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宦海沉浮終得悟:做人為官之道,在於謹言慎行

在今天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有著這麼一塊風水寶地,山城環繞,蘊藏著這樣一張歷史文化名片——李光地故居。李光地故居是研究李光地相關歷史和文化的實物資料。相信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們,對於李光地這個人物的印象應該記憶猶新。今天我就與大家一起討論李光地生平,以及李光地的宦海沉浮。

李光地,宦海沉浮終得悟:做人為官之道,在於謹言慎行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出生於1642年,卒於1718年,字晉卿,諡號“文貞”,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李光地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但是在歷史現實中,確實也是有真實的人物存在。他從小聰慧,5歲就入讀私塾,13歲就對儒家經典如數家珍,19歲~24歲,著有《四書解》、《周易解》、《曆象要義》等。在今天這個時代,估計也算是神童之列吧。

李光地,宦海沉浮終得悟:做人為官之道,在於謹言慎行

李光地

矢志為國,雖顛沛流離卻志向不改,助力平定“三藩”。早年李光地,出任翰林院編修之職,後回福建老家省親,恰逢“三藩”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在泉州,叛匪鄭錦詔安李光地,但被李光地堅決拒絕,並暗中將書寫的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送往京城。康熙見此密摺感動萬分,為嘉獎其忠誠,任命李光地為領兵大臣。再後來,李光地率鄉勇解安溪叛軍之圍,又助攻擊退劉國軒部圍困泉州。李光地的忠誠與愛國之心,再次得到朝廷的提拔,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升遷至永州總兵。

在朝廷決心收復臺灣之時,李光地在提到臺灣收復之後的舉措,真可謂是博得了一個滿堂彩。在整個朝堂甚至康熙都沒有考慮得這麼長遠,自然被當世聖主康熙看重是不可厚非的事情。在朝廷收復臺灣期間,李光地能秉持公正,以及在於協同當時的福建總督攻克臺灣一事做出了突出貢獻,憑藉這一點,終在收復臺灣後,康熙提拔李光地進入上書房為官。

李光地,宦海沉浮終得悟:做人為官之道,在於謹言慎行

李光地上書房行走

這可能是為官之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俗話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人生如棋,官場如局。在李光地進入京城之後,經常的官場可是大染缸。他一心想著效忠皇上、效忠朝廷,又想著能猶如蓮花濯清漣而不妖。既不得罪明相、索相,又能在他們兩大勢力之間左右逢源。李光地在踏進這個迷局之中,摸不透,看不清,越發不知所措。在升任督撫道臺的名單選拔這件事情上,卻成了李光地官場人生的歷史轉折點。當以為自己能剛正不阿的指出明相、索相兩人對自己的脅迫,能得到英明的皇上的回應的時候,事實卻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瞬間,當明相、索相兩人感到危險的信號之時 兩人又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反而自己被重重的摔得很慘,摔得丟掉了烏紗帽。李光地進了大牢,並隨康熙親征葛爾丹隨軍服勞役。

在我們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這樣的情況估計也數不勝數。一心為公想做對的事情,最終也不一定會得到善終。為何會這樣?是李光地錯了嗎?還是這個社會錯了?

在後來劇情中,康熙與李光地的對話中,我們也許能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康熙在看到李光地在北風寒烈中受盡了苦難,逐漸凝鍊成一顆沉默珍珠。康熙對李光地語重心長地說道:“你李光地要真是熟透了,就應該明白,做什麼事情,首先做的是人!”估計李光地也是醍醐灌頂,大徹大悟。

很多人一旦進入權利中心,就會不自覺地陷進這個漩渦,失去做人、為官的的初衷、準則和道德良心,會不顧一切的追逐權力,爭奪地位和名利。

謹言慎行,再鑄一代名相。

當李光地重新輔佐康熙時,決心重新開始做人、為官。他拋棄心中的過往,決心師從納蘭明珠:“從今以後,我當師從明相,學習如何做人為官之道。”在後期,李光地韜光養晦,謹言慎行,最終成功兵不血刃的剷除了明相、索相,還給康熙一個朗朗乾坤。也許是康熙看到李光地內心的殘忍和無情,在黨爭問題解除後,李光地在讀懂康熙話中之話的時候,提出自願出任臺彭知縣。

李光地,宦海沉浮終得悟:做人為官之道,在於謹言慎行

李光地與康熙對話

李光地為官48年,事業功勳昭日月。歷史的原型比電視劇中的人物更加清廉:家傳一首冰壺賦,庭茁千尋玉樹枝,這正是李光地一生清廉為官、勤政愛民的真實寫照。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鑑以往可以知未來。李光地在宦海沉浮中悟出:做人為官之道,在於謹言慎行。相信大家從李光地的生平和事蹟中,也能悟出一些道理吧。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的請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