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青城山上經歷大浩劫,五十年後青城派崛起

五十年前青城山上經歷大浩劫,五十年後青城派崛起

江湖,如寧靜的湖水,不時泛起波瀾,如宇宙的更迭,四季變換,有潮漲潮退,有日出日落,沒落後興衰,興衰後沒落。

  五十年前,一場神秘而又無人知曉的變故使整個武林變得蕭條,而這場紛爭所帶來的,是許多武林秘笈和財富的消失。

  在這片寧靜中默默隱藏著驚天大浪。這個秘密在武林中一直沒有被揭開,也沒有人能夠找到任何的蛛絲馬跡,這個神秘一直讓人想尋求到答案。

  而答案最終一定會被世人知曉,揭曉的那一刻可能會是個天大的騙局,也可能是個驚世的奇蹟。而秘密的存在就讓世人有了更多想要去解開他的衝動,而這個衝動更是促進他們去追求和發展的動力。

  傳說青城山遠古時居住著一位寧封子,黃帝曾來此跟隨他學藝,從而打敗了蚩尤,才有了炎黃子孫,後青城山因張天師而聞名天下。

  五十年前,在青城山老霄頂,各大門派齊聚,而在武林中,青城的地位也一直很不起眼,但這一天,天下群雄卻如蠅般聚集到了這裡。

  據說是青城山上找到了當年寧封子和張天師所遺留下來的一些武學天書,上面記載了超過當今武學總數十倍的絕學,而天下武學者聞之則紛紛攜重金而來,以期換得其中一二的武學典籍,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謊言,是一個陷阱。

  但仍然有無數的為武學痴狂的人來到了青城山,其中發生了什麼事,後來無人知曉,只知道數十天後,在老霄頂出現的那些武學尊者們卻突然音訊全無,如同人間蒸發了一樣。

  這其中隱藏了多少秘密,至今無人能揭開,而這些武學尊者的失蹤,也使得各大門派的許多武學得以失傳,江湖從此變得凋零。

  在此後的這五十年裡,整個武林只能一天天的慢慢復甦。

  整個像謎一樣的青城也被外界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世人都想去揭開,而這個謎彷彿像空氣一樣,找不到任何的蹤跡,也沒有人可以說出那一天發生了什麼,也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什麼驅使這些武林上的尊者們不顧一切的來到青城,而又從青城消失。

  五十年後的青城山上,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繁華景象。在前掌門道長清一仙師的領導下,整個青城上下一心,產業逐漸積累,江湖名望也逐漸提升,使得方圓幾百裡以內的人都多靠青城派的廕庇而生活得安居樂業。

  清一仙師時常外出雲遊,或在後山清修,也不再管教中事務,現教中各項事務均交由弟子們自行處理。

  清一仙師座下有十大嫡傳弟子,首徒張方遠,年約五旬,當年那場浩劫的時候剛出生不久,被清一仙師在後山撿回,跟隨天師姓氏,取名張方遠。

  此人生得慈目善目,體態富貴,清一仙師將一身本事盡傳於他,但其天分有限,其武功以內力為主,武功上並不在其兩位師弟之上,只是其德高,做事公正廉明,且以首徒為尊,現已接過清一仙師衣缽,正式接任了青城掌門。

  張方遠平日裡話極少,將門中之事安排妥當之後,便會回內室休息,其膝下有一獨子,也已二十有餘,名曰張懷祥,深得其愛。

  二弟子陳坤浩,四十餘歲,此人生得精明,身形削瘦,其武功以暗器為主,據說能黑夜刺人雙目,且出手必中,輕功造詣更是驚人,可謂除清一外,當世第一人,過高山如履平地。

  此人聰明機智過人,智慧修為在眾弟子中首屈一指,現青城山大小雜事均主要由其處理安排,並和掌門師兄一起共同主持青城大事。

  陳坤浩膝下有一兒一女,均十餘來歲。長子呼陳清益,次女稱陳琳琳三第子鄭叢,四十歲,此人號稱“天下第一快劍”,身材高大,比常人高出一頭有餘,嗜武成性,潛心研究武學,其對劍術的愛好超乎一切。

  只要有關劍術的東西,都會不顧一切的去研究,此人雖好武,但卻非武夫可比,鄭叢七歲從師,和兩位師兄感情深厚,對師父更是恭敬有加,且機智才華出眾,教中各種重要任務,多由其擔任。

