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佛教是不主张立像的,那现在的佛教塑像都是怎么来的?

草莓味屠夫


早期的佛教是不主张立像的。在释迦世尊住世的时候,因为佛去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思念佛陀,所以,为其塑了像来供养。

在公元一世纪以后,在印度出现了最早的佛的造像。这对以后佛教的通俗宣传和广泛传播起到了极大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是康僧会到建业(赤乌十年,即247年)以后,开始建立茅屋进行传教。并对佛像进行造像。

印度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一世纪中——三世纪末),是佛教极为盛行的时期,除部派佛教外,大乘佛教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因受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影响,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县)和朱木那河中游的秣免罗形成著名的佛教艺术。在这之前,印度虽佛教艺术,但却回避塑造佛陀的形象。贵霜时期,不少印度佛僧到中国传教,他们往往同时也携带佛经和佛像。

在中国东汉三国时期,汉桓帝在宫中祠黄老、浮屠,“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历代三宝记》卷四说:“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这是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


禅思悟语


以前不了解佛教,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看法:少林寺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名气?可以延续千年的香火?不是因为佛法精深也不是因为武艺高强,而是因为识时务。在我接触佛教以后,我也认为佛教之所以兴盛,被中国人接受,主要原因还是:识时务。佛教不是死教条,我就是对的,你必须完全服从我,你的跟我的不一样,你就是错的,不是这样的。

拿我们最熟悉的心经、金刚经来讲,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里面般若的意思咱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智慧。学佛以开智慧为基础。而不死教条,处事灵活就是智慧的表现。所以,要是认为信佛是为了把人修炼成木头人、信佛的木讷呆板,那是你自己想不开。

古代有一个皇帝告诉一位比较有名气的和尚,你念7天菩萨保佑,然后我杀了你,看看你的菩萨能不能来救你。到了第七天,皇帝来了,说:你念完没有,我可要杀你了。和尚说这7天我压根就没念菩萨。皇帝问:你没念菩萨,那这7天你叨叨咕咕的念的是啥?和尚说:我这7天念的都是皇上。皇上问:你念皇上有什么用?和尚道:因为皇上就是菩萨。瞬间,跟鹿鼎记里的描述完全一致:龙颜大悦。

这就叫般若、这就叫智慧,这也叫识时务。有的教派坚持认为自己就是真理,你必须服从我,你不服从我,我就消灭你。但在佛教是不存在的,佛教不管你是什么妖魔鬼怪,都先顺着你说,然后再一点点的把你带上我的道。

现在烧香拜佛的人很多,但大家往往都忽略了佛教实际上是有两套体系的,也就是:二谛。二谛就是真谛和俗谛。

真谛,也叫第一义谛,讲的是佛家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讲的是出世间的道理。而站在真谛的角度,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站在真谛的角度,是不可以立佛像的。人为立起来的东西都是假相。

而俗谛讲的是世间的道理。俗谛就是佛家对世俗社会的妥协和一种迂回手段。就像对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古代,连字都不认识,你跟他讲宇宙是人心造出来的,那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佛家只坚持真谛,早就灭亡了。俗谛就是识时务。想在世间传播佛法,那就得先跟大家讲烧香拜佛菩萨保佑。我本人也是身体有病,难受的实在没招了,才接触的佛法。

俗谛是为了佛法在世间传播,让老百姓接受,让大家有个心灵和情感的寄托,站在这个立场上,佛像就可以立。

但大家一定要正确理解二谛的关系,并不是说真谛就比俗谛高,二谛之间是平等的。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俗谛,是世间的真理。俗谛也是真理,只不过在讲技巧,顺着众生的因缘和根器来讲,并不是虚假。就像烧香拜佛,是俗谛,但灵不灵?最起码我亲身体会是灵,而且是无可争议、无可辩驳的灵。能让我这种固执、疑心重的人信,那必须得灵。

