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一去世,為什麼軍統就改成保密局了?

詩琪


戴笠去世後,老蔣曾對別人說,他是“生也為國家,死也為國家。”概況得何其貼切。他的死,成全了脫胎于軍統的保密局的誕生;他若不死,依照當時的事態發展,軍統必將歸於塵土,而保密局能否出現存在著巨大變數。


戴笠(1897~1946),6歲喪父,家道中落,投靠黃埔軍校前,讀書時在中學被開除,當兵第一次參戰就吃了敗仗流落街頭,考上師範學校又不甘委身於小學,就跑到上海“打流”,整天遊遊蕩蕩。1926年9月,年近三十的戴笠考入黃埔軍校六期,開始自己的間諜生涯。十年內戰中鞍前馬後地效忠老蔣,刺探情報、暗殺、拉攏策反各路反蔣人馬,彷彿一把利劍,被老蔣揮舞著,指哪打哪,同時也為自己江山的建立打下基礎。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後,戴笠將特務處的工作重點逐步轉向對日工作,收集情報、剷除漢奸、電訊破譯,在立下卓著抗日戰功的同時,也豐滿了軍統的羽翼,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抗戰勝利僅僅7個月後,戴笠就墜機身亡。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簽訂的《雙十協定》中要求嚴禁司法和警察之外機關有拘捕和審訊人民之權。此後,要求取消特務機關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戴笠曾經讓大家感到不寒而慄的手段令此時的軍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從國民黨軍政大員到中執、監委們一致倒戴,老蔣也坐不住了,讓戴笠“化整為零”對軍統進行改組。辛苦打下的江山豈能如此拱手相讓,戴笠以巡查肅奸之名在各軍統站遊走,拖延時間以期能拖出機會。老蔣又新成立八人小組負責研究撤銷軍統的方案應對戴笠,八人中反戴派加中間派就有7人,軍統的改組勢在必行。戴笠該何去何從?


做一輩子特務,不是戴笠的理想,可陸軍和空軍沒有他插手的地方,只好試圖染指海軍,抗戰期間他著力促成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成立,旨在共同對日作戰,同時爭取到美國對他的支持。訪美歸來的宋美齡給老蔣帶回的消息是,有些美國人認為,戴笠及其身後強大的特工組織才是當時實際控制中國的人。如何安置戴笠和他的軍統是擺在老蔣面前的一道難題。他的野心和動作想必已落到老蔣的眼裡、心裡,海軍不可能成為戴笠的去處,也不可能讓他這樣身負國家機密的特工和國外勢力聯手,特務組織老蔣肯定想保留,但軍統是戴笠的根基,只要他還在,即使化整為零,以他的能力必能再建立起一個如此強大和滲透力的組織。

電視劇中的特工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沒有偶然,不要相信巧合”,所以戴笠飛機失事以來,一直眾說紛紜。他的結局實現了自己制定的軍統家規,“生的進來,死的出去。”也踐行了當年受命時對老蔣表的決心,“這個工作,如果幹得好,會被敵人殺;如果幹不好,會被領袖殺。”

戴笠之死,打破了他獨掌軍統天下的局面,各方勢力紛紛登場角逐,老蔣同意將軍統改頭換面變成保密局就在情理之中,畢竟他需要這樣的特務機關為己所用。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時也?命也?戴笠撞岱山,雨農死雨中。

戴笠寧願放棄黃埔的學歷,也堅決要為蔣介石開展情報業務,從無到有地創建了軍統,從十人團到復興社特務處,從復興社特務處到軍統,從“清黨”到鋤奸,戴笠可以說是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知道應該知道和不應該知道的蔣介石的許多秘密。

戴笠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恐怕也想不明白,他乘坐的專機可是美製的高級貨——C-47軍中運輸機,怎麼好端端地飛著,突然便撞山上去了?

但是,他卻早已經料到了軍統的結局,軍統改制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對於戴笠的突然墜機死亡,歷來也充滿了疑惑和猜測。

戴笠玩了一招“金蟬脫殼”,他實際上沒有死。

有人認為戴笠墜機事件,是他自己策劃的自導自演事件,目的在於製造自己墜機身亡的假象,但是戴笠這個所謂的“假象”的目的是什麼?此時的日本早已經宣佈無條件投降,國民黨的對手已經徹底變成我黨,戴笠想用自己的死迷惑我黨?但是,似乎並沒發揮什麼作用。或者,是因為他已經嗅到了危險的味道?他認為蔣介石會對他下手?

