。



田單去了趙國,曾帶兵再次攻打燕國,奪取了三座城池。還與老對手樂毅、趙國名將趙奢等交往,最後老死於趙國,結局還是比較圓滿的。

二、兩代君主力保齊國安穩,國內反對爭霸

經歷過這場浩劫,齊國元氣大傷。原來精銳的齊軍在之前戰爭中被打殘,國家財富被燕國洗劫一空。滿目瘡痍,國破山河,急需等待齊襄王重建齊人的家園。齊國原來的部隊技擊之兵類似於現在的僱傭軍,在戰場上沒有契約精神,國家財政吃緊,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改革中被裁掉。

齊王、宗室、貴族、百姓都不願再經歷這種國家浩劫,根本原因就是齊國霸權惹得眾怒,不爭霸才是最好的生活狀態。所以,君臣上下,骨子裡已經有了偏安一隅的想法,並且將會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同時,齊國人對天下人失望了,尤其是對周邊的鄰居們,老死不相往來,坐上觀虎鬥,可能是齊人最高興的狀態,全國人民都有極強的厭戰心理。比如華陽、長平、邯鄲這些大戰,魏趙損失慘重,齊人心裡偷著樂還來不及,怎麼可能救援呢。比如趙國長平之戰缺糧,向齊國求救,齊國直接愛搭不理。可惡的趙國還頻頻騷擾齊國邊境,打打秋風,搶搶東西,最後這些人都掛了。

楚人不守信諾,趁火打劫,殺害齊王,已經被列入死敵。韓國是以前的小弟,也跟著大眾節變,直接斷了來往。當六國中,秦、趙、楚、魏、韓在後期如火如荼地戰爭中。齊國在幹嘛?齊國一在看天下諸侯大戲,二在稷下學宮搞學術,尤其是陰陽家開始盛行,比如鄒衍的大九州說、陰陽五行說等等。



齊國雖然經歷了亡國浩劫,但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加上鹽海之利,商業發達,土地廣闊,城池林立,人口眾多,迅速恢復了國力,數十萬人馬還是有的,所以秦國對此也比較忌憚,周圍國家對此想抱大腿,尤其是被秦國揍得半死不活了。可惜,齊國縱然有有識之士,齊王建也不會採納其意見。

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在復國的14年後去世,兒子田建即位,成為了齊國最後一代君主。



三、秦齊聯盟的建立,與合縱聯盟漸行漸遠

公元前266年,秦國政壇大變局,因為這場變局直接影響了秦國與齊國的關係。該年,秦昭襄王任命範睢為相,將魏冉等四大家族趕到函谷關外。魏冉是五國伐齊的秦軍主帥,他的封地陶丘就是伐齊的戰利品。到了封地後就掛了,後來封地被魏國吞了,標誌著秦國的飛地,齊國心臟上的一根釘子被拔除了。

同時,範睢主張“遠交近攻”大戰略而齊國與秦國不交界,沒有直接利益糾紛。不能像以前再打齊國,應當與之交好,結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而近攻就是阻擋在秦軍東方路上的韓趙魏,一步步蠶食其領土。韓趙魏不幸地為齊國專業擋了半個世紀的刀。尤其是趙國,從公元前270年開始拖住了秦國。從而,使齊國在整體熱戰的情況下抽身置外



公元前241年,齊國因為是秦國的盟友,哪怕是不出兵攻打合縱聯盟,還是被以趙國龐瑗為首的五國聯軍揍了一頓,被佔了座城池。而這夥聯軍,就是剛剛從函谷關下狼狽而逃的殘兵敗將。

公元前237年,齊王田建千里迢迢跑到咸陽訪問秦國,秦始皇盛情款待。兩國重溫交往歷史,再次申明繼續保持良好的夥伴關係。而這時,李斯掌管的間諜們成功策反了齊王的賓客

、大臣,達到齊國不進入合縱聯盟,不幫助五國打秦國、不修軍備等三大目的。



對於齊王田建影響最大的三個人:父親齊襄王,一生坎坷,只求安定。母親君王后,素有賢名,只求自保。而第三個便是舅舅後勝,做了幾十年的相國,不幸也被秦國策反了,直接帶著外甥投降秦國,可謂是齊國第一大坑貨。對於齊國人來說,亡國之後才明白置身事外的惡果。


