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觉得历史上汉人所建王朝的疆域,比不过蒙元与满清?

萧晓四姑娘


因为大家都很实际,大家数学都学得好,知道那个数字大,那个数字小,明显汉人王朝领土疆域的数学定义就要比蒙元满清的要小得多。

但是疆域的广阔真的就是一件对于国家强盛的好事吗?



老子说:“治国如烹小鲜”,越大的国家,国情就越发的复杂,民族众多,文化也对样性,你政策倾斜某一地域,必定会另其他地域不满,你照顾某一民族,其他民族必然反对,你优待某一人群,其他人就必定怨怼,越大的国家治理起来就越困难,就好像你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和一个单身家庭之间,所面对的问题的困难度是相当不一样的。

千里无人区,荒凉的隔壁大漠,极北之地的冰天雪地,这些地方对于汉人的中原王朝来说,毫无意义!我们家的水稻小麦能种到那里去吗?

不能产生实际收益,还要浪费国力派军队驻守, 而那些地方人口又不多,且因为民族缘故不能直接统治,只能让他们自治,而自治又收不到几个钱,这对汉人王朝来说,简直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换了你会为了建一所壮观巍峨的大房子,而花几十倍的价格去买个山头么?



中国人从来都是务实的,我们要征服的,从来都不是土地,而是人心,倘若人心不齐,再多的土地也只会分崩离析。大乱来临,你是保人还是保地?你看大清不是一直都是存人失地的典范么?

历史的教训还不够多的么?多少疆域广阔的帝国不都如昙花般一现,最后都消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么。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无聊地去以疆域来比较王朝的强盛,空有辽阔的疆域,却无奈地发现有的地方却还要靠其他地方来带动经济提升国力,这样的事情在我看来,对于古代王朝来说,是一件极其不明智的选择。



大国大国,不在于领土,德意志第三帝国那么大点领土不也是搞得欧洲诸国灰头土脸,纷纷亡国的么……

国家的强盛,关键还是在于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否富裕,是否认同国家文化,是否认同政府的合法性,而不在于这个国家政府花着纳税人的钱,去征服那些与自己利益毫不相干的领土。

或许一时的征服,会给国民带来一种国家空前强大的假象,但这些新征服之地的人民,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多少财富去让他们也认同这个国也是他们的国呢?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缘説


这么觉得也很正常啊,事实就是如此,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而已。

中国历史朝代面积排行:元朝国土面积大约1500万,要是加上四大汗国达到3500万,但其它四大汗国与我们关系不大,不算进去。清朝大约1300万。唐朝鼎盛时期达到1200万,但是持续时间不多。明朝鼎盛时期也就达到1000万,但是持续时间都不长。唯有元清国土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比较长。

为什么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而汉族政权建立的国土面积都没有超过少数民族建立的。

原因如下:一,汉人的农耕民族属性决定了以土地价值做为开疆拓土的判别标准。就是开拓的土地是否有价值耕种,有价值就占领,没有价值就可要可不要。这无疑不利于对边疆塞外地区占领土地的长久考量和规划。二,汉人政权的对中国华夏的定义。长久以来,汉人对中国、华夏的定义基本是秦朝的汉地十八省,包括孙中山的建国理想就是汉地十八省,要不是袁世凯加了一句,恐怕现在的中国没这么大。所以这种狭隘的思想极其不利于统治和管理塞外边疆。三,汉人政权缺乏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和治理。一般采取同化教化政策。不能因地制宜导致管理不成功。因此,一旦政权衰败,就打回原形。所以,一直到唐宋以前,中国政权一直未能对边疆进行有效的直接管理,直到元朝才有所改变。

总之,只要是汉人政权当政,一般都是和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政权处于对立状态,自然国土面积扩张不起来,就是国力强盛打下来,因为管理不好,一旦内部有乱,就会收缩回来。