  教外各種爭端,均由其出面,在武林中大大小小數百場較量中,無一敗跡,傳說武功更是在兩位師兄之上,更有人稱其為少壯中當世第一高手。

  這鄭叢不近女色,至今未娶。在眾弟子中,此人做事最為利索,因其武功高於常人太多,所以已不輕易出手,其快劍若出,對方難免會有傷痛出現。

  清一仙師座下四弟子沈平和五弟子宋晴均三十多歲,先後入師門不久,從小青梅竹馬,幾年前,在清一仙師主持下,二人結為夫婦。

  此二人,沈平愛笛樂、書法、繪畫,其字跡蒼勁有力,字形端正且高雅,下筆如有神,青城山下每日均有數百人前來求其墨寶。

  宋晴長得成熟穩重,頗有淑女風範,談吐大方得體,且善於茶道,花道,所調出來的茶,喝起來讓人回味無窮,更是喜種各種奇花異草,現夫婦二人常駐後山,並不太關注門中事務,只有遇到重大場合、門中儀式時,才會出席。

  二人並不以武功見長,沈平雖也擅使劍,但武功遠在幾位師兄之下,那宋晴武功以單刀為主,清一仙師針對其特點,特為其獨創了一套劍法,若論武功,則在其夫之上。

  此一對神仙眷侶,每日裡逍遙快活,過著風雅的日子,讓世人好不羨慕!每日裡,二人都會相攜一起,在清晨或日落黃昏的時候,結伴在青城山中一遊。世人看到他們,無不讚嘆。

  二人膝下暫無子嗣。

  青城眾弟子中,在江湖中,最惹非議的,恐怕就是我們前文中所提到的六第子楊茗了。

  楊茗年約三十,其武學之雜,在眾弟子中首屈一指,因跟隨師父時較年幼,其武學多跟幾位師兄所學,其內力、暗器、劍術,均得其幾位師兄真傳,在武林中頗有聲名。

  幾年前,幫中外出很多任務已由其承擔,除非各幫派中需首要人物出席的重大場合,才由其幾位師兄出面。

  楊茗出道後,在江湖中為青城更是打下了赫赫聲名,其喜好交友,和武林中許多人物都有來往,且愛和同道朋友切磋武藝,所以對各門各派武功均有一定認識。

  此人重情重義,也常因為在外為了江湖義氣惹下不少是非,楊茗外表長得英俊帥朗,一身英氣。

  七弟子寧遠,二十多歲,善使刀劍,武功多得自三師兄鄭叢真傳,且得到清一指引,在武功上近幾年突飛猛進,也是青城中響噹噹的人物。

  寧遠多和其六師兄一起出任教中各種任務,其武功在少年才俊中,也算得上難得的人物,其性格豪爽耿直,脾氣火爆,長得也極為粗纊,在眾師兄弟中,為人最為坦率,也極得教眾上下喜歡,可謂青城弟子中最為討喜之人。

  八弟子陳少華,二十出頭,也學眾多師兄,以劍術為主,但武功根基尚淺,多留在教中向幾位師兄學習,扶持掌門主持一些日常事務,其身體文弱,長相清秀,其秀氣尋常女子恐怕也難相比。

  此外,此人出身官宦之家,只因家中變故,被清一仙師納入門下,而本身對於武學而言,資質實在有限,所以在眾弟子中武功最為薄弱,但其彬彬有禮、言談得體,聰明靈活、處世機警,也深得諸位師兄賞識。

  陳少華常伴在青城三位大弟子左右,為幾位師兄出謀劃策,深得掌門張方遠喜愛,常將教中許多事務交給其處理,其處事冷靜穩重,遠超其年齡。

  九弟子上官雲燕和十弟子上官明燕,年方十八,乃一對雙胞胎,為區分二人,教中眾弟子們稱其為一燕姐和二燕姐。

  這對雙胞胎乃清一的關門弟子,二人在一次家禍中,父母雙亡,被清一救回,收留在其門下,二女雖因入門較晚,對武學中一些重要的精髓領會頗慢,但此二人,對於武學卻有深厚的興趣,每日總要纏著幾位師兄請教。

  二女也常去和五師姐討教一些種花茶道之事,這姐妹倆性格完全相反,姐姐性格穩重,內向,凡事都細心有加,而妹妹則性格外露,較好與人一爭高下。這幾位年齡較小的弟子,其武功多由鄭叢、楊茗代為傳授。

  青城派能在數十年間悄然崛起,在很多人看來,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秘密,其聽聞者多說是由於清一仙師得到了當年的武林秘笈,其弟子才個個武功不凡,能在武林中各當一面,甚至有趕超少林的趨勢。

  在江湖中眾弟子聲名漸起,使整個門派得以光大。

  而產業的發展,也有人說,是因為得到了當年各派的珍寶而發跡,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就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了。

  每年,他們都會秘密的到西域去,每次回來,他們的產業都會有所擴充。青城山附近的土地,每年青城派都會進行收購。

  經過數十年下來,幾乎已快全部成了青城派的產業,而且還有向四周擴大的趨勢。

  這種勢力的擴大,在不知不覺中,使得青城已不僅僅成為一個武林門派,更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經濟勢力。

