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的“整編74師”是個什麼樣編制?與軍有何區別?

天藍海藍542


所謂的整編師,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存在的歷史時間並不長,大概屬於抗戰勝利以後,國共開戰以前,在重慶舉行和平談判時,整編師在軍隊中誕生。

說是整編師,實際上卻是一個軍的兵力配置,本身就是由軍改建而來,下轄2-3個整編旅,相應的整編旅,也是由原先的師級作戰單位改建,旅下轄2-3個步兵團,因此國軍中的整編師師長的基準軍銜就是中將。

整編74師的前身是抗戰時期對日軍作戰次數最多,殲滅日軍最多的第74軍,有“抗日鐵軍”的榮譽稱號,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先後擔任軍長。

張靈甫中將成為第74軍第4任軍長時,沒多久就被改編成了陸軍整編74師,是投入山東重點戰場的王牌主力部隊,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整編74師,共有兵力3萬餘人,下轄整編第51旅,下轄第151團、第152團;整編58旅,下轄第172團、第174團;整編第57旅,下轄第170團、第171團,以及師司令部和所轄各旅直屬部隊。

師直屬部隊有輜重兵團、工兵團、105毫米榴炮營、特務營、通信營、搜索營、汽車連、衛生隊、野戰醫院等。

1947年4月,整編74師進犯蒙陰時,另外還配屬了戰車1個連;在孟良崮戰役前,因向北去山路太多不便運動,因此戰車、105毫米榴炮營開到臨沂待命,實際上並未參與孟良崮戰役。


整編74師基本上是以美械為主,有M-1903春田步槍、M-1卡賓槍、M-1湯姆森衝鋒槍、M-1918A2型BAR輕機槍、勃朗寧M-1917A1水冷式重機槍、巴組卡火箭筒、M-1火焰噴射器、M-2型60毫米啤迫擊炮、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等。

但後來由於漣水戰役等戰損等原因,得不到美械的及時補充,就補充了國造中正式步槍、捷克ZB-26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等。

號稱國軍中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因抗戰勝利後負責衛戍首都南京,所以有著“御林軍”之稱,全副美械裝備所以相當驕橫而狂妄,戰鬥力確實非常強悍。

在既沒有水源,又無法構築工事的石頭山孟良崮上,面對兵力火力都十數倍於己的對手,在糧彈水三缺的困境中,依然頑強抵抗了三天,儘管最終被全殲,但對手也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戰鬥力還是有目共睹,得到了對手的尊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張靈甫的整編74師,是比原74軍更強大的一支國民黨主力,看似降低了編制,在原74軍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補充。主帥張靈甫,作為蔣經國的結拜兄弟,終於成為國民黨的頭號主力,是蔣氏集團的心腹鐵桿。

張靈甫的整編74師,主戰力4萬3千人,下轄3個整編師,七個獨立旅。當時的74師,武器裝備代表國民黨部隊的最新,最現代化的配置,擁有美國大口徑火炮489門,裝甲車218輛。士兵清一色美式裝備。張靈甫提拔大量有才華的中青年軍事人才帶兵,作風硬朗,作戰頑強。

抗日戰爭中,74軍立下汗馬功勞,在原軍長王耀武的帶領下,與日軍發生無數次硬戰,惡戰。張靈甫作為74軍的一線指揮員,所帶領的部隊被日軍稱為【張天師】,聞風喪膽。張靈甫在對日作戰中,身先士卒,衝在第一線,十一次受傷,其中五次重傷。蔣介石曾經派專機把昏迷之中的張靈甫直接送往國外治療,而在傷勢還未全愈的狀態下,偷偷又回到戰場。不能不說張靈甫是個勇敢的抗日英雄。在抗戰統計中,74軍共殲日軍十二萬餘人,是名副其實的抗日鐵軍。

張靈甫接替74軍後,蔣介石作了大量的補充完善。成為他的御林軍。雖然稱74師,實力遠超集團軍。張靈甫的74師,作戰主力,加上後勤保障,已經達到5萬多人。張靈甫從74師選送860人去美國特訓,不同程度地把先進國家的軍隊管理進行了引進。

