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殷不是忠君愛主的高尚人士嗎?為何坐擁40萬大軍,卻不發一兵一卒援救建文帝?

野史共享


梅殷最終溺水而死,終究是不是朱棣乾的,終究很難說。但是梅殷這麼忠心於建文的人,最終卻沒有完成勤王,實在讓人費解。仔細想來,或者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說道說道。



朱棣本身實力並不強大,數次南攻都無功而返。

朱棣從建文元年七月開始了自己的“靖難之役”。說起來都是淚呀,這位明成祖,起兵之時只有八百親兵,佔據地盤也只有一個小小的北京燕王府。雖然他最終成功打敗了自己的侄子,當上了皇帝,但是在起兵之後的那些日子,其實過的並不舒心。朱棣自己都說,我自從起兵以來,佔據的城池始終只有北平等三個城市,多次發動南征都無功而返呀。說起這句話的時候,朱棣估計對自己反叛舉動腸子都悔青了。說明什麼?還是實力弱唄。所以自始至終,建文帝君臣都沒有想過朱棣有打過長江的那一天。

朱棣向周圍擴展過沒有呢?當然擴展過了。剛起兵他就拿下了居庸關,先後打敗了耿炳文、李景隆、平安、盛庸等人,兵臨濟南城下。看起來這時候濟南以北都是朱棣的地盤了,可是朱棣在濟南城下受挫,帶領大軍返回北京之後,這些剛被佔領的地盤迅速就被中央軍攻打回來了。只能說朱棣的兵實在太少,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也不多,所以導致難以分兵,分兵之後也難以與動輒幾十萬的中央軍抗衡。

梅殷被安排在淮安,更多的是支援前線,防守本地。

建文三年十二月,梅殷被建文帝派到了淮安防守。到了建文四年四月,朱棣再次帶兵南下。為了防守並消耗朱棣,建文帝這邊派出平安等人守衛濟寧,盛庸守衛淮上,梅殷繼續守衛淮安,這條線路正好是屬於京杭大運河的南線。甚至一度派出建文帝並不信任的徐輝祖狙擊朱棣於淮河岸邊。此時看來,梅殷所在的淮安可謂大後方,結合江淮一帶自古漁米之鄉的地位,以及淮安正好卡在淮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水路要道上,梅殷更多的是要統籌各地糧餉,支援盛庸等人。

但是形式急轉直下,建文四年四月中下旬才剛剛大敗一場的朱棣沒有像往常一樣退回北京,而是掉頭南下,吃掉淮河守兵,建文四年五月便打下了揚州。這時候建文才正式下發詔書,號召全國動員,勤王南京。從詔書發出到到達淮安,可是也得一個星期的。於是梅殷馬上開始了準備工作。等到他再次接到消息時,已經是朱棣當了皇帝,他的妻子血書讓他投降的招降信了。同時期另外一波被派出去勤王的黃子橙,此時也還沒個人影呢。

可想而知,梅殷非但不是不忠心,而且是非常忠心的一位大臣。到了南京的梅殷還非常鬱悶的跟朱棣說,可惜沒趕上趟,不然要好好收拾你。本來應該我先死,然後才輪得上建文帝的。現在我來了,皇帝卻已經死了,鬱悶呀。

所以梅殷就一直很跟朱棣鬧彆扭,各種成心讓他不痛快,朱棣多次被氣的恨不得拿刀砍了自己這個妹夫。


梅殷在建文的班組裡並不受重用。

建文帝當太子那會,就是個好學生,乖寶寶。他的周圍都是黃子橙這樣一肚子文章的書生。所以建文帝自始至終堅持的,便是用這些毫無實際工作經驗的書呆子。於是梅殷這樣有著豐富從政經驗和知識能力的人,只好排在最多第二梯隊了。最終甚至被派到京城之外的淮安,可見梅殷雖然在朱元璋去世時受到重託,可惜沒受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視。

惜乎梅殷之死,竟然是溺斃

梅殷在朱棣當皇帝之後,其實還活了好幾年。可惜這人天天罵朱棣,於是有一天,大家一起去找朱棣開會的路上,經過一座橋,被錦衣衛指揮趙曦兩等人“不小心”擠到河裡,淹死了。而惹了事的兩位軍官隨即被朱棣派人抓了起來,砍頭了事。


