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一个决定让燕云十六州四百年不在中原王朝控制之中,他是历史的罪人吗?你怎么看?

法号清尘


自古以来,为了获取同盟在军事、经济以及政治上的支持而割让土地的事实在太多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以获得的支持而原谅割让土地的行为,因为祖宗疆土都是曝霜露、斩荆棘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所以应该死守才对。从另一方面来说,皇帝乃是众人推举的,不应该是孤家寡人。他们的一切都是老百姓给的,而土地则是老百姓及其祖先用鲜血换来的,哪能你一个人说送,就送出去了?当时的百姓被抛弃,后世的百姓同样会痛骂。

而石敬瑭更不一样了,他本身就不是汉族人(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鸡,本出于西夷),却认了契丹皇帝为父,又轻易地把汉唐的土地割让给了契丹人,试问您有什么权利?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是把拥有先进文明的王朝的土地割让给了文明相对落后的另一个王朝,这就是相当于把凶器交给了恶人啊!试想如果燕云十六州没有被割让出去或者石重贵把这片土地要了回来,那么赵匡胤和赵光义在完成南方的统一之后,在消灭了北汉之后就很有可能会继续消灭后晋啊,这样的话拥有高度文明的宋朝就相对安全多了,然后会用更大的力量去传播文明,让历史向着更积极的一面发展,而不是两度亡国,让后面几百年的历史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落后啊!

石敬瑭这种为了个人的统治而割让土地,并且让中国的文明出现倒退的作为,当然要被定位历史的罪人!


国史通论


石敬瑭(892一942)唐末五代时期后晋高祖皇帝,因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使华夏北方门戶洞开任凭北方草原铁蹄肆虐中原遭到千载骂名。石敬塘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后唐末帝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两个人都善骑射刀马纯熟为后唐的建立做出巨大的贡献。在那个混乱年代,道德沦丧拥有兵权的节度使造反称帝的事惰是家常便饭。潞王李从珂就是靠武力做上皇位的,他对同样拥有实力的河东节度使石敬塘非常忌惮。于是,李从珂下诏让石敬塘与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位置对调。石敬塘没有奉诏反而劝李从珂把帝位传给李嗣源的儿子李从益。李从苛大怒下诏免去石敬塘所兼各职并派重兵攻打晋阳城。石敬塘见自已势力孤单向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求援,耶律德兴窥视中原己经很久了一直没有染指的机会,接到石敬塘求援信后立刻率军南下。于是石敬塘允诺"愿以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为寿。”"仍约岁输皂三十万,契丹主许之。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封石敬塘为"大晋国皇帝",45岁的石敬塘拜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后唐在契丹兵和石敬塘军夹击下灭亡。石敬塘按约定把燕云十六国割让给辽国(耶律德光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辽)。燕云十六州地区是华夏居民传统生息之地。是北方草原进入中原的天然屏障,往南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非常适合骑兵作战。失去燕云十六州地区中原门戶洞开,北方骑兵可以肆无忌惮的在燕云十六州地区南下。后晋末帝石崇贵就是被辽国掳到北方,后周和北宋试图灭北汉时,辽国几次派兵救援,金国也是在幽州出发千里奔袭把宋徽宗父子掳到北国。燕云十六州地区失去四百多年后才回到中原王朝手中。石敬塘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常穿麻衣囗碑不错,不管他是沙陀人还是汉人,他做的是中原的皇帝,推行的是汉文化是汉人无疑,遭到千年骂名理所当然。





关东侠客


石敬瑭是汉人(祖上是突厥人),为一己之私出卖中国的利益于契丹人。

无论燕云十六州能不能收回,他都是历史的罪人!!!

自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幽燕之地是脱离中国几百年了,但是也仅仅就这几百年而已。

如果他知道一千年后的今天,燕云十六州还在中国手里,那么他当时是不是可以割让燕云之地呢?!

所以,收不收回燕云十六州,和他是不是历史的罪人无关!!!