當然在解放戰爭中,張靈甫作為將氏集團的鐵桿主力,也躲不開歷史的惡運,最後終於為蔣氏集團做了犧牲品。張靈甫是個可悲的人物,銷聲匿跡在歷史的潮流中。


白這個顏色


看了一些回答,重複的就不囉嗦了,不浪費讀者時間,說一點沒人說過的。

1946年元旦,整編第74師還叫第74軍(同年3月,“軍”改編為“整編師”),擔任首都南京的衛戍部隊,號稱御林軍。這一天新年,蔣介石帶著一眾軍政大佬(包括何應欽、陳誠、白崇禧和全國各綏靖區的頭頭腦腦們),前往第74軍觀摩學習。在這裡,蔣介石講了一句話,算是為國軍“五大主力”的大部分正名分:“新一軍、新六軍、第18軍、第74軍作風頑強,功勳卓著,最為國人欽佩,而74軍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1946年3月改編完成後,張靈甫(前排左二)與同僚合影(圖注)

很多人根據蔣介石這句話,認為國軍五大主力,第74師最厲害,是主力中的主力。有這種看法的人,估計涉世未深,閱歷不足。如果蔣介石視察的是五大主力之一的其他部隊,也會說對面那支部隊厲害,這是“政客語言”。試想,當著第74軍官兵的面,最高領袖卻說其他的部隊最厲害,第74軍全體上下作何感想?蔣介石說話很講究藝術——一方面把第74軍排在幾大主力最後,另一方面又說第74軍最棒,既沒有得罪其他幾大主力,又單獨表揚了第74軍。

順便說一句,整編第74師就是由第74軍改編而來,這支部隊非常狡猾,在孟良崮覆滅之戰中,還有幾千人差點漏網——躲在山谷裡。要不是粟裕“數學好”明朝秋毫,這幾千漏網之魚很可能逃脫,成為重組第74師的種子。後來,儘管第74師重組,但幾乎沒有老74師的底子了,在濟南戰役中再次被殲幾個連,最後在淮海戰役中徹底玩完。


腦洞大開的歷史


相信很多學過歷史的朋友對國民黨王牌“整編74師”和孟良崮戰役都不陌生,但是有很多人也非常疑惑,我軍為了圍殲該師,竟然出動了幾乎所有主力,計9個縱隊(軍),其中五個縱隊用於直接進攻74師,國民黨軍一個“師”何以如此強悍?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我們先來說說74師的由來,其前身是由國民黨軍著名將領王耀武率領的74軍,其在長期的抗戰烽火中英勇頑強,戰功卓著,打了很多惡仗硬仗,併成為國民黨軍中的“五大主力”之一,因此,抗日戰爭勝利後,雖然根據蔣的授意,縮小了編制,但是它是“整編師”,而不是普通師,整編師是國共和談蔣介石為了掩人耳目研究出來的,即把所轄部隊精簡整編,把軍壓縮為師的編制,師轄旅,旅轄團,其實兵力裝備並未受到多大影響,相反去除了老弱病殘後,部隊進一步增加了戰鬥力。而普通的軍一級單位一般轄三個師,每師轄三個團,所以,整編74師相當於軍的編制,兵力達到三萬餘人,它已經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普通師編制了。

在抗戰期間,74軍
(整編74師的前身)結構一直比較合理,老兵比例達到驚人的90%,部隊戰鬥力有了極可靠的保證。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改編了74軍,將該軍3師9團制改為3旅6團制,壓縮了編制,減少了部分人員,精簡了人員機構,進一步充實戰鬥兵員。同時抗戰勝利後,一部分老兵退伍,使得整個74師編制結構中,老兵比例下降到80%,但即便這樣,該師戰鬥力依然非常強。
1947年初,由於戰爭的需要,整編74師又開始回覆3旅9團編制,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已經開始在後方安徽地區整訓,沒有參加孟良崮戰役,後來成為重新組建的74師的骨幹。解放戰爭開始後,74師一直充當進攻解放區的急先鋒,先後參加了睢寧,宿遷,漣水,兩淮等戰役,傷亡過萬人。其中,兩淮雖然取勝,但是該師傷亡3000餘人,兩戰漣水傷亡8000餘人,總計超過一萬人,超過了該師兵員的三分之一,可以說,孟良崮之前,74師已經傷了元氣。後來張靈甫雖然要求補充兵員,但是一直都有缺口,甚至把300名解放軍俘虜直接補充進74師,後來安排守垛莊,為後來垛莊失守埋下了伏筆。所以說,74師不是普通師,而是軍經過精簡整編後的“整編師”,但是其無論是編制還是人數,該師都是軍的實力。整編師的出現,不過是蔣為了應付和談上演的一種手段而已。最後還是被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聚殲。


