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是如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

kart2011


黄兴并不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只是和蔡锷一样,早早离开了人间。英雄却短命,自然是历史的遗憾。

黄兴是国民党中参加作战最多的人,虽然不是天生的将才,确实天生的勇士,在那个士气比谋略重要的年代里,他的坚持对历史发展影响很大。

1、投笔从戎

在初始,黄兴并不是要武力救国,他走的是文人路线,办报纸、办刊物、搞宣传。这自然难以成事。

(黄兴)

业余爱好的作用在这时候就出现了,黄兴喜欢骑马、射击,并受过训练。这在军事技能上是很有帮助的。

在1907年开始,就在中越边境、广西举行多次起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革命党人的起义)

1911年初,广州起义,黄兴在受伤手指断裂后,依然坚持射击。此战虽然尤荣。也奠定了黄兴的威望。

2、并不擅长指挥战役

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到了武汉,登坛拜将,担任民军总司令,反击汉阳、汉口,部队从宽大正面,且不留预备队的进攻,在一处崩溃就引发全线崩溃,指挥上很难说有优点。但其身先士卒的勇气依然鼓舞了很多人。

(武昌起义)

在二次革命中,黄兴在南京担任讨袁军总司令,作战再次失败。此战依然是他的勇气胜过他的能力。

3、不折不挠

黄兴是个有原则的士,这是比较少见的。辛亥革命中提出吸收太平教训,不要因为权力纷争损失国力;二次革命后,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战争中,鼓励护国军与直鲁起兵。

(黄兴)

黄兴的家庭出身很好,一生中很有原则,作战中身先士卒,其一心救国,两袖无私,今天读起来依然很动容。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有一件事情让黄新与孙中山产生了分歧。

孙中山要求国民党的每一个党员都要宣誓效忠孙中山,黄兴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是在搞个人崇拜,有悖于民主理念。

党内还有一个人也是不太服气孙中山,这个人就是黄兴的湖南同乡,宋教仁。

早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之后,中国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无政府状态,这个时候有人提议叫孙中山从美国回来当首脑,宋教仁对这个建议并不是很赞同,当然他也没有强烈反对。

宋教仁的理想是在中国推行西方的政党制度,所以他代表国民党在全国积极进行竞选活动,一时间风头盖过孙中山,会不会引起孙中山的不愉快?

宋教仁遇刺身亡,刺客后面的指使者是谁,一直是一个迷,孙中山们说是袁世凯的阴谋,但是直到现在我们没有证据证实是袁世凯所为,袁世凯是不是背锅了?

不管怎么说,宋教仁的死让孙中山得到两个收获,首先,党内的竞争对手没有了,然后是借此机会把党外的对手袁世凯干掉。

一箭双雕?

如果宋教仁成功了,其他人一看,哟,原来采用公开的竞选争取人民的支持也可以取得管理国家的权力,以后我们也采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官职吧!

以后可能就不会出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了,当然也不会国民党一党独大的状况。


黔人东子


历史是现实的!

黄兴不仅是淡出历史舞台,而且基本被后来的民国遗忘。

黄兴去世后,章太炎曾写下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但在民国,尤其是国民党当政后,黄兴却没有享受到挽联所言的历史待遇。

黄兴为革命出力颇多,但去世后却几乎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究竟是为什么?

概括地说,可能有这几方面原因:一,黄兴有耿直不争的性格;二,黄兴的格局见解不高;三、黄兴去世的早;四、真正跟黄兴志同道合的宋教仁亦去世的早。

先来说黄兴的性格。

自晚清曾国藩、左宗棠以来,湖南可谓是英豪辈出。对于湖南人的性格特性,章士钊有过总结:“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

说的直白点,就是骡子性格。认理不对人,行事讲究问心无愧,敢玩命更固执,不管毁,也不管誉。

黄兴就是个典型的骡子性格,干革命敢玩命,跟孙中山合作过程中,因坚持自己认定的东西多次险些与之决裂,但只要认定的道理在,他又总能做到顾全大局。可一旦认定的道理不存在了,他则不计得失,不管毁誉。

