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的心學理論是否受當時佛的禪宗思想影響?

手機用戶6704438089

陽明心學是一種非常好的心智管理理論與方法論,可惜的是,許多人都誤解了陽明先生的心學精髓。

誤解之一是不懂什麼是心。許多人都喜歡說跟著自己的心走,其實當一個人還沒有證悟到什麼是心的時候,他(或者她)所說的跟著心走都不是跟著心走,而只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或者是跟著自己的習慣和看法走而已。

誤解之二是將陽明心學當成了工具,僅僅在思維的層面理解了心學,而沒能夠在心的高度理解心學,叫做“買櫝還珠”。陽明心學的實用性的確很強,但那不是心學的“體”,而是心學“用”的部分、工具的部分。當沒有把握住心的本質,而去使用心的工具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走偏了方向,甚至被心魔帶走了,最後走火入魔。當年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引入陽明心學,就是沒能到達“心體”的高度,只是在“用”的層面下功夫,最後走偏了,走上軍國主義的邪路。

誤解之三是將“體”“用”脫鉤。陽明心學是建立在孔孟心性學基礎上的一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問,是一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修行的理論體系。陽明心學對孔孟儒學的最大貢獻是通過王陽明自己的體悟,印證了孔孟心性學中對“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可行性和規律性,以及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用性和功效性。 許多人對陽明心學一知半解,在跳出了身體、思維和情緒的制約的時候,變成了對一切都不在乎,反正“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我就是理,我就是物,死豬不怕開水燙,沒有了儒學的“禮義廉恥”,掉到動物性的愚昧和本我狀態中去了。

還有一些人跳出了“物慾、私慾”的樊籠,沒有向著“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層面修行,而是掉入了“狂禪”的監獄。空談心性,無所作為,只求個人感覺良好,不問對他人的影響和對社會的貢獻。造成了明代末期心學後人的“口頭禪”的流弊現象,對社會和國家帶來了巨大傷害,這是在學習陽明心學中不得不防的問題。


h凡夫俗子

禪宗著名公案,兩個和尚爭論風動幡動,慧能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是前所未有,驚世駭俗的觀點,在普通人看來這是迷信,是唯心主義,但是這句話解釋了一個極為深刻的道理。就是我們的宇宙萬物,不管是主觀的也好,客觀的也好,都要通過人的心去感受,去體驗,換句話說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離開人的意識談任何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在風吹幡動的故事中,風,幡,心三者共同參與下,才會有幡動這一現象,缺失任何一方,都不會發生,所以說風幡心三者是非一非異的關係。看過霍金的《時間簡史》的都知道,人擇原理,就是我們的宇宙為何是這個樣子的,是因為通過人的意識來觀察宇宙就是這個樣子的,如果不是這個樣子的就不會被人的意識所理解。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並不是說,我認為世界不存在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而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人的意識範圍之內,都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理解,並運用的。所以說王陽明的心學核心就是禪宗。

禪宗涵蓋有為法和無為法,積極入世,建功立業屬於有為法,佛教整體上看是無為法,講究出世,最高目標是成佛,所謂成佛,就是獲得極大的自由,世間的人的追求無非就是長壽,富貴啊,無憂無慮啊,無非是賽過活神仙啊,那成佛比這個還要好,佛的壽命是永恆,沒有任何煩惱,智慧遍佈宇宙,所以佛教的終極宗旨和世人的終極追求又是不矛盾的。佛教雖說總體上是出世的,但是又不反對入世,累世修行,積累功德,都是成佛的資糧。作為在中國最有影響的佛教派別之一的禪宗,更是強調積極入世修行,高舉頓悟成佛的大旗,擺脫佛教玄奧的義理,複雜的儀軌,只要明心見性,就可頓悟成佛。當然成佛對普通人太過遙遠,但是禪宗的思想可以讓我們擺脫歷史陳陳相因的陳規陋習,迂腐淺見,跳出狹隘的個人團體的偏見,打破常規,革故鼎新,推動社會創新,科技發展,在今天看來都是很有意義的。


若有所相皆是虛妄

王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的心學理論確實受到了當時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因為縱觀王陽明的成長經歷,他長期學習鑽研儒釋道三學,對儒家和佛教研學尤深,儘管他後來一再否認佛教對他的作用,但我們從他的學說中不難看出佛教對他的深刻影響。

他所謂的“心外無物”不是說在人心之外客觀世界就不存在了,而是說外部世界需要人的意識來感受,沒有人的意識感受、認識,談客觀世界的存在是無意義的。


元元16867

其實儒釋道是一脈相承的。也可以說是相互影響。佛學,禪宗,為什麼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實質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夠!能夠接受!心外無物是說,宇宙萬有事物都是心的做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物一元。並非是指的人們的意識心!也可說,心既體,心既理,心既性,心既道,心既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