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陽明的名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twinsing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句名句是王陽明趕往江西、廣東等地平定匪賊途中給弟子寫信時提到的一句話。

正德十三年(1518),王陽明趕往江西、廣東兩省平定匪賊。途中,他曾寫信給弟子楊仕德、薛侃,其中寫道:“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並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仕德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王文成公全書》卷四)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為後人所稱道。據說,日本學者大鹽中齋先生曾將這句話刻在印章上,時刻提醒自己。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表明王陽明十分注重掃除私慾的徹底性,他認為一絲一毫的雜念都會引來惡果。如此鮮明的立場,勝於宋儒數倍。程顥在《秋日偶成》一詩中寫道:“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只有徹底去除私慾,才稱得上“豪雄”。日本幕府末期的心學家池田草菴也曾說過,“惟克服私慾者,方為英雄豪傑”。

王陽明以心學為本,他對省察克治的闡述較前人要透徹得多。他提倡心即理,認為個體自身既可知天理,又可存天理。由此,王陽明將克己理解為“掃除廓清”,即將私慾雜念盡皆清除。對此,王陽明做如下論述:“須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一應私心,掃除盪滌,無復纖毫留滯。而此心全體廓然,純是天理。方可謂之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傳習錄》上卷)

王陽明認為,省察克治要隨時隨地、堅決徹底地執行。只有經常自省,才有助於私心雜念的去除,這一點不容忽視。“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慾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傳習錄》上卷)

由上可知,王陽明在克己之道上頗為用心。有些學者絲毫不知掃清私慾,只知將良知付諸口舌,自以為這樣就一了百了。這些人應該銘記王陽明的這句名言以自省。



何處可安身立命


淺談“破山中賊易 破心中賊難”


為何陽明先生說 “破山中賊易 破心中賊難”,其出處《王陽明全集》:山中賊,橫行於世間,違犯國法,戕賊百姓,可謂世間的禍害;心中賊,橫行於方寸之間,違背天理,肆虐人情,可謂人心的禍害。

那心中賊到底是什麼呢?佛家有八戒的說法,西遊記裡的二師兄的名號就來源於此。何為八戒呢?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陽明先生說的“賊”,和佛家裡的說法相似,主要是指私慾。所謂“心中賊”,大致說來,有“名賊”、“利賊”、“權賊”、“色賊”四種。名利權色,其實從字面上都很好理解了。名,這類在文人學者中表現較為突出,讀書人都好這口,都渴望揚名立萬。利,主要是指錢財,這些在商人面前比較突出,不擇手段,謀取利益;權,則是指為官的人,迷戀權力;色,即好色之心。王陽明說,這些賊要徹底從內心中破除是非常不易的。

山中賊,是指山中的匪患。今江西省贛州崇義縣,在五百年前就是匪患比較猖獗的地方。陽明先生憑藉傑出的軍事才能,剿撫結合,選用精兵,聲東擊西,立十家牌法等方式,在短短數月,就蕩平了為患數十年的盜賊。所以,他完全有資格說,破山中賊易。

王陽明認為,欲破心中賊,有三種方法:一是靜坐。二是事上磨鍊。三是致良知。靜坐,就是思考排查,去除不利的想法;事上磨鍊,是通過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磨鍊自己的心志,消除好名、好利、好權、好色之心。而致良知就是將靜與動合一, “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髮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

歡迎大家積極討論。


宏燈詩話


個人理解,歡迎吐槽。

心學的體系當中,良知學說是核心。

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這就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如果只是想破山中賊,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王陽明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蕩平了為患數十年的盜賊,可以說是一大奇蹟。面對如此奇功,王陽明卻對其弟子說:"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而陽明先生的這句話,正是體現出他不願只停留在除山中賊這一點上,而是要依良知致良知。

王陽明說:汝若將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這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王陽明說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是什麼意思?

