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为什么被16岁崇祯轻松“诛杀”?

顾宇博


这是明朝的体制所决定的。明朝的宦官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换句话话来说,大家怕太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代表着皇帝。脱离了皇帝,太监什么都不是的,这和唐朝的宦官是不一样的。因为唐朝的宦官已经是一股独立的势力,甚至能够决定皇帝的废立。

魏忠贤在明朝是个“狠人”,他狠在哪里?

他原本是个无赖,喝酒好色,和一个姓冯的女子结婚了,还生了一个女儿。这和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是差不多的,正常情况下,他应该就这样碌碌无为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在赌博的时候,他输了钱,被一群人羞辱了一顿。二十二岁的他痛定思痛,回首自己的人生,什么都没有干成,一怒之下挥刀自宫,成了一名小太监。

虽然魏忠贤名声不好,但是他这段经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还是相当“励志”的。一个普通人,毫无背景,立志成一番事业,最后真正让他做到了。这一点,真的是十分难得的。不难想象,一个二十二岁的人成了太监,如何面对自己的妻子女儿,如何面对身边的人?更不用说他孤身前往皇宫,经历了多少磨难才爬上了这个位子。

魏忠贤能够大权在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天启皇帝的器重。天启皇帝爱搞技术的皇帝,成天就是钻研做木工,据说手艺相当之高。不得不说老朱家真是什么人都有,有喜欢当将军的,有喜欢当道士的,还有喜欢自己乳母的。

明朝自朱元璋、朱棣以后,特别是朱祁镇把功勋集团能弄没了,皇权越来越受到文官的压制。除了像嘉靖皇帝这样帝王之术非常之高的人,很多皇帝是深受大臣的限制。在当时的大明朝,文官集团总是拿出一套祖宗家法之类的东西事事管着皇帝,所以明朝做皇帝有时候是非常憋屈的。皇帝立个太子,立个皇后就做不到。

这种情况下,皇帝就和自己身边的太监联合起来了。历史上太监的名声都是不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写历史书的人都是文人。坦白说,明朝太监再专权,他们也都时时刻刻以皇帝为中心,替皇帝办事情。甚至王振、刘瑾这样的大太监,还对当时的机构进行过有效的改革。

一方面来说太监往往是皇帝身边的人,皇帝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所以他们掌权以后,自然愿意相信那些大小跟着自己的太监。另一方面,前面说过,皇帝很多时候指挥不动大明朝的官员。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很多事情要靠着太监去做,自然而然太监权力就越来越大了。

历史上很多人总是谴责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大部分影视剧中它们都是反派角色。可是这些机构在明朝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因为明朝的宗室是不参与朝政的,又不像清朝的皇帝可以独断专行,所以皇帝继位以后,能够依靠的人是很少的。如果没有这些特务机构的来威慑群臣,皇帝根本没办法节制百官。

当然,魏忠贤的确是做了很多坏事的。可是正是由于他这样人的存在,才能够维持朝廷的平衡,避免皇帝和大臣直接对抗。

很多人可能会问,魏忠贤是不是会威胁皇权?明朝的太监权力那么大,但是皇帝杀他们真的不需要任何手段,一道圣旨就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16岁的崇祯能够轻易诛杀魏忠贤的原因。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其实说魏忠贤"权倾朝野"并不是非常恰当。

魏忠贤包括明朝所有的大太监(除了郑和作为特使带领船对出使他国除外),都是一没有在朝庭担任要职,二没有在军队中掌握重兵。就是说一没有行政权(人事权和财权等话语权),二没有兵权。他就只是掌握一个东厂,一个从事搜集情报、监督百官、抓捕要犯的特务机构,几乎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这个倒是跟国民党那个戴雨农具有同类性,但戴握有直属军队。)听命于皇帝刺探百官,私审案件并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是他和他领导的这个机构的一个特权,也是他能“权倾朝野"中的"权"'力所在!百官惧怕他、攀附他都源于此。

但是,他的这个权力的来源却是皇帝的授予甚至是授意。他是皇帝的近臣,能将外面的信息有选择性的直接向皇帝汇报,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一些建议,然后再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办事。

归根结底,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秉承皇帝意思和信任,他就是皇帝控制百官的凶狠的爪牙。朝野百官真正畏惧的还是他背后的皇帝,听命的也是这个权力真正的主人天子。皇权并未架空旁落,皇帝自始至终掌握最终的权力,如果这只爪牙有任何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定位,不听使唤,皇帝也能轻而易举收回权力,甚至斩断这只爪牙。

