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起兵造反,为何仅用三十四天就攻入了洛阳?

陈皮


河北是如何吃掉唐宋的?|Booker不客

河北可以说是今天中国中心区域,我们的首都北京就被河北省包裹着。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对于中华帝国而言,河北可不是中心区域,而是帝国的北部的边疆,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从唐朝中期开始,河北这个帝国的北疆,却成了唐宋两朝的心头之患。

『 河北——养虎为患

自古以来,河北作为中华帝国的一部分,就是中原农耕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在河北的北部是高大的燕山山脉。由南至北跨过燕山后,将进入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无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还是来自辽河流域的鲜卑和契丹,要想入侵中原,燕山山脉都是他们必须要跨过的一道槛。因此从秦朝开始,河北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防御重心。

在武则天时期,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带领族人起兵向大唐发动进攻。很快契丹军队就攻破了大唐的安东都护府和营州。虽然最终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契丹军队被唐军击败,但契丹对大唐的威胁并未消除。

为了增强边防军的战斗力,大唐朝廷将部分归顺大唐的少数民族的部落兵编入河北的边防军。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过着游牧的生活,从小开始就练习骑射,其作战能力远超过由农民组成的中原步兵。而且河北地区紧邻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区,能够为这些骑兵提供源源不断的马匹。少数民族士兵还不够,还得有少数民族的将领。

为了能给这些边防的将士更多的主动权,让他们更好地为帝国效力,唐玄宗还在边疆实行了节度使制度。当时大唐就在河北设置了范阳和平卢两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掌握了所辖范围内的财权、政权和兵权。经过唐玄宗的部署,当时的河北被打造成了大唐帝国的一个超级军事基地。

『 河北——问鼎中原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河北这个大唐辛辛苦苦打造的军事重镇,居然会把枪口对准自己。当时在河北为将的胡人安禄山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同时兼任了范阳和平卢两镇的节度使,几乎将整个河北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掌控河北期间,安禄山大打民族牌和文化牌,利用种族血缘和文化上的相似性,拉拢河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将领和部落士兵,很快就在河北打造出了一支效忠自己的军队。于是野心膨胀的安禄山就以这支军队为核心,加上大唐原先派驻河北边疆的边防军,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叛乱。

安禄山手里的军队可以说是大唐当时最精锐的军队之一,一般的大唐军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在消灭了河北南部颜真卿的抵抗军队后,一马平川的河南平原就直接暴露在安禄山的叛军面前。没多久安禄山叛军攻占了大唐的长安和洛阳,玄宗皇帝被迫逃往蜀地。

之后在回纥的支援下,唐军在对阵安禄山叛军的战略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并逐渐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而安禄山叛军这边陷入了内乱,不断地有叛军的将领投降大唐。到了唐代宗初年,由安禄山掀起的这场叛乱最终被平息。

在整个平叛战争中,大唐的军队并没有占领安禄山的老巢河北。最终叛乱能够平息,也是因为河北的叛军投降的缘故。为了表彰反正的叛军将领,大唐把原来河北分给了四个曾经的叛军将领,由此形成了河朔藩镇。

虽然表面上河朔是大唐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唐朝政府的命令在他们这里根本推行不开。河朔藩镇如同独立王国一般。唐德宗即位后,为了恢复朝廷的威信,开始对河朔藩镇采取措施。公元781年,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逝,其子李惟岳要求承认朝廷承认他继承其父成德节度使的职务,但唐德宗不允。于是恼羞成怒的李惟岳于是联合了同为河朔三镇的魏博镇,以及淄青镇和山南东道的节度使一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对此早就准备,迅速调兵平叛,李惟岳被杀,叛乱被平息。

