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糖尿病是“夫妻病”?有什么依据吗?

医学僧说


糖尿病,自古有之,《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属于“消渴”症的范畴。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和2型糖尿病(T2DM,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作为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合病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从环境因素而言,说糖尿病是“夫妻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化学毒物和饮食因素。而夫妻二人自从组成了美满的家庭,就是朝夕相处在一个屋檐下,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两人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吃瓜果菜蔬。一个早起跑步,一定拉上另一个。一个睡懒觉,另一个也会欣然陪同。

两人还会一起吃大鱼大肉,一起饭后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起打游戏,一起啪啪啪……

导致糖尿病的环境因素还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够、子宫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

在遗传因素和上述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

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夫妻的确体型也相似,要瘦,两个人都是瘦子;要胖,那就两个一起胖,或者一个更比一个胖,两个都是大腹便便,为腹型肥胖,这样的胖夫妻,本就备受2型糖尿病“青睐”。


付虹医生


糖尿病虽然不传染,却要防止夫妻共同患病。所谓“夫妻病”,就是夫妻双方有一方患病,另一方也未能幸免。

糖尿病是“夫妻病”的原因在于:糖尿病的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长期静坐少动、饮食不合理等。夫妻双方在一起生活久了,生活习惯也会相互影响。例如在饭桌上大家是共同进食,有一方喜欢吃大鱼大肉,饮食过于油腻,爱吃油炸食品,爱吃甜食等,另一方不知不觉也会跟着吃起来,导致热量摄入增加,引起肥胖等。还有的夫妻由于工作忙,下了班常常不开火做饭,点外卖或去餐馆吃饭,吃一些方面食品等,也会使热量摄入增加。

夫妻双方有一方不爱运动,常常坐着玩手机、看电视、看电脑等,另一方受其影响,也会慢慢变得不爱运动,由于体力活动的缺乏,导致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

夫妻双方有一方患上糖尿病,往往由于病情变化、经济压力等原因导致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也会影响配偶,使配偶精神压力增大,长期下去,可诱发糖尿病。

因此,夫妻双方有一方患有糖尿病,另一方也要提高警惕,双方共同学习糖尿病健康知识,改变生活习惯,积极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之友


这个真的是有一定依据的,来自瑞典的一项科学研究给给我们做出了解答

瑞典的科学家对 15 万名 2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 2 万名子女做过研究,结果发现: 如果家庭中有某个人都有糖尿病,那么他们家里其他人的糖尿病的风险是家里没有糖尿病患者家庭的2到30倍。



当然有些小伙伴可能会说,这可能是遗传的因素呀,确实是这样。

患糖尿病(当然其他慢病也一样)因素其中有一项就是遗传风险。

如果A童鞋有兄弟姐妹,而他们得了糖尿病;B同学也有兄弟姐妹,但是他的兄弟姐妹中没有患糖尿病。

那么A童鞋患糖尿病的风险是B童鞋的30倍还要多。如果像筱赧这种独生子女就很难来分辨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研究的另外一个结果: 糖尿病会不会传染呢?

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之间,若有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另一方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1.3 倍。 糖尿病确实可以“传染”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有科学家推断:共享的生活环境为患 2 型糖尿病的发生贡献大约 30% 的力量。



同样生活环境城市污染,工作家庭的压力,还有饮食的习惯,比如只吃精白米饭不爱吃粗粮,蔬菜吃的少肉类吃太多,食物过于油腻,运动量少,想必是每个家庭共有的特点,那么如果夫妻一方患了糖尿病,这种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长久以往下去,另外一方患糖尿病的风险当然也会增加。


营养百事通


糖尿病确实是“夫妻病”,在书上没有这个病名,主要是根据很多家庭里出现了夫妻二人同时或者先后患上糖尿病而赋予此名

由于夫妻间长期亲密接触,饮食、生活习惯基本一致,而糖尿病本身就是个“富贵病”,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出行以车代步、繁重的体力劳动由机器取代、体重增加这些都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的不良因素,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因素,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发生的,夫妻二人吃“一锅饭”、一起“葛优瘫”、一起“乘车出行”,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一起“夫妻病”了

其实“夫妻病”不仅仅只是糖尿病一种,皮肤疾病、睡眠障碍、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超重肥胖、甚至癌症等很多疾病都是比较容易夫妻同患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夫妻病”呢?

