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影視行業凜冬已至,院線公司也沒有避免。

拓普電影智庫數據顯示,在今年的前10個月裡,確認倒閉或停業整改的影院已接近300家,其中不乏此前的院線巨頭公司,如星美控股。今年以來,星美控股旗下多地的影院接連關閉,究其原因多是債臺高築,經營狀況不佳。星美的關門潮,也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從2018年電影市場的表現來看,票房增長速度開始放緩,與此同時,在平均不足13%的上座率下,單個銀幕產出的票房也在同比下滑。從影院的經營狀況來看,隨著運營成本的增加,多數院線依靠傳統的放映業務已經很難維持經營,今年上半年,萬達電影、金逸影視、橫店影視等多數院線放映業務的毛利率僅在10%左右。也是因此,目前很多院線公司都在謀求產業佈局多元化。

當下隨著票補的退潮,“小鎮青年”的票房貢獻力開始減退,三四線城市影院數量迎來飽和,對院線公司來說,未來一段時間通過縱向下沉取得競爭優勢的路子已經行不通了。當下,院線公司只有通過橫向的併購,達成深層次整合,才能在電影行業的大拐點站穩腳跟。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星美控股旗下140家影院關閉

院線公司高速擴張後遺症顯現


今年以來,星美控股旗下的影院迎來關門潮,從星美票務的APP來看,當下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的星美影院均已陷入大規模的停業狀態,北京僅有3家影院有影片在播映,而《錢江晚報》報道,星美在浙江的20多家影院中,半數已不能正常營業,停業的原因,莫不是因為拖欠經營費用這一原因。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通過星美控股12月6日發佈的公告,也可以看到當下星美已經舉步維艱。公告顯示,星美對若干員工尚未支付工資約1.08億港元;對若干租賃物業租金尚未支付總額約2.01億港元;對上映電影供貨商未支付相關版權費用約為1.5億人民幣,合計約4億人民幣。公告稱,截止2018年11月30日,星美旗下320家院線中約140家已經暫停運營,約11家不久後或因不能支付資金而失去贖回權。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星美控股的總裁鄭吉崇曾立志,星美控股在國內市場的目標是挑戰萬達院線,成為擁有電影院線數量最多的公司。截止2018年6月份,星美控股在中國擁有365家影城,較2017年的總數並沒有變化。在星美2015年的中報中,星美影城的數量還僅為130家,三年時間內發展為365家,擴張速度之快可想而知。

在對標萬達的路上,星美控股通過配售新股、出售股份等方式進行過10多次籌資,合計籌資金額達到80億左右,而這些資金被星美控股用來不斷擴張影院數量,走量而不走質的發展模式,也是星美走上“債臺高築”的主因。2017年,星美淨利潤虧損超過2億,迅速擴張之下,星美不僅盈利不佳,資金鍊也很是緊張,公司賬面上一度僅剩7000萬元,2018年上半年,星美控股流動負債淨額約為19.82億港元,負債比率為32%。

影視行業高歌猛進的幾年裡,全國院線公司也進入了粗放式的高速增長階段,各大院線公司跑馬圈地以量取勝,星美控股就是如此。但是當票房的盈利增速遠低於銀幕數增長速度時,這些連鎖品牌快速擴張的弊端就開始顯現了。今年,全國影院平均上座率僅為12.8%,而2015年時,這個數字還是17.4%,影院數量的供過於求,當下也讓多數院線公司苦不堪言。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單個銀幕產出量走低

院線公司迎來轉型陣痛期


2017年,全國銀幕數新增9597塊,累計達到50776塊,同比增長23.3%,六年時間國內銀幕數增長近四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31.09%。2018年上半年,全國電影銀幕總數達到55623塊,同比增速為20.6%,增速開始放緩。2018年1-10月份全國新增影院數量僅1200家左右,同比依然處於下滑趨勢。

銀幕數量增速放緩的同時,單個銀幕票房產出量也在下滑。2018年上半年,全國電影市場實現票房320億元,剔除服務費為299.4億元,同比增長17.82%,觀影人次9.01億,同比增長15.34%,但2018年上半年電影銀幕單屏產出為57.6萬元,同比下滑了2.09%。