阿慶還是阿慶


梅殷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兒寧國公主的駙馬。同時他也是汝南侯梅思祖的兒子,能文善武,善於騎射,可謂是將門之後。正是因為梅殷如此有才,所以朱元璋對其寄予厚望,甚至託孤讓他輔佐自己所立皇太孫朱允炆。

在朱元璋死後,朱允文登基稱帝,也就是晉文帝建文帝在當皇帝之後,信任齊泰,黃子澄等人進行削藩,結果惹惱了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藩王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攻打建文帝。駙馬梅殷本來應該掌握兵權,但是在後期他受命鎮守淮安,也未能阻擋燕王攻入南京城。

我想主要是因為當時梅殷根本就沒有那麼多軍隊,守淮安不會掌握太多的軍隊。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元璋雖然器重梅殷,但是建文帝可能並不喜歡他,所以梅殷在建文帝時代,估計大權旁落。如果當時他還輔佐建文帝的話,肯定會勸建文帝不要進行削藩,因為那樣可能會引發不測的後果。可惜建文帝年輕氣盛,根本聽不進一些老臣的意見,只是和幾個紙上談兵的人一起動作,最終給自己惹來了大禍。

在開始的時候,建文帝用的是老將耿炳文,耿炳文明白雙方之間的差距,所以以防守為主。如果用耿炳文的話,說不定能夠把燕王給耗死。可惜建文帝過於年輕氣盛,聽信饞言,罷免了耿炳文,重用了發小李景隆,將幾十萬大軍交給了他。李景隆打仗簡直是一塌糊塗,燕王朱棣造反能夠成功,他可謂是居功至偉,最後燕王攻打南京城的時候,還是他打開城門把燕王放進來。而梅殷守淮安,估計身邊也沒有什麼兵力,光守住淮安都不容易,自然也救不了建文帝。

燕王朱棣佔領南京稱帝之後,讓寧國公主用血書招降了梅殷,梅殷迫於形勢不得不投降了燕王,但是在朝堂上還是不和燕王合作,朱棣最終就找個機會害死了梅殷。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娶了朱元璋的女兒寧國公主,朱元璋也是看重這個女婿的。朱元璋臨終前也是託付梅殷輔助朱允炆,可以說是託孤重臣了,可是在朱棣靖難攻打南京時,手下40萬兵力的梅殷卻不去救,看著南京城被攻破,是懦弱怕死,還是等待機會東山再起,這一切都讓人難以琢磨。



說梅殷懦弱怕死好像也不符合他的性格,當時朱棣靖難向南京進發時,剛好梅殷駐守淮安,擋著朱棣的道了,朱棣就以上香的理由向梅殷借道攻打南京。梅殷嚴詞拒絕了,還把朱棣的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掉了,讓使者回去告訴朱棣謹守君臣大義,不要做亂臣賊子!朱棣面對梅殷的強硬也是很憤怒,可朱棣不敢打梅殷,畢竟梅殷有40萬大軍,因此朱棣只好繞過淮安,經過揚州進軍南京。當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直到兩個月後攻破南京,在這期間,梅殷都沒有派一兵一卒去救朱允炆,這就讓人奇怪了,難道梅殷真是膽小怕事,或者隔岸觀火,來個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嗎?



按當時的情況,梅殷應該不會膽小怕死,當初朱棣借道時,他就強硬拒絕了,不像是貪生怕死的人,至於朱棣包圍南京時,不派兵去救,應該不是隔岸觀火坐收漁利,因為梅殷作為託孤重臣又是朱元璋的女婿,和朱允炆就是利益的共同體,朱允炆不倒,他就不倒,朱允炆死了,他也不會有好處。如果朱棣贏了,朱棣也不會放過梅殷,梅殷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在利益的權衡下,顯然幫朱允炆要划算得多啦,至於想坐收漁利那就很不可能了,朱棣和朱允炆肯定會決出勝負,不會給你漁利的機會。所以梅殷不是不去救,而是他沒有預料事情發展的太快了,南京居然兩個月就被攻破了,想救也來不及啦!梅殷作為武將,很清楚朱棣靖難打的朝廷軍隊落花流水,可見朱棣的軍隊是強悍的,雖說自己有40萬軍隊,可手下的兵沒有朱棣那麼強悍,和朱棣硬拼是下策。因此梅殷的打算是,讓朱棣去攻打南京,等南京久攻不下,朱棣軍隊疲憊不堪時,自己才出兵,那時滅掉朱棣就是好時機了!在梅殷眼裡,南京可是堅城厚壁,城內有軍隊,何況各路援軍聚集南京城,依靠城牆防守抵抗朱棣的大軍一年半載的肯定不成問題,只要朱棣久攻不下,時間越久對朱允炆就越有利,畢竟朱棣勞師遠征,後勤就跟不上,以梅殷的判斷,南京堅守個一年半載的實在不是什麼難題,只要南京拖住朱棣,那麼梅殷就可以從容佈置,調兵遣將,當朱棣人困馬乏時,梅殷立刻出兵攻打朱棣,到時幹掉朱棣就省事多了,梅殷正是這個打算。