石敬瑭是有罪,但是他终究是政治家。任何政治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政治局面,他不可能抛开现实不论,考虑千秋万代的政治格局。

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国家民族的未来会怎么样!哪怕他是商鞅,是王安石,是张居正。

而即便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他们的政治行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朝政问题。如果出卖国家的利益能解决国家危机,那么他们也会义无反顾。

满清割地赔款算是历史罪人了吧,但是如果它不割地不赔款,它会连国家都保不住。还有什么比国破家亡更严重的呢!!!

而石敬瑭当时就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

《资治通鉴》:唐主遣使谕之,令昭杀使者。甲戌,以宣武节度使兼中书令范延光为天雄四面行营招讨使、知魏博行府事,以张敬达充太原四面招讨使,以杨光远为副使。丙子,以西京留守李周为天雄军四面行营副招讨使。 张敬达发怀州彰圣军戍虎北口,其指挥使张万迪将五百骑奔河东,丙辰,诏尽诛其家。 石敬瑭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多愁善感的都是我们小老百姓,妇人之仁的也都是我们小老百姓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学而不思则罔,我是潇湘夜雨,我为您解惑!】


潇湘夜雨l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出现了四分五裂,处于多个政权割据分治的特殊历史时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石敬瑭(892年—942年),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石敬瑭年轻的时候,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今山东清县),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但双方互相猜忌,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随后,石敬瑭灭后唐,定都汴梁,国号“晋”。

石敬瑭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借助外国的支持,推翻腐败的政权,建立起新型的政权,并不应该受到任何非议,割让幽云十六州,那属于利益交换。

之后,又历经后汉,后周,北宋,北宋,几个中国的分治割据的朝代,北宋没有能力统一中国,却把责任推到相隔几个朝代以前的后晋皇帝石敬瑭,确实是无知无耻的行为。

后人不明就里,天真的以为宋朝代表中国,实际上,在北宋时期,代表中国的是辽国,在南宋时期,代表中国的是金国。



沈阳杨艺


石敬瑭的身世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石敬瑭是西汉名臣石奋的后人,石奋距离石敬瑭有一千多年,更像是称帝后杜撰出来的,是真是假恐怕只有天知道,所以欧阳修坚定的认为石敬瑭身世不可考。

抛开祖先的来历,石敬瑭本人只能算半个汉人,他的高祖父石瞡于唐朝宪宗年间追随沙陀军朱邪赤心(朱耶家后改姓李)从灵武入关归附唐朝,虽说后来汉人自居,但从血统上说属于胡人的成分居多。

石敬瑭的前半生可谓中规中矩,他追随李嗣源南征北战,并拥护李嗣源上位,成为后唐的大功臣,但李嗣源的去世让石敬瑭失去了靠山,而他的功绩和地位又让继任者李从珂不无顾忌,如此一来,石敬瑭的身份就变的尴尬起来。

后人对石敬瑭引契丹人入中原,并自称“儿皇帝”十分不忿,认为他丢了汉人的脸面,其实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政权因为与胡人勾连不断,伦理纲常十分混乱,当时的家国意识也远不如今天来的强烈,各军阀之间如同山大王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胜者为王,石敬瑭不过是其中做的较为过分的,就其影响力而言,远没有今天看起来那么震撼。

真正让他载入史册的不是“儿皇帝”的屈辱,而是他主动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严重后果。

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幽云十六州是华北平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一道天险,这里崇山峻岭,隘口众多,无论是哪一方占据都是易守难攻。所以历来被中原政权认为是不可缺失的天然屏障。失去了幽云十六州,意味着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直接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广大的中原地区无险可守,而在平原地区,步兵根本不是胡人骑兵的对手。

此后四百年,幽云十六州一直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控制,直接造成了辽国、金国、蒙古直接南下,一直到明朝才重新夺回。

可以说,石敬瑭以中原王朝四百年的安危为代价,换取了自身短暂的安全与皇位。站在他个人的角度无可厚非,与其死在李从珂手里,不如受契丹人胯下之辱,“儿皇帝”也是皇帝,总比掉脑袋来的实惠,但这种极端利己的做法实在为人所不齿,他的儿子都比他有骨气,以至于大臣刘知远都看不下去了: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可见当时并非只有割让幽云十六州一个办法,但石敬瑭胆小怕事,一心想着做乌龟,拦都拦不住,等儿子石重贵为契丹人掳走,刘知远马上取而代之,石敬瑭苦心经营多年的后晋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日慕乡关



大运河时空


其实历史上像他这样向外族借兵的,太多了,

当初,李渊想争夺天下,也是向突厥借兵,那也是挺下本的啊。

平定安史之乱时,唐肃宗也是向外族回纥借兵啊,那是更下本了。

凡是打下的城市,人口、财富你们都带走,把土地留下来就行了,你这一说,那他们肯定就是三光了,你说这些人恨安禄山叛军还是恨唐军?

