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可以造軍艦,民國卻造不出坦克火炮等重武器,是民國工業比晚清落後嗎?

伊丨利達雷


晚清雖然軟弱無能,但畢竟是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大一統帝國,而且內部比較安定,尤其是在平定太平天國、捻軍之後。清朝可以憑藉舉國之力,進行各種建設。比如修建鐵路、造軍艦、練新軍、辦工廠、開辦新式學堂等。清朝後期還是幹了不少新政的。

但民國就不同了,基本上就沒有統一過,多數時間都在進行內戰。民國比較大型的戰爭有二次革命(1913年)、南北戰爭(1917年)、直皖戰爭(1920年)、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浙奉戰爭(1925)、北伐戰爭(1926)、蔣桂戰爭(1929)、中原大戰(1930)、抗日戰爭等。中小規模的戰爭更是不計其數。不論是北洋政府,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能直接統治的省份並不多。其它省份都被一些軍閥割據。如四川省,竟被近十個軍閥分別佔領。大大小小的軍閥、黨派不斷的混戰,使得財政都被龐大的軍費消耗掉了。中央政府及地方政權,都沒有力量搞建設。

另外,民國可能造不出坦克,但造個火炮還是沒問題的。比如張作霖建立的東北兵工廠就能造火炮(可惜後來白白給了日本)。


國史拾遺


有網友問,為啥清朝可以製造軍艦,民國卻無法制造大炮和坦克,是不是民國工業不如清朝?其實,這個說法是正確的,民國工業水平,確實不如清朝。

在1905年,清朝可以製造的大炮已經是50噸級的305毫米口徑巨型阿姆斯特朗大炮了,光是炮彈就有363公斤,而且這已經與當時世界上的最先進水平持平。

並且與後來完全靠買零件組裝的張作霖東北軍工廠不同,清朝這是完全從鋼材冶煉,一直到製造零件,進行組裝全套工序都是自己完成的。清朝軍工比民國超過很多的關鍵。

是清朝持續投資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鐵生產工藝,因此當時清朝江南製造局的產品可以通過最嚴格的英國海軍驗收標準。這是清朝投入數百兩白銀,才具備了碳素鋼的生產能力。

但是就在清朝滅亡後幾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合金鋼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軍事武器的性能,碳素鋼一夜之間就被淘汰了。而陷入戰爭的民國一直到最後,也沒有搞出來大型合金鋼工廠。

首先就是沒錢,要想搞合金鋼就要拿出來8000萬銀元,清末朝廷是一個大一統朝廷還可以籌措出8000萬銀元,到了民國那種四分五裂的軍閥哪裡有這麼多錢?

所以整個民國30多年,就靠清朝遺留的一點碳素鋼技術可以生產迫擊炮,還有清朝在1904年就能仿造的克式管退式山炮。這兩種碳素鋼就可以對付的火炮。


深度軍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說白了還是因為國家長期混亂外加日本入侵造成的。

一、清朝末期張之洞、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打開了國門,為中國引進了大批當時的先進科技。比如加特林機槍,引入中國後被稱為格林快炮。1883年馬克沁重機槍剛剛發明時,李鴻章還被邀請參觀射擊表演,也是購買客戶呢。


清朝仿製的格林快炮

清朝作為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雖然受到列強的欺負割地賠款。但國家的工業基礎與國際的外交環境還是健康的。清朝一方面從國外購進了大批先進武器裝備,一方面自己也研發了步槍、要塞炮、巡洋艦等武器,與當時的先進技術差距還不算太大。

但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中國大地上遍佈著大大小小上百個軍閥,各自為戰混亂不堪。有幾條槍就敢稱王,根本無心無力進行軍事裝備的研發。

305mm要塞炮

二、是因為貧窮。清朝政府還是有錢的,只不過都被腐敗和賠款敗壞掉了。民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老百姓窮,政府也是一貧如洗。清末的割地賠款把中國的財富消耗殆盡。民國中央政府沒錢負擔全國的軍費,只能由地方自己解決,這也是造成軍閥割據的原因之一。連基本的軍隊給養都無法保證,更何談研製新裝備。而一戰後世界先進武器迅速發展,中國與世界水平的差距就此越拉越大了。


