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人文思想,谁继承了《道德经》中的自然思想?

能量平衡


因夏商周三代“道为天下裂”:故老子与孔子均从自身的本位及使命出发,以老子为首的道家走向“出世”之途;而以孔子为首的儒家选择了入世之路。老子的《道德经》旨在让求道者走无为而顺自然的路径,离乱世独善其身,得此直道者:只具有道根者隐逸修道成仙。后所撰录之《道藏》、《神仙传》、《仙鑑》等史料留世便是证明;孔子著《论语》则施以人伦入世为曲径的“方便法”:这是从当时社会境况与众人的品性而决定的。而后孔子之孙子思著《中庸》和孟子述《孟子》之意,便在于引儒者以儒教入道修道得道而成圣,成就者诸如汉之董仲舒、宋之朱熹、明之王阳明等等。这就表明,老子《道德经》与孔子《论语》的终旨是“同源而殊途,一思及百虑”。最后大圣孔子也是遵循了“道法自然”,这便是孔子对道家法则的继承事实。


美赫亮鉴


“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先秦学术概论)。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后世继承、发展老子的道家思想是历史的客观存在。《道德经》是一部治国圣典,主张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天之道)、人性的规律(人之德)来治理国家。


一、学派和教派,老师和弟子

儒家儒教傻傻分不清,是因为儒者们既想当官发财(儒家),有没有这个本事;明明从事的是教化(儒教),却既不守清规戒律,又始终隐藏着“学而优则仕”的梦想,不肯承认自己是儒教。与儒家不同,道家与道教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道教创立于老子西归后的几百年,此其一。其二,虽然道教奉老子为祖师爷,但是老子可没认过任何一位道教者为徒。

一如道德经是应秦国执政者之请而著的,老子虽然被请教、指点过“学生”,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杨朱、孔子两人。但他们并非老子的徒弟,自然也不属于道家这个学派。道家只有老子一人,老子就是道家的全部。


二、人文思想与人性化,风马牛不相及

论老子的人文思想,应该从杨朱说起。杨朱作为请教过老子,并最受老子待见者,其思想最核心、最光辉的,就是人文思想。众所周知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就是孟子形容杨朱的。PS:这句话是孟子说的,不是杨朱。

杨朱原话是,“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阐述的是统治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不能以有利于天下的名义牺牲百姓的利益,不能把属于百姓整个天下寄托给个别人。这就是人文思想。史上,杨朱思想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权宣言”。

人性化是一个西方词汇,最早传入中国是诺基亚手机的一句广告词。简单的说,就是诺基亚的这款手机,能想怎么用就能怎么用,非常的方便、非常的便捷,非常适合你的习惯。说白了,就是迎合人们习惯、方便、需求上,诺基亚做的最好。

很显然,人文思想与人性化,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三、杨朱的人权宣言

1、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的学生禽滑厘和杨朱的学生孟孙阳有过一段对话。可以领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孟孙阳问禽滑厘:如果有人提出,打你一顿,给能一万块钱,你干嘛?

禽滑厘回答:干!

孟孙阳又问:砍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你干嘛?

禽滑厘不回答了。

因为彼此都明白,孟孙阳的下一句话是:“砍了你的脑袋,给你全天下,你干嘛?”脑袋都被砍了,给你全天下和不给又什么区别?

简单说,杨朱的一毛不拔,不是自己一毛不拔,而是大家、全世界都一毛不拔。是不能牺牲任何一个人,不能牺牲小动物,连一草一木都不能牺牲。

2、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杨朱认为,哪些自以为可以治理天下的,偏偏绝不能把天下的治理权交给他。这句话是针对孔子、墨子、孟子的。大概的意思是,他们都自以为自己能拯救天下,而天下恰恰不能交给这样的人治理。因为:

这种人一旦获得天下的治理权,必然要极尽全力去证明自己的执政理念是正确的、可行的、成功的。因此,又必然排除一切质疑、怀疑、妨碍、阻碍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和事。暴政、屠杀就不可幸免。

谁才能救天下:老百姓自己。哪些珍爱自己的老百姓,而不是珍爱老百姓的圣人----连自己都不珍爱的所谓圣人,怎么可能珍爱老百姓?