举两个例子。

1906年冬天,同盟会曾发生著名的“国旗事件”。孙中山主张用青天白日旗,黄兴认为这是在仿效日本太阳旗,因此他坚持用以示平均地权的井字旗。

为这个,两人相争不下,几近彻底闹翻,但最后在认定的大局大理面前,他还是做到了顾全大局。

二次革命失败后,黄兴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规定入党必须宣誓效忠,黄兴因为认定的道理不在了,拒绝参加。

有人劝他另组一政党,但黄兴说:“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说完,黄兴去了美国,帮蔡锷的讨袁护国军筹借军饷去了。

此事最能全面地反应黄兴的性格,也注定了今后他要淡化在由国民党主导的民国历史中。

接着说黄兴的格局见解。

袁世凯曾对南方革命党四大领袖有过一次精辟的点评:“孙氏(孙中山)志气高尚,见解亦超群,但非实业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黄兴)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断,易受小人之欺。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能所匹。”

说到底,黄兴是个革命先锋,却不是高规格的政治家,所以他只能在革命初期扮演流血奋进者的角色,却注定无法在民初的政治风云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再说黄兴的命运。

黄兴1874年10月25日生在湖南长沙府,自幼即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只喜武术。

30岁前,黄兴就颇为激进,主张革命,四处宣传革命。

30岁时,黄兴卖掉家里36亩地,在长沙坡子街附近搞集会,以兴办矿业为名,成立华兴公司,口号提的很有水平:“同心扑满,当面算清。”

次年,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黄兴被公推为会长,提口号:“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就像这问题说的那样,自这之后,黄兴就踏上了武装起义的革命先锋之路。

先是卖掉家里300亩田产,买来长枪500条,短枪200条以及大量炸药,想趁着慈禧七十大寿那天起事,炸死参加湖南庆典的湖南文武大员,结果遭叛徒出卖,流亡日本。

加入中国同盟会后,黄兴先后参加或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屡败屡战。

最惨烈的是随后的黄花岗起义,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被打断了右手食指和中指。

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到汉口任战时总司令,指挥作战。汉口丢失后,他主张转攻南京,遭到革命党人反对,之后只能辞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

这是黄兴的辉煌时刻,但这辉煌随着讨袁二次革命的失败,随即就消失掉了。

此后的黄兴既不愿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也不愿另立山头。短短两三年之后,1916年6月,黄兴因积劳成疾,最终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

他死的时候,正是革命黎明的前夜。

前夜的黑暗淹没了他。

最后说同道之死。

黄兴真正志同道合的搭档其实是宋教仁,黄兴敢于任事,宋教仁雄才大略,两人要是能长期搭档下去,民国的历史会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怎奈宋教仁英年死于暗杀。这对黄兴的影响太大了,不仅否定了他曾经认定的道理,更让他失去了创大业的可能。


黑句本


幸亥革命中黄兴作为革命军的最初领导者,其功勋是不可磨灭的。黄兴同孙中山一文一武,共同实现了推翻清政府的大业,不过在这过程之中,黄兴同孙中山却是渐行渐远,因为黄兴不满孙中山的一些做法。两人多次发生激烈争执,尤其是孙中山在党内开始集权时。


两人最激烈的一次争执发生在宋教仁被刺杀之后,当时孙中山找到黄兴,坚持要以武力讨伐袁世凯。但是黄兴只是说证据不足,也就是说不清楚是不是袁世凯派人刺杀,这件事情还存在疑点。而且黄兴很委婉的告诉了孙中山,以当时的军事实力,很难战胜北洋军。

而孙中山则认为黄兴这是明哲保身的做法,与革命背道而驰。然而当黄兴提出彻查宋教仁被刺案件,以宪法来惩处,届时袁世凯若不遵从,至少还占了一个理胜。但是这个提议被孙中山否决了,说到底宋教仁被刺这个问题,是袁世凯和孙中山权力之争,孙中山需要借此事书立威信。



黄兴后来淡出国民党,也是因为觉得局势已经非自己所能左右,而且同当初革命理想相差太大。黄兴没想到民国成立之后,依旧是没能改变这乱局。更没想到袁世凯当选大总统之后,居然会公然解散议会,空有共和之名。


