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果不杀功臣,中国会不会进入另一个五代十国?

谈文论史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看看五代十国纷乱局面形成的根源,在于安史之乱摧毁了唐朝中央政权,各地节度使演变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唐朝灭亡之后,他们的遗毒余酷粉墨登场,各逞其能,五十多年间,“夷夏相蹂,兵连乱结”,直到北宋建立。

再看明朝,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在群雄当中脱颖而出,君临天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强力经营,严刑峻法,澄清吏治,宫闱清肃,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虽然也有残元势力盘踞北方,西南和东南的形势也不太稳定,但中央政权本身足够稳定和强大,有力量应对任何挑战者。朱元璋死后出现的燕王朱棣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统治核心内部的权力争夺。所以,这个时期,不存在五代十国那种纷乱的现实条件。

其次,再看看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问题。

朱元璋利用各种大案诛杀功臣,可以确定的一些,比如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定远侯王弼、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硃寿、会宁侯张温、东莞伯何荣、江夏侯周德兴、靖宁侯叶升等人。

而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等功臣死在朱元璋之前,但邓愈的儿子邓镇被杀,汤和的儿子也没有袭爵。所以,功臣的后代真正能够袭爵的人非常少。

造成这样的局面,有些功臣是罪有应得,但冤枉的人也不在少数。朱元璋诛杀这些功臣,有政治的考虑,也有经济的考虑。国家的资源有限,朱元璋又有一大帮儿孙要封国,儿子们不断成熟,完全可以取代公侯们的职能。从记载来看,朱元璋晚年时,许多时候是直接由亲王挂帅出征,取代了公侯。

诛杀这些功臣,并不是害怕他们搞事情。朱元璋和刘基设计的军制,把军队和高级军将分离开,公侯没有自己的子弟兵,就算他们有异心,而且没被朱元璋杀掉,也很难搞出大事。

所以,即便朱元璋不杀功臣,在他死后也不会进入另一个五代十国。


于左


五代十国是继唐朝灭亡后出现的割据政权,是藩镇割据的后果。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不杀功臣,中国也不会再次进入五代十国割据时期了。


首先,明朝事情这些开国功臣很少能够领兵割据一方,在地方领兵的将领朱元璋都让诸子封王后节制;

第二,此时明朝刚建国,而五代十国出现在一个王朝没落的后期,唐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乱不堪,明朝初期社会初步安定,百姓得到修养生息;

第三,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时期,节度使完全掌握着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能够完全独立于中央政府;

第四,经过几百年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明朝开国功臣只有领兵之权,无调兵之权,在将领任命、后勤补给等各个方面都到中央节制;

第五,五代十国时期,中央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地方政府,明朝对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强。

综上,明朝即使朱元璋不杀功臣,也不会出现诸侯割据的情况。


安定郡潜夫


首先朱元璋杀功臣一事就疑点重重

都说他滥杀功臣,其实大多没有史料记载,都是些民间传说或者野史。

根据正史记载,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凡是用卒字的,都是正常死亡,不存在被杀!

民间传说以徐达最为荒谬,老百姓们都知道不能吃蒸鹅,朱元璋会不知道?真想杀大可随便扣个帽子杀了,何必找个这样拙劣的借口!还弄的天下皆知,傻吗?

到朱元璋死前,开国功臣已几乎凋零殆尽,没几个优秀的将领了。个别被杀的,也是因为建国后迅速腐败!

至于蓝玉,胡惟庸都是自己作死,算不得老朱滥杀!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有臣子想谋反,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但凡国家动乱,都是因为百姓民不聊生,才会揭竿而起,或者中央权利外落,士大夫阶层强势!自上或者自下两种形式导致国家分裂!

而大明朝建国之初,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存在的。政治清明,老朱对百姓们爱护有加, 百姓刚经历完战乱,人心思定。

将领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泥腿子,并没有深厚的家族影响力,所有的权利和荣耀都是老朱授予的,实在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实力反叛!就算朱元璋死了,也会安分守己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也许经过几代人发展,家族势力发展壮大了,有能力和朝廷争一争高下了,没准会有哪个不肖子孙反叛,但是老朱同时代的文臣武将肯定不会!更不会出现国家分裂的情况!


资深优秀砖家


功臣们仗势欺人,无恶不作,不杀功臣国家灭亡,百性与水火之中,


曾经的誓言114


不会进入五代十国也会进入春秋战国,即使不会有战国,也会如民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