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號稱百萬的朝廷軍,為何打不過朱棣的幾萬地方軍?

紋含


朱棣是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中最成功的一個,同時朱棣還是藩王造反唯一一個成功的,題目中問朱允炆有那麼多的軍隊,而且還都是朝廷的正規軍,怎麼就打不過朱棣區區幾萬的地方軍呢?其實按道理來說,朱棣是絕對打不過朱允炆的,只要朱允炆不是個傻子,讓手下的將士放心幹,朱棣是絕無可能成功的。

朱棣當時說白了也就是掌握自己轄區的兵馬,可是朱允炆卻是坐擁天下的,無論從財力或者是兵力來看,都是無法和朱允炆相比的。朱棣的成功給他幫助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朱允炆,是他親手將自己的皇位給葬送了。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他的名氣也是很大的,朱棣一生帶兵,所以首先他的軍事能力就很強。

朱棣做藩王的時候,蒙古人聽見朱棣的名字都能嚇的變臉,可見這個人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朱棣在造反的時候還聯絡了其他藩王,給他們許諾下了許多東西,雖說後來一個都沒實現,可是這些藩王也給了朱棣不少的幫助。

在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允炆還下令不允許傷到朱棣,這就讓手下的大將們難辦了,假如說取得勝利後傷到朱棣,自己肯定會被朱允炆嚴懲,敗仗也是吃不了兜著走。他的這個命令讓手下的人陷入兩難,朱棣本就是賭上了命,自然是一路拼死戰鬥。最諷刺的是,朱允炆後來重用的李隆基更是直接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實在是諷刺。

朱棣最終取得勝利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殺害了不少的功臣,這些人死了之後,朱允炆遇上事情的時候無人可用,朱棣在軍事上才能一路高歌,總的來說,朱棣造反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的結果,而朱允炆毫無疑問是給他幫助最大的,如果朱允炆一開始就狠心剿滅朱棣,那麼朱棣下場自然是死路一條。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時也命也,朱允炆輸的不冤,朱棣贏的也僥倖。

一、主將差距太大

靖難之時,大明最能打的將領,開國武將,差不多就剩燕王朱棣了。朱棣正是靖難的主角,也是北軍主帥。朱允炆方的南軍,主將先是盛庸,這是個擅長防守的主兒,而後李景隆是個草包。孫子云:“道天地法將”。起碼在將領上,朱允炆已經輸了。

二、天命不幫建文

朱棣靖難路上,一到快失敗的生死存亡關頭,老天爺就放妖風幫忙。白河溝大戰,眼看快被平安先鋒軍包餃子剁成肉醬了,突然妖風四起,好巧不巧的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南軍大亂,朱棣趁火打劫,李景隆逃跑。夾河溝大戰,打的正熱火朝天,老天爺又颳風了,還是定向風系魔法,只吹南軍,飛沙走石,眼都睜不開,朱棣趁火打劫,盛庸逃跑了。

三、建文帝愛面子

朱棣都造反了,拎著腦袋跟你朱允炆死磕呢,盛庸都帶著大軍出發了。朱允炆派一匹快馬趕緊往前線傳一道聖旨——“勿傷吾叔”,害怕背上殺害叔叔的名聲。估計盛庸心裡非常MMP,這仗沒法打了。正是這道諭令,像給朱棣穿上了一件防彈衣,可勁兒的親自去刺探軍情,親自斷後,親自衝鋒,反正皇帝都發聖旨了,不準傷害我,這麼大的便宜,不用白不用。

四、秀才遇上老混混兒

朱允炆身邊是一幫高材生,老秀才,方孝孺、黃子澄等,讀書一個頂倆,出謀劃策就沒臉看了。最後把建文帝氣的大罵這幫秀才,但也無力迴天了。朱棣身邊呢,是個把造反當作最崇高的人生理想的道衍老和尚,年過半百,闖蕩江湖半生,造反經驗豐富,人性把握精準。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段位,這就沒的玩兒。

情況大致如此,也是個人愚見,見笑見笑。


古氏春秋


講道理,朱棣靖難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說實話一開始就像明朝中期地方作亂的規模一樣,非常小。但是北方的將領很多都是朱棣以前的老部下,一開始沒打呢就直接投降了,還有朱能這種萬人敵當打手,前面也是打的順風順水。

後來朱元璋留下來的唯一一個老將不靠譜,三十萬人兩場仗都沒打贏。然後換了明朝第一草包李景隆上去頂替。一直增兵到50萬,包圍了北平。

全世界都以為事情要結束了,結果朱棣帶著精銳襲擊了看戲寧王朱權。沒錯,就是正德時期造反的那個寧王的祖先。這個朱權是所有藩王裡最能打的,手底下兵也是最精銳的。被突襲之後自己和家人都在朱棣手裡,朱棣也大方,說事成之後,平分天下。朱權就這麼被拉下水了。不過你你得不說,朱權手下的朵顏三衛戰鬥力就是強。和朱棣一起把包圍北平的李景隆給打懵了。

但是朝廷這邊家大業大,根本無所謂,而且也有人才,比如說盛庸。這個老鐵是朱允炆這方最能打的人,大破朱棣的燕軍,連主將張玉(和前面的萬人敵朱能一個地位)都戰死了。山東參政鐵鉉那就更是拖得朱棣寸步難行。