慵懶國王


在五國伐齊之前,齊也是大國,擁有爭奪天下的機會,並不比後來的趙、楚、秦差多少,但齊國太狂了,引來了楚、燕、韓、趙、魏五國討伐,被打得差點兒滅國,田土失了幾近十分之九。

雖然後來齊國復國了,但國力大損,雖然齊國知道,秦國絕對不是什麼好玩意兒,虎狼之邦,但另外東方五國,那有滅國之仇啊。

所以,面對秦國和東方五國互攻,齊國就是中立,誰也不幫。

而對於齊國面對秦國進攻,四十萬男兒兵,竟然沒人反抗,這也怪不得齊國人。齊國,本來是姜姓國君,但陳國公子來齊,改姓田,在齊國半程時,奪了姜姓國君的君位自立,齊人,已經經過一次國君變更,對田姓本不是太忠心。

面對秦國,最多,也就是換一個國君罷了,再加上,齊國享受了幾十年的和平歲月,所以,也不太想抵抗了,就放棄了。

反正,抵抗了,也打不過,徒增傷亡。

於是,就直接降秦了。這也跟齊國後半程的田姓君主,本身胸無大志,也有很大關係。


董江波


個人覺得最重要一個原因是齊國為戰國七雄裡最富有的一個,從上領導者到下平民百姓,全部聲色犬馬,不思進取。妓院,賭場都是齊桓公和管仲搞出來的,齊國位置得天獨厚,北邊有燕幫助抵擋匈奴,燕還不是很強大,西有魏韓趙,趙常年對抗匈奴,魏天天想著再次合併方面強大的晉,韓在整個春秋戰國都是打醬油的角色,三個政權還都要面對秦的壓力。東邊大海。南邊楚,我們都知道,南下容易北上困難。所以齊在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也害的齊不思進取,被秦忽悠的妄稱東帝西帝,甚至在秦出關滅六國開始不派兵參與六國聯合對抗秦的戰爭。所以說,太富有,沒有強敵在旁反而不是好事。


薄暮金剛


自公元前279年田單復齊,到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的58年時間裡,齊國除了後續收復失地外,竟然沒有一次主動對外用兵,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五條。

一、國力衰弱

公元前279年,田單殺騎劫復齊。史書記載:“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但是,田單復齊很可能只是收復了被燕國佔領的地區,而被其他國家佔領的地區,收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理由有二:一是燕國就足夠對付了,田單不可能蠢到同時與六國開戰。二是即使在五國破齊之前的齊閔王時期,齊國單挑秦、趙也是處下風的,比如公元前283年秦國蒙武擊齊拔城九,趙國也多次伐齊。大劫之後,齊國就更沒有實力從他們手中奪回失地了,倒是趙國的廉頗、趙奢、藺相如輪番為將奪取了大片齊國土地。

一個剛剛復國的國家,百廢待興,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短期內沒有連續對外用兵的理由和底氣,這是能夠理解的。

二、人才匱乏

五國破齊,齊國大敗,齊閔王被殺。可以想象得到,齊國肯定有一大批人才死在戰亂之中,比如賢士王蠋就因為拒不事燕而自殺。

在燕國對齊國的實際控制時期,樂毅採取了包括祭祀齊桓公和管仲等在內的一系列措施,來收服齊國民心。這些懷柔政策還是起了作用的,以至於接受燕國爵位的達一百多人。這些人當然不會是普通人,都是齊國朝堂之上的貴族。雖然史書沒有記載這些人是否受到了懲罰,但是他們依然受到重用的可能性會降低。這樣,五國破齊死一批,因為降燕棄一批,齊國還會有多少治國安邦的賢人可用?