“破山中賊易”的背景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王陽明受命擔任南贛巡撫,前往贛州地區及周邊剿匪。南贛地區的匪患在正德年間一直比較猖獗,許多地方官員對此束手無策,王陽明到任後,一邊剿一邊安撫,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很快分化瓦解了土匪,平定了這一地區的匪亂。徒弟問他,如果你年輕的時候受命來剿匪,能成功嗎?王陽明說,年輕的時候心性未定,做事缺乏韌勁,又不夠從容淡定,估計很難完成這樣重要的任務。


筆者攝於2018年5月 貴州修文龍場悟道地點


此時的王陽明已經經歷了太監劉謹的四十廷杖(1506年),在貴州龍場悟道了3年,並在江西廬陵擔任過一段時間地方官、後又在中央擔任過一些官職等,可謂歷經磨難,多崗位鍛鍊,心智成熟,對付一幫土匪,胸有成竹,所以順利完成任務。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破山中賊易”的背景。



為什麼說“破心中賊難”?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悟出了一個道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的身上都具備成為聖人的一切條件。在發展解釋一下就是“心即理”,就是人的內心就有外部世界的一切理念,客觀世界的一切形象和機理都在你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植入你的內心。


筆者攝於2018年5月 修文縣陽明洞


這樣一來,人心本來就具備了善惡,就是每個人的心裡面與生俱來就有善良和邪惡,這裡的邪惡就是王陽明說的心中賊,這兩種力量都在人的內心存在,經常作鬥爭。我們後來常說的理智戰勝情感就是這個道理。這裡的理智代表善良的一面,情感代表惡的一面。

理智和情感的鬥爭不是一勞永逸的,內心裡的善良和邪惡的鬥爭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所謂善惡在一念之間,比如說你今天經得起坐懷不亂的誘惑,明天呢?一輩子呢?破心中賊是一輩子的事情,是伴隨一生的,不能晚節不保;而剿滅山中的賊相對來說是一勞永逸的。所以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坐看東南了


有的人,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

很多人,自己為難自己,不和自己做好朋友,甚至,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這種為難,就是心中賊在做怪。

人,有善性,也有惡性。惡的一面,如果強過善的一面,心中賊就出現了。它開始發揮消極的一面,讓人做事失去平衡,情感出現應激障礙。很多人,抑鬱了,有的正是心中賊在發威!

這些僅僅是心中賊,對本人的不好影響。對外部,心中賊也會控制人做出損害家庭和美、公共安全的事來。

怎麼破除心中賊?

老瓜瓢有三個想法。

一、規律性地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二、多經歷新鮮事!

三、讀政治書,養大氣!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經歷越多,生命越宏大,人越大度,越看得開!

看開,能放下!

看開,能珍惜美好!


老瓜瓢


王陽明說:“山中賊,橫行於世間,違犯國法,戕賊百姓,可謂世間的禍害;心中賊,橫行於方寸之間,違背天理,肆虐人情,可謂人心的禍害。”

所以,陽明先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王陽明能說出這樣的話,無可否認,他的確是思考了許多問題並悟出了許多道理。他在江西剿匪和平定寧王之亂,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社會治理的智慧。

他抓到一個土匪頭子,知道這人是頑固,用刑強制審問是行不通的,於是利用所謂人的羞恥心來攻破其心理防線,最終土匪頭子頭罪了。但是,王陽明是打敗了朱宸濠,可他還得違心地放跑他,好讓親征的皇帝去抓寧王獲得美名。

“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啊!山賊是做惡的外在表現,而心賊卻是人內心深處的邪惡所在。凶神惡煞的外表看得到,而笑裡藏刀的心惡卻不露於形。換言之,善與惡並不能輕易地從外表就能分辨出來的。

自古以來,有人一直行惡做壞事,有從善趨惡做壞事;也有人一生都行善,還有人去惡從善。

因此,陽明先生在晚年時對自己的心學理論總結為: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之體,...意之動,...是良知,...是格物”都是從心理活動到行動緊緊相連的因果關係。雖然,陽明先生避開了“人性本善和本惡”的爭論,但其出發點還是肯定了孟子的“四端”之說的。王陽明能成為第二個聖人,其重要的標誌就在“人的心理活動”分析及與“人之行為”理解這兩方面超越了“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

然而,我們今天應該看到或分析得出來,陽明先生的心學和“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除”只是對“人的本體或個體”所提出的個體修行進而去“從聖從王”的自我管理。常言說“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每一個人都會受社會或習慣或風氣或環境的影響,人的意識不只受個體支配,更多的是因周邊環境而受影響。特別有定力的人是有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少之又少,王陽明自身的表現就說明了這些。他為什麼要假裝放走寧王?因為他拗不過皇權,他為什麼要隱退,因為他看不慣官場的壞風氣,最重要的是他憑一己之力改變不了這種環境。所以陽明先生也只能是“窮則獨善其身”,這是儒家文化或思想裡的“硬傷”。孔子讚揚甯武子和遽伯王的出發點就在這。