軍情大家談


74軍是三個師9個團,加上軍直屬隊最多時有3萬7千人。整編74師是3個旅6個團,加上師直屬隊,總共26000人,但是編餘人員,收容俘虜等等,後來又編三個補充團,加上如私編的緇重團等,合計仍然有三萬七左右。在孟良崮戰役時,扣除少量留守部隊,共26000人參戰,(國民黨方面數據是22000人參戰,由此可以知道,其合法編制就是26000人上下)。

整編74師恢復為74軍後,一度只有2個師,兵員還不如整編師時期多。雖然恢復為軍後,每軍定編可以達到35000人,但是多數軍都達不到這一標準,很多軍實際戰鬥人員人數還不如整編師初期,戰鬥力當然也就更不行。



國民黨標準的整編師就是,三個旅六個步兵團的,總計26000人。兩個旅四個團的,20000到22000人。至於說,整編到1萬5的,那是和平後的遠期目標,取消了旅之後的情況。所以,國民黨的整編師和軍更接近,基本上就是一個軍壓成一個整編師,連序號都不變。

由於內戰全面爆發時,只整編了路南的部隊,路北部隊仍然使用軍的番號,每師下轄3個團。後來,這部分部隊繼續參加後續整編,雖然番號改稱整編師,但是下屬旅並未壓縮掉一個團。究其原因,這個時候,改回三團制的呼聲,已經很高了,所以就直接保留了三團制。第五軍,第八軍都是這種情況。如第八軍在第二期魯中會戰開始時,還是稱第八軍,到會戰結束時,已經稱整8師了。這個番號持續時間不長,1948年,又改稱第八軍了。



(這是一師三團時期的編制,可以看到全師一萬多人,每團三千多人,後來壓縮到全師9000多人,再壓縮成兩團制整編旅,約7500到8500人,由於少了一個團,剩下的兩個團反而更充實了,當然有的部隊一直不滿編,那別是一回事兒)

74師,雖然號稱全美械,但是到孟良崮戰役時,已經是一隻國,美,日械都有的部隊。其中重火力,衝鋒槍,主要是美械,步槍已經換為國械,同時還有少量日械,這些日械可能繳獲自日軍,也可能從解放軍那裡得到的,私下截留給補充人員和後勤輔助人員使用,也有用來加強分隊火力的,比如華野就在孟良崮繳獲不少歪把子機槍。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雖然74師,國,美,日重機槍都有,但從1947年大眾日報照片上看,還是以美式1919風冷機槍為主,因此不存在重機槍缺水普遍打不響的問題。



然而,國軍74師在孟良崮的覆滅也非毫無意義。國軍通過此戰大體摸清了華野主力的位置,為國軍魯中會戰的勝利鋪平了壕溝,隨後,國軍成功進佔魯中,膠東。3


吳林寶1


有詩云:孟良崮上虎賁垮、千里馳援有天霞、非我見死不相救、奈何共軍有高達。在孟良崮上,張靈甫的整編74師被全殲,張靈甫被擊斃,而手握重兵的李天霞一直到74師被全殲也沒有出現。那麼整編74師是什麼來頭?它和其他國軍又有什麼區別呢?(孟良崮之戰示意圖,可見83師距離74師有多近)

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74軍在抗戰時立下汗馬功勞,幾乎在國軍抗戰的各大戰役中都出現過它的身影。74軍組建於1937年8月,首任軍長是俞濟時,而這個俞濟時可以說是很厲害了,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是蔣介石的親信,因此74軍在組建時就獲得了不少的資源,隨後74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徐州會戰,以及被人稱為三大捷之一的萬家嶺戰役。在1939年,王耀武成為了74軍的第二任軍長,在王耀武的帶領下參與了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保衛戰等。在1944年施中誠成為了74軍的最後一位軍長。74軍可以說是嫡系中的嫡系了,有著美械裝備,在日本投降以後,74軍被調入南京,負責南京的防務,簡直是蔣介石的“御林軍”。

那麼74軍是怎麼變成整編74師的呢?這要從抗戰後國共雙方簽訂的一系列協議說起了。抗戰勝利後,為了避免內戰,在各個民主黨派及民主人士的要求下,國共雙方簽署了《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而後根據馬歇爾的提議以及國共雙方的磋商,提出了《整軍方案》,方案上要求國民黨要把252個師的人馬整編為60個師,74軍也無法避免。

