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县越调名家王新德《斩杨景》珍贵录音资料,老艺术家唱的就是好

五月中旬,河南省襄城县越调剧团在漯河市区演出。一个县级剧团能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会有多大的看头儿?起初,自视对戏曲欣赏还算有点眼界的笔者想当然地作出了预判。因家居舞台附近,就悠然前观。不想,从第一场《杨八姐盗刀》到最后一场《王宝钏》之《大登殿》,我在惊诧中竟几乎场场不落,为演员的精彩演出而叹服,又为之前先入为主的浅薄而羞惭。

唱腔细腻传神,表演端庄精湛是我对襄城县越调剧团的第一观感。在《王宝钏》中饰演薛平贵的女须生演员张卜方唱腔浑厚,韵味深长,颇有越调大师申凤梅的风韵;饰演王宝钏之父王允的老生演员史国军声腔苍劲饱满,表演一招一式老道大气;在《杨八姐盗刀》中饰演银花公主的演员方爱枝声情并茂,委婉细腻,唱做并重,博得台下阵阵掌声;饰演肖太后的演员李花娥,身穿无水袖王凤衫,头戴插花王冠帽,脚蹬高底朝靴,手拿红色香帕,一举手,一投足,稳稳当当,大大方方,雍容华贵的一国之尊顷刻间活现于舞台之上。

行当角色齐全,台风严谨规整是我对襄城越调剧团又一感叹。扮演黑头、花脸的净行老演员王新国尽管说话时手有些微微抖动,但一开腔,依然是声如洪钟,响遏行云,让人感佩不已;在《李天保娶妻》中花旦张凤莲扮演者郭翠霞,一出场,那眉眼,那身段,给人感觉浑身都是戏;连扮演小鸾妮的小花旦张丽君、扮演家仆来喜的丑行刘志峰,尽管戏份不多,却也表演的不温不火、细腻传神,每每总会博得观众会心一笑……

襄县越调名家王新德《斩杨景》珍贵录音资料,老艺术家唱的就是好

襄城县越调剧团的彩女、兵丁上场没有一些草台班子那样的或人数凑不够或稀稀拉拉连个圆场也走不齐的诟病,而是一丝不苟、阵容严整。在传统剧目《双灵牌》中,有一场高珍、梅仲、徐月娘三人各带人马相逢的场面。三队人马加上随从跟报,整整十八个演员站满了整个舞台,看得出无论是主演与否,只要是没出场的演员都悉数上场了。三班威武整齐的人马,三列各自统一的服饰,偌大的舞台,壮观的场面,观之,让人心动,撼人魂魄。

这里,不能不提到该团的优秀青年演员王桂玲,她扮相俊美,双目顾盼有神,唱腔吐字清晰真切,唱念做俱佳,基本功底扎实。在《杨八姐盗刀》中饰演杨八姐属刀马旦,身手矫健、英姿飒爽;在《李天保娶妻》中饰演大妮张凤姐属闺门旦,端庄闺秀、娇羞可人;在《双灵牌》中饰演徐月娘属青衣、沉稳大方、张弛有度。在演出临结束加演清唱时,从报幕员的介绍中得知,王桂玲乃越调大师毛爱莲的亲传弟子,不愧是名师出高徒,果然名不虚传!

这里,我还不无遗憾的了解到一个既沉重又让人感到严峻异常的消息:目前,始建于一九五五年的襄城县越调剧团演员严重青黄不接,像王桂玲这样四十岁左右的演员已是最年轻的,一半以上是五六十岁退休又被返聘回团的老演员,年轻的戏校毕业生演员分不来,留不住。的确,县级剧团一个台口一场戏普遍才两三千元左右的戏价,收入少,待遇低,全团几十号人的生存问题实在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扪心细想,那些号称艺术家云集的省级大团,戏价动辄上万,国家又给予重点扶持。老百姓除了请不起、看不到外,即使偶尔开恩下乡演出一次,除却华丽的灯光、精美的舞台道具,所谓的“艺术家们”的表演却如过眼云烟,了无痕迹;相比而言,像襄城县越调剧团这样为数众多的县级剧团,在简单的“一桌两椅”近乎有些简陋的舞台上,能够乐于清贫、默默无闻、原汁原味地为广大农村老百姓演出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实乃可叹、可赞,更可敬!

感谢你,襄城县越调剧团,让我喜欢上了戏曲百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越调;

祝福你,襄城县越调剧团,愿你在戏曲艺术之路上顺水顺风,越走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