修行人也是需要通达二谛的。

释迦摩尼佛在世的时候不要说立佛像,连写字记笔记都是不允许的。学生们只能靠心去感悟。立了文字就会出分歧,就不是真理。但佛陀去世后,佛法还得传啊。佛陀当年的弟子是福报高、智慧足,佛在那一讲,他们一感悟,就成罗汉了。咱们这些属于资质不行的,还留在娑婆世界,还得继续练。怎么练?那就得先立个佛像,当老师还在。就得看经书,继续学,继续寻找真理。

佛教内部也经常有争议,这个有还是没有?这个可以不可以?实际上站在二谛的角度,这些争议很容易解决。站在真谛的角度没有,站在俗谛的角度就是有。现在有,以后没有。站在真谛的角度不可以,站在俗谛的角度就可以,就像立佛像。


何老师精武


只有打破偶像,才能找到自我,圆满成就!但是否偶像就不需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偶像可以起到见贤思齐的作用,庄严的偶像可以令人望而生敬,由敬而思齐!如见观音菩萨就想着为人应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见文殊菩萨就思为人处事应以智慧应世,不乱于情感。睹见普贤菩萨就想着应学以致用,不能光说不练。看到地藏菩萨就想着应当广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他诸佛菩萨都有其表法的作用。只是凡夫迷信,只知求佛救度,而不思应睹像而自省自修!把宏伟庄严的佛法殿堂变成了自私自私的场所,这是很可惜的!虽然如此,也不应毁弃偶像,因为佛度有缘人,即便是迷信之人,只要缘结上了,终究有机会引其步入正信的佛法之中,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逍遥子三阳开泰


佛在《金刚经》中明确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生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陀说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破处人们对“相”的执着,处处说法就是让人心中明白,所有事物都只是四大因缘,暂时集合,在一起,根本没有这个东子的真实存在。

但是人类的大脑,在残酷的自然进化选择中,对图像的认识,要远远早于对文字的理解,图像能更加迅速,更加直观的表达信息,让人们一眼就能看明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人们对于效率的追求要高于准确,比如说什么是圆,对圆的定义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样说虽然准确,但显然没有直接华一个圆,来的迅速和让人明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哪怕是画的这个圆并不圆,只要意思表达到位了,人们也能容忍这个圆的不精确性。


人们总是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给自己苦难的生活一个寄托,庄严肃穆的佛像成了最好的选择。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和八十中好,佛像都不是随便塑的,都是按照佛经上说的样子,所以佛大多数时候都是庄严的,让人看了心中升起对佛的敬意。

虽然正确的路径应当是读佛经,但毕竟佛经是复杂的抽血思维,要达到观想念佛,就是要在脑中想象佛的三十二种相和八十种好。但抽象思维毕竟是太反人类,所以需要不断的刻苦修炼,形象思维最符合人的本质,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才有了后来的各种壁画和雕塑。


眼中有佛,常颂佛号,日日精进,礼佛不辍。渡河之舟,行路之车,彼岸之具,切莫执着。


昭烈名臣


这要从佛教建立说 起。佛教创立者是2000多年前印度大陆的迦毗罗王国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 。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圆寂之后的最初几百年间,佛教尚未传遍亚洲各国,但是当时在印 度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佛教教派,后来整合为三大主要派别,即:小乘佛 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佛教的教义应该是不崇拜偶像的,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 不变的本体。佛像也不例外,不论是雕像、塑像、铸造像,不过是石土木漆 或金属的因缘暂时聚会而成,是一种因缘的假合体,当然本体是空的。佛教 主张“破相”,就是要打破人类因不明真理而认为“因缘所生的事物”是永 远不变的观念。既然佛像是由“因缘所生”,那么也应在“破相”之列。那 为什么历代还有那么多的佛像产生和流传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方面“佛像”虽是由金属木石等材料 (因),由人工(缘)制作而成的,毁之既无,没有不变的主体。但佛像可以使 人兴起见贤思齐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故而佛教并不否定佛像的存 在。另一方面,佛教为了普渡众生,向俗众说法,佛家不得不借用塑像、绘 画等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弘法事业。