74軍原來下轄3個師,分別是51師、57師、58師,在張靈甫任師長進行整編後,51師、57師、58師改師為旅,各裁撤一個團,變成三旅六團的規模,此外其下轄的還有輜重兵團、工兵團以及榴炮營、特務營、通信營、搜索營還有一個戰車連。人數從抗戰時候的四萬五千人下降到了兩萬人。就這樣74軍由軍變師,成為了整編師的編制。

在孟良崮戰役中,有“虎賁”之稱的74師被我軍全殲,此後雖然重建,但依舊沒有逃過被全殲的命運,整編74師就這樣消失在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利刃巨透社


整編七十四師其實就是七十四軍。在國共重慶和談期間,由周總理、馬歇爾、張文白組成的談判小組經過協商,國共雙方均接受了裁軍計劃,按規定國軍需取消軍一級建制,裁軍至90個師。

老蔣當然不想裁軍,但礙於美國人的面子又不得不從,於是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老蔣組建的整編師兵力和之前的軍並無區別,一個整編師轄三個整編旅(有些雜牌軍整編的師只有兩個旅),一個旅轄三個團,第七十四軍也隨即改編為整編七十四師,由原來的軍長張靈甫任師長,兵力計三萬人,比之前的第七十四軍兵力略有下降。

第七十四軍是有光榮傳統的抗日鐵軍,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衡會戰等戰役,打出過幾乎全殲日106師團這樣的經典戰例,是功勳卓著的抗日鐵軍,前任軍長王耀武更是戰功赫赫的抗日名將。

第74軍改編為整編七十四師後一度在解放戰爭中所向披靡,張靈甫曾經在淮陰、漣水等地多次重創我華東野戰軍,但張靈甫終於因驕橫狂傲而被粟裕指揮的華野全殲與孟良崮。整編七十四師被全殲。之後老蔣雖然重建七十四軍,但以不復往日之勇了。


林屋公子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原名張鍾麟,字靈甫,西安市城郊東大村人,中國國民革命軍中將。曾四次參與對中國工農紅軍的“圍剿”,後因殺妻獲罪,被允許在抗戰中“戴罪立功”,參與淞滬會戰、南昌會戰、常德會戰等,立下戰功。陣亡於國共內戰時期的孟良崮戰役。終年44歲。


在影視劇《紅日》中,李幼斌飾演的國民黨王牌主力74師,深刻的刻畫了張靈甫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張靈甫曾自詡天下無敵,甚至在74師面前,整個華野主力他都不放在眼裡,可見張靈甫對74師是有多自信!那麼張靈甫的“整編74師”究竟是怎樣的編制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整編74師完全按照美軍陸軍師的標準配置的全美械部隊。具體配置如下:全師下轄51、57、58旅,每旅下轄3—4個團,總兵力3萬人以上。共裝備美式春田步槍4800餘支,衝鋒槍、卡賓槍2400支,輕重機槍1100餘挺,火焰噴射器54具,火箭筒36門,迫擊炮120門,75毫米山野炮54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機動車包括坦克在內300輛,騾馬1000匹。無線電通訊系統配屬到連一級,全師所有幹部都配備美式勃朗寧手槍。



這就是張靈甫整編74師戰力強悍、能夠包打華野主力的資本,要知道,這樣的配置在抗戰中,是國軍主力中軍一級的火力配置。只不過,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為了在全國內,對包括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內的所有軍隊進行整編,所以就裁撤了軍一級。但蔣介石換湯不換藥,軍隊編號取消了軍一級,但整編後的師一級與之前的軍級平等,也就是說原來的國民黨王牌主力74軍,軍隊人數自己配置沒有降低,只是換了個哄騙中共裁撤軍隊的整編師稱號!

當然,與人民為敵的張靈甫,最後落得個兵敗孟良崮的下場,他麾下的整編74師被華野圍殲,正是張靈甫的這次失敗,成就了粟裕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毛澤東點評孟良崮戰役說:“這場戰役中國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毛澤東。”

這也間接的說明了張靈甫麾下的整編74師戰鬥力的彪悍,蔣介石引以自豪的國軍主力中的主力、有十個74師就可以統一全國的整編74師竟遭被圍殲的滅頂之災,而後來新組建的74師與張靈甫時的整編74師戰鬥力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而毛澤東沒有想到的是,粟裕率領的華野居然敢於在萬軍之中取敵人首級,因為弱小的共產黨軍隊歷來主張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先小後大。但粟裕大將憑藉高超的軍事指揮硬是吃掉了國民黨的王牌主力整編74師!