  人們印象中的青城,幾乎就快成了一個小小的國度了,而每年,他們對官府的上貢使得他們的產業又能更進一步的發展,這不僅僅是一個武林的奇蹟,更是一個經濟的奇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很多人都對青城充滿了疑惑。而人們眼中的清一仙師更是成為了神一般的人物。

  五十年前的那場浩劫,人們猜測,或許,他是唯一的見證者和知情者,可沒有人能主動找到他,他想出現的時候會很快出現,而不想出現的時候,即使青城中最資深的三大弟子也找不到他的影蹤。

  又到了每年都要的西域之行了,從四十年前開始,清一獨行,到三十年後,帶著弱冠的首徒張方遠,二十年前,變成了張方遠帶著師弟陳坤浩,再到十多年前陳坤浩帶著三師弟鄭叢,楊茗十年前就跟著二師兄、三師兄有了每年的這個神秘之行。

  後來,二師兄忙著教中事務,西域之行就以三師兄為首了,而楊茗,更是在三師兄的引領下,短短几年就接過了幾位師兄身上的重擔。

  二年前,楊茗已經開始獨立去完成這個西域之行了,這次,他受幾位師兄之命,帶著七師弟寧遠同行,讓師弟也能得以歷練。

  去西域是青城每年必須做的一件事,其中的重要性,除了教中幾個嫡傳弟子外,無人得知,而隨從的十餘名青城弟子則必須經過精挑細選,再經過天下第一快劍鄭叢的培訓之後方能正式隨行。

  西域對於青城派來講,似乎隱藏著什麼巨大的秘密,而這個西域之行更是青城中絕頂秘密之事,除了教中極為重要人物之外,無人知曉他們何時動身,所為何事。

  在青城後山,有一雅居別院,裡面住著沈平、宋睛夫婦,幾位侍從負責他們的生活起居和日常打理,夫婦二人為別院取名“雅閣居”。

  別院四周環水,如亭臺一樣立在小湖中央,面積頗大,設計精巧,有大小房屋幾十間,他們從山中引渠而入,讓水在雅閣中緩行,水中放有各種奇石景觀,且後山中多飛鳥,每日在水聲鳥聲中,沈平夫婦過著琴瑟合鳴的生活,真可謂一對神仙眷侶。

  那宋晴喜種花樹茶草,在別院四周,更是種滿了各種珍惜的植物,一片美麗的景象,在庭院中,有一棵大樹,相傳有千年,要四五人才能合抱。

  就在樹下,每日他們練劍、彈琴、書法,飲茶。

  他們還收養了一、二十個年紀不一的小孩,大的十五六,小的也就七八歲,每日教他們唸書、學劍。

  這一神仙住所,是數年前,清一仙師請天下能工巧匠為兩位愛徒所設計和建造。而清一從天下所收養到的無家可歸的孤兒,就會被送到這裡,到了一定年齡,則會交由三大弟子根據各自條件正式傳授武功。這裡也算是一個寧靜的學堂,但每天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楊茗從小跟著幾位師兄學藝,沒少挨大師兄和二師兄的訓,而三師兄對其更為嚴苛,所以,他和年齡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四師兄和五師姐最為親近。

  每隔幾天,他都會跑到雅閣居來和師兄喝幾杯,品品師姐的茶,沈平貴為大書法家,有名的大才子,雖不善飲酒,卻也愛和這個小自己幾歲的師弟飲上幾杯。

  在楊茗眼中,大師兄貴為一派掌門,嚴肅端正,少和眾師弟談笑,二師兄對於整個青城的家業,揹負著比大師兄更大的壓力和責任,所以也不苟言笑,三師兄則是一個武學狂人,除了本門大事,其餘之事,多不大過問,而楊茗身為本門六師兄,又不太好在師弟妹們面前太過隨性,更不好在其餘弟子面前嬉笑,對於生性喜好熱鬧的他來講,到雅閣居來是他最放鬆和愜意的一件事。

  這次要去西域,一去少則幾個月,多則半年,所以,楊茗特意來和四師兄夫婦辭行。

  從青城前山到後山,因為山路崎嶇、險峻,也需半個時辰,這條路,楊茗走過無數次,對於五歲上山的他來說,青城上下,他都非常熟悉。

  小時候,因為淘氣,不想練功,自己偷偷跑了出來,晚上找不到回去的路,一個人躺在山洞裡哭,是四師兄一直不放棄尋找自己,終於找到自己,並一路揹著自己回去,自己一直哭著,把四師兄背上浸溼了好大一片。