夫妻二人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共同积极的面对“夫妻病”,找回自己的健康

平衡膳食、食物多样

每天的膳食应该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建议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

适量运动,健康体重

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天天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

要积极参加日常活动和运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运动,累积150分钟以上

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起居有时、行为有度

规律充足的睡眠、不做“低头党手机族”、戒烟控糖限酒、科学喝水、绿色出行、回家吃饭… …,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都会为我们的健康加分

与人为善 心理平衡

凡事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态摆正了,行事自然不会偏差、心情也自然会明朗起来

希望我们都要远离疾病的困扰,更要远离“夫妻病”

营养海贼船调酒师~任洪叶(妇产科主治医师、营养师、王兴国营养特训班四期学员、心理咨询师,热爱生活的宝妈一枚)


营养海贼团


夫妻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近似的饮食习惯、作息时间、运动习惯等等,当这些习惯足以诱发糖尿病时,往往就会出现俩人都患病的情况。所以说糖尿病是“夫妻病”是由一定道理的。因为糖尿病的一部分发病原因是跟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的。

一、作息规律

多项研究数据表明,睡眠不佳与糖尿病患病有一定关系。夫妻的作息规律会比较接近,如果俩人都是比较喜欢熬夜,或者是夜里有人失眠,一般都会影响另外一人,所以俩人患糖尿病的风险都在上升。

二、饮食习惯

平时饮食喜欢以精粮为主,喜欢大鱼大肉,喜欢喝饮料等习惯,都有可能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而夫妻俩经常在一起吃饭,饮食相似度极高,如果俩人都是在这种饮食模式下生活,往往会一起患糖尿病。

三、运动习惯

夫妻双方运动习惯会逐渐趋于接近,要么都喜欢运动,要么都喜欢长期静坐。如果俩人都喜欢长期静坐,则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四、心态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心态的好坏与患病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如果夫妻二人关系比较和睦,经常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一般都比较健康显年轻。如果夫妻二人经常吵架,因为一些琐事争执,双方的负面情绪都会比较高,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并非必然事件。是否会发生还与二人的习惯接近程度、自身的素质、遗传基因等有密切关系。并非是夫妻中一人出现糖尿病,另一人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只不过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点击右上角“关注”后,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平安好医生官方号


  有时候经常听老人们提起:夫妻夫妻,越来越有夫妻相!结婚组建家庭后,由于两个人的生活方式、起居、饮食习惯等越来越接近,所以长的也越来越像。有人说糖尿病就是一种“夫妻病”,还是很有道理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90%以上的糖尿病属于2型糖尿病,和后天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体内胰岛素功能受损,出现胰岛素分泌减低有关,或者患者对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降糖作用难以正常发挥有关系。实践证明,诱发2型糖尿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肥胖,而肥胖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是一个家庭中,夫妻俩平日都不注重饮食健康,又都没有运动习惯,就很容易造成全家的肥胖,久而久之可能会引起夫妻共同患糖尿病的现象。

  夫妻在一起,天长日久吃饭口味也会慢慢一致,如果俩人都喜欢高脂肪、高糖饮食,就会患上这所谓的“夫妻病”。事实上不止糖尿病,其他的慢性富贵病,例如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等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不科学等因素有关系,这些因为“吃饭”得的病,夫妻同病的比例一直不低。

  所以,如果夫妻两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有丰富的健康知识,能够根据夫妻两人的身体状态,制定适合两个人的饮食结构,科学的生活习惯,彼此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话,就能共同抵制这些“夫妻病”。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要是有血缘关系还好解释,要是糖尿病是传染性病菌导致的也好说,夫妻双方没血缘关系,怎么还容易得相同的病呢?这只能说生活饮食习惯确实对于糖尿病影响很大,这就是所谓夫妻病说法的依据。

1型糖尿病咱们暂且不论,2型糖尿病可是从血糖正常逐渐转变为不正常的,引发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主要还是脂代谢异常,导致了胰岛素的抵抗,从而胰岛素浓度很高,但血糖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这个过程中超需求能量的摄入,高脂肪饮食习惯,这些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对代谢异常的贡献很大。而同一个家庭中,同样的健康理念,吃同样的饭,同样的行为习惯,往往都会造就同样的肥胖。

比如我们在街上看到一个比较过分的小胖墩儿,基本就会看到身后跟着一个胖妈妈,甚至于一家三口都是相同的体型。这样子,他们自然就会面临同样的糖尿病风险。

那么,糖尿病有人称之为夫妻病也就不难理解了。

姜丹,注册营养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辰曦妈妈话健康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2013年中国卫生部门给出的数字是1.14亿,五年前的数字是9200万。四年间,中国多了2200万糖尿病病人,平均每年增长550万例,每天增长1.5万例,位居世界第一。每小时增长600例,每分钟增长10例,这就是中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般认为中国糖尿病治疗费每年2000亿元,其实远远不够。这只是单单糖尿病的治疗费用,还不包括大量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费用,比如三分之一的尿毒症患者都是糖尿病转过来的。

关于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是个迷。医学界搞不清,只知道是胰岛素不行了。中医叫消渴病,但是中医也讲不清原理。有的还说是中国人基因异变了,其实看看营养学一张表格马上能明白。