這個時候朱棣是非常慌的,靖難的成功性幾乎為零。但是次年盛庸也犯了蠢,吃了敗仗,不過遠沒有到兵敗如山倒。你不得不說人才就是人才,一眼就看出了朱棣的弱點,兵源無法做到補充,也沒有辦法分兵佔據城池。雖然朱棣打了勝仗,但是損失慘重,再這麼拖下去,真的是可以集體自首了。

但是這個時候太監來通風報信,說南京城內空虛。朱棣直接率兵突襲南京,一路都沒有太多的抵抗,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南京可是座首都,城牆又堅固又高,如果打的時間長了,北方的軍隊回援,朱棣也是死路一條。

但是這個時候,李景隆和李穗居然開了城門出來投降了。完全就是不費吹灰之力。恕我直言,這個李景隆就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邊的內奸。前面五十萬大軍讓他帶崩潰了沒收拾他,到了後面居然直接賣了朱允炆,這樣的二五仔,真的也是個奇葩。

最後再說個你不知道的事情,靖難之後,李景隆居然是百官之首,位列所有靖難官員之前,你說這沒勾結能相信?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砍歷史


這個可以分五點來比較

1,皇帝方面,朱充文對比朱棣,這個一看就知道,朱棣領先不止一個身位,朱棣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長期在外打仗,朱充文就比較仁慈了,沒有戰鬥經驗不說,還不許人殺朱棣,唉

2,文臣方面,方孝孺,黃澄,對比姚廣孝,這個就更不要說了,如果就說謀略,方黃,給姚廣孝提鞋也不配。

3,武將方面,邱福,朱能,張玉,個個都是在北方和蒙古人打過仗的,還有兩個能打仗的兒子,朱充文這邊能人也有,可是主帥是草包李景隆,唉,將熊熊一窩。

4,心態,一邊是造反,不成功就成仁,還得誅滅九族,一邊呢,反正是打工,敗了就敗了,換個老闆一樣上班。

5,運氣,在大一統王朝中,藩王造反成功,就朱棣一人,不能不說運氣很好,


毛火榮


1、朱允炆爺爺朱元璋在生前殺了太多能臣良將,導致後來朱允炆並沒有什麼人才能夠拿得出手。

2、朱允炆性格柔弱,舉棋不定,他心存仁慈,使朱棣多次在危難之中逃脫。如給將士下詔,勿殺其叔父朱棣,這也就導致將士在面對朱棣時,畏手畏腳,不敢殺他。

3、削番急於求成,又沒有好的規劃。他選擇先弱後強的方法,不僅是逼朱棣堅定決心,還給朱棣準備了足夠的時間。

4、用人不當,不敢用能人,專用自己認定忠心的臣子,如朱允炆重用的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是治政能手,卻並不是軍事人才。



小南愛吹牛


歷史上削藩成功的案例非常少,朱棣靖難以數十萬之眾,用三年時間打敗了建文帝的百萬大軍是一個特例。建文帝為何會戰敗呢?

首先,削藩政策上的失誤。

建文帝深感明太祖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是尾大不掉之勢,再加上漢朝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鑑,建文帝樹立了削藩的信心。

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進,其中燕王朱棣掌握的勢力頗為強大。戶部侍郎卓敬上書,主張將燕王從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遠離燕京之地,利於朝廷進一步控制。軍都督府的高魏主張效仿漢武帝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

但建文帝先把勢力並不強大,反形並不明顯的周、齊、湘等王廢除,名曰“翦燕手足”。這使燕王朱棣越來越堅定了反抗的決心。

其次,在用人上的失當。

朱元璋大殺武將後,導致朝廷內有謀劃之才的大臣寥寥無幾。

建文帝重用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在戰爭中卻“本書生,戰事非其所長”。

建文帝沒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他將幾十萬大軍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貪生怕死,在鄭村霸之役、白溝河之役中六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燕軍包圍南京之時,李景隆卻開門迎敵,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統治被推翻。

最後是性格的柔弱

建文帝性格溫和,至孝仁厚。他作為守成之君尚可,但與朱棣相比顯得“仁柔少斷”了。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多次衝鋒在前,也數次身陷絕境。但建文帝下詔“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這使朱棣多次死裡逃。

因此,朱棣的成功是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方針策略的失誤、用人失當,以及建文帝懦弱的性格所造成的。


語文360


他沒有一個好的將領,他爺爺朱元璋肅清了開國元勳們,而李景隆也是個坑貨,把幾十萬大軍給葬送了。

朱棣攻打南京,李景隆開城投降,再一次坑了朱允炆一把。

其實朱棣打南京的時候,他的地盤是有限的,廣大的疆域仍然在朱允炆手裡,可惜,南京一戰,朱允炆下落不明,大家一看,朱棣已經佔有京師了,皇上又沒有了,那乾脆服從燕王算了,反正,他是諸王中的老大。

而且,擁有百萬大軍,不代表他就可以把這百萬人拿來打朱棣,邊防不用守了?殘元怎麼辦?


浮沉於史


心態不同。朱家家裡打架,外人不合參入。朱棣如輸,其手下、支持者無好結果,勝則有功,只能進、不能退。朱允汶重文輕武,手下勝無功,敗有責,殺或傷朱棣還背滅宗室之罪。結果可想而知。

明宣宗時,漢王反,宣宗親征,是最好的例子。


一片葉兒飛


要感謝姚廣孝的策略:直搗京師!


王學偉359


天下唯能者居之。有能力者如滾雪球,越滾越大。無能者,如風吹沙丘,越吹越少。朱允文是後者,身邊無能人原意相助,自然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