但没多久魏博镇和淄青镇由联合了卢龙镇、成德镇,以及南方的淮西镇一起又发动了叛乱。这下整个河北加上河南的部分地区都加入了叛军。这回的叛乱的声势一点都不比当初的安史之乱小。德宗皇帝赶忙抽调关中的军队前去平叛。没想到的是,前去平叛的关中军队在路过长安之时突然哗变,围攻长安。德宗皇帝被迫逃到奉天。虽然最后由于叛军内讧,叛乱再次被平息,但此次叛乱给德宗皇帝非常大的打击。此后唐德宗对河北藩镇的态度又转回姑息。

之后的唐朝皇帝虽然都想对河北用兵,但一想到德宗时期河朔三镇联合叛乱,就不得不犹豫再三。何况河朔藩镇的存在,也可以帮大唐抵御契丹人的骚扰,思来想去,大唐朝廷放弃了从收回河北地区的控制权的打算。

但到了唐朝末年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镇压黄巢起义中崛起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开始打起了河北的主意。成德和幽州两镇被李克用吞并,魏博镇被朱温吞并。至此河北结束了百年割据的历史。

但此时的中原陷入了内乱,唐朝灭亡,中原进入到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原来在河北之外的契丹人,此时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建立强大的契丹王朝,开始觊觎中原肥沃的土地。但好在此时军事重镇河北仍然在中原王朝手中,契丹兵一时半会难以突破河北的防线,因此契丹还无法发动对中原的大规模进攻。

但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契丹与中原的局面,这个人就是石敬瑭。石敬瑭本是后唐大将,为了让契丹支持自己夺取帝位,石敬瑭向契丹割让河北北部的幽云十六州,以换取契丹的支持。石敬瑭的这一做法,使得河北门户大开,契丹的骑兵能只要一出国境线,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对中原王朝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之后契丹骑兵就是从河北出发,灭掉了后晋。

『 河北——门洞大开

北宋建立后,为了解决契丹的威胁,在宋太宗时期发动过两次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争,但均已失败告终。河北天险丢失,而都城又在一马平川的河南,北宋政府不得不招募大量的军队,沿着河北中部的滹沱河沿线构筑防线。但滹沱河不是南方的长江,不仅水量小,河窄,而且到了冬天河面还会结冰,难以阻挡住契丹的骑兵。

宋真宗时期,契丹军从河北南下攻宋,一直打到了距离北宋都城汴梁不远的澶州。宋真宗不得不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通过每年给契丹大量钱财的方式,换取和平。

虽然《澶渊之盟》签订后,宋与契丹在相当的时间内没有发生过战争。但河北的天险的丢失让宋人依旧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哪天契丹突然撕毁《澶渊之盟》向宋朝发动进攻。但撕毁《澶渊之盟》的不是契丹,而是北宋。女真人兴起后,宋徽宗一看这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好机会,于是与女真人达成了海上之盟,共同夹攻契丹。1125年,契丹灭亡,但宋朝非但没完全收回整个燕云十六州,还要面对比契丹更强大的女真。就在契丹王朝灭亡两年后,北宋灭亡。之后赵构建立的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就再也不为河北的事情烦恼了。











Booker不客


主要就是由于打得人很勇猛,被打得人很怂,所以很快就打进首都洛阳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安禄山这个人吧,大家都知道安禄山,他母亲是个胡人,在他父亲去世以后,又嫁给了一个夫人是胡人,属于少数民族,鲜卑族。而且安禄山从小颠沛流离,到处流浪,在边境上做些小买卖,小生意,天天的骑马,射箭这些功夫都是具有民族的传承传统,也有自身吃苦耐劳,练下了一身本领,在带兵打仗方面,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就是安禄山伪装的很好。在没有造反

之前,他这个人很会伪装,伪装成一个傻不拉叽的笨蛋,这样的话,唐玄宗和杨贵妃打死也不会相信这么一个低三下四的人,居然还敢造反,给他吃了豹子胆也不可能的呀。当然啦,他表现的像一个幼稚的呆人,是有目的和意图的,越是显得呆,也说明他越阴险可怕。