三是因為抗日戰爭的爆發。民國政府剛剛結束了軍閥混戰的局面沒多久,抗日戰爭便爆發了。因為國民黨抗戰不力,丟失了大片的國土,東北等重工業中心更是早早便落入日本人手中。上海淪陷、南京淪陷,國家的基礎工業體系遭到大面積破壞。


購買的蘇制I-15戰鬥機

而且當時以抗戰為主,所有武器不管是自己造的還是買的,只要能搞到就行。所以當時從國外採購了大批的武器裝備,也就沒有精力支持本國的軍事工業發展了。



美製P-47戰鬥機

以上種種,造成了民國孱弱的工業實力,再加上國民黨的腐敗,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所以感覺還不如清朝末年的工業更強大。


和風漫談


準確來說應該是這樣。

縱向對比,民國的工業水平肯定比晚清好,但是如果橫向對比,民國工業水平與日本的差距要遠遠大於晚清和歐美等列強的差距!

晚清造的哪些個大炮軍艦,民國肯定也能造,但是造出來有用嗎?肯定沒用。但是民國又造不出和歐美日本等國水平相近的武器。所以才會給你感覺晚清能造而民國不能造。

首先看一下晚清的工業水平。


福州船政局舊址

福建船政局是晚清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工廠
1886 年。福建船政局參考當時國外的新式近海防禦軍艦,準備建造一艘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近海防禦鋼製軍艦,該艦從1886年12月開工,1889年5月竣工,命名為“平遠”,“平遠”艦滿載排水量2650 噸,長59.99 米,寬12.19 米,吃水4.4 米。總功率2400 馬力航速10.5 節。其裝甲最厚處238 毫米,編制為220 人。艦上主要武器有260毫米前主炮一門,150 毫米副炮兩門,中口徑火炮和機關炮8 門,魚雷發射管四具。該艦各項性能絲毫不遜色於歐洲同類艦艇,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雖然有些零件還是購買的國外的。但是能生產和只能購買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晚清的工業能力這樣看其實還可以。

那麼民國的工業水平如何?

同樣是造船,民國1918年,江南造船廠幫美國人造了一艘萬噸巨輪。


江南造船廠

並且根據記載,當時的江南造船廠已經可以自主生產步槍,鋼炮,和鐵甲艦。甚至鐵甲艦的核心鍋爐和主機都能獨立建造。

這個時候民國的工業實力貌似更勝一籌。可是不知那一年開始,民國的工業開始止步不前。這一點從鋼鐵產量就可看出。1927年,國民黨登臺的時候,全國剛產量為三萬噸,而到1935年,只增長了2萬噸。並且大部分資產還掌握在外國人手裡。由於工業發展停滯不前,所以就造成了,抗戰前夕,日本已經是發達的工業國家,而中國還是落後的農業國家。此時,中日之間的工業差距,要遠遠大於晚清和歐美的差距。

至於為何會有這種差距,我認為原因如下:

1.晚清雖然腐敗,但是好歹也是一個統一國家,軍艦該買買,該造造,老佛爺在挪用軍費,頂多本來買兩艘,現在買一艘。而民國由於長期戰亂,國家是真沒錢了。

2.當時全國工業最發達的東北,直接被日本人佔了。奉系軍閥苦心經營的工業基地,大量軍工廠,工業設備落入日本之手,對本就窮困的民國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所以這就造成了民國和日本的差距,選大於滿清和歐美列強差距。


團長體育


從歷史進程來講,資產階級建立的中華民國應該是要會比封建大清國要進步得多。但是為什麼晚清可以造出軍艦,民國卻連坦克火炮一類的重武器都造不出呢?