少数民族政权能占有空前的国土,原因如下:一,北方少数民族经历汉唐宋之后,民族有一定融合,对华夏夷狄的界限区分的也不那么明显了,他们认为的中国不仅仅是长城以南,还包括塞外边疆,因此他们有强烈的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想法。二,少数民族来源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天生就是战士和猎手,一旦完成了对蒙古高原和东北的占领,西伯利亚太冷,新疆沙漠太多,唯有长城以南的富饶土地是他们非常想去统治的。三,相对于汉人对塞外的束手无策,少数民族对汉地的管理相对还算成功。对边疆其它地区也很包容,比如宗教信仰等等。特别是元朝,政治管理极其宽松,唯一没有文字狱的朝代。

四,只有少数民族管理的时期,塞外的游牧民族和长城以南的汉人没有剧烈的对抗,因此国土能保持很大面积。汉唐宋明的主基调就是南北打来打去,消耗了彼此的实力,因此谁都不能完全永久灭了对方。唯有握手言和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创造空前的国土。

2000多年的斗争经验换来一个经验教训,唯有56个民族是一家,团结一心,才能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盛世!




华夏中华中国在中原


以疆域面积的大小而论,元、清两朝要超过其他汉族中原王朝,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数据。

当然,拥有辽阔疆域的同时,也需要对疆域进行维护管理。如果以此而论,元、清两朝,特别是清朝的统治技术其实也要高过汉族中原王朝。

例如,汉朝和清朝都曾经将西域纳入到自身的疆域中,两个王朝却采取了不同的制度治理西域。汉朝采用了西域都护府的制度,清朝则采用驻扎大臣+伯克制(不考虑天山北路的准疆)。西域都护府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60年至公元23年,公元74年至公元75年,以及公元91年至公元107年,前后断断续续持续了100年的时间。

相比而言,清朝的政治建制显然更稳定。

汉朝以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要西域三十六国对汉朝保持忠诚,即“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并保护南、北两道,管理屯田事务。

总体来讲,这种管理方式不易建立西域与汉朝之间的稳定联系。相比而言,清朝采取各种方式,将内地与新疆联系在一起。

清朝对西域的统治,在很多方面都依赖于成熟的法规体系,即《回疆则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地方性法规。例如,涉及回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伯克职官方面,就有设置、职掌、品秩、承袭、任用、休致、养廉银等多方面,此外还对年班、赏赐、度量衡、货币、贸易、赋役等各制度,作出详细周密的规定。

对比汉朝,虽然西域都护有对三十六国的“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等土官赐予汉朝印绶的职责,但是这种管理还是过于粗糙了。

总而言之,清朝对中国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所以这个时期如此重要。


HuiNanHistory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纵观历史上的汉家王朝,还真的没有疆域面积超过元朝和清朝的。


元朝,极盛时期的疆域面积为1500万平方公里左右;

清朝,极盛时期的疆域面积为1350万平方公里左右。

在汉家王朝中,疆域面积唯一能和元清比肩的,是唐朝。唐朝疆域面积最大的时期是在唐高宗龙朔年间,疆域面积为1240万平方公左右。

那么,为什么汉家王朝的疆域面积,都比元清要少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唯我独尊的大一统思想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周朝开创了宗法制,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诸侯分在四周拱卫王室。周边为少数民族区域,概括起来就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秦朝建立大一统制度后,宗法制解体,皇帝成为天下共主,没诸侯什么事了。

因为皇帝承担了诸侯拱卫王室的作用,因此在抵抗周边少数民族时,就只能皇帝亲自出马了。比如北击匈奴,南讨百越;汉武帝北伐匈奴;唐太宗消灭东突厥;唐高宗消灭西突厥,明成祖五征漠北等。

此时汉家王朝的对外开拓,更多的是为了报复少数名族的侵扰,出于保护中原地区不受侵略。他们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侵占少数民族的土地,而是国土安全的需要。


所以汉家王朝自然对开疆拓土兴趣不大。从秦朝以来,中原汉地基本限定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区域,保护这里的安全是他们不断向外征讨的动力。

