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佛教是不主張立像的,那現在的佛教塑像都是怎麼來的?

草莓味屠夫


早期的佛教是不主張立像的。在釋迦世尊住世的時候,因為佛去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人間的弟子們思念佛陀,所以,為其塑了像來供養。

在公元一世紀以後,在印度出現了最早的佛的造像。這對以後佛教的通俗宣傳和廣泛傳播起到了極大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是康僧會到建業(赤烏十年,即247年)以後,開始建立茅屋進行傳教。並對佛像進行造像。

印度貴霜王朝時期(約公元一世紀中——三世紀末),是佛教極為盛行的時期,除部派佛教外,大乘佛教也正在迅速發展之中。因受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影響,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羅(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縣)和朱木那河中游的秣免羅形成著名的佛教藝術。在這之前,印度雖佛教藝術,但卻迴避塑造佛陀的形象。貴霜時期,不少印度佛僧到中國傳教,他們往往同時也攜帶佛經和佛像。

在中國東漢三國時期,漢桓帝在宮中祠黃老、浮屠,“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歷代三寶記》卷四說:“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彩”,這是造像立寺首次見於正史記載。


禪思悟語


以前不瞭解佛教,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看法:少林寺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名氣?可以延續千年的香火?不是因為佛法精深也不是因為武藝高強,而是因為識時務。在我接觸佛教以後,我也認為佛教之所以興盛,被中國人接受,主要原因還是:識時務。佛教不是死教條,我就是對的,你必須完全服從我,你的跟我的不一樣,你就是錯的,不是這樣的。

拿我們最熟悉的心經、金剛經來講,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裡面般若的意思咱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智慧。學佛以開智慧為基礎。而不死教條,處事靈活就是智慧的表現。所以,要是認為信佛是為了把人修煉成木頭人、信佛的木訥呆板,那是你自己想不開。

古代有一個皇帝告訴一位比較有名氣的和尚,你念7天菩薩保佑,然後我殺了你,看看你的菩薩能不能來救你。到了第七天,皇帝來了,說:你念完沒有,我可要殺你了。和尚說這7天我壓根就沒念菩薩。皇帝問:你沒念菩薩,那這7天你叨叨咕咕的唸的是啥?和尚說:我這7天唸的都是皇上。皇上問:你念皇上有什麼用?和尚道:因為皇上就是菩薩。瞬間,跟鹿鼎記裡的描述完全一致:龍顏大悅。

這就叫般若、這就叫智慧,這也叫識時務。有的教派堅持認為自己就是真理,你必須服從我,你不服從我,我就消滅你。但在佛教是不存在的,佛教不管你是什麼妖魔鬼怪,都先順著你說,然後再一點點的把你帶上我的道。

現在燒香拜佛的人很多,但大家往往都忽略了佛教實際上是有兩套體系的,也就是:二諦。二諦就是真諦和俗諦。

真諦,也叫第一義諦,講的是佛家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講的是出世間的道理。而站在真諦的角度,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站在真諦的角度,是不可以立佛像的。人為立起來的東西都是假相。

而俗諦講的是世間的道理。俗諦就是佛家對世俗社會的妥協和一種迂迴手段。就像對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古代,連字都不認識,你跟他講宇宙是人心造出來的,那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佛家只堅持真諦,早就滅亡了。俗諦就是識時務。想在世間傳播佛法,那就得先跟大家講燒香拜佛菩薩保佑。我本人也是身體有病,難受的實在沒招了,才接觸的佛法。

俗諦是為了佛法在世間傳播,讓老百姓接受,讓大家有個心靈和情感的寄託,站在這個立場上,佛像就可以立。

但大家一定要正確理解二諦的關係,並不是說真諦就比俗諦高,二諦之間是平等的。諦就是真理的意思,俗諦,是世間的真理。俗諦也是真理,只不過在講技巧,順著眾生的因緣和根器來講,並不是虛假。就像燒香拜佛,是俗諦,但靈不靈?最起碼我親身體會是靈,而且是無可爭議、無可辯駁的靈。能讓我這種固執、疑心重的人信,那必須得靈。