总之:

继承老子人文思想,并发扬光大的,是杨朱。

在传说中。同位请教老子。杨朱是有座的、可以和老子坐而论之的。而孔子,则只能站着。老子对孔子的提问,大多都是训斥,甚至有人身攻击的嫌疑。

在《庄子》中。论述杨朱的是在内篇,论述孔子的是在外篇。也就是说,庄子,论述杨朱是文章部分,论述孔子是备注部分。


沧桑短笛


孔子并没有继承老子的人文思想,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是可能是孔子天资有限,实在无法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所在,所以只能停留在仁义礼智信上。第二可能是孔子虽然能理解老子的思想,但是因为他深知老子的思想为终极思想,太过理想化,在当下不可能被认可,更不可能被采用,所以为了迎合当下,只能退一步去强化仁义礼智信。不管何种原因,孔子思想与老子没有任何关系,继承更无从谈起。

有人可能认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思想,我不这么认为。老子的思想概括为为无为,重点还是为,而且是为天下的大为,是治世之学,而庄子的思想则狭隘了许多,将老子的道学纯粹的理解为个人的修心之学,甚至彻底沦为避世,厌世,鄙世之学,将无为彻底沦为不为。不过庄子的思想虽然失去了老子思想的本义,但他所能理解的道学思想还没有完全失真,只是格局较老子相去甚远。而后来的人们却彻底背离了老子思想,这分为两个方向。

首先是道教,以河上公为代表。道教将老子的思想歪曲为个人修行成仙的指导,结合易经,八卦,讲究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事实上这是很牵强附会的。易经八卦何人何时所创不详,但通篇道德经并没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老子的年代并没有这些,推测易经八卦等内容应该是晚于道德经成书年代的。

其次是以王弼为代表的着重从字面理解道德经的文人群体,这类人也是当下理解道德经的主流群体。然而道德经原本早已失传,现在流传的通行本以及后来出土的帛书本,均为后期人为修订的版本,有人认为帛书本更接近原本,其实也不然。不过两者相结合,可以较正出部分失真的内容。道德经流传过程遭遇过很多的误解,以及避讳等人为修正的因素,加上古今字义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从文字上理解道德经已经相去甚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恢复本义了。这一点唯一的希望就是期待考古界能出土更早期的版本了。

总而言之,老子的道德经已是千古绝唱,除了老子本人恐怕无人能全部解释清楚了。只不过正因为道德经的内容博大精深,正所谓弱水三千,诸君各取一瓢而饮之,便已受用终生了。


东墨园


答案自然是庄子!庄子内篇如《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都在极力推荐自然!在外篇如《胼拇》《马蹄》《刻意》《缮性》中反复指出人为的害处!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的无为与自然是积极的!老子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老子的自然是顺势而为,是不太控制!庄子的自然则是返朴归真,任其自然,而且越古越好!







逍遥子三阳开泰


这个问题有“问题”。《道德经》成书时间要晚于孔子的《论语》。哪里来的孔子继承老子呢?另外,《道德经》里面也没有人文思想,孔子继承什么呢?

那么,什么是人文思想呢?

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这就是人文思想。

《道德经》里面有这样的思想吗?

当然没有。老子的《道德经》将百姓都看成了田里吓唬麻雀的稻草人“刍狗”,说的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人文思想吗?

其实,儒道两家根本就没有什么承袭关系。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一个是出世,是“道法自然”,是回到远古;而孔子的思想是“入世”,是积极进取。

孔子说的是“学而优则仕”,儒家的思想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老子呢?绝学去智,越学越糊涂,还不如回到结绳记事的过去。

老子和孔子,说白了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思维的统一体。既有“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没有了孔子,中国人变得没有文化和上进心;没有了老子,失败者没有了去处,只有铤而走险,而不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闲看秋风999