一般王朝前期,国力强盛,足以支撑起对外出击,所以疆域可以成倍拓展。而中期国力衰落后,中原王朝基本就是以长城为界进行据守,所以前期拓展的疆域丢失,疆域缩水严重。

另外,从古至今的汉人王朝,在唯我独尊的思想下,对少数民族缺乏起码的尊重,所以对他们的土地更是看不上。

在民族政策上做得比较好的是唐太宗,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所以汉家王朝疆域不如元清。

2、缺乏有效的边疆管理模式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是啊,打江山从来就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时,他们居无定所,只要他们不在家,这片土地就是白地,不要白不要。

但是,汉家王朝要怎样守住这里呢?这里每年降水量不超过400mm,气温又低,根本就种不了地。

这种情况下,你把中原的农民拉过来放牛羊吧,牛羊多了草原又承受不住。汉家王朝也很头疼啊,怎么办呢?

以夷制夷。

汉唐在边疆设置都护府,任用当地的部落首领管理当地。作为老大,中央政府派遣少量军队驻扎,遇到战事,从少数民族地区征调军队。


这种形式固然省力,但是毕竟大部分不是自己人。而且一旦汉家王朝衰落,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就纷纷脱离中央,非常之无奈。

到明朝时期,朱元璋开始用自己人治理,这就是卫所制度。明朝在长城以北大量设置卫所,派军队驻守,这是兵农合一的制度,成本低,效果好。

但是,什么也架不住自己搞自己,比如军事地主吞并土地,这导致朱棣之后,卫所制基本就名存实亡了。

事实证明,经过了数千年来的尝试,汉家王朝还是没有找到边疆治理的有效办法。

而元清不一样,他们本来就是边疆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治理自己土地很有经验,比如清朝的盟旗制度,将军辖地制度。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管理好中原,这只需要向汉家王朝学习就可以了。

所以,元清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两个王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畅谈风云历史,看小人物眼中的中国历史。真正的历史都活在历史长河里,我们都喜欢羡慕别人的优点,却总是忽视在那些优点的背后其实还有更多的缺点与丑陋。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我心中的蒙元与满清的那些丑陋与缺点。让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元朝与清朝。

一、民族歧视

蒙元对于汉人的统治非常残酷,对于人的社会地位分为四个等级,汉民族被划分为第三等民族,可以说所有的汉人都是他们的奴隶,可以随意的变卖、占有、哪怕杀死也就只许稍稍的进行一些金钱赔偿。而在管理制度上对于汉人二十户设一“甲”,甲主为蒙古人,受甲主统治的汉人家的大小事务都要向甲主报告,甲主可以肆意虐待治下汉人。

二、各类社交文体活动限制、肆意杀人

不允许,汉人学习武术、携带武器、祭拜宗祠、赶庙会、夜行等等。在诸多的限制后,蒙古军队在行军期间,可以肆意杀害汉人聚集区,男的杀光、女的奸淫。可谓毫无王法,拒绝学习汉人文化。

三、残酷统治、毫无人性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为了征服我大汉民族,让其不敢反抗。从男人发饰、女人裹脚等等都用着非常残忍的手段去对待我们的大汉同胞。一个不剃头就杀全家、全族、甚者全村。胆敢反抗着、窝藏包庇着等不管男女老幼一律全部屠杀。

四、奴化教育

在对于大地主、贵族进行安慰平复后,对于所有的汉人进行奴化教育。不管男女老幼统统进行灌输其思想。让血性、响当当的一个个汉子,变成了一个个家仆。从各类制度上、礼仪上、教育上等对于汉人都有着严格的限制与区分。

总之,就是这样让我们永远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度,变成了东亚病夫、让那些宵小之辈也可以对我们进行侮辱。从1840年到1949年,我们用着百年的时光去洗清我们曾经的耻辱。

喜欢我的回答吗?喜欢请关注一下!成为我的粉丝!


