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未來之城”和“科學之城”

打造“未来之城”和“科学之城”

未來科學城位於昌平區南部,佔據著“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連接點的重要位置。受訪者供圖

打造“未来之城”和“科学之城”

國家電網先進輸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從首都機場沿機場北線向西行駛10公里,會看到雙橋疊加橫跨溫榆河的景緻,同時,這裡也有著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未來科學城。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同時也是未來科學城奠基9週年。未來科學城位於昌平南部,佔據著“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連接點的重要位置。

目標:打造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

未來科學城最初被命名為未來科技城,於2009年7月啟動建設。北京未來科技城是在中央組織部、國務院國資委的組織協調下,由當時的神華集團等中央企業集中建設的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同期啟動建設的未來科技城在全國還有3家,分別位於杭州、天津和武漢。

2017年3月,《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實施方案》(2017-2020)中提出,以“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平臺,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明確了未來科學城作為“三城一區”之一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平臺定位。此後,未來科技城更名為未來科學城。

同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要“搞活未來科學城,集聚一批高水平企業研發中心,建設重大共性技術研發創新平臺”,明確了未來科學城要“打造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的發展目標。

規劃:建設落實綠色生態指標獲表彰

未來科學城在規劃初期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實踐了“創新、開放、低碳、人本、共生”五大理念,打造一座“未來之城”和“科學之城”。

發源於北京北部軍都山麓的溫榆河水系橫穿整個未來科學城,依託溫榆河的自然資源,在一期10平方公里內的中心位置建成了佔地3.14平方公里的未來科學城濱水公園,成為科研工作者的休閒場所。

2014年,由於在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等多個方面落實了各項綠色生態規劃指標,園區榮獲首批“北京市綠色生態示範區”的稱號。據統計,未來科學城一期範圍內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100%,綠色建築達到了100%,綠色建築三星級和綠色建築二星級認證的建築面積比例不低於40%和30%。未來科學城國電園區在2014年建成的3萬平方米光伏屋頂,結合風能、儲能技術形成供電側微電網系統,實現全天候供電,並可在應急情況下實現不間斷供電,年均發電量390萬千瓦,入選了國家“金太陽示範工程”。

此外,未來科學城在規劃中也考慮了職住平衡問題。現階段,未來科學城一期範圍內的配套住宅、購物中心、學校、醫療中心等均已進入集中建設期。未來三年,未來科學城計劃新建33萬平方米住宅配套、7萬平方米商業配套、10萬平方米公共配套,基本建成80萬平方米城市綜合體。貫穿北京南北、始發於未來科學城的地鐵17號線將於2020年部分通車。

項目:14家央企下屬的近百家科研單位入駐

目前,未來科學城一期範圍內已入駐國家電網公司、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商飛公司、中國電信、中國電子、國家電投等14家央企下屬的近百家科研單位。近期未來科學城整合央企未充分利用的空間,引入了“智創駿馳”“天辰昊樺”等一批央企上下游產業鏈或央企人才創業項目,有效承接了央企資源外溢;支持了以“跨界融合”為標誌性特點的“陳清泉院士科創中心”、清華控股重點打造“產研國際合作和人才交流”項目“太平洋創新走廊”;吸引了“英維克”“新石器”等一批創新型民營企業入駐;同時支持央企建設“雙創”平臺,打造未來科學城眾創空間。目前,未來科學城已初步形成跨領域、跨所有制、跨國界、大中小創新主體集聚的發展格局。

空間用“活”了,裡面的創新資源也要真正用“活”。目前,未來科學城一期共建成博士後工作站6個、院士工作站7個、國家及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40個。這些資源只有內部可以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技資源浪費。對此,未來科學城正在推動央企搭建協同創新平臺。

2017年7月4日,北京市科委聯合昌平區政府探索氫能技術協同創新新模式,共同推動未來科學城氫能技術協同創新平臺的簽約成立,首批簽約了12家科研單位、24個氫能研發團隊、350名直接研發人員。同年8月22日,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有關單位發起成立核能材料產業發展聯盟,成員單位共104家。今年2月11日,國家能源集團聯合17家大型企業、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助力提升國內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的市場成熟度和國際競爭力。首批加入的單位有50多家。

如今,未來科學城在氫能源和燃料電池、核能材料、智能電網、海洋能源等領域已建立了5個協同創新平臺。這些平臺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方向,促進了未來科學城入駐央企與高校、民營研發機構、轉制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的合作創新,能夠提高整體研發效率,加快科研成果產出。

引才:聚集兩院院士等科研人才近萬名

未來科學城如今已入選北京市首批國際人才社區試點,正在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在未來科學城一期範圍內,已聚集科研人才近萬名。其中,兩院院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等高層次人才約100名,佔科研人員總數超過1%,擁有正高級職稱技術專家和技術創新領軍人才約300名,約佔科研人員總數3%。據介紹,這些高水平人才帶領團隊在低碳環保、清潔能源、智能電網、核能核電、綠色冶金、大飛機、新材料等領域,累計獲得國內外專利2564件,制定發佈國際、國內和行業技術標準127項,獲得國家及北京科技獎項48項。

人才之所以能夠出成果,跟央企體制機制改革密切相關。比如,國家電網公司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進行改革創新,首批50餘名科研骨幹按照貢獻水平獲得了崗位分紅。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利用低碳院科研成果“可熔加工交聯聚乙烯”技術的商業化契機,在集團內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通過員工參股、項目團隊科研人員技術入股等形式激發核心團隊的積極性,推動技術放大、市場開發和應用推廣。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通訊員 吳曦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