沒想到事情出乎意料,朝廷出了個叛徒李景隆,李景隆這個內奸,其實早已經和朱棣暗中勾結了,李景隆主動打開南京城門,放朱棣的軍隊進入南京,南京城就這樣被攻破了,就用了兩個月而已。就是李景隆的叛變,打亂了梅殷籌劃,他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變化太快,自己想救也來不及啦!最後還是救不了朱允炆呢,朱棣做了皇帝后,讓寧國公主寫了一封血書,告訴梅殷要去到南京向朱棣投降,否則沒有好果子吃。梅殷從使者那裡知道朱允炆死掉的消息後,明白大勢已去,大局已定,自己只能去南京俯首稱臣了!當然梅殷到了南京沒有給朱棣好臉色看,朱棣也想除掉梅殷,在永樂三年,朱棣指使錦衣衛指揮使把上朝途中的梅殷活活的溺死了,這就是梅殷的最後結局!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孫子朱允文能夠坐穩皇位,是做出了非常多精心安排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殺掉了很多他認為朱元璋不能夠掌控的開國大臣,又將自己的其他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讓他們能夠遠離南京,不給朱允文日後的施Z造成困難。同時為了更加保險,他在臨死之前將自己的女婿梅殷安排成為託孤大臣,梅殷這個人是朱元璋的駙馬,他將次女寧國公主嫁給他,他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駙馬。

梅殷這個人來頭可不小,他是明朝開國功臣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將寧國公主下嫁梅殷。朱元璋的駙馬很多,但卻最為賞識梅殷,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之前,將梅殷確定為自己的託孤大臣,全力輔佐自己的孫子朱允文。

朱允文在根基未穩的情況下,執意實行削藩政策,引發了朱棣起兵造反。按理說這個時候脫鉤大臣們應手裡有著40萬的兵馬,應該在朱棣南下時,出兵阻止。畢竟託孤大臣的名頭不是白叫的,他駐守淮安,手握大軍,不出點力總歸是說不過去的。

朱棣派人以進香為藉口,想要從淮安借道,梅殷拒絕了,這就讓朱棣大為光火了,寫信向梅殷表達自己順應天命的做法,不是他可以阻止得了的。梅英自然也毫不客氣,將朱棣派來的人直接割了耳朵鼻子,表示自己忠於朝廷的君臣大義。朱棣生氣歸生氣,卻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從其他地方往京師進軍。

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朱棣在4月份想要借到淮安,沒有達成目的,時隔兩個月之後,京師就被攻破了,建文帝不知所蹤。駐守淮安的40萬大軍,卻在梅殷的指揮下紋絲不動,沒有發出一兵一卒去救援京師,同時也沒有對朱棣的大軍有任何反應,相當於就在原地眼睜睜看著建文帝踏上不歸路。

這就讓人很想不通了,既然作為朱元璋的託孤大臣,遇到這種國家存亡之際,手中又握有40萬兵馬的大軍,理應在朱棣進攻南京城時,果斷出擊,阻止朱棣的進攻。如果他能切實擔負起這種託孤大臣的責任,朱棣想要拿下南京城還是相當困難的,更不用改朝換代了。這麼來說,朱棣還真應該感謝梅殷的不作為,否則,他能不能攻破南京城,還未曾可知呢。

可即便梅殷變相的幫助朱棣當上了皇帝,最終卻落得非常悲慘的下場,朱棣讓自己的妹妹寧國公主給梅殷寫了一封信,成功的讓這位朱允文的託孤大臣回到南京。之後又是找藉口,褫奪了梅殷的兵權,並將他發配到遼東。再後來在朱棣的示意下,梅殷被推入河中溺死,時年45歲。

小芊芊說,每個人無論是什麼樣的職位和地位,都應該明確清楚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職位越高地位越高,所應該擔負起的責任和義務也就越大。切莫拿責任和義務不當回事,總有一天,血淋淋的現實會教你,什麼叫做不是不報。

我是【小芊芊愛歷史】,一個喜歡戲說歷史的小妞,每天聊點趣味歷史小知識,留下你對歷史的見解,友情分享,歡迎留言評論,歡迎你關注我呦!