第三,安禄山收买了皇宫里面一大批的带路党,应该说他的人生哲学就是金钱铺路,从小的时候到处做买卖,做生意挣了点钱,就开始知道自己去用钱买名声,去巴结那些小官员,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大家就都认可他了,当然了后来通过进入皇宫,当上了边疆的节度使总管的兵权,有钱有势有权

之后,他就充分的利用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用手中的源,钱财,拼命的收买了朝中的一堆大官,这些人自然而然的在他造反的时候,就充当了他的带路党

第四,那当然是唐朝天下承平太久,很多的官兵都是和平中磨掉了锐气,这样的话呢,就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或者说对战争没有更多的感觉,在安禄山这种前期有过充分准备的攻势下,一个个就像推

一堵墙一样,哗啦啦的就倒下,很快的只用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洛阳。

当然了,哪怕是安禄山的前期造反很顺利,可是打到后来就不坚挺了。

所以,临死的时候,安禄山才发现,其实造反

是一门技术活。


文心采露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深夜,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将士,号称二十万,拔营出发,向长安进军。

到了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就打下了大唐东都洛阳。那么,安禄山为什么能在三十几天当中横扫华北、渡过黄河、拿下洛阳?

原因大概有这样几条:

久有异志,准备充分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大权在握,并且得到唐玄宗的极度信任。

经过多年的经营,安禄山的身边集合了不少干将,代表人物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人。另外还有高尚、严庄、张通儒、孙孝哲等谋士。

安禄山还养了许多死士,都是久经战阵的亡命之徒。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一百多个家僮,个个骁勇敢战。另一部分核心称为“勇士”,胡语名之为“曳落河”,大约八千人,主要由同罗、奚、契丹等族士兵组成,个个精于骑射。

此外,安禄山还有战马几万匹和无数兵器,又通过贸易积聚了大量财富。

可以说,安禄山在各个方面都做好了反叛的充分准备。

最初阶段的行动很隐秘,很有欺骗性

反叛之初,安禄山召集将士,出示了一份伪造的唐玄宗的敕命,说皇帝密令他率军入朝,抓拿奸人杨国忠。

誓众之后,安禄山正式起兵,对外间的说法是:“我此行不是为个人,是担忧国家的危机。”

只有安禄山最信任的亲信严庄、高尚和阿史那承庆三个人知道这次行动的真正目的。

叛乱开始七天之后,正在华清池中享乐的唐玄宗得到消息,匆匆返回长安,下诏给安禄山,严厉责备,命令他率军返回驻地。

同时,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尹,任命荣王李琬为征讨大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征募士兵,准备迎贼。又下令,悬赏求购安禄山的人头,各处张贴榜文。

内地长期和平,官兵腐败,失去战斗力

多年以来,大唐上上下下过惯了太平日子,官府库房里储存的铠甲、兵器要么朽烂,要么锈钝,都已经不堪使用。

皇家禁卫军中的近侍,都是功臣、贵族子弟,典型的绣花枕头。另外一部分禁卫军也是市井之徒,有些人甚至不会使用兵器,更不能指望他们上阵御敌。

唐玄宗无兵可用,只好拿出库存的钱帛,临时招募十一万市井子弟。这些人面对如狼似虎的安禄山叛军,不堪一击,遇敌必败。

各地官员全无斗志,有的弃官逃命,有的提前自杀,有的束手就擒。安禄山在整个黄河以北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所以唐玄宗曾经感叹:“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位义士吗?”