修行人也是需要通達二諦的。

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不要說立佛像,連寫字記筆記都是不允許的。學生們只能靠心去感悟。立了文字就會出分歧,就不是真理。但佛陀去世後,佛法還得傳啊。佛陀當年的弟子是福報高、智慧足,佛在那一講,他們一感悟,就成羅漢了。咱們這些屬於資質不行的,還留在娑婆世界,還得繼續練。怎麼練?那就得先立個佛像,當老師還在。就得看經書,繼續學,繼續尋找真理。

佛教內部也經常有爭議,這個有還是沒有?這個可以不可以?實際上站在二諦的角度,這些爭議很容易解決。站在真諦的角度沒有,站在俗諦的角度就是有。現在有,以後沒有。站在真諦的角度不可以,站在俗諦的角度就可以,就像立佛像。


何老師精武


只有打破偶像,才能找到自我,圓滿成就!但是否偶像就不需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偶像可以起到見賢思齊的作用,莊嚴的偶像可以令人望而生敬,由敬而思齊!如見觀音菩薩就想著為人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見文殊菩薩就思為人處事應以智慧應世,不亂於情感。睹見普賢菩薩就想著應學以致用,不能光說不練。看到地藏菩薩就想著應當廣發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其他諸佛菩薩都有其表法的作用。只是凡夫迷信,只知求佛救度,而不思應睹像而自省自修!把宏偉莊嚴的佛法殿堂變成了自私自私的場所,這是很可惜的!雖然如此,也不應譭棄偶像,因為佛度有緣人,即便是迷信之人,只要緣結上了,終究有機會引其步入正信的佛法之中,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逍遙子三陽開泰


佛在《金剛經》中明確說過,“若以色見我,以音生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陀說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破處人們對“相”的執著,處處說法就是讓人心中明白,所有事物都只是四大因緣,暫時集合,在一起,根本沒有這個東子的真實存在。

但是人類的大腦,在殘酷的自然進化選擇中,對圖像的認識,要遠遠早於對文字的理解,圖像能更加迅速,更加直觀的表達信息,讓人們一眼就能看明白你要表達什麼意思。人們對於效率的追求要高於準確,比如說什麼是圓,對圓的定義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這樣說雖然準確,但顯然沒有直接華一個圓,來的迅速和讓人明白你要表達什麼意思。哪怕是畫的這個圓並不圓,只要意思表達到位了,人們也能容忍這個圓的不精確性。


人們總是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來給自己苦難的生活一個寄託,莊嚴肅穆的佛像成了最好的選擇。佛經上說,佛有三十二相和八十中好,佛像都不是隨便塑的,都是按照佛經上說的樣子,所以佛大多數時候都是莊嚴的,讓人看了心中升起對佛的敬意。

雖然正確的路徑應當是讀佛經,但畢竟佛經是複雜的抽血思維,要達到觀想念佛,就是要在腦中想象佛的三十二種相和八十種好。但抽象思維畢竟是太反人類,所以需要不斷的刻苦修煉,形象思維最符合人的本質,為了更好的弘揚佛法,才有了後來的各種壁畫和雕塑。


眼中有佛,常頌佛號,日日精進,禮佛不輟。渡河之舟,行路之車,彼岸之具,切莫執著。


昭烈名臣


這要從佛教建立說 起。佛教創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陸的迦毗羅王國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 。因為他是釋迦族人,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圓寂之後的最初幾百年間,佛教尚未傳遍亞洲各國,但是當時在印 度已經出現了各種不同的佛教教派,後來整合為三大主要派別,即:小乘佛 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佛教的教義應該是不崇拜偶像的,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 不變的本體。佛像也不例外,不論是雕像、塑像、鑄造像,不過是石土木漆 或金屬的因緣暫時聚會而成,是一種因緣的假合體,當然本體是空的。佛教 主張“破相”,就是要打破人類因不明真理而認為“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 遠不變的觀念。既然佛像是由“因緣所生”,那麼也應在“破相”之列。那 為什麼歷代還有那麼多的佛像產生和流傳呢?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方面“佛像”雖是由金屬木石等材料 (因),由人工(緣)製作而成的,毀之既無,沒有不變的主體。但佛像可以使 人興起見賢思齊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故而佛教並不否定佛像的存 在。另一方面,佛教為了普渡眾生,向俗眾說法,佛家不得不借用塑像、繪 畫等大眾喜歡的藝術形式,進行弘法事業。