惜花公子


简单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

西安(长安)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占领,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吐蕃当时是两京制,由吐蕃扶持唐广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长安)称帝, 吐蕃国都一个在拉萨,一个是陪都在西安(长安)。

唐朝是定都西安(长安)的最后一个朝代。西安(长安)唐朝年间,天子九逃,国都六失。因为不能“长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长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直到唐朝,吐蕃都打不过,甚至国都被吐蕃攻破,疆域如何扩大?

到了明朝,两万东厂加两万锦衣卫,满清都打不过,还想收复新疆外蒙东北库页岛?


用户67724358697


我国虽历史悠久,历经的朝代很多,但大一统的朝代却只有秦汉晋隋唐元明清等朝代。在这些大一统的王朝中,汉人所建的王朝占了绝大多数。但汉人所建立的大一统朝代的疆域,却明显比不上蒙元与满清时期的疆域。如唐朝的疆域虽在唐高宗时期达到了极盛,但这一极盛的疆域却只维持了四年;明朝的疆域在朱元璋时期,达到极盛,但到仁、宣时期,已开始全面收缩。而蒙元与满清的极盛疆域却维持了很长的时期。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蒙元与满清时期的军事,在历史上最为强盛。其实,并非如此,按同时期横向比较,蒙元与满清的军事都非历史上最强。蒙元虽在一段时期内,打遍天下无敌手,但蒙元的寿命也仅百年。而满清的军事,衰减得更快,满清引以为傲的八旗兵的战斗力,自满清入关后就大力衰减,灭南明、平三藩都已主要依赖绿营兵了,而进入近代以后,更是只有被打的份了。而汉朝与明朝对周围国家与民族的军事优势,都维持了近三百年之久。那为何汉人所建王朝的疆域,却比不过蒙元与满清呢?

其一,汉人的天下观念。过去的士大夫总是提“修、齐、治、平”,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治学修身的四个阶段。但是,在先秦时期,阶级是较为固化的,并不怎么流动。“修、齐、治、平”,其实是对应着贵族的四个阶层。其时,“天子”的疆域称“天下”;“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采邑称“家”;而“士”无封地,只能靠出仕(需修身)来养活自己。故而,这平天下对应着天子,治国对应着诸侯,齐家对应着大夫,修身对应着士。

在近代以前,文人士大夫口中的“国”,其实都是指的“郡县”(郡国);而文人士大夫口中的“天下”,其实就是指的华夏,也即中国。那些王朝开国君主,所提的所谓“平定天下”,都是指“平定华夏”。也即,在汉人的“天下”观念中,“天下”其实并不包括周围的“蛮夷”。而在“蛮夷”的“天下”观念中,这“天下”却是“蛮夷+华夏”。所以,汉人观念中的“天下”也就自然要比“蛮夷”观念中的“天下”疆域要小。

其二,过去的那些“蛮夷之地”,对汉人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明太祖朱元璋期间,其时,日本对大明无礼,朱元璋还是强忍怒火将日本列为永不征讨的国家之一。这并非当时大明缺乏征讨日本的军事实力抑或朱元璋有好生之德而不愿妄动干戈。而是朱元璋认为征讨日本无利可言,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征讨日本也不过是徒耗钱粮、徒流将士鲜血而已。

我们是农耕民族,在历史上对不适宜的农耕区并无太多的兴致,也不具备对这些地区的开发条件。汉人的生活疆域,其实在秦朝时,就基本奠定了。我们对照清末时期的汉人所居的“关内十八省”+辽东的部分,与秦朝时期的疆域版图,可以发现大致相当。

而历史上的征匈奴、灭突厥、征蒙古等等,过多的是出于战略安全上的考虑,而非利益上的诱因。汉、唐虽降服了匈奴、突厥,却并不能居其地。其结果也只能是,走了匈奴,来了鲜卑;走了鲜卑,来了柔然;走了柔然,来了突厥;走了突厥,来了回鹘;走了回鹘,来了契丹;走了契丹,来了女真;走了女真,来了蒙古;走了蒙古,又来了女真等。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在历史上也一直是对中原华夏的最大威胁。