小司马迁论史



辛亥革命之后,南方的革命党与北洋军阀袁世凯和谈成功,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其大总统的职务由北洋军阀袁世凯担任。这个时候南方诸事未定,黄兴留负责整编南方各省军队。 当时留守南京的黄兴手握30万重兵,实权远远胜于临时政府陆军总长一职, 若是争权夺利,热衷名利之辈,完全可以以此为凭借,打造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黄家军”,在乱世安身立命裹挟天下。当时很多抱有雄心壮志因临时政府解散而沦落的军官,前来投靠黄兴“黄二哥”,企图讨要一官半职,在他手下效力。 不过黄兴认为既然与北方军已经达成和谈,南方革命军实际上已经没了用武之地,所以于公于私遣散大部队都势在必行,于是对于那些前来投奔的军官士兵,他公开登报发表声明,无职可给。 当时要遣散大部分的革命军,黄兴面临最大的难处就是没有钱,袁世凯虽然希望他能够迅速遣散革命军,以免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但是发给黄兴的电报确实一味地哭穷,意思也就是不想给钱,让黄兴自己想办法处理。

黄兴此人论身先士卒、奔走杀敌,那绝对是一名行家里人,但是涉及到钱粮方面的问题,他可就是两眼一抹黑了,更何况当时的中华民国根本就没有钱。黄兴想来想去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希望北京政府代借外债,另一个就是国民捐。这两个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是在一时之间能处理的。 就当黄兴在上海募捐无门的时候,南京城内的部分士兵发生了哗变,得知消息后黄兴迅速连夜返回南京,火车到达南京的时候天色已亮,兵变也被以十分残酷部队镇压了下去。目睹兵变惨状的黄兴十分痛心,在上海募捐无多,只好致电北京政府,当时负责内阁的唐绍仪,虽十分尽力却也拿不出多少款项。 没有办法黄兴之后以“爱国”之名号召,希望军人自动离职,共济时艰。黄兴本人也以身作则,不顾同盟会内部的反对,向袁世凯辞去留守之职。经过黄兴的百般努力,军队的遣散工作终于差不多完成了,心力憔悴的黄兴也悄然离开上海。 卸任后的黄兴如释重负,并于同年10月返回了湖南老家, 黄兴自解兵权,纵然为天下做了表率,但是史家公论却不承认他此举是苦心孤诣、高风亮节。他的这一举动备受党内少壮派的批评与非议,认为他是推卸责任,置革命重担而不顾。在他解职之前革命党大佬谭人凤特地赶到南京,劝他不要离职,要为革命积蓄力量,不能为了一个功成身退的虚名,而置大好局面不顾。


我是汽车fans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绕不开三个人物,黄兴本人这位大写的民主革命先驱,以及国父孙中山,最后一个就是光头大佬蒋介石。

孙黄

其实从根上讲,黄兴的淡出和他本人的性格不无关系。黄兴的性格耿直,一是一,二是二,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只要你做的事,他认为错了,他可不管三七二十一,脑袋一晃悠直接顶上去,反过来你要是对的,他低头就可以给你认错,不管之前有什么毛病,哪怕我给你打前锋,咱一起做。

《第一排左二黄兴,中间孙中山》

而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中,黄兴那可都应该是一大佬级别的人物。在后来的历史学家中,以及当时的革命党人,都喜欢将黄兴和孙中山称为“孙黄并称”,竖起大拇哥将他俩定位在辛亥革命的“双元领袖”。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孙氏理想,黄氏实行”,这就是一对“冤家”般的互补关系。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在1927年被大光头蒋介石另敲锣鼓重开张的南军政府,给抹了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孙黄并称”被蒋光头,晃着打脑壳大笔一挥变成了“孙陈并称”(陈指的是陈其美),之后作为元老级别的黄兴就变成了一般革命者,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一一道来。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们

清末,留着金钱鼠尾大辫子的满蒙贵族们,依然通过贿赂横征暴敛,过着美滋滋笑看天下痴呆的享乐生活,而下层

苦哈哈的劳苦大众,饥民遍地,娼盗如毛过着不知所谓的卑贱的生活。

这种同一个天地,但天堂和地狱般的场景混淆在一起。我们大清朝还说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不知疼痛的言论,严重刺痛了很多思想先进的人士。

