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重视爱惜人才,用过宰相75人,却为何最器重狄仁杰?

文绍J


这个问题,估计是受电视剧影响多了,武则天未必最器重狄仁杰。

从狄仁杰的政绩来看,并无惊天动地的功劳。

狄仁杰的政绩记录,无论在地方和朝中,优秀二字可以称得上,但并无惊天动地的大成就。只能算是一个干员,名臣勉强可以算得上。单纯从封爵上就可以看出来,狄仁杰生前没有封爵,国公位置是死后十年唐睿宗给追赠的。

就像有个问题拿狄仁杰和诸葛亮去比较,俩人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史书上记载,狄仁杰建议武则天进行战略收缩,放弃西域和东北,让高句丽王重新统治东北。如果只是考虑为了降低国家军费开支的话,狄仁杰的战略眼光也过于短浅了。

后人对狄仁杰评价高,主要是看在他劝谏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把唐朝中断这个事情某种程度上掩盖起来了,才抬高了狄仁杰的位置。

从武则天和狄仁杰的个人关系上来看,双方并无深厚友谊。

狄仁杰在朝中和地方上都长期任职,49岁是朝散大夫,从五品下,仕途不算顺利。当时的武则天已经掌握大权二十余年,算是看着狄仁杰成长起来的,但双方并无过多接触。一个是掌权皇后,一个是个普通京官,狄仁杰够不着武则天;

之后狄仁杰仍旧是在地方和朝中进进出出,到61岁第一次当上了宰相。可以说,这个时候,狄仁杰才真正进入武则天的视野范围之内。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第一次观察,是狄仁杰从酷吏来俊臣手中逃脱。如果狄仁杰不想办法自救,死在牢里她心里也不会产生任何波澜,死了就死了。正因为狄仁杰把求救信号递到了她的手中,武则天才有兴趣伸手救了狄仁杰。否则狄仁杰当时怕吃苦头已经认罪了,武则天只要不管,狄仁杰必死无疑;

之后狄仁杰又在地方上漂泊了六年,67岁才重回京城为相。当然,这段时间狄仁杰在河北表现很好,在民生方面颇有建树,武则天才又给了他一次机会。而狄仁杰利用去世前当宰相的几年时间,劝谏武则天立了李显为太子,推荐了张柬之等人上台,为大唐“复辟“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武则天、狄仁杰二人,只是两个聪明人的互相欣赏,而没有什么超过友谊的特殊感情,武则天对狄仁杰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器重。武则天接受狄仁杰的劝谏,只是一个有理智的老太太听了一个优秀的推销员的介绍,买了一款不错的产品而已。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这个问题我想除了武则天和狄仁杰都是山西老乡外,最主要有以下原因:

1狄仁杰一身正气,品德高尚,有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特质。

2狄仁杰为官清正,恪守职责,绝不阿谀逢迎欺上瞒下,是当时读书人的楷模和榜样。

3狄仁杰素质出众,能力超群,在担任大理寺丞时连续处理耽搁了好几年堆积如山的案卷,其中涉及一万多人无一差错。无论平定内乱还是打击外患从未失手。

4狄仁杰因为公正清廉爱民如子,所以深得百姓爱戴,在民间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力。重用狄仁杰就能深得民心。

5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狄仁杰毫无私心忠心耿耿,时时处处为武则天的江山社稷着想,武则天也就理所当然的信任倚重他。

总而言之,无论从人品、官品、个人能力、个人威望和忠心等方面,狄仁杰都是出类拔萃的,因此武则天才特别器重他。





未鸣读史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能在等级森严、崇尚血统与武力的男权社会中获得二十一年统治权利,并在延续繁华稳定的前提下,为开创盛唐局面奠定了坚实了基础。她在位时

发展科举制度来培养和选拔人才,用人任官,赏善罚恶十分明确。她选拔任用了七十五名宰相,其中最为倚重的宰相,在众多宰相中,只有一个人真正得到武则天的器重,而且也只有他得到善终,这个人就是狄仁杰。武则天和狄仁杰是同乡,两人的奋斗史都是举步维艰,均是花甲之年走向人生巅峰。历史上对狄仁杰都是正面评价。狄仁杰一生政绩卓著,无论担任何职务,都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清正、廉明作为大义。武则天在位的时候,狄仁杰竭尽心力献计策,成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为治理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狄仁杰內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先后举荐数十位人才,后来都成为唐代名臣。武则天和狄仁杰是惺惺相惜的知音朋友。


海纳百川233699882


1、狄仁杰能力强,能当大任,你想想,能做宰相的人,就不是一般人了。

2、狄仁杰能识时务,在当时的情况下,忠于武则天,最主要的是忠于大唐(大周);

3、狄仁杰做人做事很周到,得到武则天的赏识。

4、武则天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67岁了,不可能事必躬亲,这样忠诚又有能力的人不用,要用谁?

5、武则天也不是傻瓜,更不是昏君、庸君,因此懂得什么样的人该用、要用、重用。


遇见2044650276097


彼此投缘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否则的话,那几十个宰相不知道有多少个能力是超过狄仁杰的。


陈志明先生


一朝用过75个宰相,还说爱惜人才?这不是糟蹋人才吗?


南朝四百八十寺


同一个年代的人,加上他们又是老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