汉传佛像

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冠绝千古、标程百代的不朽地位自是毋庸 置疑,脱离了佛教造像的中国艺术史,特别是雕塑史无疑将黯然失色。其中 ,汉传佛教造像与藏传佛教造像并称中国造像艺术的两大支柱,主要包括石 窟造像、寺院造像和单体供养造像三大门类,上至东汉末年下迄元明清三代 ,长达两千年的悠久造像史,为后世遗留下恒河沙数般的雕塑、绘画作品, 涉及以铜、石、瓷、木为主几乎无所不包的造像材质。其中以金铜佛造像最 具艺术特色和收藏价值。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人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 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人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 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 (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汉朝十六国金铜佛像从佛教造 像角度来说,无论从史籍记载还是考古遗物发现,早期的佛造像多见于石雕 石刻,随着佛教的兴盛,金铜佛像开始出现。金铜佛像大多形体较小而精致 ,便于携带,供奉于佛寺和信众家中佛龛,或纳藏于佛塔地宫之中。 《三国志》记载有“笮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这是中国 正史中首次明确的金铜佛像记载。迄今发现最早纪年铭的佛像是现藏美国旧 金山亚洲美术馆的后赵石虎建武四年(338)雕造的一尊鎏金铜坐佛像,它结 跏趺坐,双手作叠压禅定式,长长的杏仁眼,方圆脸形以及规整的垂中平行 衣饰,高肉髻,在形式上直承汉末四川陶佛像,形体与衣纹的左右对称,也 是西来佛像中国化的具体实例,被认为是中国式佛像的早期形态。

北魏金铜佛像

北魏早期,匈奴赫连族攻入当时的佛学中心长安,灭佛杀僧。著名高僧 鸠摩罗什的高徒白脚禅师迁到平城(即山西大同)受到魏武帝的礼遇。北魏灭 北凉后,把凉州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虏掠到平城,同时也俘获大批僧人,平 城成了北方的政治文化及佛教中心,金铜佛像从此被大量制造。今存北魏太 平真君二年(441)赵通造金铜佛像,太平真君四年金铜佛立像,就是太武帝 废佛前的代表制品,形式古朴。出土于河北石家庄的鎏金铜造像,分伞、佛 像、座三部分,是十六国以后保持最完整的一座。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 件金铜坐佛像,造型浑圆,而造于太平真君十一年的金铜坐像,古朴之气息 渐失而趋向写实,两手不再拱而置于胸腹间,改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置于 膝上。衣纹下垂作椭圆形线,衣裾下缘下垂到座的上部,这是新的发展。 魏孝文帝统治时期,一度遭受政治打击和道教冲击的佛教得到迅速恢复 ,曾遇灭顶之灾的佛教徒也吸取了教训,提出皇帝就是如来的观点,凭藉皇 权弘扬佛教。兴光元年(454)平城五级大寺铸金铜释迦立像五躯,以太祖以 下五帝相貌为依据,高各一丈六尺,共用铜12.5吨。公元4的年,献文帝在 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43尺,用铜50吨,黄金0.3吨,金铜佛像广泛制造的 风气盛极一时,而且形制和规模不断扩大,在太和年间形成了金铜佛像制造 的全盛时期,如现存太和二年(478)铭金铜佛造像,刘从妻造弥勒坐像,河 间乐成人张卖造弥勒坐像,李成造像,王上造像等不下10多件,山东博兴县 出土的更为繁多。这时期的金铜佛像,以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拔而 有丈夫气为主要形象特点。