  自己曾經偷了二師兄的錢,悄悄跑去山下給五師姐買喜歡的髮髻。回來時,讓惡狗追,也是四師兄為自己打跑了惡狗,扶著自己回到了山上,還有……,楊茗不願再想,只是臉上露出莫名的微笑。

  就要到雅閣居了,楊茗得到一陣陣讀書聲,是四師兄在教孩子們唸書,而五師姐則靜靜的在一旁為她的小花園剪著枝葉,宋晴一身紫色的衣裙,頭髮盤著,一絡流海在眉梢,雙眼脈脈含情,十指纖纖,身體裡藏不住的香氣如她四周的花香一樣,讓人著迷。

  楊茗定定神,捨不得打擾他們,這一畫面是那樣的寧靜,那樣的美好。

  他靜靜的看著自己敬愛的師姐,從十六歲那年開始,他其實在心裡就暗暗的愛上了這個清純脫俗、美麗大方的師姐,在他心裡,又一直最敬愛四師兄,也許在他們眼裡,自己永遠是那個跟著他們後面,怕被幾位師兄打的小屁孩吧。

  他們成親的那一天,其實楊茗的心裡真的好痛好痛,那一夜,他一個人喝了幾壇酒,眾師兄弟們以為他是為師兄師姐高興,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那種痛的滋味,這個秘密在這個世上沒有人知道。

  他記得十六歲那年,自己掉入水中,是師姐把自己救起,而水浸溼了師姐一身,師姐身上的曲線也完全暴露,而那也是第一次,讓他明白了男人和女人的區別。

  而師姐當時還以為他是個小孩子,絲毫沒有介意。其實那時楊茗已知男女有別,初諳一些男女之事了的。

  他也還記得,十七歲那年,自己親手殺死了後山上的一條餓狼時,血跡留在臉上時,師姐為他擦拭掉時,自己心裡的溫暖。

  十八歲時,自己已經可以接下三師兄十招時,師姐臉上的欣喜。師姐那天還特意為自己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

  十九歲時,楊茗第一次下山,成功的將在福建一帶橫行的“閩中五醜”擒交官府後回來,師姐第一次讚許了自己。

  二十歲那年,清一仙師讓自己跟隨二師兄第一次去西域前,師姐千叮嚀,萬囑咐,親自為自己帶上她做的護身符……。

  而楊茗也更深刻的記得,幾年前,師姐和師兄成親時,臉上那藏不住的嬌羞的笑容。幸福寫在師姐臉上的樣子,看上去是那樣的燦爛,那樣的美麗。

  楊茗在江湖中也出生入死多次,也曾在江湖中邂逅過不少佳人,而一直未成親,這個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心裡一直深愛著的人是自己的師姐,而師姐身邊那個人卻又是自己一直最敬愛的人,他永遠也不願意,也不敢說出這個秘密。

  每次來到雅閣居,他固然是為了最親近的四師兄,也是為了能默默的多看幾眼自己一直深愛的師姐。每次帶著這種慕名的感覺來到雅閣居,楊茗的心裡也是極其矛盾,又特別的渴望見到師姐。

  楊茗默默的看著眼前的這對恩愛的夫妻,那些可愛的孩子。這群孩子不時的大聲誦讀那些詩詞,不時的也會有孩子東張西望。

  他看到宋晴默默的走到沈平身邊,為沈平擦掉額頭的汗滴,看著沈平回頭對愛妻淺淺的笑,這份心有靈犀的簡單的愛,讓他的心更加的抽動了一下。

  看著宋晴那美麗的長髮和身影,楊茗心中百感交集,每次看到師姐,他的心跳就會不由的加快。宋晴身上的美有種天然,她的氣質中透著靈秀。

  宋晴不笑的時候,看上去也是那樣的美麗,臉潔白無瑕,神情怡然,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透著那秀美之氣。

  宋晴雖比楊茗年長几歲,但調養得非常好,看上去和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子差不多。她的這種美是一種天然,一種脫離塵世的美。

  楊茗心裡對師兄、師姐充滿了關愛和敬意,在這個世上,這二人最愛嘮叨自己,也最關心自己的人,他們對自己的愛和師父不對,師父的愛是教導、憐愛;沈平和宋晴給他的愛,既有兄弟間的關心,又有朋友間的真誠,更有親人間的血脈相連。

  雖然對宋晴的愛有些特別,這讓楊茗心中一直覺得有些愧對沈平,但這份愛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言行,但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楊茗知道沈平和宋晴是真正的才子佳人,他們之間的良緣是世人讚美和羨慕的。自己永遠不會說出這件事,也永遠不會做任何對不起他們的事。

  一直以來,他總是在設法忘記,可又總是難以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