一、民國看似統一,實則一盤散沙

工業若要發展,國家首先要統一安定。尤其是重工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才能實現自主研發生產。中華民國雖然建立了,卻並不是一個真正統一的政權,政府並不能直接統治各個省份。


先不提民國時期總統多番更改,短短几十年時間裡,先後有段祺瑞,黎元洪,馮國障,徐世昌,曹琨,廖仲愷,李宗仁,蔣介石等人任中華民國的總統。此外,僅僅是全國大大小小的軍閥,竟然已有上百個之多。政治力量如此之多,根本無法集中力量、進行籌款、發展重工業。

這麼多政治勢力,如何能集中籌款發展工業。

各軍閥表面上是承認中華民國統一政權,其實暗地裡找列強購買武器裝備,著急武裝自己,即便他們有資金又怎會把錢投到長久才能受到回報的工業。世道這麼亂,戰火紛飛,那些軍閥大多都是想發一筆國難財。顧得眼前利益就夠了,是不可能乖乖拿錢出來給國民政府發展工業。


而晚清雖然腐敗,但的的確確是一個統一的政權。所以清政府是能夠通過全國徵稅款獲得收入,集中全國力量,從而大力發展工業。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最開始創辦的都是軍工業,像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局等。左宗棠領導創立了福州造船廠,李鴻章領導創辦江南造船廠。清朝的軍事工業水平,可見一斑。

二、戰爭頻繁,社會極具動盪

中華民國的建立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列強變本加厲地在中國大張旗鼓地橫行霸道。隨著一戰的結束,帝國主義侵略再次加劇,日本設立在中國東北的滿鐵公司,向中國瘋狂傾銷鋼鐵。漢陽鐵廠支撐不住,只好倒閉。


並且,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短短38年間,戰爭貫穿始終。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戰爭幾乎從未中斷,中國社會的一切重大變動幾乎全部是依靠戰爭來實現的。而晚清時期,大戰爭基本是每隔五至十年一場,更何況,那個時候沒有這麼多的軍閥政治勢力。小戰爭也會少得多。社會也能夠維持基本的平和,集中力量進行軍事工業的發展。

三、日本的入侵

1931年,日本強佔東北三省,帝國主義開始進一步加強對華的入侵。軍費用於抗戰已是一項巨大的開支,哪還有錢勻出來自我研發國家工業體系。


敵機時時盤旋在國土上空,哪有場地設置工廠。一個炮彈下來,更是什麼都沒了。投資所需的資金極多,投資風險又極大,還不如趕緊先買武器裝備抵抗著先。所以各帝國主義的入侵大大損耗了國力,大面積破壞了國家的基礎工業體系,以致於民國連坦克火炮一類的重武器都製造不出來……


協虎戰爭史


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因為以左宗棠、張之洞開創的福建馬尾船廠、漢陽兵工廠等,中國在自主武器發展上的進步是有的。其進步幅度相對來說要比民國時期大。晚清1885年以前,我國“自造戰艦”在亞洲除了奧斯曼土耳其地國外,應該屬於第一位。但到了民國時期,我國除了可以自造重炮、榴彈炮等外,相比晚清時期的進步不大。

(1)民國“自造”系發展比較差,主要是因為內部分裂過大,軍閥割據各造自己的軍事工業、海軍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日本侵略導致軍費奇缺,“購買”武器和“低級自造”成為主流,自我研發很少

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海軍完全是作為各軍閥間對攻的武器,軍艦也大多是清末“再造海軍”時期的軍艦。為了軍費,海軍不但幫助各個軍閥,自己也主動進攻佔領地盤兒。例如1923年海軍就控制了廈門、金門、東山等地,1924年海軍將福建沿海地區控制委派官吏、設立稅收機關。

除了內部的爭奪,還有日本對我國的直接武裝入侵等問題,直接造成軍費缺乏,直接影響“自我研發”。導致各種武器間沒有辦法使用。

(2)民國海軍和各類武器“自造”發展緩慢,源於1860年到1949年我國根本沒有建立其軍事體系,只是零散發展

對於民國海軍,有一些神話。說什麼“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是航空母艦,然而,“鎮海號”只是能飛起一兩架水上飛機,其戰鬥力非常弱。

其戰鬥力還不如晚清時期的“海圻”號。例如其排水量4300噸,航速24節。艦長129.3m,寬14.2m,吃水6.1m。裝備2門203mm主炮,10門120mm(4.7英寸)速射炮,12門47mm副炮,4門37mm機關炮。

