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年關難過。

12月8日,環保部的一則通報,將山東地煉再次拉到輿論的顯微鏡下。

通報指出,山東省有關地市不敢動真碰硬,對違法銷售不合格油品的黑色鏈條整治不力,未能對油品來源追根溯源,未對煉化企業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

在寒潮席捲中國的此時,這則發給山東的另類“棉褲預報”,足以讓山東地煉行業本就難以禦寒的身體更加瑟瑟發抖。

聯想到今年7月,地煉巨頭、曾經排名山東民企第二的晨曦集團宣告破產,寒意來之更甚。

作為山東知名地煉企業之一,晨曦集團擁有完整的石化產業鏈條和巨大的產能,2016年獲得國家發改委與商務部批覆的320萬噸/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使用資質,是國內13家擁有自營原油進口資質的民營企業之一。

這種雄厚的煉化實力曾經為晨曦集團每年帶來一百多億的收入,但是,當地煉行業集體陷入困境,反過來也成為壓垮晨曦的最後一根稻草。

三年前的山東首富,如今卻以破產黯淡收場,這既是產業變革的週期定律,也讓山東不得不重新思考:

曾經風光無限、造富不止、遍佈山東各地的地煉企業,在環保風暴、稅制改革、產業由北向南轉移、由小向大集中的內憂外患中,到底應該走向何方?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世界最大的地煉基地,山東的驕傲還是包袱?

山東的地煉有多風光?

業內曾流傳著“油品煉化看山東,山東還得看地煉”的說法。

2015年的山東富豪榜上,石化行業催生了40位富豪,是山東最能造富的行業。

山東全省共73家煉化企業,其中68家是地方煉廠。

除濟寧、泰安、萊蕪、棗莊、聊城和威海6市外,山東其他各市均有地煉企業,其中東營、濰坊、淄博、濱州聚集了37家。

2017年,中國地方煉廠煉油總產能達到2.72億噸,佔全國煉廠煉油能力31.41%。

山東則佔全國地煉總產能63.73%。

山東省油區工作辦公室公開數據顯示,山東省石化產業總量目前已超過3萬億規模,煉油總產能達2.1億噸,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產能聚集規模僅次於美國休斯頓地區(2.7億噸)、日本東京灣沿岸(2.2億噸)。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這麼牛的產業到底怎麼來的呢?

地煉,是地方煉廠的簡稱,是區別於中石油、中石化等主營煉廠而提出的說法,起源於1998年中國石油石化行業的宏觀調整。當年調整後,加工能力在100萬噸/年以上的煉廠大多劃歸兩大國有石油公司,而100萬噸/年以下的小煉油企業選擇保留了82家,被稱為“地煉”。

山東地煉企業興起的高峰是2003-2005年,由於當時的審批制度、管理政策相當寬鬆,很多有門路的人紛紛投身“地煉”大潮,這個行業也成為山東真正的“土豪”產業,業內人甚至自稱“賺錢賺到不好意思”

2018年石油和化工民營百強企業名單中,山東佔據27家,穩居榜首,比第二第三的浙江和江蘇各加起來都多,這還沒有算上東明石化、玉皇化工等山東地煉的頂級大佬。

這種強勢的發展勢頭在原油進口權、使用權、出口權“三權”放開後達到一個高峰,曾有業界專家預言:

山東地煉將成為與“兩桶油”三足鼎立的中國煉化“第三極”。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山東人也對地煉的態度卻相當複雜:愛極,也恨極。

龐大的地煉產能是山東“大象經濟”的重要支柱,將流淌的石油變成山東人腰包裡的財富。

支持的人把山東地煉看作打破“兩桶油”壟斷的英雄,油價高企的今天,在山東的很多地方仍然能夠加到“4”字開頭的低價油。

反對的人則將其視為環境汙染的“巨人殺手”,空氣、土壤、地下水,無一倖免,冬日的霧霾就是最重的懲罰。

在這種爭議聲中,山東地煉沒有像預言中一樣成為“第三極”,而是在殘酷的外部環境壓迫下,迎來了產業的寒冬。

路透社6月份曾經報道,近40%的中國民營煉油廠處於虧損,市場佔有率節節敗退。

而根據一些監測機構的數據,今年7月份,山東地方煉油廠常減壓開工率為50.7%,創了2017年來的新低,並有地煉企業極為反常的在夏季陸續停工檢修。

山東地煉像一頭戴著鐐銬的大象,步履蹣跚的走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內憂:砍掉落後產能,山東壯士斷腕

從普遍看好,到四成企業虧損,山東地煉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一,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導致成本激增。

今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一路上揚,地煉企業成本支出大大提高,柴油產品的原油成本甚至佔到了45%。那些手拿大額原油進口配額的煉廠,面對過剩的生產力和疲軟的市場需求,也只能硬著頭皮生產。

這直接導致了地煉企業利潤的大幅下降。 2015年,山東地煉的成品油利潤空間可達2500元/噸,如今,經營狀況較好的大型地煉利潤大約只有900元/噸左右,很多小企業甚至出現了價格倒掛。

其次,稅收制度改革堵住了地煉企業“偷逃稅款”的途徑。

今年年初,國稅總局下發了《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這一政策堵住了原料環節的避稅漏洞。