小芊芊愛歷史



據《明史》記載,梅殷為汝南侯梅思祖之子,出身王侯之家,且能文能武,出謀劃策、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因此能夠成為朱元璋的女婿。

當然朱元璋對於自己能有這麼一個優秀的女婿,自是相當的滿意,就普通在一堆沙子中撿到了一塊寶,對於梅殷這個女婿朱元璋也是非常看重,數次委以重任。

朱元璋更是在臨終之時,把梅殷叫了過來,讓他以後多幫襯朱允炆,也就是說梅殷成為了朱元璋的託孤大臣。

朱允炆登基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為了拱衛京師,梅殷被朱允炆派遣到了淮安抵禦朱棣。

很快朱棣便把歪主意打到了梅殷的身上,以進京為太祖(朱元璋)上香為名,跟梅殷借道淮安。當然梅殷心裡清楚的知道這是朱棣的計謀,就以“朱元璋嚴禁藩王進京上香,不遵者不孝”為由拒絕了朱棣。並割掉了朱棣使者的鼻子和耳朵,其實這便是明確告訴朱棣休想從淮安借道。


朱棣無奈,只能繞道淮安並以奇襲的方式,攻破了南京城,坐上了皇帝的位置。

而這期間鎮守淮安的梅殷坐擁幾十萬大軍,卻遲遲不出兵勤王,這是為何呢?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是已經來不及了。梅殷鎮守淮安的目的便是不讓朱棣通過淮安,以達到拱衛京師的目的,所以當朱棣從淮安撤退時,梅殷的任務可以說已經完成了,京師也安全了,只是他萬萬沒想到朱棣會繞道直奔南京。


其次朱棣在攻下南京後,逼迫寧國公主(梅殷之妻)給梅殷寫了一封血書。其實這裡就很明白了,朱棣給梅殷傳達一個消息,你老婆孩子都在我手上,你自己看著辦吧。寧國公主作為朱棣的妹妹自然不會有事,但是孩子呢?梅殷沒得選擇!

故,梅殷雖有幾十萬大軍,而不去勤王主要有兩個願意。其一是根本來不及去救朱允炆,其二是朱棣以寧國公主脅迫,且此時再發兵勤王為時已晚,反正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天下。

梅殷到了南京以後,也因為自己沒能及時識破朱棣的計謀,錯過了勤王的最佳時機,眼睜睜地看著朱棣篡權奪位,心中有愧而整日鬱鬱寡歡。

後來梅殷也死在了朱棣的算計之下,也算得到了最後的解脫,只是無顏在對太祖之靈。


像素說


梅殷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兒寧國公主的夫婿,也是朱元璋比較欣賞的女婿。梅殷精通經史而多才,很受朱元璋器重。被許以高官厚祿,並臨終託孤,要求其輔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曾下密旨給梅殷,令其在建文帝受到威脅時可以出兵勤王,誅殺一切叛臣賊子,匡扶大明江山。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大軍路過梅殷駐守的淮安城,以給朱元璋進香奔喪的名義意欲借道淮安,梅殷拿出朱元璋的聖旨做擋箭牌,說先皇已經有遺旨,任何藩王不得進香為由拒絕。朱棣軍隊已經打到了淮安,不再畏首畏尾,早已是意氣風發,乾脆就說老子是來清君側、勤王的。梅殷曾受朱元璋重託,自然是不會輕易讓步的,割了朱棣來使的耳鼻,以示忠於建文帝。

朱棣無奈,繞道淮安,攻打南京,在建文帝朱允炆任命的平叛將軍李景隆的迎接下進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殉國。