單個銀幕產出量走低,也讓電影院的運營壓力持續加大。影院所需要的建設資金、租金、人力等運營成本都非常高,其中租金成本可以說是影院運營中最為昂貴的成本。近幾年,隨著租金的不斷上漲,影院放映業務毛利率的逐年下滑幾乎是不可逆轉的,2018年上半年,萬達電影放映業務毛利率都下滑了1.57%,金逸影視下滑了4.21%,此外,上半年萬達電影、金逸影視、橫店影視等院線公司的放映業務毛利率都僅在10%左右。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早在前幾年,影院的租金成本還僅在票房收入的5%左右,但這個數字卻在近幾年翻了幾番。當下,多數影院的租金成本都在票房收入的30%左右,有的甚至達到了50%,相當於一半的票房收入。而在院線粗放式擴張的幾年中,城市黃金地段競爭的激烈,也變相推高了影院的租金成本,如此高額的租金之下,毛利率又從何談起。

當下,傳統的放映業務已經不是一門賺錢的買賣了。從2018年中報可以看出,不管是萬達電影、金逸影視、橫店影視等,廣告服務、賣品業務等的毛利率都在60%-80%左右,比放映業務10%左右的毛利率高出幾倍。但問題在於,目前多數院線公司並未從單一的經營模式走出來,除了萬達電影的生態較為均衡,走向了多元化經營外,其他院線的主要營業收入還是來源於放映業務。2018年上半年,萬達電影放映業務收入佔比65.65%,其他院線公司的放映業務收入佔比多在70%以上。

其實,在傳統放映業務盈利捉襟見肘的處境下,不少影院也正在向多元化經營轉型,比如升級影廳、拓展線下消費場景、在衍生品和賣品上推陳出新、向產業鏈上游出擊等。但是當下,多數院線公司的業務佈局並未形成規模化優勢,以向產業鏈上游發力的金逸影視為例,2017年,金逸影視聯合發行了數十部影片,包括《羞羞的鐵拳》《西遊伏妖篇》《乘風波浪》等多部票房破10億的影片,但因投資比例均不是很高,電影製作和發行業務僅為金逸影視貢獻了1%左右的業績收入。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而從衍生品和賣品層面來看,在好萊塢電影市場,衍生品的收入佔比高達70%,但是在國內,影院70%-90%的收入還是來源於票房收入。雖說非票房收入在國內有很大想象空間,但目前國內電影市場還是缺乏像《變形金剛》《鋼鐵俠》《星球大戰》等超級電影IP,難以帶動整個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2018,中國院線公司的“至暗時刻”


電影行業增速放緩

院線橫向整合大潮流已經到來


當下,國內電影市場增速放緩,進入了理性發展階段。貓眼數據顯示,截至11月25日,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累計票房已達559億,超過2017年全年總票房,雖然在大盤上保持著利好,但是從2016年開始,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增速就開始放緩,在此大背景下,傳統院線公司也迎來了瓶頸期。

中國三線及以下城市佔全國總票房比重在2012年到2017年連續保持了六年增長,由20%上升到31%,也是因此,前幾年各大院線公司爭相搶奪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三四線城市票房佔比持續提升,“小鎮青年”成為票房增長主力。

但貓眼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暑期檔電影市場的下沉趨勢便已經停滯,三四線城市觀影人群同比略有下降,而國慶檔,下滑趨勢還在繼續。國慶檔,三四線城市票房收入下滑幅度加大,其中三線城市較2017年下滑2.6%。

當9.9元、19.9的優惠票價不再之後,“小鎮青年”對票房的貢獻力走向衰退,三四線城市的影院也將呈過度飽和,供過於求的狀態,由此可見,國內院線公司當下縱向下沉的空間已經寥寥無幾了。對院線公司來說,在縱向下沉這條路難走之後,橫向整合已經是大勢所趨。

隨著院線行業競爭的加劇和經營難度的增高,未來中尾部的院線公司和前幾年高速擴張經營問題重重的公司面臨的考驗最大。此外,當下多數院線公司為了提高競爭力,新建院線正在走向高端化,未來放映設備陳舊,地段不佳的影院也將被大規模淘汰。院線市場大洗牌時刻已經到來,這也正是頭部院線公司通過兼併擴大自身規模,搶佔市場的好時機。

其實,國內院線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並不高。目前,美國院線市場行業前四名份額集中度達到了60%,而在國內,2018年上半年,國內現有的48條院線中,前十大院線市場份額合計才達到68.61%。其中萬達院線票房佔比13.59%、大地院線佔比6.03%、橫店院線佔比3.81%,三者合計達到23.43%,頭部院線公司的壟斷優勢並沒有完全成型。

隨著影視寒冬的到來,院線的陣痛期顯然也已經來臨,但是寒冬下的淘汰,其實也是行業的一次打亂重組和自我淨化。掌握住機遇的大公司,通過“大魚吃小魚”,將高質量運營模式複製到被收購院線,達到深層次整合,就能迅速擴大市場規模和品牌優勢,實現彎道超車,並促進整個行業集中度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