“鎮海”號的排水量為2708噸,航速10.8節。裝備2門119.4mm主炮,4門75mm副炮。明顯是上世紀的裝備。功能多的就是可以裝運一兩艘水上飛機。

(3)晚清到民國我國軍事工業最大的不足是單一武器生產而沒有成套化武器生產能力

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才有統一的軍事工業管理結構——行政院軍政部的兵工署。到了1932年兵工署才有統一的全國兵工廠建設計劃,請注意只是計劃。

當時我國共有10家比較大的兵工廠,其能夠生產有:重機關槍、二公分小加農炮、步兵輕榴彈炮、野炮、山炮、105輕榴彈炮、105山榴彈炮、150重榴彈炮、105重野炮、75高射炮、50公斤飛機炸彈、手榴彈等。

但因為我國軍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根本無法生產先進武器。例如:1915年,我國鋼鐵製造最好的滬局鍊鋼廠,每年只能鍊鋼1600多噸,但鋼只能造槍管、炮身、炮架。漢陽鐵廠的鐵基本就不合格。

軍工業不僅需要軍事工業還需要其他產業支持,例如化學工業。直到1920年年代我國仍然無法制造黃色炸藥,只能延續晚清時期的無煙炸藥。

除此之外,軍事工業發展還需要冶礦、紡織、民營工業等多方面支持。

你所有的行業都落後,你怎麼可能軍事工業發達呢?


坐古談今


民國工業既有晚清同光的歷史延續,也有對新時代的努力和追求。

從1912年至1936年,中國工業年增長率9.4%。

國民政府在抗戰前還擬定三年的重工業發展計劃,如果沒有戰爭,在可預期的七八年時間內,在鎢,銻礦的開採和鋼鐵冶煉將取得重大成效。其中,煉鎢廠每年可生產三十萬噸優良的鋼,可供中國一半之需。

1863年江南造船廠創現代工業之始,以此為例,建造第一艘鐵甲軍艦“金甌”號。從1905年至1911年,造船136艘,總排水量21000噸,所造艦船被譽為“船式美觀,工程堅實”。

相比之下,民國工業真的羸弱不堪嗎?其實不然。

首先,江南造船廠在1918年至1919年期間,為美國建造四艘萬噸貨輪,分別為“官府號”、“天朝號”、“東方號”、“震旦號”。

其次,1926年創建的中華造船廠,建成“長江”號炮艇,排水量400噸。

最後,民國也曾擁有國產坦克,這便是仿製法國雷諾的TAK-01。飛機和火炮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研製。


五味社


不能說民國工業比晚清落後,更準確的講,應該是民國時期,重工業的發展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而輕工業實際上是得到了很快的增長的。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從洋務運動開始。洋務派所創辦的企業,基本上都要歸到重工業門類中,因為洋務派最開始創辦的都是軍工業,像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局之類。甲午之後,受到了戰敗的刺激,朝廷對於民間辦企業放寬了限制,掀起了一股實業救國的潮流。

眾所周知,重工業的發展基礎是鋼鐵和採礦。甲午前後,重工業也有所發展,比如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萍鄉煤礦等大型企業開張。這些企業的生產設備都是從德國成套引進的。此時可以批量生產槍炮,不過也僅僅是仿製。但是造船其實一直不行,當時的江南製造局曾經造過船,但是很快就放棄了,只是修船。一是因為成本極高,造一艘船的錢可以買兩艘外國船,二是貪腐嚴重,管理混亂。

但是甲午慘敗還帶來了一個惡果,就是帝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其表現形式就是外國資本大量湧入,很多企業被外資控制。在1912一1927年北洋軍閥政府統治的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政府創辦或經營的企業主要有官商合辦的華新紗廠、官辦的陝西製革廠、官辦的湖南第一紡織廠、官辦的河南鞏縣兵工廠、官辦的湖南兵工廠、官商交替的安徽水動煤礦和饅頭山煤礦、官商合辦的河北齋堂煤礦、官辦的湖北象鼻山官礦(煤銅銀鉛)等。這些企業的高管和工程師往往都是外國人,他們在經營事務上有著很大的權力。

隨著一戰的結束,帝國主義侵略再次加劇,尤其是日本設立在中國東北的滿鐵公司,向中國傾銷鋼鐵,像漢陽鐵廠,根本就競爭不過。剛剛起步的中國鋼鐵製造業,還沒有來得及成長,就被扼殺了。