朱棣命令寧國公主寫血書要梅殷來降,梅殷問及建文帝境況,來使乾脆的說:“死了”。

梅殷見大勢已去,只好說道:“那我先忍耐一陣子吧”,於是為建文帝發喪致哀,然後就回南京向朱棣投降去了,朱棣也極為給他面子,出城親迎。

梅殷這個人的行為貌似非常矛盾,在靖難之役中,他不負朱元璋託孤之重,堅決站在了建文帝一邊,但是在建文帝被圍時卻沒有發兵勤王,當時他畢竟是有著四十萬大軍在手,頗讓人有些不恥。

其實以我分析,他不發兵勤王也不與朱棣決戰淮安城下的原因如下:

第一、梅殷雖然受命輔佐建文帝,卻只是奉命鎮守淮安,與託孤之臣的高規格相去甚遠,說明雖然朱元璋看重他,建文帝卻並沒有真正重用他,其內心對建文帝的所作所為並不是特別贊同;

第二、建文帝朱允炆年輕氣盛,經驗不足,卻好大喜功。被身邊一幫沒有治世經驗的書呆子左右,推動激進削藩策,導致天下藩王不滿而起兵。鑑於朱元璋曾經定下規矩,各路藩王有清君側、勤王的義務,朱棣高舉此大旗,也算是師出有名,梅殷並沒有堅決反對的意思;

第三、建文帝用人、用兵皆失策,先派老將耿炳文討伐朱棣,首戰失利後,立即換將,換做花花公子李景隆統帥大軍,而這個李景隆不過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貨色,最後迎接朱棣大軍進城的就是這個朱允炆信任的人。從朱允炆用人來看,其似乎並不是特別信任自己的親戚,反而比較信任與自己同齡的少壯派。削藩這麼重大的決策,朱允炆並沒有召梅殷回京諮詢,恐怕梅殷心裡也不會很舒服的;

第四、朱棣兵鋒直指淮安城下,離南京已經不遠了,建文帝自開戰以來,屢屢失利,在梅殷看來,其大勢已去。梅殷雖然有才華,但不一定善於用兵,對於一個沒有沙場經驗的文人來說,要他出兵與沙場悍將朱棣決一死戰,恐怕還是缺乏些勇氣。再者朱棣曾經還是他的舅哥,好歹也有些親情,但是畢竟曾受朱元璋託孤,也不好直接倒戈,於是不得不表表忠心,意思意思;

最後,其前往南京向朱棣投降,朱棣親自出城迎接,也說明了朱棣與梅殷還是有些默契。其實朱棣也是老江湖了,知道這些書生的假道學、假清高,畢竟當初手握四十萬重兵,卻並沒有向自己發難,於是還是投桃報李給他一些面子,彼此都好下臺階。

當然,梅殷的做法一直為後世詬病,他最終也被朱棣秘密溺死,遭了應有的報應。其實朱棣本來也是機心極重之人,並沒有消除對他的疑心,而梅殷書生臭德性,沒事喜歡發發牢騷,抱怨幾句。又或者還覺得靖難之役自己對朱棣有功,難免有些發飄,不降朱棣放在眼裡,其實都是作死而已。


謝金澎


梅殷自幼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著,忠君愛國的思想自然是根深蒂固,因此梅殷不會不見死不救,而是朱棣攻下南京城的速度太快了,快到根本來不及救援。就連建文帝身死,梅殷也還全然不知!

儒學大家梅殷

梅殷的身世較為顯赫,從父(梅殷父親的弟弟)是元朝大將軍,因此梅殷自幼的生活環境較為安定,能夠有機會學習四書五經,為其今後成為明初儒學大家,被朱元璋賞識奠定了基礎。

從父梅思祖於1366年投靠朱元璋,先後隨軍北伐元朝、明夏、甘肅,立下了赫赫戰功,從此一人榮耀全家生輝,梅殷也就有機會在朝堂上大展身手。加上他長相清秀,精通經史深受朱元璋這個“大老粗”的賞識,並將他心愛的女兒寧國公主下嫁於他。不僅如此,在朱元璋臨死前還曾下密旨令其輔佐新帝朱允炆。

“閃電俠”朱棣的靖難之役

朱元璋希望大明王朝能夠長治久安下去,因此採取了分封藩王的制度,但他沒想到自己的離世,讓這個日益膨脹的藩王制留下隱患!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先後連削五藩,致使人心浮動,朱棣見機籠絡被削的各藩王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率大軍直逼南京!