漢傳佛像

佛教造像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冠絕千古、標程百代的不朽地位自是毋庸 置疑,脫離了佛教造像的中國藝術史,特別是雕塑史無疑將黯然失色。其中 ,漢傳佛教造像與藏傳佛教造像並稱中國造像藝術的兩大支柱,主要包括石 窟造像、寺院造像和單體供養造像三大門類,上至東漢末年下迄元明清三代 ,長達兩千年的悠久造像史,為後世遺留下恆河沙數般的雕塑、繪畫作品, 涉及以銅、石、瓷、木為主幾乎無所不包的造像材質。其中以金銅佛造像最 具藝術特色和收藏價值。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人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 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人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 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 (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漢朝十六國金銅佛像從佛教造 像角度來說,無論從史籍記載還是考古遺物發現,早期的佛造像多見於石雕 石刻,隨著佛教的興盛,金銅佛像開始出現。金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而精緻 ,便於攜帶,供奉於佛寺和信眾家中佛龕,或納藏於佛塔地宮之中。 《三國志》記載有“笮融大起浮屠祠,內有一尊金銅佛像”,這是中國 正史中首次明確的金銅佛像記載。迄今發現最早紀年銘的佛像是現藏美國舊 金山亞洲美術館的後趙石虎建武四年(338)雕造的一尊鎏金銅坐佛像,它結 跏趺坐,雙手作疊壓禪定式,長長的杏仁眼,方圓臉形以及規整的垂中平行 衣飾,高肉髻,在形式上直承漢末四川陶佛像,形體與衣紋的左右對稱,也 是西來佛像中國化的具體實例,被認為是中國式佛像的早期形態。

北魏金銅佛像

北魏早期,匈奴赫連族攻入當時的佛學中心長安,滅佛殺僧。著名高僧 鳩摩羅什的高徒白腳禪師遷到平城(即山西大同)受到魏武帝的禮遇。北魏滅 北涼後,把涼州具有高超技藝的工匠虜掠到平城,同時也俘獲大批僧人,平 城成了北方的政治文化及佛教中心,金銅佛像從此被大量製造。今存北魏太 平真君二年(441)趙通造金銅佛像,太平真君四年金銅佛立像,就是太武帝 廢佛前的代表製品,形式古樸。出土於河北石家莊的鎏金銅造像,分傘、佛 像、座三部分,是十六國以後保持最完整的一座。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另一 件金銅坐佛像,造型渾圓,而造於太平真君十一年的金銅坐像,古樸之氣息 漸失而趨向寫實,兩手不再拱而置於胸腹間,改為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於 膝上。衣紋下垂作橢圓形線,衣裾下緣下垂到座的上部,這是新的發展。 魏孝文帝統治時期,一度遭受政治打擊和道教衝擊的佛教得到迅速恢復 ,曾遇滅頂之災的佛教徒也吸取了教訓,提出皇帝就是如來的觀點,憑藉皇 權弘揚佛教。興光元年(454)平城五級大寺鑄金銅釋迦立像五軀,以太祖以 下五帝相貌為依據,高各一丈六尺,共用銅12.5噸。公元4的年,獻文帝在 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43尺,用銅50噸,黃金0.3噸,金銅佛像廣泛製造的 風氣盛極一時,而且形制和規模不斷擴大,在太和年間形成了金銅佛像製造 的全盛時期,如現存太和二年(478)銘金銅佛造像,劉從妻造彌勒坐像,河 間樂成人張賣造彌勒坐像,李成造像,王上造像等不下10多件,山東博興縣 出土的更為繁多。這時期的金銅佛像,以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拔而 有丈夫氣為主要形象特點。