南朝金铜佛像

在南方,东晋已开帝王奢竞之风,这种时代风尚成为名士奇匠竞心展力 的外在驱动力,出现了以戴逵、戴颐父子为代表的著名佛像匠人。戴逵曾积 三年苦思制成丈六无量佛,“巧凝造化”,成为供大量仿制的中国佛教造像 杰作,这种追求民族化的审美旨趣的创作,开创了中国式佛像的制作范式。 所造行像,运用脱胎漆器工艺,发明了既壮崇又轻灵的夹苎佛像,适应了当 时抬佛巡行习俗的需要,被世人称为一绝。其子戴颐从小随父参与塑像,相 互切磋技艺,以精思神巧为时人称许。 刘宋以降,靡费之风大炽,建寺造像所用的铜无以计数,甚至危及国力 ,宋孝武帝刘骏一次就为瓦官寺铸金铜佛像32躯。梁武帝出家的同泰寺十方 佛为金银像。而光宅寺造丈八无量寿佛金铜大像,、用铜20吨,陈宣帝所铸 铜像多达2万,修治旧像130万躯。这些足以想见当时金铜佛像铸造的形制和 规模。在风格上,南朝金铜佛像崇尚宽大博敞的天衣裳裾衬托出飘逸俊秀的 体势,是南朝时尚的秀骨清像人物仪范在佛教造像上的具体表现。二戴的艺 术技法也被广泛流传。整个南朝的造像均显示出形体轮廓具有整体感并极富 装饰性的特色,与当时竞尚奢靡之风相一致。 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金铜造像规模形制都十分宏大,艺术技巧也日臻 完善,从而使金铜造像完全中国化并达到其全盛期。


佛经连载


佛教是一个讲道理的宗教,原始佛教的确本不主张立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入灭前,阿难不舍曾问世尊,入灭后应当如何修习,佛说要“以戒为师”,后佛入灭。后佛教在印度又分上座部还有大众部,也有从印度传入西藏的,汉朝佛教也传入中国,自此佛教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在今天南亚一带比较接近原始佛教。

相传汉明帝曾经做了一个梦,能到西边有一个金色的人,大臣说这是佛陀,随来两个僧人来汉地传法,汉明帝虔诚礼佛在今河南洛阳住建了一座寺庙名曰白马寺,自此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因为中国人崇拜先人,所以佛教自传入中国就建造佛像,释迦牟尼佛本是印度人,到了汉地也演化为了汉人容貌,历代的皇帝也为了统治天下给自己的政权蒙上神秘的色彩也利用宗教比如河南龙门石窟里的卢舍那佛就是以女皇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包括清朝的皇帝更是封佛教为国教,清朝第二代皇帝顺治皇帝更是在五台山剃度为僧。

佛像一般包括菩萨像,佛像,罗汉像三种,在寺院里我们也会看到四大天王,夜叉等神像,这都是人们通过对佛经的理解而塑造,比如大殿里的三世佛,一般三世佛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分别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燃灯上古佛,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两边的一般是十八罗汉,这个起源于佛经上佛让其永久住世的十六个弟子即《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载的:一宾度啰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阇、四苏频陀、五诺距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此外,另有十八罗汉之说。,十八罗汉是宋朝时加上的即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

在五台山大孚灵鹫寺里有一座大白塔,白塔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下有一佛足印据说来自印度由玄奘复制带回中国,顶礼佛祖膜拜舍利这是佛弟子最高的殊荣,也是原始佛教对于佛陀的追忆,众生都是有情的,中国人更是如此,佛像的产生无不和顶礼佛陀有关系祈求佛陀加持有关,在时间上,佛陀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在空间上佛的遗迹几乎追寻不到,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按照经典里的记述去追忆佛陀。