历史闻知社


汉人真的是以文化德行臣服天下 ,特别是汉民族在文化、技术和治国理政方面的文明进步,基本上就是靠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在那个年代里,是有极其的正确性的,但是这样的统治需要平稳的时代来配合,即所谓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文化来支撑,儒家思想靠的是个人在自己的修养下,自我管理,奉公守法,国家法律只是用来惩罚,破坏规则和谋反的人,只有当饥荒和战乱来临时这种平衡才会打破。

而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是游牧民族,靠的是力量和强悍的暴力民风来对付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上更愿意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样基本上少数民族都是马上得江山,靠杀靠抢,靠暴力维持秩序,这个在古代特别是在争取领土资源和政权上是很有优势的。

在取得政权后,通过法家的酷法来维持统治也是具有管理优势的,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生活、工作和属地人民管理情况都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暴力管理确实比讲道理和自我约束强的多。我想这是汉民族作为思想、文化、技术及管理虽然先进但是边疆建设不如少数民族时代的根本原因。



李三万的三万里


又是一个误导性的提问,从提问的角度就有毛病。。

古代汉族王朝没有领土概念,尤其是大统一的王朝,都直接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央,认为中国是中央王朝,汉人占领和开发了可以耕种的部分,那些距离远且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弃之如敝履。

现代国家领土观念十分强,因为大家都知道了地球就这么大,你少占一块,别人就多一块,且商业发达,几乎每一块都有价值,荒无人烟,鸟兽绝迹的沙漠底下都有可能藏着巨大的油田。甚至海洋大陆架的资源都能被开采,所以现代国家会寸土必争,寸土不让。

提问的人混淆了现代领土和古代势力范围的概念,传说中的我大清过千万的土地,其实际控制的也就是明代的控制区域,西藏蒙古和新疆照样是和以前一样,发个小本子,册封一下了事,不能由中央派遣行政官员治理的地方,能叫做领土?明朝还因为太远,信息不畅通,直接放弃了统治越南。

汉族自古不好战。

第一是因为周边已经没有了肥沃的耕地可以吸引汉人耕种。

第二是因为疆域太大后,信息传递太慢,很难有效管理。

第三是荒野开发难度太大,汉人开发江南用了将近一千年才完全开发出来,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价,最终还是因为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两个北方战乱时代,人民为了躲避战争大量南迁,才把江南开发成为富饶之地。

第四,东北三省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开发,出现了大量闯关东汉人,还是日本人主导下开发出来的,同时期台湾也是日本主导下开发出来的。

第五,新疆以前只是名义上臣服满清,真正有效统治是左宗棠在的时候,是左宗棠率领汉人军队打下来的,当时军费也是汉人自己筹措的,开发新疆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组织的生产建设兵团去开发的。

第六,西藏到现在还只是一个风景区,开发难度五个星。。。


oOo独自伤神oOo


1.唐朝全盛时期的版图比清朝大。

2.元朝抛开不谈,清朝的版图基础是明朝。就轮从基础版图扩张百分比而言,继承秦朝版图后扩张而成的汉朝也不比清小。

实际上,中国朝代的版图一直在扩大。从秦到汉,从十六国和南北朝统一到隋朝后的领土也扩张了不少,隋朝到唐朝,领土更是爆炸性的扩张,成为了世界中心,盛唐。随后的五代十国虽然是分裂时期,但是本来按照原来的中国历史进程,理应出现一个大一统朝代再次把中华文明推向高峰。可惜,五代十国之后的中国迎来了五千年来最懦弱的朝代,宋朝。宋朝不但自己不进取,还魔改了儒家学说,弄出了个程朱理学,祸害后来的汉人朝代。这也直接导致明朝明明打败了元朝。却没有想办法继承元朝的疆域。因为此时的汉人早已没了尖牙利爪,扩张领土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