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面对李自成的军队,南明小朝廷也是秉承“借驽平寇”的策略,吴三桂请清军入关,史可法派人去慰问,称他为英雄,发放慰问品。

当时皇帝是李从珂,石敬瑭造反,李从珂的近臣吕琦建议把寓居在后唐的契丹王子耶律倍送给耶律德光,同时送美女和宝物缔结盟好,达到孤立石敬瑭的目的,李从珂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但是愤青大臣薛文遇大怒: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

李从珂觉得很有道理,就信了他,结果呢?石敬瑭请来了契丹军,李从珂就被杀了,石敬瑭称帝。

李从珂临死前说了千古名言。

“我见此物(薛文遇),几乎肉颤,恨不拔刀刺死了他!”

你觉得石敬瑭是卖国贼,是他一个人要这样,其他人不同意,

那是你太年轻,哪一个军队是一个人能说了算的?都是高层的几个人一起决定的

如果大家都要投降契丹,你一个人不同意,那结果肯定是你被杀了,

敬达曰:“吾受明宗及今上厚恩,为元帅而败军,其罪已大,况降敌乎!今援兵旦暮至,且当俟之。必若力尽势穷,则诸军斩我首,携之出降,自求多福,未为晚也。”....诸将每旦集于招讨使营,甲子,高行周、符彦卿未至,光远乘其无备,斩敬达首,帅诸将上表降于契丹。

所以,石敬瑭的选择是几个大佬一起决定的,是代表了大家的利益,

如果李从珂听了近臣绿琦的建议,那就是看他跟石敬瑭肯下本了。

如果石敬瑭统一天下了,那自然可以洗白自己,跟李渊、李亨一样,但他失败了,自然就臭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石敬瑭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是一种生存之道!身处四战之地,对内统治都没有十足的信心,对外征战毫无把握!依附辽国是无奈之举!向南军阀混战,向北强辽压境!石重贵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北方军阀,没有汉族一统江山的概念。有汉化的突厥人,粟特人,契丹人,党项人,和汉化鲜卑血统的人!

如果说石敬瑭是汉奸,那么李渊,李亨,引突厥人进入中原烧杀淫掠,罪比汉奸更大!

如果说石敬瑭没有民族气节,他又能代表那个民族?

如果说北宋因为失去燕云而不能受中原,试问北宋统治者有没有把燕云百姓看成自己的子民?民心不在地可能回?

石敬瑭没有必要提升到汉奸的高度,他就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秋霜入枫林


这个猪一样的皇帝而且还是儿皇帝

由于他把燕云十六州白白送给了

异族导致了北方屏障彻底空虚

无险可守以至于北方少数民

族南下如过草原一样容易

给中华汉族文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打击最终

直到1368年大明帝国时代太祖皇帝中原王朝

才收复失地


中国喜剧之王周星驰


历史上只有两种人,成者王败者寇!

对于历史人物是非功过要放在那个时代,客观地进行分析。

作为政客,免不了投机取巧的机智,选边站队更少不得殚精竭虑的“筹谋”,所以在皇权之争,天下惊变的时候,这样的人当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再怀揣不臣之心,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万夫所指的事也就在事理之中了。

我国始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儒教贯穿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汉族情节也就衍生出“汉奸”文化,对于石敬瑭那种千里疆土拱手异族,汉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当然无法容忍,所以千夫所指万人唾弃在所难免,谁让他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呢。

石敬瑭,不过也只是个人,一个弄潮的政客而已,作为历史人物,继续让历史让更多后人去评定他的是是非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