一时之间,主张维新变法,主张宣扬狗si王权扶清灭洋,还有就是揭竿而起,推行民族革命漫山遍野到处都是。

作为后来人,我们都知道,只要将脑袋上那个只知道享乐的家伙们踹下来,剪掉他们的金钱鼠尾,再补上一脚,最后朝他们怒吼:“滚!”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好吗!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各种各样的派别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努力推行着自己的理想,并进行反反复复的实践,这其中就有宋教仁和黄兴等人以湖南为根据地建立起的华兴会,孙中山聚拢起来的兴中会革命先烈,心酸的革命历程让他们逐渐的知道了,握紧了的拳头才是最有力量的,在三会结盟的基础上,同盟会就此正式成立。

从这一时刻,黄兴和孙中山就绑在了一辆战车上,开始纵横与中国近代历史这片荆棘丛林之中。

孙黄的分歧

黄兴在历史舞台上悄然失色,是从孙黄最严重的一次分歧开始的。

国民党代理理事宋教仁也是黄兴的老搭档,被皇权洗刷刷下,肥脑壳中注入了积水的袁世凯,给暗杀了。

为了这件事,黄兴和孙中山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黄兴认为,当时的国民党武力是上不了台面的,一旦发动战争,革命辛苦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应该按照法律程序解决这件事;而孙中山却认为“不战,必然被消灭,战则成败未可知,与其不战被消灭,不如战败而发扬我们的革命精神。”

大家伙都知道这辉煌的二次革命真的失败了,而且速度快的不可思议,国民党高级干部大部分都逃到了小日本,一小部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事后孙中山总结事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革命党内,不服从,不统一,追究黄兴的责任。为了这件事,两人第一次在小日本的东京见面的时候,黄兴就遭到了孙中山的痛骂,黄兴选择了克制,但从这一天开始,两个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孙中山不甘心,随后分析了国内的局势,非常乐观的认为袁世凯袁大脑袋,表面上占了上风,但其实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号召大家伙继续发动“三次革命”

黄兴一听,本来二次革命他就不同意,那个时候革命党手里还兵,地盘也有三两个,都失败了。现在,兵没有,地盘也没有,还要搞三次革命,这是拿革命的骨血再拼,不成!

赞成黄兴意见的有不少同盟会的元老革命党高级将领,这包括李烈钧、陈炯明等人。

孙中山一看党内分成了两派,就主张解散国民党,组建中华革命党。这个时候黄兴又反对,主张国民党的名号依然用着,只要整顿一下就可以了。

这下两人就这样杠上了,矛盾进一步加深了,之后黄兴见难以说服孙中山,便不再争论,明确表示,你搞你的三次革命,我搞我的徐徐图之。

说实话,当时的黄兴可是同盟会内享有极高威望的三军主帅,大多数的军人领袖都拥护黄兴的,都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

我们说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他的主张并不是都正确的。

后来孙中山为了在国内取得一定的发言权,委派陈其美,将海外筹集的钱款交给了他,让他想办法拿下十里洋场大上海,但此时的国内环境早以及不是那个烂了疮的大清朝,形势大变。

搞了几次小暴动,终未能实现预定目标为国民党夺得几块容身的地盘,回国后的孙中山也被困在了大上海的租界内动弹不得,反袁的局面也打不开,随后陈其美被袁大脑袋派遣刺客暗杀在了租界内。

章太炎曾经这么评价黄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出走美国的黄兴和梁启超组建“欧事研究会”,并成功的发动了推翻袁世凯的护国战争,这护国战争到是搞得轰轰烈烈。

1916年的时候,黄兴在上海去世。

国民党所谓的正统史观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在陈其美和黄兴辞世10年,作为陈其美义结金兰的结拜兄弟大光头蒋介石,在重新开张的南京政府坐不住了,一撅屁股跑到了大上海,主持陈其美的11周年纪念日。

在这一天,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编造了“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正儿八经的历史观,一时之间国民党的宣传机器也开始发动起来,这一正儿八经的历史就这么被确立了下来,而黄兴却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里。

黄兴为人厚道,常言:“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属于埋头苦干,不争权利的革命家,但我们后人是要还他一个公道的。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就关注我,顺手点个赞!