獨舌視界


所謂整編74師,前身是74軍,除了改名,基本都沒變,所以才叫整編師。

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想搞清楚整編74師,必須追溯74軍的歷史沿革

抗戰全面爆發前,蔣介石的中央軍是以師為戰略單位進行調度指揮的,但淞滬會戰開始後,老蔣發現一次會戰投入幾十個師,指揮起來效率太低,於是下令把一些師整合為軍。

1937年9月,51師(師長王耀武)和58師(師長俞濟時)組成74軍,俞濟時為首任軍長,後58師由馮聖法接任。

1939年初,57師(師長施中誠)編入74軍,至此形成下轄3個師的編制。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74軍軍長,為第二任軍長。

1943年春,施中誠調任74軍軍長,為第三任軍長。

1946年4月,國軍進行改編。整編師由軍改建,下轄2-3個整編旅;整編旅又由師改建,但進行了縮編,原轄3個團改為2個實編團和1個補充團,只有個別整編旅仍轄3個實編團。

在此基礎上,第74軍番號改為整編第74師,下轄3旅9團縮為3旅6團,全師3萬餘人,張靈甫任師長,實際上是74軍第四任軍長,軍銜是中將。

整編74師編制不少,但人員有缺額,新兵比較多,戰鬥力不如以往

整編74師的前身74軍,是國民黨軍隊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幾乎參加了抗戰期間的所有大型會戰,立下卓越功勳,整編為74師後,編制基本上沒少,但74軍在抗戰中損耗較大,整編為74師後補充了4000多名士兵,這些士兵素質比起老兵遜色不少,整體戰鬥力不如原74軍。

解放戰爭爆發後,74師作為國軍頭等主力,一開始在華東站場出盡風頭,大片攻城略地,也付出不少傷亡代價。孟良崮戰役前,全師累計傷亡超過了1萬人,佔編制人數1/3。

儘管蔣介石有求必應,答應給74師補充8400名新兵,但這些新兵有一部分只是口頭支票,實際補入74師一線的僅有2500人;另外新增加的3個團剛剛組建,還在安徽後方集訓,沒來得及趕上參加孟良崮戰役,因此整編74師實際參戰的兵力沒變,仍為3旅6團。

人員有缺額,新兵比較多,戰鬥力下滑,大名鼎鼎的整編74師即便全副美式裝備,在孟良崮負隅頑抗,依舊難逃覆滅之命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提到國民黨的整編74師,真是如雷貫耳。國民黨的王牌部隊,五大主力之首。全副美式裝備,裝備精良,戰士素質高。真正的虎狼之師,是解放軍心腹大患。


其實解放戰爭中的整編74師,已經沒有抗戰中的74軍強了。抗戰中的74軍,營級以上軍官多為黃埔軍校畢業生。74軍出現戰鬥減員,國民政府都會優先考慮補充兵源,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會先補充進74軍。老兵新兵的比例一般保持在9比1。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對軍隊進行整編,由三師九團變為三旅六團。戰士也由4.5萬人減少到3萬人。

到了解放戰爭,74師作為國軍主力參與了兩淮、宿遷等戰役,共損失戰士1萬人左右。國民黨為74師補充了8600新兵,但一直沒有全部到位。74師的新老戰士比例變為4比6,戰鬥素質比抗戰時期大幅下降。

再看74師的裝備,與抗戰時期相比,步兵營的8挺機槍標配已經變成5挺,後勤部門只有正副班長配備手槍。再經過與解放軍的幾次戰鬥消耗,74師的火力裝備也已經下滑嚴重。

美式裝備雖然優秀,有一個最大的缺陷,維護不易。1946年,美國有一段時間對國民黨實行武器禁運,導致武器裝備無法補充,只有用淘汰過的武器代替。

這樣看74師,戰士戰鬥力和武器裝備精良程度,都已經比抗戰時期74軍大幅下降。所以,整編74師其實也沒有那麼強。



反觀粟裕的華野,集中9個縱隊包74師餃子,每個縱隊差不多就有3萬人。武器裝備也是解放軍最好的。張靈甫的豬隊友湯恩伯與李天霞又靠不住,被全殲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