我並不認同這個說法,我認為戴笠肯定死了,在事故中被燒焦了。

馬漢三為了自保而謀殺戴笠。

馬漢三謀殺戴笠的動力是因為馬漢三在被日本人抓住後將九龍寶劍送給了日本人,後來又犯了貪汙,被戴笠發現後,感覺戴笠會處理自己,所以先下手解決了戴笠。面對戴笠這樣的人,馬漢三恐怕想的會是想盡辦法求得戴笠的諒解,而不是自己謀殺,他也沒有這個膽量。

蔣介石在玩“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經典橋段。

此時,鳥盡否?兔死否?顯然沒有,那麼蔣介石除了這個理由還有什麼處死戴笠的動機嗎?戴笠追求上位的權力慾與軍統的龐大勢力便可能是蔣介石不能繼續容戴笠的根本原因。



軍統局被蔣介石改成保密局,與戴笠的死確實存在聯繫,但卻不是必然聯繫。

戴笠在特務工作方面的天賦顯然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從被蔣介石的侍從室副官胡靖安“騙”去參加情報工作,到後來胡靖安被派出國,戴笠冒著生命危險取得蔣介石的信任和青睞,可以說完全是憑著自己的天賦和一腔熱血打拼出來的。

從開始組建“十人團”這個班子為蔣介石服務,到領導復興社特務處,蔣介石為了把資格更老的鄭介民放在一邊,去用戴笠,就是因為蔣介石看到戴笠在情報方面的天賦和能力。

戴笠也沒有辜負蔣介石的信任和重用,從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的特務組織發展成擁有在編人員5萬的軍統局,他的能力是所有人都看得見的。



也正是因為戴笠的能力太強了,將軍統發展得太龐大了,才引來了蔣介石的猜忌,蔣介石當初不想讓CC系的中統一家獨大,所以推戴笠出來平衡。現在戴笠的軍統卻越來越大,中統也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歷來講究平衡之道的蔣介石會同意嗎?顯然不會,在抗戰時期,蔣介石為了儘可能地利用所有力量去抗日,所以選擇了沉默,但是不代表在抗戰勝利後他仍然會默許戴笠和軍統繼續發展壯大。

軍統5萬在編人員,加上這些在編人員所控制的運用人員,戴笠擁有數十萬手下,這還不包括由軍統掌控的軍隊。

所以,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便開始打起了裁減或者撤銷軍統的主意。戴笠也收到了消息,但是一貫服從蔣介石的戴笠卻沒有立即表達出配合的意思,反而試圖藉助美國人謀求海軍司令的位置。這個舉動也讓蔣介石加深了對他的猜疑,所以蔣介石不僅沒有同意,後來更是直接撤銷了海軍司令部。



蔣介石決心要動軍統還可以從一件事看出來,戴笠因為得到美國人的支持,所以他手裡的軍隊裝備著不少精良的美械,這讓不少人盯上了他,想搶他手裡的這些精良美械裝備。以前是戴笠想吞併孫立人親手組建和訓練起來的緝私總隊,什麼時候輪到別人來吞併他的人了?畢竟戴笠的身份是擺在這裡的,即使陳誠再怎麼看不起戴笠,他也不會輕易地去戴笠碗裡的肉。所以,背後顯然少不了蔣介石的推波助瀾,也是蔣在做的一次試探。

戴笠能坐以待斃嗎?這些特務部隊就是他的身家,沒了他們,他自己就基本成了光桿司令。最後戴笠急中生智,決定將手裡的特務部隊化整為零,將他們劃到交通部名下,改編成所謂的“交警總隊”,實際上則任由軍統領導。戴笠是先發制人,所以蔣介石不得不點頭同意。