人们常说道家“老庄”思想,继承并发展老子思想的是庄子。

春秋时期某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王朝国家图书馆负责人聃知识渊博通古今,我要去拜访一下,你去不,弟子说去去去一块去,然后鲁国国君就给他们派人派车送他们去了。孔子要小老子二十多岁,同时期人,所以这次会面明是交流,实是想得到老子对他的评价,见面后老子就安排孔子到处走走看看学习礼乐知识,俩人说话,老子教导孔子,你做人要谦虚。送别时站在黄河边,孔子仰天长叹,时间就像涛涛水一闪而过呀,老子说,你没事就多研究研究水的品德,柔能克刚,做人做事要低调,孔子说,对。回到鲁国后弟子问感觉如何,孔子說,老子真是个神人呀。所以说孔子和老子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学术思想按“葛洪”的话说就是“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

庄子是老子学说的继承者,老子推崇的事“道法自然”还有些教导世俗的内容。而庄子更进一步提出“超脱自然,”齐物的观念,来的更为纯粹透彻。




华州区皮影协会


唉!哀叹一声叹息一声不吭声了...

这些理由何去何从,其实原因并不在意识模糊不清不楚里面吧?

何为『人文思想』?何又为『自然思想』?

不搞清楚的话,即使继续追问下去,又怎样回答得清楚?

无非就是『人物文化思想』和『自殷然后思想』罢了,又何必自相残杀地提问:谁继承谁的思想?

通通都是为了一个两仪血缘关系统治阶级斗争性的,风水轮流转般执政天下的思想。故一要人物有文化的思想;二要后殷自家然后的思想。

在春秋大梦时代的真实写照下,万一没有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负方『子鼠们』→帝裔人物生存的空间结果会怎样?

没有文化内涵水平的思想是否马上淘汰?即使有了什么文化水平的话,假如继承负方权益信念的力量,却没有自己的信仰然后会不会失去方向感?

无非『子们』企图『文化与然后』的辩证统一战线的思想也。


蓝本动画


这种说法根本就没有根据,如何证明孔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呢?我们若要证明两个不同思想有继承关系,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两个思想各自的内容,然后再审查两者之的相同点相异处,还要审查相同点是继承而来的还是各自独立见解只是观点类同。所以,我们要证明孔子思想是源自老子,那么我首先要明确孔子思想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原则。老子思想究竟是什么,它又包含了哪些原则。其次,我要考察孔子的哪些言论可以认为是源自老子的,还要指示老子好哪些具体论是这个源头。

另外,思想的继承关系也需要历史证据。我们要明确老子生活年代早于孔子,而且还要说明孔子时代,老子思想以广泛传播。但迄今为止,老子身世仍在迷雾之中。有人认为老子早于孔子,但更多的人则认为《道德经》所阐释的思想当在孔子之后。世人盛传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但论语中未有一句言及老子或其思想。而且《论语》所体现的思想没有与《道德经》思想相合之处。

我们有些人单凭主观地断言诸子学术源自《易经》,孔子继承老子之类。这其实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


国学新逻辑


孔子继承“尧舜”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

怎么说继承老子的?这些人尽会瞎扯蛋…

老子连“礼”都不懂…所以才有此故事:孔子向老子问礼?何为礼?你以为礼貌、礼让、礼仪,这些只是表面之说更深含义如下…(儒学五常:仁、义、礼、智、信)

原文:

1.非礼勿视,

2.非礼勿听,

3.非礼勿言,

4.非礼勿动。

注解:

1.不符合天则规律的不去看与赏,

2.不符合天则规律的不去听与闻,

3.不符合天则规律的不去说与论,

4.不符合天则规律的不去行与动。

这些圣道之行,其实就是循天则规律而为…连这些‘礼’之运用和讲究都参不透,还说孔子向老子继承个什么?老子年纪的确为长但学说的完整性和智慧不如孔子,这些后来人就会瞎说胡扯什么道德经的自然思想,道家之论多数为断层碎片之论没有根据和指导作用。儒家就不同有根据之“礼”与指导之用“非者勿作”:万事万物不符合天则规律的不去看与赏、听与闻、说与论、行与动。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家很多是空谈无依据之讲比如:无为而治?不去为就自然能治。这不是废话和空谈吗等于没学问…


代用名


孔子和老子在人文理念上完全不一样,老子主张要以真正的仁爱态度,对待广大小人百姓。而孔子则是主张欺侮广大小人百姓,恶剥酷压广大小人百姓。他怎么可能去继承老子的人文思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