因此,自古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之說。“心中賊難除”給我們當代社會的啟示應該是加大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力度,也就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並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和強力推行“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當然,這還不能成為“除心賊”的“必然條件”,但肯定是“除心賊”的“必備條件”之一。除去這個“必備條件”,用什麼“道德”、“良知”來去除“心中賊”都是“皇帝的新裝”和束之高閣的“海市蜃樓”,都是“求末去本”的錯誤做法。


黃山一片雲


《良知教育是完善人性素質健康之最佳寶典》

作者鶴鳴

面對人類上演與製造的血淚痛苦禍患之悲劇不斷,社會不公,歪風邪氣橫行,人比鬼壞,人對人是狼,人性的扭曲,弱點,缺陷,醜惡,歹毒……無惡不作,無奇不有,氾濫成災。

良心良知才是醫治根植之根本良藥關鍵。拯救人類靈魂的功德才是人類文明的最高要求之一!

歡迎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視完善人的素質教育,希望人世間更加健康文明安全可持續良性循環進步科學發展理想的一切人們團結合作,共創美好理想新世界乃至共產主義而奮鬥!


良詩成


個人粗解分享,我處在人生五境界,欲,解惑,念,定,慧。解惑之一知半解的境界有不對之處還請指教。

我覺得首先要明白“心”是什麼,儒家的天命謂之性的“天性”,佛家的靈覺之性的“自性”,道家的“道”。

儒家中庸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佛家的修行,也就是修心。道家的修真(真實的自己)

那麼心,就是天性,自性,真。

賊,我個人覺得就是我們不好的思想和想法。儒家的小人之心。佛家的貪嗔痴,煩惱。道家的有違天道。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人性的弱點,所以根本不可能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處理和行事也不可能處處何天道,也不可能停止我們腦袋裡的幻想和貪嗔痴。

去賊,破賊,我覺得用我最近看的一本佛學書可以很好的應用和解釋。人生五境界,欲,解惑,念,定,慧。

佛學很多人從欲,直接跳到念,根本不懂佛學說的什麼,沒有解惑,就唸,那是錯誤的。就像一個孩子不懂乘法口訣,每天就唸,然後別人告訴他念就會了。這是錯誤的。所以佛學應該是人有貪嗔痴想改變解脫,那麼就要明白佛學到底講的什麼,什麼是自性,什麼是佛,什麼是彼岸。懂了後時常念,提醒自己,然後達到定,定久了明白了,最後就有自有的智慧。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一切合乎天道。


身隨心動195411828


這是王陽明最得意的一個技能,就是不管學習什麼技能都要靠自己去悟,他靠個本事開創了心學,成為儒家的一個重要分支。要是悟不到,或者不通,:就是心中之賊難防。

這是很搞笑的。我們學習現在都是有教科書的,照著教科書,按圖索驥就行了。有時候沒有教科書,那怎麼辦呢?就沒辦法獲得真知了嗎?

是有辦法的,我們的祖先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辦法,那就是格物。這個辦法,在《大學》裡面有很清楚的說明。可惜的是後來孔子這一幫人馬,他們自己看不懂,就胡亂改了一下。狗尾續貂一樣的在大學中後背後全部加進了一些儒家理論。

所以哪怕是後來的程朱,王明陽也看不懂了。他們是不懂得如何格物以致知的。

如何開悟呢?有一次和我父親聊天,覺得有一句話非常有道理,知識的不斷積累各種道理的不斷總結,到了一定的時候,遇到了合適的事情,你就會有一個提升,這個就是開悟了。

很感謝我的父親!


guihuxuan1


我在中醫中悟到心學,轉而看傳習錄,恰合我心,從偽科學偽科普上說,我認為科學的所有的理論的應用在於人,沒有人的思維的客觀化,沒有存天理去人慾,沒有從自身思維的改變,都是不可能得到救贖的。

因為每個人在成長中會形成自己思維體系來思考,即心即理的原理(只指原理),即使是外界正確的理論與其自己的理解不符時都是去尋求牴觸,所以說是人性,也是陽明心學說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當然還有些人性的慾望也在其中,要存天理去人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