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知道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的人或者去过小雁塔的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雁塔没有塔尖?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小雁塔全称“荐福寺小雁塔”,坐落于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南侧。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小雁塔在唐宋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由于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实际上小雁塔是后来修复的,原本的小雁塔共有15层,而现存的小雁塔只有13层,残缺不全反而更有一股历史的沧桑。为什么小雁塔没有塔尖呢?且听我给大家讲来。

荐福寺创建于唐代,初名献福寺,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为荐福寺,寺内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画。寺内还保存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就是指它。小雁塔环境清幽,风景优美。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著名的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年~710年),当时塔院并不在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但依旧是荐福寺的一部分。荐福寺于大慈恩寺一起在皇家的庇护下走向兴盛。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荐福寺被敕令保留20僧人维持香火,由盛至衰。唐末的的兵火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这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明代开始了荐福寺的中兴,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维先进保留的格局。明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荐这里殿堂荒废,虽发愿重修。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勺思吉向朝廷乞赐寺名。如今的“敕赐荐福寺”就是当年英宗皇帝的亲笔。

至于小雁塔没有塔尖的民间传说更是扑朔迷离,一种说法是因为小雁塔修建的15层超过了此地所能承载信仰之力的上限,所以被雷劈掉了两层。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地震造成的,后来修复时候因为没有掌握塔尖的结构技术所以无法修复。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其实这个谜团早已经被揭开了。这是一个关于小雁塔“神合”的传说。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把这种现象归为神迹,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得以流传。

然而,神迹的巧合总是人们对不了解的误解。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归功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成就,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如今,小雁塔以及西安博物院已经免费对外开放,游客只需要携带本人身份证到游客中心领取门票即可进园游览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小雁塔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一角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西安博物院展品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西安博物院展品

揭秘西安小雁塔““神合””之谜,一震为二,再震合一

小雁塔的银杏也黄了可以去看啦

感谢小伙伴:长安张小渣 提供的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