南朝金銅佛像

在南方,東晉已開帝王奢競之風,這種時代風尚成為名士奇匠競心展力 的外在驅動力,出現了以戴逵、戴頤父子為代表的著名佛像匠人。戴逵曾積 三年苦思製成丈六無量佛,“巧凝造化”,成為供大量仿製的中國佛教造像 傑作,這種追求民族化的審美旨趣的創作,開創了中國式佛像的製作範式。 所造行像,運用脫胎漆器工藝,發明了既壯崇又輕靈的夾苧佛像,適應了當 時抬佛巡行習俗的需要,被世人稱為一絕。其子戴頤從小隨父參與塑像,相 互切磋技藝,以精思神巧為時人稱許。 劉宋以降,靡費之風大熾,建寺造像所用的銅無以計數,甚至危及國力 ,宋孝武帝劉駿一次就為瓦官寺鑄金銅佛像32軀。梁武帝出家的同泰寺十方 佛為金銀像。而光宅寺造丈八無量壽佛金銅大像,、用銅20噸,陳宣帝所鑄 銅像多達2萬,修治舊像130萬軀。這些足以想見當時金銅佛像鑄造的形制和 規模。在風格上,南朝金銅佛像崇尚寬大博敞的天衣裳裾襯托出飄逸俊秀的 體勢,是南朝時尚的秀骨清像人物儀範在佛教造像上的具體表現。二戴的藝 術技法也被廣泛流傳。整個南朝的造像均顯示出形體輪廓具有整體感並極富 裝飾性的特色,與當時競尚奢靡之風相一致。 無論在南朝還是北朝,金銅造像規模形制都十分宏大,藝術技巧也日臻 完善,從而使金銅造像完全中國化並達到其全盛期。


佛經連載


佛教是一個講道理的宗教,原始佛教的確本不主張立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入滅前,阿難不捨曾問世尊,入滅後應當如何修習,佛說要“以戒為師”,後佛入滅。後佛教在印度又分上座部還有大眾部,也有從印度傳入西藏的,漢朝佛教也傳入中國,自此佛教分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在今天南亞一帶比較接近原始佛教。

相傳漢明帝曾經做了一個夢,能到西邊有一個金色的人,大臣說這是佛陀,隨來兩個僧人來漢地傳法,漢明帝虔誠禮佛在今河南洛陽住建了一座寺廟名曰白馬寺,自此佛教在中國開始傳播。因為中國人崇拜先人,所以佛教自傳入中國就建造佛像,釋迦牟尼佛本是印度人,到了漢地也演化為了漢人容貌,歷代的皇帝也為了統治天下給自己的政權蒙上神秘的色彩也利用宗教比如河南龍門石窟裡的盧舍那佛就是以女皇武則天的容貌雕刻的,包括清朝的皇帝更是封佛教為國教,清朝第二代皇帝順治皇帝更是在五臺山剃度為僧。

佛像一般包括菩薩像,佛像,羅漢像三種,在寺院裡我們也會看到四大天王,夜叉等神像,這都是人們通過對佛經的理解而塑造,比如大殿裡的三世佛,一般三世佛分橫三世佛與豎三世佛分別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燃燈上古佛,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兩邊的一般是十八羅漢,這個起源於佛經上佛讓其永久住世的十六個弟子即《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記載的:一賓度囉跋羅惰闍、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釐墮闍、四蘇頻陀、五諾距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闍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囉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此外,另有十八羅漢之說。,十八羅漢是宋朝時加上的即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

在五臺山大孚靈鷲寺裡有一座大白塔,白塔裡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下有一佛足印據說來自印度由玄奘複製帶回中國,頂禮佛祖膜拜舍利這是佛弟子最高的殊榮,也是原始佛教對於佛陀的追憶,眾生都是有情的,中國人更是如此,佛像的產生無不和頂禮佛陀有關係祈求佛陀加持有關,在時間上,佛陀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在空間上佛的遺蹟幾乎追尋不到,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按照經典裡的記述去追憶佛陀。