後來,交警總隊在戰場上成了“袖珍王牌軍”,蔣介石才有所釋然。



在沒有戴笠配合的情況下,蔣介石也不敢冒然對軍統下手,害怕引起戴笠和軍統的反彈。

直到戴笠墜機的消息傳來,沈醉確定戴笠死亡以後,蔣介石將軍統交給了鄭介民,結果鄭介民果然是“千年老二”的命,很快又被毛人鳳給取代了。毛人鳳為了坐穩局長的位置,獲得蔣介石的信任,開始積極配合蔣介石對軍統的改制活動!軍統很快被分割成了幾個部門,核心部分則改組成保密局,仍然負責情報工作,但是與軍統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所以,不是因為戴笠死了,蔣介石才將軍統改制,即使最後戴笠沒有死,軍統也免不了被撤或者被縮減編制的結局。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一直想這麼做,但是戴笠想在最後藉助軍統的勢力往上挪一挪位置,所以沒有立即配合,蔣介石也只好繼續無奈地等待更好的時機。

戴笠的死只是提前觸發了軍統的改制,也保證了改制工作能夠迅速、穩定地完成。


吾與吾國


其實,軍統局的初衷起於救國。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九一八事變,蔣校長模仿墨索里尼成立了復興社,社內設立核心組織特務處,核心人員分別是戴笠、鄭介民、賀衷寒等十三太保,戴笠為特務處處長,主要工作是進行針對日本的敵特與間諜工作。

1936年該組織正式更名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計局,簡稱軍統。戴笠任副局長,但繼續挑大樑,為了區別職位職能的尷尬,人稱戴老闆。此時軍統的工作依舊沒有變,其主要目標依舊是日本。

不得不承認,軍統在1937年到1945年的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該組織破獲了日本大量密電,比如38至43年日本對重慶的長期大轟炸,軍統總是能夠提前周知他們的行動組織有效的規避行動,拯救了萬萬名同胞的生命於水火。1941年其下屬成員姜毅英等更是破獲了日本舉世聞名的珍珠港戰役的行動密電,只是美國人心高氣傲不以為意,終至釀成大錯。

軍統的職能說白了就是蔣校長的爪牙,它凌駕於國軍任何組織與部門之上,只聽從於蔣的調遣。它的形式很像是明朝的錦衣衛,替皇帝在外掃奸除兇,在內排除異己。

軍統在國軍內部一直是比較令人反感的組織,因他們二五八萬式的作風得罪了不少國軍高層。在外也名聲不好,秘密替蔣屠殺了大量民主人士如聞一多先生等,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更是在渣滓洞屠殺了我黨200多名忠實黨員,可嘆可氣。

但是,換一句話來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們的所作所為倒也僅僅是軍人的立場不同罷了。平心而論,他們在抗戰八年還是對國家有過莫大的貢獻的,所以一是一,二是二,這一點不心裡有桿秤。

軍統的路子在1946年走到了盡頭,因為他們的戴老闆飛機失事死了。

戴老闆的死讓這個龐大的組織馬上群龍無首,一時之間功能紊亂。與此同時,國軍內部視軍統為眼中釘的高層包括外部民主人士紛紛發難呼籲蔣解散軍統,理由不外乎於下:

1.軍統組織過大,中原大戰後已經沒有必要再勞資勞力維持如此巨大的組織。

2.軍統這幾年所做之事在國際上引起了國際友人強烈不滿,有必要解散。

3.解散軍統一定程度上可以保住留在大陸成員的性命。

其實,確實如上所說,中原大戰後,軍統大部分隨蔣校長遷移臺灣,另一部分則繼續留在大陸進行反動行動,策劃了諸如後來針對我總理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上面提到的三個理由,其實蔣並非都認同,除了第一點。當然,蔣也有意解散這個組織,或者說是變更。其實沒有人比蔣更瞭解軍統,他深知軍統實際上有超過32萬人受戴笠指揮,每天至少4萬人24小時為他工作。這麼龐大的組織,戴笠在時,那時候在大陸還可以搞點倒買倒賣,走私等解決薪資問題,但如今戴笠死了,他蔣校長可沒有戴笠那麼瞭解軍統,並且今時不同往日,薪水問題實在僧多粥少。

最終,蔣校長做出了表面從善如流的決定,解散軍統,化整為零,變更為國防部保密局,其中特務部與軍令部合為國防部第二廳,為核心組織保密局所在,由老將鄭介民任局長,毛人鳳任副局長。