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重工業根本就無從發展,再加上軍閥割據,戰亂不停,原有的那一點點工業就更加凋零。


迷蝶夢文史社


在原來答案中史論縱橫認為晚清沒有造出軍艦能力,遭到大家實力打臉,經過查資料,晚清的確可以造出軍艦,為了更少的誤讀別人,特別做出修改。感謝大家的批評與雅正,希望大家一同進步。


晚清的軍艦是以採購為主,在採購期間也進行了一些軍艦的建造,但是大部分都是組裝而成,並沒有擁有核心技術,史論縱橫認為,這樣的造軍艦的成本遠遠高於直接購買現成的軍艦。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禁止對中興出口芯片就能說明問題,並不是中興造不出手機,也不是中國產不出芯片,而是產的成本太高,不如直接採購。

清朝洋務運動的焦點就放在軍工行業,民國大都是民族工業,重點都放在民生方面,也就是輕工業為主。

但是這並不能說民國的工業就落後於晚清的工業,民國可以造出火炮,而且東北軍在美國的支持下,已經造出汽車,如果不是發生九一八事變,造出坦克只是時間問題。據說日本三菱就是在東北汽車的基礎上研發了汽車。

所以,史論縱橫民國時期的工業發展不知道甩晚清多少條街。尤其是民族工業,雖然一直處在西方資本的夾縫中,但還是迅速的成長起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這個不是我亂說的,歷史書上就有。


而晚清從洋務運動開始,只能算是中國近代工業的艱難起步。

題幹中說晚清能造出軍艦,我是不信的,都是買的零件進行組裝,而且就清政府官辦的各種招商局,連炮彈直徑大小都造不明白,甲午海戰時候,炮彈比炮筒粗的情況都出現了,你還指著他造軍艦。

而且,要明白一點,造的代價遠遠比買的代價要高的多,因此清政府根本沒有實力與耐心靜下心來造大物件。

相比,民國時期如果不是日本入侵中斷了近代工業發展,其實近代工業發展的還不錯,畢竟國民政府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政府。


底下有評論說我對歷史書外的歷史一無所知,而且說我是高中歷史水平,呵呵,史論縱橫就這麼說吧,高中三年,歷史單科狀元全是在下的。不僅是歷史,老子根本就是文綜狀元好嗎?要不是高考我英語考70,數學考70,我早就上天了好嗎!

我認為學習歷史,肯定要以歷史書為基礎,歷史書雖然對很多事情有遮掩或者帶有一定的目的,但是歷史書上的內容沒有是錯的,而且更多的是以史論為主,培養的是一個人的史觀,如果沒有堅持正確的史觀,很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引導。


史論縱橫


主要原因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種政治勢力並存林立,都急著購買洋人的武器快速武裝自已的牙齒。急功近制,沒有心思,當政者無能,沒有長遠危急意識。

從1911年武昌起義,僅僅兩個月,清政府的統治迅速解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


從此,推翻帝制,清政府跨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宣告終結,開始了中國近代史上軍閥混戰的動盪時期。

從孫中山,首任臨時大總統開始,又有當選的第一任總統袁世凱,臨時總統段祺瑞,黎元洪,馮國障,徐世昌,曹琨,廖仲愷,李宗仁,蔣介石等。

這一時期為北洋軍閥,皖系軍閥,直係軍閥混戰時期。

從1911年,到1925年,在短短的15年時間裡,換了這麼多任總統。可想而知,他們都在爭搶總統位子,急功近利,那有心思去搞那麼長遠的軍工科技。在民國38年時間裡,中國一直都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統一獨立的國家,幾乎都是依附於列強。軍閥混戰。


隨然後來經過北伐草命推翻了舊軍閥,又產生了新軍閥閻錫山,張作霖,馮玉詳,李宗仁等,又發生了倒蔣戰,因為張學良易幟,入關參戰,幫助蔣介石獲勝,中華民國才得統一。

緊接著,又經過八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不是民國工業落後於晚清,是連年發生戰爭,國家屬於半癱瘓狀態,這些因素,才是造成民國未能造出重武器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