僅有的人才田單,還被齊王以三座城池的價格“賣”給了趙國,幫助趙國攻燕,拔中陽;攻韓注人,拔之。田單還做了趙國國相,被封為都平君,最後很可能死在了趙國。不過,田單死後應該還是回到了齊國,他的墓就在他的齊國封地安平城(現在的皇城鎮駐地)。

趙國在最後時刻用以抵抗秦軍的顏聚也是齊國人。

三、政治腐敗

人才的匱乏必然會導致政治上的腐敗,因為居高位的都是些缺乏政治智慧和政治操守的庸人,他們惟一的特點就是貪婪。

後勝為齊國國相期間,多次接受秦國的好處,甘願為秦國效力,還多次派人入秦去接受秦國的大量錢財。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得了秦國的好處就得為秦國辦事兒,於是他們就極力地勸齊王放棄連縱,去進見秦國國君。使齊國“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並終於攛掇齊王於公元前237年“入秦、置酒”。

齊王建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雖然秦始皇說“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貌似後勝曾經讓齊王組織軍隊抵抗,但這只是秦始皇把戰爭責任推給他人的藉口罷了,不足為信。

試想,一幫秦國間諜圍繞在齊王周圍,所有的出謀劃策都是以利於秦國為出發點的,他們怎麼可能讓齊國出兵幫助五國呢。

四、政治短視

在58年中,齊國其實有過兩次對外用兵的心思,可惜都半途而廢了。

一次是公元前266年,齊襄王和田單尚在的時候,齊國曾經和楚國相約進攻魏國,但是被秦國解圍。

另一次是齊王建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但是,這一次因為趙國向齊國借糧而使兩國關係破裂,救趙之事不了了之。雖然大夫周子曾勸齊王借糧救趙,並講出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齊王不聽。顯然,在這次對外政策的博弈中,為秦國出力的“齊奸”們又贏了。

齊國拒絕借糧救趙的行為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為這次秦攻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史記》記載,齊王拒絕借糧之後,“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趙國徹底被打殘。

五、國策失誤

探究齊國長時間沒有主動對外用兵的原因,不得不提范雎向秦昭王貢獻的“遠交而近攻”。公元前270年,秦、楚曾經攻取了齊國的剛、壽。但是在范雎提出“遠交而近攻”的計策後,從秦昭王到秦始皇都很好地執行了這一政策,公元前221年之前再沒有進攻過齊國。

齊國誤判了這一形勢。

齊襄王復國之後,強大的齊國瞬間崩塌的悲慘經歷,給了他極大的刺激,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擔心戰爭會讓他失去擁有的一切。所以,齊襄王和他的父親齊閔王截然相反,轉而極力地追求安逸,不敢對外用兵。所以,齊國的國策是“事秦謹,與諸侯信”。看看六國被秦國打的那麼狼狽,齊國坦然地背靠秦國這棵大樹,很愜意地享受著不被秦國攻擊的幸福。齊襄王去世後,齊王建依然奉行這一國策,直至齊國滅亡。

其實,戰國末年,五國已經被秦國打殘了,而齊國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後,國力應該已經恢復了一些。如果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一方面“事秦謹”,與秦國保持和平友好關係,一方面藉著幫助秦國的名義,蠶食四周這些被秦國打殘國家的國土和人口,秦國在壯大的同時,自己也在壯大,公元前221年到來的時候,尚有與秦國一拼的資本。

可惜這只是假設。不過,齊國58年的無所作為,恰好是百姓之福,使他們沒有遭受兵戈之災就融入了中國的大一統。


文史知識


只看到了田單復國,卻無法看到國力大傷。齊國一開始就不是有血性的,之所以有齊桓公稱霸全是因為經濟實力!一直到伐齊之戰之前齊國的經濟實力都是一流的。戰後雖憑田單借民心復國成功國力卻大傷。在國力大傷的情況下稷下的空談文人執政參政更是隻知道懷念祖宗功績,更是血性全無!


食罷一覺醒起來兩碗茶


齊國這時沒有明君,田單不算明臣,提不出什麼國家戰略


63234567351178


田單復國後,齊國國力不振,最高統治者也不思奮發圖強,只是因循守舊,坐困愁城


終結疑古


姜氏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