歷史上朱棣成功攻下南京,但這個過程卻是艱辛的。從起兵的一帆風順到後來東昌之戰中處處碰壁,使得他數次瀕臨險境,要不是朱允炆的仁慈之心——“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南軍將士懼怕戰後反攻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單騎殿後,南軍無可奈何。

雖然燕軍(朱棣派)屢戰屢勝,但因兵力不足,僅僅憑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是無法奪得天下,同時南軍(朱允炆派)數次戰爭使得兵力損失慘重,戰鬥力急速下降,因此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

艱難的勤王之路

1401年梅殷奉命率領40萬大軍鎮守淮安,盡忠職守。

因此梅殷正是在勤王的道路上,唯一沒有盡到本職的是,建文三年冬,朱棣耐不住性子,決定再次率兵南下,不過這次不再和盛庸、平安等糾纏,直取京師。既然要走捷徑那麼就不得不路過淮安,而此時淮安的郡守正是梅殷!朱棣派遣使者以進香為藉口欲圖借道,梅殷說:“進香之事,先帝(朱元璋)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可是不孝。”朱棣聽聞大怒,寫信給梅殷說:“如今我興兵清君側,是順應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擋的。”梅殷割去送信使者的耳、鼻後,將其放歸朱棣,並對他說:“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對朱棣說什麼叫做君臣大義。”朱棣氣得不行,只得從揚州進軍南京。兩個月後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梅殷不顧新君主的針對毅然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

幾年以後梅殷被人誣陷養死士,朱棣大怒讓錦衣衛將梅殷極其家人押往遼東,在過橋的時候“不幸”淹死,結束了一生!

為什麼梅殷不率軍勤王?

一、當時的短暫和平麻痺了建文帝,使其鎮守淮安。朱棣一改往日常態只取南京,這個南明政府始料未及的,南軍在苦苦抵抗,再加上沒人知道朱棣的意圖,只能靜觀其變。

二、梅殷雖然是大忠臣,但這畢竟是朱家的家務事,加上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使得梅殷沒有在淮安阻殺朱棣。

三、朱棣的速度太快了,當燕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朱允炆自恃城中還有20萬大軍,要與朱棣議和,但令朱允炆意想不到的是城中將領都被朱棣策反了,短短數日城門大開,朱允炆的南明覆滅了。要不是朱棣讓寧國公主寫下血書,梅殷還不知朱棣當皇帝了。

結語:梅殷不去援救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失敗的速度太快了,根本來不及反應。至於梅殷會受到人們的質疑,還是在於朱棣登基後,沒發聖旨招降梅殷,而讓其妻寧國公主寫信,並且梅殷得知建文帝死訊後並未以身殉國,就成為朱棣之臣。無論怎麼說,梅殷已經做到一個臣子該做的,我們也不必時隔幾百年後,再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質疑!


淡墨青史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寧國公主的駙馬。在朱元璋眾多女婿中,梅殷是他最看中的女婿,曾評價他為:“精通經史,堪為儒宗。”,甚至臨終前對他委以重任,讓他輔佐好建文帝。可惜,最終他手握大軍,卻沒能力保建文帝,這其中有怎麼樣的內情呢?

梅殷的先輩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洪武十一年去了寧國公主,任駙馬都尉。因為朱元璋的喜愛,梅殷的官場之路走得十分順暢,得到官員們的尊重。甚至於,在朱元璋十分擔心朱允炆登基後遇到藩王的麻煩,還特意密詔梅殷輔佐。

但,在靖難之役中,梅殷雖然拒絕朱棣軍隊從他駐地借道,但他也未曾切斷其後路,幫助朱允炆,阿淺是這麼認為的:

確實一開始他遵從朱元璋密詔,到達淮安後,很認真的準備防禦相關事項。可隨著靖難之役的推進,他發現朱棣勢如破竹,而朱允炆的軍隊卻在節節敗退。權衡之下,他給自己留了一線退路:拒絕讓朱棣軍隊經過,是對朱元璋遺命的遵從,不斬斷朱棣退路,若日後朱棣成功了,他也有能保全自身之路。

其次,梅殷能力是不俗,但他於行軍打仗,並不精通,跟朱棣麾下大將更是不能比較。如果他貿然出手,他手下人無疑也是枉送性命。

第三,朱棣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儘管人人都知道朱棣的心思,可他這個旗號並未說自己要取代朱允炆,因為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中說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簡單說來,朱棣表明自己是去清除佞臣的,並不是去推翻建文帝的皇位的。那對梅殷來說,不是謀反篡位,他不能莽撞出手。

