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重視愛惜人才,用過宰相75人,卻為何最器重狄仁傑?

文紹J


這個問題,估計是受電視劇影響多了,武則天未必最器重狄仁傑。

從狄仁傑的政績來看,並無驚天動地的功勞。

狄仁傑的政績記錄,無論在地方和朝中,優秀二字可以稱得上,但並無驚天動地的大成就。只能算是一個幹員,名臣勉強可以算得上。單純從封爵上就可以看出來,狄仁傑生前沒有封爵,國公位置是死後十年唐睿宗給追贈的。

就像有個問題拿狄仁傑和諸葛亮去比較,倆人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史書上記載,狄仁傑建議武則天進行戰略收縮,放棄西域和東北,讓高句麗王重新統治東北。如果只是考慮為了降低國家軍費開支的話,狄仁傑的戰略眼光也過於短淺了。

後人對狄仁傑評價高,主要是看在他勸諫武則天覆立李顯為太子,把唐朝中斷這個事情某種程度上掩蓋起來了,才抬高了狄仁傑的位置。

從武則天和狄仁傑的個人關係上來看,雙方並無深厚友誼。

狄仁傑在朝中和地方上都長期任職,49歲是朝散大夫,從五品下,仕途不算順利。當時的武則天已經掌握大權二十餘年,算是看著狄仁傑成長起來的,但雙方並無過多接觸。一個是掌權皇后,一個是個普通京官,狄仁傑夠不著武則天;

之後狄仁傑仍舊是在地方和朝中進進出出,到61歲第一次當上了宰相。可以說,這個時候,狄仁傑才真正進入武則天的視野範圍之內。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第一次觀察,是狄仁傑從酷吏來俊臣手中逃脫。如果狄仁傑不想辦法自救,死在牢裡她心裡也不會產生任何波瀾,死了就死了。正因為狄仁傑把求救信號遞到了她的手中,武則天才有興趣伸手救了狄仁傑。否則狄仁傑當時怕吃苦頭已經認罪了,武則天只要不管,狄仁傑必死無疑;

之後狄仁傑又在地方上漂泊了六年,67歲才重回京城為相。當然,這段時間狄仁傑在河北表現很好,在民生方面頗有建樹,武則天才又給了他一次機會。而狄仁傑利用去世前當宰相的幾年時間,勸諫武則天立了李顯為太子,推薦了張柬之等人上臺,為大唐“復辟“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武則天、狄仁傑二人,只是兩個聰明人的互相欣賞,而沒有什麼超過友誼的特殊感情,武則天對狄仁傑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器重。武則天接受狄仁傑的勸諫,只是一個有理智的老太太聽了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的介紹,買了一款不錯的產品而已。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想除了武則天和狄仁傑都是山西老鄉外,最主要有以下原因:

1狄仁傑一身正氣,品德高尚,有很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特質。

2狄仁傑為官清正,恪守職責,絕不阿諛逢迎欺上瞞下,是當時讀書人的楷模和榜樣。

3狄仁傑素質出眾,能力超群,在擔任大理寺丞時連續處理耽擱了好幾年堆積如山的案卷,其中涉及一萬多人無一差錯。無論平定內亂還是打擊外患從未失手。

4狄仁傑因為公正清廉愛民如子,所以深得百姓愛戴,在民間有崇高的威望和影響力。重用狄仁傑就能深得民心。

5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狄仁傑毫無私心忠心耿耿,時時處處為武則天的江山社稷著想,武則天也就理所當然的信任倚重他。

總而言之,無論從人品、官品、個人能力、個人威望和忠心等方面,狄仁傑都是出類拔萃的,因此武則天才特別器重他。





未鳴讀史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能在等級森嚴、崇尚血統與武力的男權社會中獲得二十一年統治權利,並在延續繁華穩定的前提下,為開創盛唐局面奠定了堅實了基礎。她在位時

發展科舉制度來培養和選拔人才,用人任官,賞善罰惡十分明確。她選拔任用了七十五名宰相,其中最為倚重的宰相,在眾多宰相中,只有一個人真正得到武則天的器重,而且也只有他得到善終,這個人就是狄仁傑。武則天和狄仁傑是同鄉,兩人的奮鬥史都是舉步維艱,均是花甲之年走向人生巔峰。歷史上對狄仁傑都是正面評價。狄仁傑一生政績卓著,無論擔任何職務,都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清正、廉明作為大義。武則天在位的時候,狄仁傑竭盡心力獻計策,成為武則天的左膀右臂,為治理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狄仁傑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他先後舉薦數十位人才,後來都成為唐代名臣。武則天和狄仁傑是惺惺相惜的知音朋友。


海納百川233699882


1、狄仁傑能力強,能當大任,你想想,能做宰相的人,就不是一般人了。

2、狄仁傑能識時務,在當時的情況下,忠於武則天,最主要的是忠於大唐(大周);

3、狄仁傑做人做事很周到,得到武則天的賞識。

4、武則天當上皇帝的時候,已經67歲了,不可能事必躬親,這樣忠誠又有能力的人不用,要用誰?

5、武則天也不是傻瓜,更不是昏君、庸君,因此懂得什麼樣的人該用、要用、重用。


遇見2044650276097


彼此投緣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否則的話,那幾十個宰相不知道有多少個能力是超過狄仁傑的。


陳志明先生


一朝用過75個宰相,還說愛惜人才?這不是糟蹋人才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同一個年代的人,加上他們又是老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