梁老师说历史


黄兴作为同盟会元老,孙中山战友,一度地位显赫,被合称为孙黄。黄兴晚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分道扬镳,这与孙中山,黄兴之间的政治分歧有关,逐步难以调和。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刻感觉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革命便断不可能成功,随着加入同盟会的人越来越多,同盟会进化为更为先进的中华革命党已经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孙中山和黄兴的分歧也日渐扩大,根本原因是会员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程序违背了黄兴的民主共和的初心。

孙中山仿照帮会的模式,坚持要求党员在入党誓词中要宣誓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试图建立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然而,对于附从二字,黄兴持有不同意见,建议修改。
可是孙中山不同意,认为如果没有这两个字,中华革命党将会同当年同盟会一样,组织涣散,难以集聚合力,还可能被人用来招摇撞骗。 所以,必须完善入会程序。

此外,加入革命党时,党员要按手模,黄兴也表示反对,认为那是封建帮会,不应该如此,孙中山却认为新的革命党必须要有自己的领袖,不能群龙无首,必须在领袖的领导下,强调绝对服从。

这些观点黄兴难以同意,自知无法再与孙中山像往常一样融洽的合作,黄兴逐渐萌生退意,不久就提出定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孙中山表示理解,这样,两位共和伟人便天各一方。两年后,也就是1916年,黄兴回国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幸因病逝世,时年仅42 岁,刚过不惑之年,孙中山对于好友逝世,无限悲痛,曾经多次致祭,表达哀思。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孙文(孙中山)与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最重要的领袖,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在革命党人中号称“孙黄”,相互支持鼎力相助,“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曾送给黄兴这样一副对联。



1927年南京政府开张后,“孙黄并称”被“孙陈(其美)并称”所取代,黄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黄兴虽然一直甘做孙中山的配角,但他不会对孙中山的观点一味附和。在他们讨论未来民国的国旗问题上,两人就发生过激烈的意见冲突,甚至黄兴表示要退出同盟会,最后以大局为重的黄兴做出让步,勉强同意了孙先生的方案。 而宋教仁遇刺案又引起两人的政见相左,孙中山主张立即起兵推翻袁世凯政府,甚至不惜联合日本。



黄兴认为国内再发生大规模战乱,我们有被列强乘机瓜分的危险,主张既然民国已经建立,应该用法律来审判主谋,让事实明白于天下,就自然会让国人知道袁世凯的阴谋,从而形成反袁阵线,逼其下台。 黄兴还认为孙中山将党员分成等级,相配以不同权力利益,是以利召人,和袁世凯以金钱,地位诱人本质上没有区别。为了避免纠纷的加深和扩大,黄兴出走美国考察民主。


李三万的三万里


黄兴与孙中山曾并称“孙黄”,但相比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生前身后名,黄兴却显得落寞了很多。

究其原因,在于黄兴与孙中山不过是革命活动上的搭伙人,而不是革命信仰上的同路人。二人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融洽,甚至分歧重重。



说到底,二人的分歧从地域上就注定了。黄兴是湖南人,湖南人主要集中于华兴会,而孙中山是广东人,广东人则主要集中于兴中会,当然还有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等江浙人,他们则主要集中于光复会。1905年改组建立了同盟会,但孙中山更信任的显然是他的广东同仁汪精卫、胡汉民等人,黄兴亦出于同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情感上可能更接近于宋教仁。

1906年,同盟会要选定会旗,黄兴倾向于井字旗,而孙中山更倾向于青天白日旗,双方几近闹崩,黄兴考虑到大局才选择退让。



此后黄兴一直追随孙中山活跃在反清武装革命第一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担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

随后宋教仁被杀,黄兴主张用法律解决问题,并赢得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而孙中山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遂挑起与袁世凯的战争,即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跑到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但有鉴于此前国民党内部涣散,他着重批评了黄兴,并要求所有党员都要按手印,并宣誓永远效忠领袖。黄兴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与孙中山大吵后无果,只好来到美国定居,1916年去世。



