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号称百万的朝廷军,为何打不过朱棣的几万地方军?

纹含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中最成功的一个,同时朱棣还是藩王造反唯一一个成功的,题目中问朱允炆有那么多的军队,而且还都是朝廷的正规军,怎么就打不过朱棣区区几万的地方军呢?其实按道理来说,朱棣是绝对打不过朱允炆的,只要朱允炆不是个傻子,让手下的将士放心干,朱棣是绝无可能成功的。

朱棣当时说白了也就是掌握自己辖区的兵马,可是朱允炆却是坐拥天下的,无论从财力或者是兵力来看,都是无法和朱允炆相比的。朱棣的成功给他帮助最多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允炆,是他亲手将自己的皇位给葬送了。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他的名气也是很大的,朱棣一生带兵,所以首先他的军事能力就很强。

朱棣做藩王的时候,蒙古人听见朱棣的名字都能吓的变脸,可见这个人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朱棣在造反的时候还联络了其他藩王,给他们许诺下了许多东西,虽说后来一个都没实现,可是这些藩王也给了朱棣不少的帮助。

在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炆还下令不允许伤到朱棣,这就让手下的大将们难办了,假如说取得胜利后伤到朱棣,自己肯定会被朱允炆严惩,败仗也是吃不了兜着走。他的这个命令让手下的人陷入两难,朱棣本就是赌上了命,自然是一路拼死战斗。最讽刺的是,朱允炆后来重用的李隆基更是直接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实在是讽刺。

朱棣最终取得胜利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杀害了不少的功臣,这些人死了之后,朱允炆遇上事情的时候无人可用,朱棣在军事上才能一路高歌,总的来说,朱棣造反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结果,而朱允炆毫无疑问是给他帮助最大的,如果朱允炆一开始就狠心剿灭朱棣,那么朱棣下场自然是死路一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时也命也,朱允炆输的不冤,朱棣赢的也侥幸。

一、主将差距太大

靖难之时,大明最能打的将领,开国武将,差不多就剩燕王朱棣了。朱棣正是靖难的主角,也是北军主帅。朱允炆方的南军,主将先是盛庸,这是个擅长防守的主儿,而后李景隆是个草包。孙子云:“道天地法将”。起码在将领上,朱允炆已经输了。

二、天命不帮建文

朱棣靖难路上,一到快失败的生死存亡关头,老天爷就放妖风帮忙。白河沟大战,眼看快被平安先锋军包饺子剁成肉酱了,突然妖风四起,好巧不巧的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南军大乱,朱棣趁火打劫,李景隆逃跑。夹河沟大战,打的正热火朝天,老天爷又刮风了,还是定向风系魔法,只吹南军,飞沙走石,眼都睁不开,朱棣趁火打劫,盛庸逃跑了。

三、建文帝爱面子

朱棣都造反了,拎着脑袋跟你朱允炆死磕呢,盛庸都带着大军出发了。朱允炆派一匹快马赶紧往前线传一道圣旨——“勿伤吾叔”,害怕背上杀害叔叔的名声。估计盛庸心里非常MMP,这仗没法打了。正是这道谕令,像给朱棣穿上了一件防弹衣,可劲儿的亲自去刺探军情,亲自断后,亲自冲锋,反正皇帝都发圣旨了,不准伤害我,这么大的便宜,不用白不用。

四、秀才遇上老混混儿

朱允炆身边是一帮高材生,老秀才,方孝孺、黄子澄等,读书一个顶俩,出谋划策就没脸看了。最后把建文帝气的大骂这帮秀才,但也无力回天了。朱棣身边呢,是个把造反当作最崇高的人生理想的道衍老和尚,年过半百,闯荡江湖半生,造反经验丰富,人性把握精准。双方根本不在一个段位,这就没的玩儿。

情况大致如此,也是个人愚见,见笑见笑。


古氏春秋


讲道理,朱棣靖难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说实话一开始就像明朝中期地方作乱的规模一样,非常小。但是北方的将领很多都是朱棣以前的老部下,一开始没打呢就直接投降了,还有朱能这种万人敌当打手,前面也是打的顺风顺水。

后来朱元璋留下来的唯一一个老将不靠谱,三十万人两场仗都没打赢。然后换了明朝第一草包李景隆上去顶替。一直增兵到50万,包围了北平。

全世界都以为事情要结束了,结果朱棣带着精锐袭击了看戏宁王朱权。没错,就是正德时期造反的那个宁王的祖先。这个朱权是所有藩王里最能打的,手底下兵也是最精锐的。被突袭之后自己和家人都在朱棣手里,朱棣也大方,说事成之后,平分天下。朱权就这么被拉下水了。不过你你得不说,朱权手下的朵颜三卫战斗力就是强。和朱棣一起把包围北平的李景隆给打懵了。

但是朝廷这边家大业大,根本无所谓,而且也有人才,比如说盛庸。这个老铁是朱允炆这方最能打的人,大破朱棣的燕军,连主将张玉(和前面的万人敌朱能一个地位)都战死了。山东参政铁铉那就更是拖得朱棣寸步难行。