此後,保密局一改再改,最終成為了現在臺灣的國安局。當然,雄風不在,它最牛氣的時候還是戴老闆時期。


不書公子


1946年3月17日戴笠飛機失事事故中去世,隨後不久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對軍統局進行了縮編、改組,將其一分為四:國防部保密局、國防部二廳、交通部警察總局和內政部警察總署,實質上仍由保密局統領。1947年7月保密局正式成立,隸屬於國防部,核定人員數目並納入正式編制,鄭介民任局長,毛人鳳任副局長。

從軍統改名成保密局,名字換了,職能沒怎麼變 。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響起取消特務機關的呼聲和輿論,再加上1945年10月國民黨已經簽訂了《雙十協定》,同意和平建國,承認各黨派的平等合作地位,而軍統龐大的組織規模在抗戰勝利後也難以原樣維持下去,所以軍統的改革是早晚的事,形勢所迫。戴笠去世前就有把軍統化整為零、繼續效忠蔣的想法。戴笠死後,國民黨內部立即有人提出裁剪軍統組織,此前與戴笠有不和不快的人也想趁機報復軍統。雖然軍統處於風雨飄搖中,但蔣介石決心維護特務統治,堅持反共,所以只是在名稱上改變了而已。

蔣介石與戴笠

戴笠死後,蔣介石考慮軍統面臨著這樣幾個難題:第一,誰能繼任?誰能夠收拾好原軍統留下的龐大又複雜的攤子,繼續效忠蔣的獨裁統治?軍統內部關係複雜,戴笠死後,爭權奪利更加嚴重,公開形成眾多派系。第二,如何解決預算外的開支問題?軍統特務組織龐大,僅內外勤特務(不包括武裝特務部隊)就有五萬人左右,近一半在軍統局編制內領取薪津,開支多卻沒有預算定額,主要靠走私販毒、向汪偽出售軍用品、非法印製汪偽銀行儲備券等方式撈錢,但戰後此路行不通了。

所以保密局成立後大規模縮編,通過裁汰一般人員,保留核心人員和基本人員的方式,將內勤各處室從軍統局時的1000多人縮減到335人,外勤縮減為6023人,電訊部門保留了2000多人,要知道軍統高峰時期內外勤特務、武裝特務能達12萬人之多。同時將內政部警察總署、兵工署稽查處等機構從軍統組織中分散出來,通過機構變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縮減規模的作用。


國家人文歷史



我覺得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都太陰謀論了,軍統和中統改組對於1945年的國民政府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蔣介石對戴笠也說不上有什麼忌憚,蔣戴兩人的矛盾無非是蔣希望戴笠繼續執掌“瘦身”完畢的保密局,而戴笠對自己仕途另有規劃而已。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軍統改組是很正常的事情。


軍統的前身是1932年復興社所設立的特務處,處長是戴笠,副處長是鄭介民。只要稍微對戴笠和鄭介民在1928—1932年這四年經歷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這兩人成名於“蔣桂戰爭”和“二次北伐”,蔣介石對特務處的要求是針對軍閥、國民黨其他派系以及各種三教九流的江湖人物,而和這些勢力打交道恰好也是戴笠的特長。


而後戴笠領導的特務處所發展和擅長領域也都和軍閥以及江湖人物相關的領域。


而軍統成立於1938年,此時正是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蔣介石對於軍統的要求主要是刺探日偽情報,進行反諜工作,並且對擔任漢奸者進行肉體消滅;當然,由於抗戰的進行,軍統慢慢的從單純的情報組織變成一個龐大的軍事情報機構,甚至承擔了國民政府內部相當一部分反貪和稅務稽查工作。


這是由於戰爭和國民政府當時架構本身不正規造成的。


但是隨著抗戰臨近結束,軍統這種完全為戰爭準備的組織結構完全不符合和平時期軍事情報組織的要求,所以分割和瘦身也就勢在必行了;也因為抗戰,使得國民政府內部軍閥和派系問題通過抗日戰爭逐步得到了解決,即使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擁兵過百萬也不敢、也不能再使用武力和蔣介石爭奪國民政府主導權,只能“議會鬥爭”方式和蔣介石爭鬥。



同時,隨著抗戰結束英美法同為同盟,自然放棄了種種在華特權和租界;而日本是戰敗國,更不可能保留任何在華特權了;國民政府勢力可以直接延伸到各個角落,這樣一來對付三教九流的江湖人士也不再需要軍統這樣的軍事情報組織出面,當地警察局已經足夠了。