春秋史社


早期佛教的确是不主张立像的,这是因为佛教主张“四大皆空”——既然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都不过是因缘际会的过眼云烟,那么即使铸造一个佛像也逃不脱这一宿命:无论佛像是用什么材料铸造的,也总无法逃脱腐烂的命运。因此早期佛教主张铭记佛法的精神,而不要求人们礼拜具体的像。然而世间芸芸众生不可能人人皆能修行到像佛陀一般超脱世俗万物的境界,由于早期佛教不主张立像,因此在俗世间的传播就缺乏载体,早期佛教徒在需要刻画佛本身的形象时往往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物进行表现。我们今天看到的佛像是古印度佛教信仰和古希腊雕塑艺术结合的产物。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国后进一步挥师东征进入中亚和印度河流域,来自欧洲的希腊移民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到位于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犍陀罗地区的居民普遍信奉佛教,希腊移民到来后也逐渐接受了佛教信仰,不过这些希腊移民和古印度本土居民的思维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认为应该在人间为佛祖树立一个具体的像以供世人参拜。他们基于这种理念将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古印度的佛教信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佛在人世间的具体形象——波浪式头发带有顶髻、椭圆的面部、修长的眉毛、高挺的鼻子、浅薄的嘴唇、身披衣褶流畅的希腊式大褂,这种形象其实是参照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160年左右生活在今天中国西北部的大月氏部族被乌孙与匈奴的联军大败——大月氏王的头颅被割下做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一路西迁来到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此时这里是希腊移民建立的大夏王国的地盘。大夏拥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灌溉农业也极其发达,修建了很多希腊化的城镇。大月氏占领此地后延续了大夏的农业和工商业政策,逐渐由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过渡为一个以农耕和商贸为生的定居民族。大月氏人占领大夏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设置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五部歙侯分别管辖原属大夏的土地。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并夺取了安息(帕提亚)帝国的高附地区(今阿富汗的喀布尔)。丘就却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与世长辞,给他的儿子阎膏珍留下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帝国。阎膏珍继承了其父丘就却的开疆拓土大业:征服了印度东北部和旁遮普,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吞并锡斯坦。此时的贵霜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都城迁至白沙瓦。到了迦腻色伽国王时代贵霜的领土已东到葱岭,与汉朝的西域都护府接壤;西接伊朗高原;南抵恒河河谷;北与康居接壤,与汉、罗马、安息并称当时的四大帝国。

贵霜帝国继承了大夏王国发达的绿洲灌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沿着丝绸之路一个个商业城市拔地而起。贵霜商人的足迹向东经过孟加拉湾、马六甲等地一直到达中国境内,向西经过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最远一直到达罗马帝国。贵霜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进行了货币改革,成为了当时全世界唯一的金本位制货币体系的国家,贵霜货币不仅在其国内流通,甚至一度成为丝绸之路贸易通用的国际货币。在广泛参与国际贸易的同时贵霜帝国也同样热衷于弘扬佛法:国王迦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大乘佛教成为向东传播到中原的主要教派。迦腻色迦时代曾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或湿婆,即克什米尔)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贵霜帝国继承了希腊化的大夏王国的美术艺术,同时贵霜帝国将犍陀罗地区的佛像艺术向更广阔的地区传播推广开来:高附地区的佛教徒开始在兴都库什山的山崖上修建石窟并在石窟中雕刻佛像。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的巴米扬大佛也是这一时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作。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佛教徒也像奔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战士和商旅一样为自己的信念而四处奔走,目前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不过由于当事正处于西汉、新莽、东汉三朝更替时期,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佛教未能在中原得到什么发展。直到汉明帝时期曾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汉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后来他有个博学的大臣说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天竺僧人到达东汉都城洛阳后在此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至此开始了这个宗教向中国传播的历史。此后佛教又通过中国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逐渐成为东亚各国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和田、库车、米兰、吐鲁番、敦煌、天水、洛阳、大同等地的石窟和佛教遗迹中均能看到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教在东传过程中出现了本土化的迹象:南北朝时期华夏佛教信徒纷纷根据中国人的外貌形象铸像,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佛像很多已和犍陀罗地区的佛像出现明显的不同。与此同时佛有三身的说法也在中国开始广为流传——所谓三身即是应身佛“释迦牟尼”、法身佛“毗卢折那”、报身佛“卢舍那”:应身佛是佛教徒根据传说中释迦牟尼的形象所塑造;法身佛“毗卢折那”既保存了释迦牟尼的部分特征,又根据当世人面相的优点进行美化;报身佛“卢舍那”宣扬的是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世间人人皆可成佛。坐落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女皇武则天根据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以自己的面容所铸,这也是世间唯一以女子之身作为原型建造的佛像。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唐 提云般若 译

释迦摩尼佛亲自说的经,足以证明佛对造佛菩萨等圣像的肯定态度!