梅殷是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說白了,他雖授命輔佐朱允炆,但至始至終,他沒有明確的站隊。所謂的忠君愛國,他忠的是朱家人,愛的是大明朝,所以只要皇位上是朱家人,還是大明朝統治,那麼究竟皇位上是誰,他並不較真。只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靖難之役的最後,建文帝下落不明,這也是他心中有愧的地方,導致他雖然歸降朱棣,卻與朱棣關係不佳,最終身死。


若淺話史


溺水而死的梅殷,留下太多爭論。

建文四年四月,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勢如破竹,屢屢挫敗朱允炆的軍隊,還俘虜了平安、馬溥等將領。朱棣即將攻到淮安時,曾以給明太祖朱元璋進香為名,派使者向梅殷“借道”。梅殷聞言呵斥道:“進香之事,先帝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就是不孝!”朱棣得知梅殷如此回覆,不禁大怒,寫信給梅殷道:“如今我興兵清君側,是天命所歸,任何人不能阻擋!”梅殷收到來信,並未被朱棣震懾住,而是割去了使者的耳朵和鼻子,然後將他放歸給朱棣,並解釋說:“我之所以留下你的嘴巴不割,就是要你回去告訴朱棣什麼是君臣大義!”朱棣萬萬沒想到梅殷竟會如此強硬,無奈只能繞道揚州進軍南京,心中對梅殷記恨不已。

梅殷得知朱允炆“死訊”後,為建文帝秘密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然後就起身去了南京。但從史料記載來看,他到南京後對朱棣的態度卻十分冷淡,還經常在朱棣面前露出不滿的神態,說出不平的言語。

“借道”不成兩個月後,即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七月,朱棣取而代之,登基稱帝。當時,梅殷仍鎮守淮安,對京中之事並不十分清楚,後來,朱棣逼迫寧國公主咬破手指,寫血書一封給梅殷,讓他進京輔佐朱棣。梅殷收到妻子的血書後失聲痛哭,趕忙問建文帝的下落,使者告知建文帝已死,梅殷聽後則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本來應該君生我跟著生,君死我跟著死,但我現在暫且忍耐一會等等看吧。”

梅殷此番言論到底是為苟活找一個藉口,還是另有所謀?他忍耐的是誰?等的又是什麼?對於這種種疑問,歷史學界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十月,梅殷竟然在上朝時莫名溺水而死。《明史》和《明太宗實錄》記載,梅殷是因為與前軍都督僉事譚深以及錦衣衛指揮趙曦有仇,所以被二人推入水中溺死。《明史紀事本末》、《國朝獻徵錄》則把矛頭指向了朱棣,認為是朱棣指使譚、趙二人殺死了梅殷,以報當年不肯“借道”之仇。

個人比較傾向於《明史紀事本末》和《國朝獻徵錄》的說法,因為譚深和趙曦在接受審判時曾供出了朱棣,而朱棣當時的反應是“大怒”,並讓力士拿金瑵打落二人牙齒,不准他們再多言。更何況,朱棣確實有殺害梅殷的動機,而且這也符合他一貫的行事作風。

對於梅殷,爭議最大的就是他的品行問題。他到底是不是一個有氣節的忠臣良將呢?從他堅決不肯“借道”給朱棣一事來看,他確實不負朱元璋託孤之意,稱得上是朱允炆的好臣子。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梅殷明明坐擁40萬精銳重兵,他為什麼既不發兵救援,也不派兵截斷朱棣的後路呢?是他知道大局已定,不願意去送死?還是另有打算?再者,朱棣篡位登基後,梅殷為什麼沒有以身殉國,而是去了南京侍奉新主?

梅殷前後的做法相差如此之大,讓後世歷史愛好者實在猜不透他的本心。到底是懦弱怕死,還是曲線救國?一切都隨著梅殷的離奇慘死而成了永遠的歷史謎案。個人更願意相信,靖難之役時,梅殷之所以坐擁40萬精兵而不救朱允炆,是因為他早已料定大勢已去,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養精蓄銳,以備東山再起。梅殷之所以選擇苟活,之所以選擇侍奉朱棣,也都是因為他在等待機會為朱允炆報仇,因為這更符合他一貫的性格和作風。只是天不遂人願,他至死也沒有等來那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