綜上訴所述,國民政府在戰後調整已經明顯不適應和平時期的軍統、中統組織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如蘇聯在二戰結束後取消了戰時設立的草原方面軍、頓河方面軍編制一樣,這總不能說是蘇聯忌憚這些方面軍總司令吧。


另外,再從戴笠本人說,他在抗戰結束前就已經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不是去找蔣介石求他保留軍統勢力,而是早早給自己謀求海軍總司令的職務。


因為在戴笠看來了,原本長處在於對付軍閥、幫派、鋤奸的他與軍統組織本身在1945年後就面臨著沒有軍閥需要對付,沒有幫派需要收拾,沒有漢奸需要剷除,而更隱秘戰線的鬥爭,老實說中統比軍統更為擅長,而且這也不是戴笠的長處的窘境。(這裡說一句題外話,戴笠死後鄭介民擔任保密局局長,鄭介民不愧是在蘇聯留過學,他一擔任保密局局長就在北平給cccp地下組織造成了重大損失。)



在抗戰中手握大權,呼風喚雨的戴笠肯定是看不上戰後縮水的保密局的,別忘了,戴笠的鐵哥們可是手握幾十萬軍隊的胡宗南,戴笠當然希望自己能和胡宗南一樣,開府一方;保密局顯然沒有海軍適合戴笠。


還有一點,戴笠自視甚高,自詡和“二陳”、宋子文、孔祥熙平起平坐;他怎麼可能接受自己和葉秀峰(1945年後中統實際負責人)這種陳立夫的馬仔平級?而蔣介石顯然也不可能為了照顧戴笠,專門把保密局局長職務提高到上將這個級別。


單憑這一點,戴笠也不會在戰後繼續留在縮水後的保密局。


克羅採和春天


蔣介石在戴笠死後,蔣介石蔣介石很快就將軍統改組,將其一分為四:國防部保密局、國防部二廳、交通部警察總局和內政部警察總署

戴笠一死,蔣介石之所以著急將軍統進行改組,理由有二。

其一:掩人耳目,為了內戰做準備

抗日戰爭勝利後,準備和平建國,這時候還維持著軍統和中統這樣規模龐大的特務組織就顯得異常突兀,當時的輿論基本都是要求解散軍統和中統這樣的組織。

所謂和平建國,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幌子,是蔣介石為了爭取時間部署兵力的一個藉口。但是輿論壓力下,蔣介石不得不有所表示。於是軍統被改組,其核心組織被改組成保密局,一些不重要的組織和人員被裁撤。




其二,改組軍統,收縮權力,防止尾大不掉

在戴笠生前,軍統的勢力已經相當恐怖,在籍人數不下5萬,加上外圍組織,總人數估計在10萬以下。這些人精通暗殺,蒐集情報,擅長潛伏,這是一支相當可怕的部隊。


雖然戴笠很忠心,但是仍舊免不了受到蔣介石的猜忌。甚至有很多人認為,1946年戴笠飛機失事,便是蔣所指揮的。戴笠一死,蔣介石立馬將軍統一分為四,其核心部分情報局由實力遠不如戴笠的毛人鳳掌控。

這樣就,就消除了軍統一家獨大的情況發生,讓蔣介石能夠更好的將情報機構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裡,防止尾大不掉!


以上兩點,是蔣介石將軍統一分為四,將核心部分改組成情報局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認為,因為軍統組織過於龐大,花費過大,所以才會被縮編!


胡史亂翔


因為太過於臭名昭著,被迫改組但換湯不換藥


軍統局的雛形來自四一二政變,在這之後蔣介石才開始真正組建軍統與中統。兩個部門雙管齊下,一個負責軍隊一個負責黨內。但是戴笠領導的軍統讓人聞風喪膽,幫助蔣介石做了太多見不得人的東西。


戴笠究竟有多麼心狠手辣?我們看一看他在位期間做了什麼?戴笠曾經暗殺過吉鴻昌、楊杏佛、史量才等我黨派人員及民主黨派人士。還有國民黨內與蔣介石有敵對的人,比如說韓復榘、唐紹儀。