春秋史社


早期佛教的確是不主張立像的,這是因為佛教主張“四大皆空”——既然宇宙間一切萬事萬物都不過是因緣際會的過眼雲煙,那麼即使鑄造一個佛像也逃不脫這一宿命:無論佛像是用什麼材料鑄造的,也總無法逃脫腐爛的命運。因此早期佛教主張銘記佛法的精神,而不要求人們禮拜具體的像。然而世間芸芸眾生不可能人人皆能修行到像佛陀一般超脫世俗萬物的境界,由於早期佛教不主張立像,因此在俗世間的傳播就缺乏載體,早期佛教徒在需要刻畫佛本身的形象時往往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徵物進行表現。我們今天看到的佛像是古印度佛教信仰和古希臘雕塑藝術結合的產物。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國後進一步揮師東征進入中亞和印度河流域,來自歐洲的希臘移民在這一時期大量湧入到位於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犍陀羅地區的居民普遍信奉佛教,希臘移民到來後也逐漸接受了佛教信仰,不過這些希臘移民和古印度本土居民的思維存在很大的不同:他們認為應該在人間為佛祖樹立一個具體的像以供世人參拜。他們基於這種理念將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和古印度的佛教信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佛在人世間的具體形象——波浪式頭髮帶有頂髻、橢圓的面部、修長的眉毛、高挺的鼻子、淺薄的嘴唇、身披衣褶流暢的希臘式大褂,這種形象其實是參照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160年左右生活在今天中國西北部的大月氏部族被烏孫與匈奴的聯軍大敗——大月氏王的頭顱被割下做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一路西遷來到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此時這裡是希臘移民建立的大夏王國的地盤。大夏擁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灌溉農業也極其發達,修建了很多希臘化的城鎮。大月氏佔領此地後延續了大夏的農業和工商業政策,逐漸由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過渡為一個以農耕和商貿為生的定居民族。大月氏人佔領大夏後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設置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五部歙侯分別管轄原屬大夏的土地。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丘就卻又南下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喀什米爾地區並奪取了安息(帕提亞)帝國的高附地區(今阿富汗的喀布爾)。丘就卻以八十多歲的高齡與世長辭,給他的兒子閻膏珍留下了一個蒸蒸日上的帝國。閻膏珍繼承了其父丘就卻的開疆拓土大業:征服了印度東北部和旁遮普,在中亞將勢力範圍擴展至花剌子模,吞併錫斯坦。此時的貴霜帝國版圖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鹹海。都城遷至白沙瓦。到了迦膩色伽國王時代貴霜的領土已東到蔥嶺,與漢朝的西域都護府接壤;西接伊朗高原;南抵恆河河谷;北與康居接壤,與漢、羅馬、安息並稱當時的四大帝國。

貴霜帝國繼承了大夏王國發達的綠洲灌溉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沿著絲綢之路一個個商業城市拔地而起。貴霜商人的足跡向東經過孟加拉灣、馬六甲等地一直到達中國境內,向西經過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最遠一直到達羅馬帝國。貴霜為了更好地發展對外貿易進行了貨幣改革,成為了當時全世界唯一的金本位制貨幣體系的國家,貴霜貨幣不僅在其國內流通,甚至一度成為絲綢之路貿易通用的國際貨幣。在廣泛參與國際貿易的同時貴霜帝國也同樣熱衷於弘揚佛法:國王迦膩色迦信奉大乘教派,從此大乘佛教成為向東傳播到中原的主要教派。迦膩色迦時代曾在迦溼彌羅(又譯為罽賓或溼婆,即克什米爾)舉行過佛典的第四次結集:脅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為上首。經這次結集,使經、律、論三藏各成10萬頌,共960萬言。當東印度佛教已不是那麼興旺的時候,西北印度的富樓沙卻成了佛教的中心。貴霜帝國繼承了希臘化的大夏王國的美術藝術,同時貴霜帝國將犍陀羅地區的佛像藝術向更廣闊的地區傳播推廣開來:高附地區的佛教徒開始在興都庫什山的山崖上修建石窟並在石窟中雕刻佛像。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燬的巴米揚大佛也是這一時期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作。

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佛教徒也像奔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戰士和商旅一樣為自己的信念而四處奔走,目前史學界公認的說法是大約在公元前後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不過由於當事正處於西漢、新莽、東漢三朝更替時期,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佛教未能在中原得到什麼發展。直到漢明帝時期曾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漢明帝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飛去。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他有個博學的大臣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於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天竺僧人到達東漢都城洛陽後在此修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至此開始了這個宗教向中國傳播的歷史。此後佛教又通過中國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逐漸成為東亞各國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和田、庫車、米蘭、吐魯番、敦煌、天水、洛陽、大同等地的石窟和佛教遺蹟中均能看到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影響。

