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建立口腔“音樂廳”,氣息不要鬆開,保持緊張度歌唱

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教授談歌唱。

聲音的共鳴問題,聲樂發展史上有許多解答,綜合起來大致是這樣的:“我在歌唱的前一剎那,全身就像一把即將要演奏的樂器。我像半打哈欠似的壓下喉頭,橫膈膜的‘聲柱’上來,通過喉嚨聲帶,稍拐彎到面部。面部聲音共鳴部位我感覺像一個盒子。盒子的範圍在眉、眼以下,上牙床以上,兩顎的小竇腔以內。”

廖昌永:建立口腔“音樂廳”,氣息不要鬆開,保持緊張度歌唱

我認為聲音共鳴主要在口腔、咽腔。如果聲音超過面部這個共鳴盒子範圍往上衝,就很危險了,聲音一定就沒力量。聲音也不能穿過鼻腔往上衝,歌唱時鼻腔要關死(指的是軟顎要積極抬起,堵住鼻腔通道)。但鼻孔要興奮擴張,為口、鼻同時吸氣作好準備。同時,往往根據不同情況,感覺要在後面打開形成一定的空間感,但這是發聲前已都打開的,發聲時只注意把聲音集中在面部盒子。

口形應該是自然的,開始訓練時對著鏡子練一段時間,目的是鬆開兩顎關節,而逐步讓口形自然形成。

上課時,通常在訓練聲音階段,我就會告訴學生,嘴上說i,腦子想e,因為母音不能改變,但是發音的意識要有所傾向,才能完成特殊應該的咬字。

廖昌永:建立口腔“音樂廳”,氣息不要鬆開,保持緊張度歌唱


或許有些人會很驚奇,以上說的這些是不是就是備受爭議的“面罩”唱法?

首先,對聲音共鳴的見解應該建立在全面的眼光之上,所闡述的觀點更應該符合生理科學的基本原理。我們知道,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和前輩卡羅索、基裡和多明哥在發聲方法上都有些差別。後三位大師可能不像帕瓦羅蒂那樣注重面部“共鳴盒子”共鳴,但有誰能說他們的聲音不是卓越輝煌的?我認為初學者或喉頭不穩定的歌唱者先感覺聲音往後咽壁上去,甚至往後腦上去會更容易使喉頭穩定。

廖昌永:建立口腔“音樂廳”,氣息不要鬆開,保持緊張度歌唱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進行系統的學習或使用手機擺肚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