安禄山的叛军顺利渡过黄河。

河南防御使张介然驻守在水陆交通的要路陈留,陈留人口众多,安禄山的大队人马来到城下,吹角鼓噪。城上的士兵立刻吓破了胆,陈留被轻松拿下。

在荥阳,太守崔无诐率军守城,城上士兵听到叛军的鼓角之声,惊得四散奔逃,“自坠如雨”,结果荥阳城破。

在武牢,叛军大败封常清的官军,仓促招募的官军在叛军的铁骑的冲击下,溃不成军。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轻松打下了东都洛阳,剑指长安。


于左


北宋的反思

这个答案看看北宋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败和灭亡,接着是五代十国,成华夏民族屈辱惨痛的回忆,直到北周柴进和北宋赵匡胤才一统中原。也因此,北宋对唐朝灭亡的反思是极为彻底的,尤其是对安史之乱的产生原因,但很不幸,走的有点矫枉过正了。

唐朝尚武VS宋朝抑武

唐朝李氏王朝源自汉化的鲜卑族人,所以自唐以来就有尚武之风,这很符合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其次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也是极大的,比如唐朝著名将领高仙芝就是高丽人,哥舒翰是突厥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等等。尚武精神作用下,武将地位自然要高一些,军队的战斗力也是比较强悍。

高级别武将当一段时间刺史,一般就会调回中央任职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安禄山叛乱的一个诱因就是和当时唐玄宗宠臣杨国忠矛盾激化,安禄山想回中央任宰相几乎不可能。反观有宋以来,就开始了重文抑武运动,到了后期都有些变态了,比如五六品的武将要向七八品的文官行礼!

节度使大权独揽VS大将只管领兵

在唐朝,由于征战不断,地方节度使权力极大,军队的军饷都来自于地方税收,说白了对于基层士兵来说,钱是节度使大人发给自己的,当然就要听节度使大人的话,这是安禄山能够指挥大军叛乱中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有了这个教训,在北宋将领只负责领兵打仗,部队的军饷全部都有中央负责。

举个例子在靖康之难后,岳飞手握全国一半以上军队,导致宋高宗赵构一时拿不出那么多军饷,就是这样赵构也是勒紧困要带,宁肯从饭里省钱,也不把从地方自筹粮饷的权利给到岳飞,根子就出在唐朝刺史直接给军队士兵发工资导致只知有刺史,不知有皇帝的教训。

唐朝强枝弱干VS宋朝强干弱枝

唐朝疆域广阔,尤其是在向西方丝绸之路的开拓上,北方对游牧民族也是摩擦不断,因此在边境上驻扎重兵。比如安禄山担任的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恰恰就是与契丹游牧民族打仗的主要地区,而且很多精锐部队就是由游牧民族组成的,比如死忠于安禄山的曳落河(见注释1),就是由胡人组成的。唐朝为了边境安全驻有重兵,而中央却兵力不足,因此让地方节度使钻了拥兵自重的空子,安禄山更是拥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力,为后来的叛乱打下了基础。

反观宋朝,《水浒传》中描写林教头的开场白就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是的,宋朝把全国大部分军队都留在的首都,边境几乎没有多少部队。同时将领轮换,就如历史书上写的:“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所以有宋以来,除了赵匡胤自己,几乎就没怎么有过领军大将叛乱。但也因此,将领受制于多方掣肘,军队很难有什么战斗力,如果是太平盛世还好,但很不幸宋朝的北方先后崛起了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游牧民族政权,结果自然是惨痛的。

【这个和清朝很相似,精力都放在防范内部威胁上了,结果侵略者从海上点燃了炮火!】

注释1:曳(yè)落河,突厥语“壮士”的意思。曾经是安禄山手下最精锐的亲兵,史称“八千曳落河”,都是经安禄山一手选拔并养为假子。

瓦尔登的船夫


玄宗天宝年间,皇帝年老昏聩,重用李林甫,杨国忠这类奸臣,朝政败坏,帝国内地的军事体系基本形同虚设,重兵集于边疆节度使手中,逐渐行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之势,特别是安禄山手中握有帝国最为尖锐的边军,另控制帝国东北部的财政人事大权,更要命的是时任宰相杨国忠与之不和,由此安禄山不仅有造反的能力,更有造反的意愿,同时中原承平时久,长时间未有兵乱,内地兵力部署空虚,自然就导致轻松让安禄山攻下洛阳长安。


军都长弓


因为行军需要三十四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