高僧大德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修到四果阿罗汉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通人言可信度很低,要相信佛经!

释迦牟尼佛赞叹善心塑造佛圣像的经典,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一品、第六品、第十品、第十一品都有明确说明塑造、塑画佛菩萨等圣象的好处,只有《地藏菩萨本愿经》法会上,一切世界所有的佛全部到会,无比殊胜,释迦牟尼佛在一切诸佛面前所说,诸佛赞叹,这还不够吗?!

请大家不要相信传言,多看佛经,自己理性分析,善思念之!



据我所学,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至少有两个法会(后集结成佛经)上有提到善心塑造佛圣像,有很大好处!我却没有学到、听到说不主张塑造佛菩萨圣像的。所以从经典分析,佛在世时就已经表明立场,为了传承佛的教导,为了大众方便学佛,而塑造佛圣像(好的目地),佛是赞叹的!

所以,问者“据说佛陀本身是不主张立像的”,“早期佛教不主张立像”说法是不对的。

《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了一些故事,恶龙为了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不再作恶、为保持理性、为记住佛的教导,龙请佛在其洞里留下佛影(佛的影像),佛为了教化恶龙,便在龙洞里留下佛影!(其中道理也是佛像庄严、慈悲,能使的“有缘者”回忆起佛的教导,冷静下来。)



据我所学,根据佛经记载,和周朝史料记载分析,释迦牟尼佛大概出生在公园前一千年左右(佛教高僧们根据典籍、古籍和史料分析推测)(一些历史学者根据目前史料推测释迦牟尼佛可能出生在公园前500年左右)(释迦牟尼佛出生时间目前都是推测),出生在迦毗罗卫城(遗址在尼泊尔境内),有人说史料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入侵过古印度最西边的健驮逻国,大部分印度是没有受到罗马入侵的!!!

佛身高一丈六尺(现今有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足印可以考证),佛经里面有说佛相貌具有特点(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这些塑造佛像应该都会考虑的。

受古希腊、罗马影响,这种说法,只能是一种猜测,可能是有些人,根据一些佛像,佛像有些和古希腊、罗马人有些相似,就猜测佛像是不是受古希腊、罗马影响,还有人猜测佛可能是古希腊人,这一猜测,不能当定论来说!

上图是古代塑造的佛像。




这是现今国内的佛像图(版本太多不能都列举)

现今的佛像是否都是受古希腊影响?我认为这一说法只是一种猜测,并不能确定,这说法并不可靠。

古代印度佛像有可能会受到古希腊影响,这也是猜测,并不能确定!

我认为,造佛圣像的意义,是传承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也是让大家不要忘记佛的教导,将佛的教导传播给大家,让大家都受益,都能有机会受到佛的教导,真正利益大众,去恶向善,好好做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才是关键!


qzuser228628255


世界最早的佛像源于中亚地区。

早期,只用莲花,菩提树等符号代表佛教,第一个佛像出现在2100年前中亚地区。



当时中亚地区由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后裔统治。

佛像中,希腊的神,甚至,亚历山大本人,

都是佛教徒,肃立在佛祖两侧。亚历山大帝国,当时,统治,中亚,地中海,中东,广大地区。
英国国家广播电视台BBC曾经报道,"基督是一个佛教徒",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能量加持


关于这个问题我看到其他师兄已经回答了许多,这里想给大家发几组立像佛像,以供大家鉴赏!

更多立像欣赏欢迎大家 藏村APP 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