这个时候朱棣是非常慌的,靖难的成功性几乎为零。但是次年盛庸也犯了蠢,吃了败仗,不过远没有到兵败如山倒。你不得不说人才就是人才,一眼就看出了朱棣的弱点,兵源无法做到补充,也没有办法分兵占据城池。虽然朱棣打了胜仗,但是损失惨重,再这么拖下去,真的是可以集体自首了。

但是这个时候太监来通风报信,说南京城内空虚。朱棣直接率兵突袭南京,一路都没有太多的抵抗,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南京可是座首都,城墙又坚固又高,如果打的时间长了,北方的军队回援,朱棣也是死路一条。

但是这个时候,李景隆和李穗居然开了城门出来投降了。完全就是不费吹灰之力。恕我直言,这个李景隆就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内奸。前面五十万大军让他带崩溃了没收拾他,到了后面居然直接卖了朱允炆,这样的二五仔,真的也是个奇葩。

最后再说个你不知道的事情,靖难之后,李景隆居然是百官之首,位列所有靖难官员之前,你说这没勾结能相信?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同的故事


砍历史


这个可以分五点来比较

1,皇帝方面,朱充文对比朱棣,这个一看就知道,朱棣领先不止一个身位,朱棣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长期在外打仗,朱充文就比较仁慈了,没有战斗经验不说,还不许人杀朱棣,唉

2,文臣方面,方孝孺,黄澄,对比姚广孝,这个就更不要说了,如果就说谋略,方黄,给姚广孝提鞋也不配。

3,武将方面,邱福,朱能,张玉,个个都是在北方和蒙古人打过仗的,还有两个能打仗的儿子,朱充文这边能人也有,可是主帅是草包李景隆,唉,将熊熊一窝。

4,心态,一边是造反,不成功就成仁,还得诛灭九族,一边呢,反正是打工,败了就败了,换个老板一样上班。

5,运气,在大一统王朝中,藩王造反成功,就朱棣一人,不能不说运气很好,


毛火荣


1、朱允炆爷爷朱元璋在生前杀了太多能臣良将,导致后来朱允炆并没有什么人才能够拿得出手。

2、朱允炆性格柔弱,举棋不定,他心存仁慈,使朱棣多次在危难之中逃脱。如给将士下诏,勿杀其叔父朱棣,这也就导致将士在面对朱棣时,畏手畏脚,不敢杀他。

3、削番急于求成,又没有好的规划。他选择先弱后强的方法,不仅是逼朱棣坚定决心,还给朱棣准备了足够的时间。

4、用人不当,不敢用能人,专用自己认定忠心的臣子,如朱允炆重用的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是治政能手,却并不是军事人才。



小南爱吹牛


历史上削藩成功的案例非常少,朱棣靖难以数十万之众,用三年时间打败了建文帝的百万大军是一个特例。建文帝为何会战败呢?

首先,削藩政策上的失误。

建文帝深感明太祖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是尾大不掉之势,再加上汉朝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建文帝树立了削藩的信心。

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进,其中燕王朱棣掌握的势力颇为强大。户部侍郎卓敬上书,主张将燕王从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远离燕京之地,利于朝廷进一步控制。军都督府的高魏主张效仿汉武帝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

但建文帝先把势力并不强大,反形并不明显的周、齐、湘等王废除,名曰“翦燕手足”。这使燕王朱棣越来越坚定了反抗的决心。

其次,在用人上的失当。

朱元璋大杀武将后,导致朝廷内有谋划之才的大臣寥寥无几。

建文帝重用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在战争中却“本书生,战事非其所长”。

建文帝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他将几十万大军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贪生怕死,在郑村霸之役、白沟河之役中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燕军包围南京之时,李景隆却开门迎敌,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统治被推翻。

最后是性格的柔弱

建文帝性格温和,至孝仁厚。他作为守成之君尚可,但与朱棣相比显得“仁柔少断”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冲锋在前,也数次身陷绝境。但建文帝下诏“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这使朱棣多次死里逃。

因此,朱棣的成功是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方针策略的失误、用人失当,以及建文帝懦弱的性格所造成的。


语文360


他没有一个好的将领,他爷爷朱元璋肃清了开国元勋们,而李景隆也是个坑货,把几十万大军给葬送了。

朱棣攻打南京,李景隆开城投降,再一次坑了朱允炆一把。

其实朱棣打南京的时候,他的地盘是有限的,广大的疆域仍然在朱允炆手里,可惜,南京一战,朱允炆下落不明,大家一看,朱棣已经占有京师了,皇上又没有了,那干脆服从燕王算了,反正,他是诸王中的老大。

而且,拥有百万大军,不代表他就可以把这百万人拿来打朱棣,边防不用守了?残元怎么办?


浮沉于史


心态不同。朱家家里打架,外人不合参入。朱棣如输,其手下、支持者无好结果,胜则有功,只能进、不能退。朱允汶重文轻武,手下胜无功,败有责,杀或伤朱棣还背灭宗室之罪。结果可想而知。

明宣宗时,汉王反,宣宗亲征,是最好的例子。


一片叶儿飞


要感谢姚广孝的策略:直捣京师!


王学伟359


天下唯能者居之。有能力者如滚雪球,越滚越大。无能者,如风吹沙丘,越吹越少。朱允文是后者,身边无能人原意相助,自然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