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雍正稱李光地爲「一代之完人」?

为何雍正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李光地是福建安溪湖頭鄉人,清代康熙時期的名臣,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以試策論舉於鄉,康熙九年(1670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內閣學士,直隸巡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為官五十年載。然而,時人和後世對他卻譭譽參半,李光地去世後,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雍正在其祭文裡讚揚他是“一代之完人”,時人楊名時稱讚他“先生之在官也,公忠易直,論人言事,無所依回,一不掩其是非之實。”而在民間故事中,李光地卻被塑造為愛耍官威、為人陰險的形象,他與陳夢雷的“蠟丸案”為其招了不少“黑”,在《集美民間故事選》中還有一則名為《李光地潑屎白己跪》的民間故事,講述的就是李光地樹官威卻弄巧成拙的事情。

为何雍正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李光地

不過,現今的歷史學研究者對李光地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主要側重於他對康熙朝吏治的貢獻。康熙十九年八月(1680)至二十五年十月,李光地任內閣學士,此間,他經常向康熙諫言,為康熙出謀劃策,頗受康熙的賞識與信任。具體言之,李光地的功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三藩之亂時,福建耿精忠叛,李光地赴福州與陳夢雷密議入閩破敵之策,康熙為之動容,說“深為可嘉”。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清軍復福州,第二年康熙即任命李光地“著額外升為學士”。李光地任學士時,每每廷議政事時,不隨波逐流,反而很有主見,他為清廷平復臺灣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說服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銜,率部攻打臺灣。時康熙曾就如何進兵臺灣諮詢廷臣意見,朝中大臣皆因八旗不擅水站,持反對態度,唯獨李光地因“舉內大臣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臺灣。”施琅後來率領清軍成功收復了臺灣,李光地也隨之被康熙嘉賞,康熙事後說道“臺灣之役,眾人皆以為不可,獨光地以為可取”。

为何雍正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二、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李光地任直隸巡撫期間,由於政績卓著,多次受到康熙的褒揚,“身勞而心安則為之,利少而義多則為之”,康熙稱其為“名臣”。他對民政、刑獄、社會生產等各項事業,無不綜攬,崇尚務實,以國計民生為重,盡心盡職,彭紹升評價他:“公在官以清勤自勵,恤民之隱,尤盡心於農田水利”。此外,李光地曾授康熙旨意,負責永定河工程疏浚工程,在他的治理下,原定一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因此特地頒賜詩、字,並御書“夙志澄清”匾額。

三、李光地不僅在政治上為康熙提供不少謀略,他在學術上也深受康熙帝的倚重。他經常被康熙帝召入便殿研討義理。康熙帝所御定的書籍多指派他來參定,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五月,李光地受命主持纂修《朱子全書》,此外《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均為李光地校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康熙帝又採納他的建議,將朱熹從祀孔廟的地位“升於大成殿十哲之次,以昭表彰至意”。

为何雍正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李光地劇照

康熙晚年,深受諸皇子奪嫡之爭的困擾,李光地作為康熙的親近重臣,康熙曾多次徵詢李光地的意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康熙帝稱讚李光地“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同年五月,李光地病逝,享年77歲,康熙帝特頒諭悼念,“惟朕知卿最悉,亦惟卿知朕最深。” 雍正初年,加贈李光地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參考文獻:

王思治:《李光地簡論》,《清史研究》,1993年01期。

陳梧桐:《論李光地對清初統一事業的貢獻》,《清史研究》1993年01期。

陳祖武:《論李光地的歷史地位》,《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2年05期。

为何雍正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華 興 春 秋

为何雍正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为何雍正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楊培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