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新政是什麼?為什麼會失敗?

手機用戶99232451762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這是古文觀止中、甚至在我國的中學教育課本中非常著名的一篇古文傑作:“岳陽樓記”的開篇第一句話。

從時間脈絡上來看:慶曆三年的新政失敗,與慶曆四年的“岳陽樓記”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參與新政的人之中,有後來謫守巴陵郡(今湖南省岳陽市)的滕子京,也有寫下“岳陽樓記”的范仲淹。新政的內容,無非是整頓吏治、改善民生之類的主張。新政失敗的原因也無非是保守勢力太強大,既得利益集團群起而攻之。這樣的改革、這樣的失敗,在封建社會中都是套路,本不足為奇。

奇就奇在慶曆三年的新政,誘發了慶曆四年春的千古傑作“岳陽樓記”,而“岳陽樓記”中點睛的兩句話,又成為自古以來各級官員、仁人志士、文人墨客耳熟能詳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兩句話只是作為一種理想的境界而存在,從古至今,真正能做到的人沒有幾個。



臨時客


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入朝為樞密副史,旋拜參知政事,與富弼、歐陽修等推行“慶曆新政”。慶曆三年九月,范仲淹給宋仁宗上呈《答手詔條陳十事》,即《上十事疏》,成為推行新政的綱領。

上圖范仲淹

十事依次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這十條綱領,除了修武備一項未施行外,其他諸項均以詔書的形式頒行全國。

歐陽修在慶曆三年也連上三狀,極言去冗選良、整頓吏治之必要。針對北宋財用不足的現實,他提出“通漕運,盡地利,榷商賈(即取消專賣)”等建議;在軍事上也希望政府能不拘泥於出身,而以才能選拔將官。同時韓琦、餘靖、富弼等人也紛紛提出改革方案,推動了新法的展開。范仲淹、富弼成為變法的核心,從慶曆三年十月到四年五月,北宋全國上下出現了一場政治改革運動,即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是北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改革運動,它整頓吏治,改革科舉,興辦學校,兼及軍事、經濟等。在文化教育領域力圖扭轉宋代以辭賦、墨義為先的學風,主張“經義”與“治事”並重,對北宋中期的學風和士風都產生了很大影響。范仲淹提倡的厚農桑、減徭役、覃恩信等措施顯然具有為政愛民的特點,帶有明顯的進步性,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慶曆新政以整頓吏治為中心,雖切中時弊,但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一些官僚的既得利益。正因如此,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遭到朝廷內外各種無端的誹謗。

宰相章得象首先向范仲淹等人發難,接著,以夏竦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誣陷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結黨為奸,謀逆造反,一時“朋黨”論大起。
上圖宋仁宗

宋自開國以來,最高統治者便著力防範臣僚結黨營私,恪守祖宗法度的宋仁宗對此也極為敏感。慶曆五年(1045)正月,范仲淹、富弼等新政領袖相繼被貶出朝廷,韓琦、歐陽修、杜衍等一大批變法支持者也先後離京任職。各地分派的按察使也紛紛受到了打擊和迫害,已經頒行的磨勘(考績)、蔭補等新法也被宣佈作廢。

新政推行僅僅一年左右便夭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