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宦海沉浮终得悟:做人为官之道,在于谨言慎行

在今天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有着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山城环绕,蕴藏着这样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李光地故居。李光地故居是研究李光地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资料。相信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们,对于李光地这个人物的印象应该记忆犹新。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讨论李光地生平,以及李光地的宦海沉浮。

李光地,宦海沉浮终得悟:做人为官之道,在于谨言慎行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出生于1642年,卒于1718年,字晋卿,谥号“文贞”,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李光地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历史现实中,确实也是有真实的人物存在。他从小聪慧,5岁就入读私塾,13岁就对儒家经典如数家珍,19岁~24岁,著有《四书解》、《周易解》、《历象要义》等。在今天这个时代,估计也算是神童之列吧。

李光地,宦海沉浮终得悟:做人为官之道,在于谨言慎行

李光地

矢志为国,虽颠沛流离却志向不改,助力平定“三藩”。早年李光地,出任翰林院编修之职,后回福建老家省亲,恰逢“三藩”靖南王耿精忠举兵造反。在泉州,叛匪郑锦诏安李光地,但被李光地坚决拒绝,并暗中将书写的密折藏在蜡丸中,派人送往京城。康熙见此密折感动万分,为嘉奖其忠诚,任命李光地为领兵大臣。再后来,李光地率乡勇解安溪叛军之围,又助攻击退刘国轩部围困泉州。李光地的忠诚与爱国之心,再次得到朝廷的提拔,升迁翰林学士,不久后升迁至永州总兵。

在朝廷决心收复台湾之时,李光地在提到台湾收复之后的举措,真可谓是博得了一个满堂彩。在整个朝堂甚至康熙都没有考虑得这么长远,自然被当世圣主康熙看重是不可厚非的事情。在朝廷收复台湾期间,李光地能秉持公正,以及在于协同当时的福建总督攻克台湾一事做出了突出贡献,凭借这一点,终在收复台湾后,康熙提拔李光地进入上书房为官。

李光地,宦海沉浮终得悟:做人为官之道,在于谨言慎行

李光地上书房行走

这可能是为官之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生如棋,官场如局。在李光地进入京城之后,经常的官场可是大染缸。他一心想着效忠皇上、效忠朝廷,又想着能犹如莲花濯清涟而不妖。既不得罪明相、索相,又能在他们两大势力之间左右逢源。李光地在踏进这个迷局之中,摸不透,看不清,越发不知所措。在升任督抚道台的名单选拔这件事情上,却成了李光地官场人生的历史转折点。当以为自己能刚正不阿的指出明相、索相两人对自己的胁迫,能得到英明的皇上的回应的时候,事实却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瞬间,当明相、索相两人感到危险的信号之时 两人又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反而自己被重重的摔得很惨,摔得丢掉了乌纱帽。李光地进了大牢,并随康熙亲征葛尔丹随军服劳役。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情况估计也数不胜数。一心为公想做对的事情,最终也不一定会得到善终。为何会这样?是李光地错了吗?还是这个社会错了?

在后来剧情中,康熙与李光地的对话中,我们也许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康熙在看到李光地在北风寒烈中受尽了苦难,逐渐凝炼成一颗沉默珍珠。康熙对李光地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李光地要真是熟透了,就应该明白,做什么事情,首先做的是人!”估计李光地也是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很多人一旦进入权利中心,就会不自觉地陷进这个漩涡,失去做人、为官的的初衷、准则和道德良心,会不顾一切的追逐权力,争夺地位和名利。

谨言慎行,再铸一代名相。

当李光地重新辅佐康熙时,决心重新开始做人、为官。他抛弃心中的过往,决心师从纳兰明珠:“从今以后,我当师从明相,学习如何做人为官之道。”在后期,李光地韬光养晦,谨言慎行,最终成功兵不血刃的铲除了明相、索相,还给康熙一个朗朗乾坤。也许是康熙看到李光地内心的残忍和无情,在党争问题解除后,李光地在读懂康熙话中之话的时候,提出自愿出任台彭知县。

李光地,宦海沉浮终得悟:做人为官之道,在于谨言慎行

李光地与康熙对话

李光地为官48年,事业功勋昭日月。历史的原型比电视剧中的人物更加清廉: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这正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鉴以往可以知未来。李光地在宦海沉浮中悟出:做人为官之道,在于谨言慎行。相信大家从李光地的生平和事迹中,也能悟出一些道理吧。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的请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