佛教在東傳過程中出現了本土化的跡象:南北朝時期華夏佛教信徒紛紛根據中國人的外貌形象鑄像,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佛像很多已和犍陀羅地區的佛像出現明顯的不同。與此同時佛有三身的說法也在中國開始廣為流傳——所謂三身即是應身佛“釋迦牟尼”、法身佛“毗盧折那”、報身佛“盧舍那”:應身佛是佛教徒根據傳說中釋迦牟尼的形象所塑造;法身佛“毗盧折那”既保存了釋迦牟尼的部分特徵,又根據當世人面相的優點進行美化;報身佛“盧舍那”宣揚的是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世間人人皆可成佛。坐落在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女皇武則天根據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以自己的面容所鑄,這也是世間唯一以女子之身作為原型建造的佛像。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唐 提雲般若 譯

釋迦摩尼佛親自說的經,足以證明佛對造佛菩薩等聖像的肯定態度!

高僧大德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修到四果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我們這個世界的普通人言可信度很低,要相信佛經!

釋迦牟尼佛讚歎善心塑造佛聖像的經典,還有《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一品、第六品、第十品、第十一品都有明確說明塑造、塑畫佛菩薩等聖象的好處,只有《地藏菩薩本願經》法會上,一切世界所有的佛全部到會,無比殊勝,釋迦牟尼佛在一切諸佛面前所說,諸佛讚歎,這還不夠嗎?!

請大家不要相信傳言,多看佛經,自己理性分析,善思念之!



據我所學,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至少有兩個法會(後集結成佛經)上有提到善心塑造佛聖像,有很大好處!我卻沒有學到、聽到說不主張塑造佛菩薩聖像的。所以從經典分析,佛在世時就已經表明立場,為了傳承佛的教導,為了大眾方便學佛,而塑造佛聖像(好的目地),佛是讚歎的!

所以,問者“據說佛陀本身是不主張立像的”,“早期佛教不主張立像”說法是不對的。

《大唐西域記》中,也記載了一些故事,惡龍為了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再作惡、為保持理性、為記住佛的教導,龍請佛在其洞裡留下佛影(佛的影像),佛為了教化惡龍,便在龍洞裡留下佛影!(其中道理也是佛像莊嚴、慈悲,能使的“有緣者”回憶起佛的教導,冷靜下來。)



據我所學,根據佛經記載,和周朝史料記載分析,釋迦牟尼佛大概出生在公園前一千年左右(佛教高僧們根據典籍、古籍和史料分析推測)(一些歷史學者根據目前史料推測釋迦牟尼佛可能出生在公園前500年左右)(釋迦牟尼佛出生時間目前都是推測),出生在迦毗羅衛城(遺址在尼泊爾境內),有人說史料記載亞歷山大大帝入侵過古印度最西邊的健馱邏國,大部分印度是沒有受到羅馬入侵的!!!

佛身高一丈六尺(現今有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足印可以考證),佛經裡面有說佛相貌具有特點(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這些塑造佛像應該都會考慮的。

受古希臘、羅馬影響,這種說法,只能是一種猜測,可能是有些人,根據一些佛像,佛像有些和古希臘、羅馬人有些相似,就猜測佛像是不是受古希臘、羅馬影響,還有人猜測佛可能是古希臘人,這一猜測,不能當定論來說!

上圖是古代塑造的佛像。




這是現今國內的佛像圖(版本太多不能都列舉)

現今的佛像是否都是受古希臘影響?我認為這一說法只是一種猜測,並不能確定,這說法並不可靠。

古代印度佛像有可能會受到古希臘影響,這也是猜測,並不能確定!

我認為,造佛聖像的意義,是傳承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也是讓大家不要忘記佛的教導,將佛的教導傳播給大家,讓大家都受益,都能有機會受到佛的教導,真正利益大眾,去惡向善,好好做人,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這才是關鍵!


qzuser228628255


世界最早的佛像源於中亞地區。

早期,只用蓮花,菩提樹等符號代表佛教,第一個佛像出現在2100年前中亞地區。



當時中亞地區由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後裔統治。

佛像中,希臘的神,甚至,亞歷山大本人,

都是佛教徒,肅立在佛祖兩側。亞歷山大帝國,當時,統治,中亞,地中海,中東,廣大地區。
英國國家廣播電視臺BBC曾經報道,"基督是一個佛教徒",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能量加持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到其他師兄已經回答了許多,這裡想給大家發幾組立像佛像,以供大家鑑賞!

更多立像欣賞歡迎大家 藏村APP 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