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崖山海战后,少帝陆秀夫、张世杰带来南宋官民后裔都成了现在的雷州半岛雷州人?

大富豪5867931


崖山之战宋朝灭亡后,宋军官兵幸存者根据大略估算还有10余万人,各自随船漂泊流落到雷州半岛的各个地方,加上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流落到雷州半岛人众,据统计大约共有30余万人落籍雷州。

这些落籍雷州半岛的30余万军民大多数是闽南莆田一带居民,这是因为当初主持组建抗元民军的陈文龙是莆田人。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市,北宋时候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改隶于兴化军)人,原名子龙,字刚中,宋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南宋名相、魏国公陈俊卿五世从孙,陈文龙是度宗咸淳四年(1268)状元,官至参知政事;景炎元年(1276),益王(宋端宗)在福州被立为帝,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他倾尽家财在莆田一带招募兵勇组成一支民军,在福州、泉州两城守将先后叛降元军之后,陈文龙固守莆田,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彰明心迹、激励士气。1276年9月莆田被元军攻陷,陈文龙被俘,北上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英勇就义。

明永乐六年(1409)诏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又以其威灵赫赫,能保佑航运、渔业,被加封“水部尚书、镇海王”,后人因此称文龙为“尚书公”。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皇帝亦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陈文龙所组建的民军余部在其子陈八宣、陈汝楫及侄子陈若水的带领下继续保护南宋流亡朝廷南下。莆田人出身的民军将士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其中的很多人既是航海专家,又是造船巧匠,更兼对南宋朝廷忠心耿耿,是抗元报国最为义无反顾的中坚力量。

根据目前看到的雷州半岛各姓氏族谱,其始迁祖95%以上是福建莆田人,目前很大部分的雷州半岛土著居民如果追根溯源,都是闽南人特别是莆田人的血脉和文化传承,莆田人来到雷州半岛,传播过来闽南文化,也使得闽南语从元代开始渐渐地发展成了雷州半岛的主流语言,发展成了现今的雷州话(Leizhou dialect ),雷州话与莆田话、海南话、潮州话同属“姐妹语系”,属闽南语系的一支代表方言,而元代以前的雷州话也就是黎语逐渐在雷州半岛式微乃至于消失。


谈古论金


♥1272年,襄阳、樊城被蒙元丞相伯颜、张弘范攻破,南宋门户大开。1274年,忽必烈下令

南征。伯颜兵分两路,一路东进淮河流域,直指扬州,一路由伯颜和张弘范率领,由汉水南下,取湖北武矶堡,直逼南京。1275年,张弘范部至安徽芜湖,与宋步兵7万余,水军2000多艘战船开战,宋军损失殆尽,张弘范部长驱直入南京。宋廷发出勤王令,各部率军来救,7月,勤王各军与张弘范部在镇江焦山一战,溃败。这一战的溃败,让宋廷彻底绝望。1276年宋廷献印绶乞降。由于发生军民反抗的事情,忽必烈撕毁降书,宋廷又一次成为俘虏。而宋度宗另一脉赵昰、赵昺与其生母杨淑妃,在国舅护卫下从杭州南下金华与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回合,不久又南下福州。在福州,拥立7岁赵昰为帝,史称端宗,文天祥西进,攻取江西。宋廷的建立,促使蒙元南下。1277年,福州沦陷,宋廷逃至泉州,张世杰抢船南下广东,准备逃往雷州,中途遇风暴船翻,转至崖山据守,将舰船用大绳连接,一字排开,皇帝所在的船只居于中间,停泊于崖山与汤瓶山之间海域。小皇帝由于船翻溺水致病,不治身亡,又立赵昺为帝。西征江西的文天祥,由于势单力薄,回归广东,据守广东北部,由于孤立无援,于1278年12月被俘。


♥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军至崖山,对宋军进行猛烈攻击,并挟持文天祥劝降张世杰和陆秀夫,遭到强烈抵抗。于是,张弘范将宋军团团围住,切断宋军粮食、淡水、柴火供给一月有余,20万军民只能饮海水,吃生粮,致使大部分军民染病,战斗力大幅下降。直至3月中旬,援军发动突然猛攻,突破防御,直抵位于船队中间的皇帝所在的船只,张世杰无望,调精锐突破崖门口,带着杨淑妃以期寻得皇室宗亲,再度复宋。而与皇帝同在中间的陆秀夫,突破无望,背着小皇帝与没突围出去的大臣、军民一起跳海殉国。


♥崖山之战,大宋灭亡,终止了华夏文化占据中原几千年的历史!张世杰突围出去以后,听闻皇帝死讯,杨淑妃也投海自尽,张世杰将皇妃埋葬后继续西行,在西行的路上溺水而亡,其部下大部分分散隐居。据考证,现居于雷州一带、珠三角地区的赵姓,大部分就是当时张世杰率领突围出去的那部分南宋军民的后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