自此,黄兴便被挤出孙中山的核心圈子外。后来蒋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由于以孙中山为国父,加之蒋介石刻意提拔老乡陈其美在党内的地位,以取代黄兴,故黄兴及湖南帮在国民党的历史书写中几乎被彻底遗忘。


达摩说





黄兴虽然与孙文合称“孙黄”,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他们不是一路人。

黄兴当年退出政治舞台和历史舞台,是带着满满的遗憾与无奈的,遗憾的是他没能继续带领他的同志们为革命事业奋斗,遗憾的是他没能见证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无奈的是他的一己之力改变不了一个人的“疯狂”和一群人对一个人的崇拜。



黄兴生于1874年10月25日,曾取名为轸,意为“前车既覆、来轸方輶”,即吸取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1903年11月4日,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由聚集志同道合的人,如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刘揆一诸人,在长沙秘密商议并成立了革命组织华兴会,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宗旨,对外则是办矿的华兴公司。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为副会长。

1894年对清政府彻底失望的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

1905年黄兴、孙中山等中国革命团体与组织的领导人在日本东京商议成立了同盟会。黄兴在同盟会的地位是不低于孙中山的,但是为了革命组织的团结,黄兴主动放弃竞选最高领导人,拍板将总理的位置让给了孙中山。黄兴为什么能够如此“阔绰”?为了革命,为了国家和民族。



孙中山能够坐稳同盟会总理的宝座,离不开黄兴的支持。

创立光复会的陶成章和章炳麟是不服孙中山的,他们更愿意支持黄兴,所以曾经屡次攻击孙中山,这或许是陶成章后来遭到暗杀的一个诱因。但是,不管陶、章两人怎么运作,黄兴也始终不为所动,甚至专门写信给孙中山,说陶、章是“桀犬吠尧”,自己肯定会拒绝他们,支持你孙中山。陶成章1912年被暗杀,章太炎也在经历了长期反孙无果后,最终于1917年脱离了孙。

可见以黄先生当时的影响力确实不是没有机会取代孙先生,但是他却主动放弃了。当然,陶、章两人的事也说明了黄先生的存在始终对孙先生是个威胁。



“孙黄”蜜月期结束的导火索是“二次革命”的失败。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人暗杀,远在日本的孙先生匆匆回国,随后开始筹划以武力讨伐袁世凯。最开始黄先生是反对的,因为他们的实力确实不如袁,如果用武力的话恐怕讨不了好,但是在孙先生的坚持下,黄先生最终还是决定支持孙先生,黄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并发表讨袁誓词。

黄先生为了支持孙先生的武力讨袁,到处联络各省军政要员,可以说给了全力支持,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袁世凯强行解散,领导人们则逃亡去了日本。当时孙先生分析和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为这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组织里有人不服从领导,致使不能上下一心,矛头直指黄先生。

最后,孙先生为了剔除不服从领导的人,使仅有的力量能够更团结地拧成一股绳,决定改组成立中华革命党,凡入此党者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先生的领导。黄先生也知道孙先生是在排挤他,同时他也不认可孙先生这种近乎“独裁”的做法,所以拒绝加入该党,最后负气出走美国。



黄先生曾在给日本人宫崎寅藏的信中直言:“然以弟不赞成中山之举动,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乐闻,且甚为弟所鄙视。”

后来,在给孙先生的信中黄兴说到:“国事日非,革命希望日见打消,而犹自相戕贼若是,故日来悲愤不胜。先生今力任大事,窃附于朋友之义,有所诤谏,终望采纳,不胜幸甚之至。”

从黄先生写给孙先生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孙先生试图组建中华革命党剔除他,他不是不敢争,也不是不能争,实在是因为他不愿意争,他不想为了一己之私去破坏组织的团结。他在后来与人谈话时也说过:“吾党中分裂,于孙先生名誉有碍,党务亦因而不能统一,于国家前途亦有莫大关系。”

所以,他最后选择了黯然退出,成全了孙先生。

只是谁也没料到的是他这一走,竟然再也回不到政治舞台和历史舞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