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多次北伐均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怎么看?

谈文论史


从22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打了两次大仗,两次小仗,一次中不溜,虽然有胜有败,但战略目的没有达成,可以说北伐是失败的。

为什么失败?有诸多原因。

(1)蜀国国力不及魏国

三分天下后,魏国国力最强,蜀国国力最弱,不仅管辖领土面积狭小,人口也是十分稀少。北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蜀国无法支撑大规模连续作战的物资、兵力,一旦不能速胜,就只能知难而退。

(2)战略上的失败

第一次北伐在魏国南征东吴失败、曹丕去世以后,诸葛亮认为魏国西部空虚,且新君继位局势不稳,可以浑水摸鱼。他选择兵出岐山,期望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比起魏延提议的兵出子午谷,诸葛亮的做法相对保守,在前期胜利以后,遭到魏军反击,马谡镇守的街亭被攻占,不得不退兵。此后的进兵也都以稳妥方式为主,冷兵器时代用兵讲究“以正合以奇胜”,诸葛亮用兵谨慎,又不愿意全力以赴,故难以获胜。

(3)政治因素大于军事目的

诸葛亮的北伐看似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实则是多方面政治考量的结果。以蜀国的国力,魏国一旦坐大必败无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即便不能胜利也能延缓对手发展的脚步,缓和危机,以进攻代替防守。除此以外,蜀国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战争可以有效输出矛盾,平息内斗。

(4)魏国政局稳定

228年春至234年冬,正直魏明帝曹睿在位,曹睿一生毁誉参半,毁的是他私生活不检点,在军事政治方面却也有过人之处,东吴名将陆逊说他: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可见魏国当时国力依然鼎盛,纵然两线作战,也不是蜀国可以轻易撼动的。



日慕乡关


用两句话概括就是:诸葛非将帅之才,曹魏非速亡之国。

诸葛亮的军事天赋被三国演义神化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并非军事家。我们都知道诸葛一生唯谨慎,一个到处都小心翼翼的人,在战场上是不会有太大成效的,战争靠的是出奇制胜,显然诸葛亮在这方面的短板太明显,他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个例子。

另外曹魏方面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曹操死后他们的实力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蜀国想吃掉曹魏也很困难。曹魏在北方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无论是国力、军力、人力都在蜀国之上。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一切,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北伐出动的总兵力不过10万,而这仅仅是曹魏在陇南一个军区的兵力而已。


闲坛故事汇


诸葛亮性格是有缺陷的,从自比管仲乐毅就能看出来他是个刚愎自用的人,最起码是骄傲感很强的人。蜀汉人才其实很多,不比曹魏少,但都得不到重用,一方面是诸葛亮权力欲很强,很少放权,手下人就得不到锻炼,就是有天赋也慢慢荒废了,另一方面,诸葛亮是世家子弟,门第观念很强,做不到曹魏那边的用人不拘一格,曹操就发布过唯才是举令,大量寒门人才得到重用,反观蜀汉的寒门人才就很少,大部分是世家子。这个方面可以从诸葛亮对关羽张飞的态度看出,张飞是富户出身,有自己的肉铺,桃园,本人又读过书,能写得一手好字,关羽是个小贩出身,没怎么读过书,所以,诸葛亮和张飞关系好而看不起关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关羽后期长期驻扎荆州,不仅仅是荆州需要大将镇守的原因。所以,上行下效,蜀汉文武因为诸葛亮的原因,世家和寒门矛盾冲突不断,寒门人才心灰意冷,世家人才又长期得不到锻炼,眼高手低,彼此又勾心斗角,互相拖后腿,北伐一个是恢复汉朝江山,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转移国内矛盾。

诸葛亮几次北伐,浪费了蜀中多少年积累的资源,后面一次比一次艰难。不占天时,地利,人和勉强算占了一半,失败简直就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


高星\n


大家不要以为孔明真的像《三国演义》那样”料事如神”,那是罗先生的神化而己。我主要参考《三国志》作答。

客观上,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对比,不管兵力,人口,还是文官武将的数量和能力,蜀都远不如魏。特别是夷陵之败后,蜀的实力进一步削弱了。其次,孔明北伐要经过祁山,补给困难,只要魏兵守住几个山口,蜀兵是很难攻过去的。事实上剧情基本上都是这样上演。