今年5月,全國開展增值稅改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出廠環節的逃稅漏洞。

根據專業機構測算,稅制改革後,部分地煉企業的成品油出廠價可上浮1800 ~2300元/噸(均值),已與央企煉廠相差不大。

而稅收環節的漏洞,曾經是山東地煉能夠低價賣油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京報》在《山東地煉亂象調查》一文中,報道過暗訪的情形。淄博一家排名第四的地煉廠,通過開免消費稅的粗白油發票,每噸柴油可以偷逃稅1400多元。有的地煉廠通過貿易商逃稅,一年僅逃稅就能賺幾個億。

這樣的利潤一旦被無情打掉,對中小地煉廠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更為釜底抽薪的是環保風暴。

在限產、限排、關停、罰款等舉措施重壓下,地煉生產的難度陡增,設備不達標或生產能力不足的小型企業面臨著被關停的風險。

向用油大戶違規出售普通柴油等高硫分燃油的牟利路徑也被監管。

此次環保部的通報中稱:督察組抽查3個地市的4家煉化公司,發現這些煉化公司違規大量向物流運輸企業銷售普通柴油或其他高硫分燃油,導致這些柴油大量替代車用柴油使用,汙染嚴重。

例如,2018年,東營齊潤化工有限公司將3萬餘噸硫含量近2000mg/kg的常壓柴油售給物流運輸企業和加油站,墾利石化有限公司也將3萬餘噸硫含量2000-3000mg/kg的燃油售給相關物流運輸企業和加油站,硫含量最高超標約300倍。

環保的兩頭掐,讓山東地煉的價格優勢越來越小。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也許,正是看到了這種嚴峻的形勢,山東對地煉產業下了狠手。

11月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佈《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

按照地煉官方口徑,山東地煉一次加工能力在300萬噸/年以下煉廠佔到60%,一次加工能力在500萬噸/年以上地煉僅佔到20%左右。

這意味著,未來三至六年將有近80%的現存山東地煉被整合轉移,產能將壓減30%左右。

這種壯士斷腕的舉措,對於很多地煉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對於山東來說,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然之路。

更何況,在山東引以為豪的煉化領域,南方省份又一次走到了前面,山東必須快馬加鞭了!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外患:南方巨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加速

從全球趨勢來看,世界煉化產業的重心正在東移,歐美煉油廠總數不斷下降,亞太地區新增產能快速增長。

2017年,亞太煉油能力佔全球煉油能力的35%,佔比超過北美和西歐之和,這一趨勢還在繼續加強。

在國內,這一趨勢的特徵有兩個:

從地域上看,是從北向南,由西向東,在沿海集結;

從產業來看,轉型升級方向主要為煉化一體化、規模化、高端化。

中石油、中石化都在緊鑼密鼓佈局大型一體化煉化項目;世界第一大化工巨頭巴斯夫、美國石化巨頭埃克森美孚,都在中國開啟了巨型化工項目新佈局;恆力石化、浙江石化的大型一體化量化項目,推進順利。

從民企來看,中國未來2年內投產的民營新建大型煉化項目超過5個,其中還有浙江舟山石化這樣具備4000萬噸煉油、280萬噸乙烯的“巨型航母”。

這裡面,卻看不到“地煉第一強省”山東的身影。

縱使從國家規劃角度來看,2015年由發改委制定的《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提出建設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七大世界級石化基地,中國沿海各省均包括在內,山東卻沒有入選。

同樣,2020年前後即將建成或上馬的超大型煉化項目中,也難覓山東的影子。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所以,雖然煉化產業是山東的支柱產業,但是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山東已然慢人半拍。

未來之路:走向聯合?

其實,山東地煉企業走向聯合,追求大規模、一體化是大勢所趨。但是走起來卻有頗多選擇。

是歸順“幾桶油”,還是被本地國資收編?是吸引資本入駐,還是領頭羊整編?

一方面,石化巨頭們前幾年為了搶佔市場,紛紛收編山東地煉,如中國化工控股正和集團、昌邑石化;中海油收購山東海化;中化集團控股濰坊弘潤等。

另一方面,各類資本巨頭也紛紛入局。中國海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新華錦集團與石大科技完成股權合作,天宏新能源被德成實業控股有限公司收入囊中,泛亞能源計劃出資200億-500億元,在莒縣海右石化工業園建設一次加工能力1500萬噸的煉化一體化系列裝置。

山東的國資也不甘落後,齊魯交通發展集團旗下的齊魯交通服務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增資入股方式成為東營聯合石化有限責任公司第一大股東,佔股40%。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山東地煉江湖一時間熱鬧非凡,然而,最引人矚目的卻是地煉大佬的強勢整合。

2017年,山東東明石化牽頭成立了山東煉化能源集團,試圖整合山東的地煉產業,實現地煉企業的規模化,打造中國的“第五桶油”。

這一行動,讓業界對山東地煉的前景倍感期待。但一年多過去了,這個規劃中的龐然大物,依然是海市蜃樓,甚至連註冊地址,都尚未裝修。

東明石化與京博石化、墾利石化等巨頭相愛相殺這麼多年,用業內人的話說:要是能整合早就整合了!

可能,對大型地煉企業來說,就算不整合,日子還可以過的不錯。

但是面臨“三桶油”和民營大煉化的壓力,山東地煉還有多少等待的時間?

山東地煉的“煉獄”與“重生”!

煉化之於山東,就像煤炭之於山西,鋼鐵之於河北。

既是經濟的支柱,也面臨著不得不變的大變局!

尤其在行業外部環境日趨惡劣的當下,變可能是找死,但不變只有等死。

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關口,地煉的表現,直接關乎山東的發展。

山東地煉,能否摒棄成見,抱團取暖,走出“煉獄”,向死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