還有一些該殺的人,像漢奸:張敬堯、王克敏、陳籙、程錫庚、季雲卿、張嘯林、傅筱庵、陳耀祖。比如日本人:高月保男爵、赤木親之等人。

Δ王克敏


同時戴笠還策劃了一系列對侵華日軍的偷襲,比如說天馬號爆炸案、金陵毒酒案、海軍陸戰聯隊毒藥案、抗日殺奸團上海案、江志強人體炸彈按。

還有斧頭幫幫主王亞樵,國民政府官員林世良,搶米事件楊全宇等人。還有沒有刺殺成功的人,比如說汪精衛。以上都是比較出名的,一些不知名號但很重要的人不知幾何。

Δ王亞樵

上面這些人無論哪一個拉出來,所牽扯到的勢力都盤根就錯。他們的被殺,自然引起了一些人對於戴笠的憎惡,以及對軍統機構的痛恨。戴笠在世期間,一直沒有敢太過聲張。戴笠乘坐飛機失事,成為改組的導火索。

最後在各方勢力的壓迫下,蔣介石同意“撤銷”軍統。又用全班人馬打造了“保密局”,由毛人鳳接手。但是毛人鳳比戴笠還狠,因為他的刺殺更像是大廈將傾下的盲目。


史之策


1946年3月,軍統局特務頭子戴笠因意外墜機身亡。戴笠一死,使得軍統局領導機構一下子陷入癱瘓,群龍無首,曾經這個神秘且龐大的特務機關一下子進入瓦解的前奏。

戴笠之死,也給了蔣介石想改組軍統局的有利機會,蔣介石曾經在戴笠沒出事之前,就向戴笠提出要改組軍統的意願。原因就是戴笠領導的軍統局,勢力已經大到了超乎了委員長的意料,再則由於戴笠的居功自傲,目中無人,除了蔣介石根本就沒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在軍統局一手遮天。在發展下去幾乎難以控制。軍統特工之多,人員之精,隊伍之壯大,如在不加以節制,恐怕會養虎為患。



蔣介石一項心思縝密,洞察秋毫後是心知肚明,雖然戴笠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是也不得不防。因此蔣介石做出來想改組軍統局決定。戴笠當時並沒有做出明確答覆,沒想到時隔數日 ,戴笠竟然發生意外一命嗚呼。


也許這就是天意,多行不義必自斃,戴笠一生殺人如麻,實屬罪大惡極,遭此劫難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於是蔣介石就趁熱打鐵,一則軍統局不能一日無主,二則有了改組的理由。於是召開會議並宣佈由鄭介民暫時接任戴笠,任軍統局局長,毛人鳳為副局長。

與此同時,督促鄭介民加快改組軍統局,並在各大報刊上發佈頭版消息:軍統局以奉命撤銷,今後如有不法之徒冒用本局名義,進行造謠行騙,敲詐勒索等行為,應請當地軍憲警機關隨時處理法辦。特此公告。蔣介石還就改組事宜指示鄭介民軍統局撤銷後,立即改組為情報廳保密局。實質上講蔣介石這是換湯不換藥,軍統局撤銷只是名頭換成了保密局,並沒有真正的撤銷。保密局的職責和組織結構並沒有改變,只是在人員上有了調整和精簡。




1946年7月1日,軍統局改組完成,中華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宣告結束,正式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局長由鄭介民兼任,副局長由原軍統局秘書長毛人鳳擔任。保密局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

至此由戴笠親手建立的特務組織軍統局,從此退出來歷史舞臺。


任馳贏天下


大家都知道,軍統是蔣介石基於抗戰的需要在1938年下令成立的,其前身是復興社特務處。在抗戰中,軍統確實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刺殺日偽人員,刺探日軍情報,深圳特工們組成行動隊,共赴前線。最近很火的一部電視劇《風箏》裡面的鬼子六就是這樣乾的。



在1946年的時候,戴笠因飛機事故而去世了,不就軍統就改成了國防部保密軍,由毛人鳳為局長,其實軍統改為保密局在抗戰勝利時就已經有計劃了,即便戴笠不死,改組也會照樣進行的。軍統之所以改組,以上因為抗戰招收的人員太多了,機構繁雜,僅僅登記在冊的特工就有4,5萬人多,下轄的機構包括八處,十室,中美合作所,中蘇合作所,運輸隊,稅務處等等幾十個單位。而抗戰勝利後,軍統的任務一下子少了很多,所以不需要那麼多人了,改組勢在必行。