主观上,孔明北伐的目的并非是什么”兴复汉室”,而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统揽朝政大权。刘备死后,蜀汉内部斗争非常激烈,北伐是转移内部矛盾的最好方法了。通过北伐,孔明成功地打击政敌(如李严),将相府的人安排在朝庭关健的位置上,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架空了后主刘禅。

事实上,蜀汉北伐,就是孔明和司马意的默契战。双方打打闹闹,都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以上是小弟对孔明北伐的个人看法,欢迎指正。


嘉-菲-猫


蜀,国弱·民贫,诸葛亮北伐没有具备条件,认为曹丕亲征东吴而逝,趁曹睿新即位,小儿皇帝(22岁)政局不稳,异想天开,一鼓作气灭掉曹魏,通过北伐战争,可以篡夺蜀汉的军政大权集身于本人,如果不北伐,南中平定后,就得交权于刘禅,不交权和刘禅迟早会政变,不是诸葛亮会贬职,就是刘禅会被废,君臣关系难以维持,益州派李严为代表是反对北伐,北伐浪费钱粮,各行贪派增加赋税,人民生活负担加重,劳民伤财,伤亡人口,战争就是倒退不发展,百业待废,战争就是衰弱不兴旺的象征,战争就是搞破坏,选择战争就是亡国亡命,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也就是外来户,通过战争掌握实权压倒坐地户,通过战争军政大权可以集身于诸葛亮一身,可以牢牢地把持朝庭,架空刘禅,通过战争诸葛亮的知名度,威望可以荣升千古名相,北伐的口号,打着汉贼不两立的旗帜,以经没有号召力量了,魏·吴,俩国都发展的安居乐业,比蜀汉,国兴民旺,而且诸葛亮的北伐以不得民心,名不正言不顺,反而是侵略战争,邪不压正,诸葛亮的侵略战争,取不到胜利的成果,好象袁世恺一样,国内国外都憎恶惩罚,只能在忧愤中消失灭亡,北伐不能成功。


乡村音乐曹辉平


孔明多次北伐均未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更不是个軍事天才,而是徒有虚名。关公,張飞独軍战死与他不无关系。从诸葛亮一开始的三分天下,就是他的最大目的,但是曹操的目的是一统天下。虽然赤壁之战失败了,但是其精神不倒。诸葛亮联吴抗曹东吴不买他的账,本身自带无能之象,诸葛亮缺少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最后让司马懿统一了天下。可见司马懿要比诸葛亮高明的多。因为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志士明人


诸葛军事水平有限,政治观念较好,如刘备托孤他基本我行我素。李严同为托孤大臣,文武来得,又是蜀人,不但不用还贬为庶人不用。魏延战功卓越,身为征西将军太守,言不听计不从,还设计逝后斩杀。这对大小将士打击得非带寒心,谁还愿拼命立功呢?赵云一是单独托孤保刘禅的武将大臣,又是胸宽量大很底调的人,換个关张魏延者早已反了。又有隆中对策无有天下之份,毛主席也有论断。这个六出北伐可能是韬晦之计,为避蜀內有人要想有所为也未可知也。


萧湘居士__


诸葛亮当军师不是他的主业∵北伐是勉强而为之灬正史\\裴松之:陈寿:都说诸葛亮是大才…杰出的外交纵横家:战略家…治国能力有杰出表现:军事能力一般…


临汝孤忛


首先是因为蜀国偏安于一隅,而曹魏占据着中原地区,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有了中原地区这个大粮仓,再多的军队都可以养活。再就是当时关羽丢了荆州,使蜀国失去了最好的前进基地,因为荆襄地区水路发达,便于后勤保障,而走岐山出川,后勤难以补给。


影视大卖点


因为诸葛亮本身就不是真正的军事家,也有自己的私心想把功劳集于一身,好像他自己就是张良,萧何,韩信的合体一样,再说司马懿就是他的对手,曹丕,曹睿也不是莽夫项羽,还有东吴的掣肘北伐就不可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