白米饭的血糖指数是83.2,几乎等于是绵白糖的血糖指数。白米饭血糖指数相当高,进入血液立刻转为血糖,而人体血糖是不允许偏高半点的,这样迫使胰岛素必须在几分钟类大量分泌以完成平衡血糖工作。所以,糖尿病人在犯病初期,不但不缺乏胰岛素,而且是分泌量惊人,远远超过普通人。由于长期精米细面 ,胰岛素长期处于高运转状态,时间久了疲惫不堪,也就是透支,逐渐越来越难分泌出胰岛素,当胰岛彻底瘫痪时胰岛素针就上阵了。

而且,现在糖尿病不仅城市人口高发,农村人口也高发。农村人得糖尿病原因很简单,主食出问题了,以前农村人吃的面粉都是黄色的,但是现在农村都跟着城里人吃白色面粉了,农村人又是体力活比城里人吃的更多。

那么,糖尿病怎么成了夫妻病?其实是一家一样的饮食,尤其是糖脂化饮食,一样的饮食当然是一样的疾病,这叫2型糖尿病。

古代人生病是因为艰苦的劳动,缺乏物质保障;现在人生病是因为错误的饮食,主要是糖脂化饮食,结果高血压一亿、糖尿病一亿、肥胖一亿。无论是医学界,还是营养界都搞不懂饮食哪里出了问题--结果就是中国老百姓高血压、糖尿病继续猛增。


丰收营养师


糖尿病是一种目前无法治愈的慢性病,注意是无法治愈的。

糖尿病分两种,简单说明如下:

  1. 一种是先天的,一般发生年龄在30岁以下,常见症状就是段时间莫名消瘦,尿频且有饥饿感,导致多餐。这种一般是遗传,基因自带一些治病因素。

  2. 另一种是生活不规律导致,也就是富贵病。说白了就是摄入能量太多,饮食不规律,不注意运动,一般第二种糖尿病常见50岁后,生活越好,身体越胖,发病率越高。

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病,但是能引发多种严重的连带性疾病,不可忽视,且一旦确诊糖尿病,终身离不开药物和胰岛素,影响生活质量。

1、对肾脏的危害。不重视会尿糖,引发肾衰竭。

2、对心脑血管的危害。糖尿病一般会引发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导致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就更不用提了。脑中风,脑出血是常有的事。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特别是腿足部,往往因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

4、对神经的危害,容易致死致残。

5、对眼睛的危害。糖尿病型白内障及视网膜出血,都很麻烦。

为什么糖尿病属于夫妻病?

简单说就是因为夫妻双方生活习惯相似,特别是饮食睡眠,包括运动情绪等等。糖尿病是夫妻病只是推论,并没有直接依据,但也有一定道理,因此,需要重视。
  1. 营养过剩,绝不仅仅是老公只有,全家人肯定都是,特别是妻子。

  2. 运动不足,也肯定是大家都不喜欢运动,只要有一人喜欢饭后散步,拉上爱人慢慢就有习惯了。

  3. 情绪不好,往往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谐是治病因素之一,特别是产妇,肯定是双方没有处理好关系。

这个是最不重要的。

最核心的是如何避免糖尿病,或者患有糖尿病的人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血糖,提升生活品质?



几种常见办法,提醒大家:

1.控制饮食,合理供给全天热量

2.减少白米白面的摄入,做到“粗细结合”

3.选择优质蛋白

4.限制油脂的摄入

5.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6.规律用餐,少食多餐

7.合理饮水

8 . 每日有规律运动

9 . 保持心情愉悦


HI木易子杨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夫妻病”,那什么是“夫妻病”,通常“夫妻病”是指夫妻中一方生病,还没治好,另一方也得了同样的疾病。

糖尿病为什么是“夫妻病”呢?所有疾病之中,糖尿病与夫妻病最为贴近的一种,夫妻有一方是糖尿病,而另一半患糖尿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多年的夫妻患上糖尿病)。特别说明:糖尿病并不是一种传染病。

有专家认为,导致“夫妻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就是夫妻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结果。而不良的饮食习惯、熬夜、懒惰的习惯、不爱运动、精神压抑、夫妻双方不良的影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带来的不止是糖尿病,还有其他疾病等等。


那么有糖尿病家庭日常饮食要注意:控制饮食,保持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多吃粗杂粮或薯类及蔬菜水果,减少白米白面的摄入,选择优质蛋白,不宜吃的过饱, 拒绝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高热量饮食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要控制油盐量的摄入。 食物选择清淡、荤素搭配、营养平衡以及容易消化的食物,拒绝烟酒、多油大荤 、油炸、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等。配合适当的有氧运动,增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等,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从此远离“家庭病”!谢谢邀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