還有就是戴笠掌握的機密太多了,得罪的人也多,抗戰時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算了,但是抗戰結束後,就該秋後算賬了,當時不光國民黨外部,內部的陳誠,何應欽都強烈要求改組軍統,限制他們的特務行動。於是,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就打算著手改組軍統,只是當時戴笠還健在,改組行動就變得很緩慢,後來戴笠一死,軍統也就立馬改組成保密局了,毛人鳳也上位了。


以上是我看了一些資料,加上自己不成熟的看法,這裡還請大家多多擔待,也歡迎大家的關注,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


雯雯聊熱劇


軍統改組早就成必然之事,跟戴笠死沒有關係,

其實戴笠死之前老蔣就已經要改組軍統了,只不過在怎麼改上和戴笠存在一些分歧,所以軍統改組是必然的,戴笠的死是偶然的。

改組軍統最主要一點就是規模太大,費用太高,軍統的出現是為了用特務去鞏固老蔣的統治,在抗戰中軍統在情報和暗殺漢奸等方面做的的確不錯,刺殺了很多漢奸,也肅清了不少的臥底,但是到抗戰勝利後,軍統已經成尾大不掉之勢,龐大的機構以及各種工作人員達五萬多人,甚至還有很多外圍武裝部隊,具體有多少不清楚,只能說很多很多。如果是在抗戰時期,這個單老蔣是買的,但是抗戰勝利後老蔣瞬間就有點膨脹了,所以勝利沒幾天就開始研究改組軍統的事情。

其次,就是軍統的勢力已經到了讓老蔣忌憚的地步,因為軍統是一個特殊的部門,本身就隸屬於軍委會,跟軍方關係很深,在抗戰時期戴笠還將軍統的勢力滲透到各個部門,尤其是戴笠也在為自己謀求後路,希望混一個海軍總司令或者將軍統編入到警察系統,自己當公安部部長,這些行為都遭到老蔣的忌諱。當然,也不止是老蔣的忌諱,國民黨的很多人都對軍統很有意見,因為軍統得罪了太多的人,要求改組軍統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最後也是軍統大限已到,當時正在何談,馬歇爾作為和平大使來說中國,民主黨派強烈要求國民政府取消特務統治,迫於壓力,也為了向美國人表示尋求和平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爭取到美援),老蔣更加堅定了對軍統的改組。

只不過戴笠的死,讓軍統改組更加順利

當然,軍統組織那麼龐大,在抗戰中立過那麼多功勞,再加上戴笠當時翅膀也有些硬了,不是說改就改的,為什麼要改,如何去改,往哪個方向改都是問題。

戴笠當然是不想改組,因為這樣他就可以繼續做自己的特務皇帝,但是軍統就是為抗戰而生,抗戰結束就必然改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1946年3月,重慶正在研究怎麼改組軍統的時候,戴笠從北平乘機返回上海,在南京附近墜機身死。

但是戴笠的死,讓軍統的改組更加順利一些,戴笠死後軍統的主要部分成為國防部保密局,由毛人鳳擔任局長;其次部分分別合併到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以及內政部警察總署,唐縱擔任署長。

原來勢力滔天的軍統一分為三,勢力也大不如前,毛人鳳到臺灣後,軍統的勢力更是受到了打壓。

重慶只是臨時政府,抗戰勝利後必然要改變體制

從大的方面來說,重慶說到底只是臨時政府,其組織框架也都是戰時的臨時形勢,一旦抗戰勝利,必然要將體制進行優化,所以不止是軍統,就連軍統的死對頭中統也進行了改組,其他諸如國民黨的心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抗戰勝利後就被改組了,有的機構撤銷,只有幾個部門保留了下來。

國民政府最大的改組,並且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將戰區進行改組,由原來的“總部-戰區兵團-集團兵團(兵團,路)-軍-師-旅-團”改為“總部-行營(行轅)-綏靖公署(戰區)-綏靖區-兵團/整編軍-軍(整編師)-師(整編旅)-團”八級指揮體系。

因此,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改組的部門基本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