因此,皇帝要除掉魏忠贤、刘瑾这些阉人也就是随便一个脸色,他们的末日就到了。





历史网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魏忠贤的权利来源是谁?其实就是皇帝,如果说皇帝不喜欢他了,那么他又何来权利呢?很多人都觉得魏忠贤权倾朝野,崇祯登基的时候才十几岁,他对于魏忠贤来说就是一个小孩,魏忠贤肯定能够把崇祯牢牢的握在手中,崇祯也就只能做个傀儡皇帝罢了,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崇祯上台之后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就杀了魏忠贤,并且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众阉党,那么一个是权倾朝野的老狐狸,一个是刚登基的小皇帝,崇祯怎么收拾魏忠贤那么轻松呢?说难听点魏忠贤不过是天启皇帝的一条狗而已,天启喜欢他,他就能够为非作歹,换了个新主人,不喜欢他的话,想杀就杀了。

明朝的制度决定了,魏忠贤本人其实是没有太大权利的,他之所以权倾朝野都是上一任皇帝纵容的结果,那些投靠魏忠贤的人都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魏忠贤给自己一官半职,而是希望魏忠贤能够在皇帝面前多替自己美言几句,魏忠贤能在皇帝耳旁说上话,而不是魏忠贤本人有多大的权利。

崇祯要杀魏忠贤之前其实是放出风声的,众人一看魏忠贤要倒,立马树倒猢狲散,这些曾经投靠他的人都立马远离他,因为大家都知道皇帝要收拾他了,赶紧得离远点,否则殃及池鱼可就不好了,大势已去,身边的人全部走了,魏忠贤但凡权利很大,都会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跟着魏忠贤的。

魏忠贤说白了就是个太监,他如果在其他朝代或许还能有点作为,可是在明朝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皇帝要他死,他就得死,绝对不会出现太监能够控制皇帝的事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魏忠贤是明朝最有名的太监,天启一朝,可谓权倾朝野,被称为站着的皇上。可是等到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之后。17岁的朱由检接位当了皇帝,在他上台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里,便很快收拾了权势熏天的魏忠贤,自己掌握了朝政。

朱由检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而魏忠贤已经掌握朝政五六年,党羽遍天下,势力熏天。在这看似实力不对等的较量中,朱由检轻松的取得了胜利,以催枯拉朽之势去除了魏忠贤的势力。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明朝对政治制度的改革。通过制度的建构,巩固了帝权。

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是权力最大的人。但皇帝也是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权利都把在自己手中。他处理国家事务总是要人帮助的,这些离他近的人也就自然了分享了他的权力。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官”。官有分内官和外官。外官,分文臣和武将。内官也就是太监。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起初都是和武将有关。到宋朝的时候,宋太祖通过制度的建构,扼制了武将的权力。剩下的就是文臣和内官了。文臣中权利最大的是宰相,历史上宰相权利大过皇帝的时候有很多,霍光,曹操就是著名的代表。朱元璋为了削夺文官的权力,便取消了宰相制,实行内阁制。使得文臣的权力大大减少,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除了取消宰相,建立内阁之外,朱元璋还加强了监督监察机构,在六部之外设六科,专门监督六部,除此之外。还建立了隶属于皇帝个人的机构,锦衣卫,东厂等。

太监也称内官,相当于是皇帝的家臣。历史上也太监权力大了,而干预朝政的事。汉末就有十常侍之乱。唐代有李辅国,鱼朝恩等都是权力几乎大过皇帝的。朱元璋借鉴了历史教训,对太监的权力也进行了限制,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干政。明朝历史上虽然有权势很大的太监,但他们都是借皇帝之势做威做福。离开了皇帝的支持,他们的权力立马就打了很大折扣。

内监有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最有权力的。但司礼监掌印太监看似权力很大,但他没有独立的行政权。他在行使国家权力时,必须是内阁提出建议,皇帝批准之后才能施行。魏忠贤最厉害的时候,他在朝廷中办事,也要遵守这样的原则。他只所以能够说一不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控制了天启皇帝。并且利用皇帝的名义,把内阁换成了听他话的人。虽然说,他是说一不二了。但他还是没有能力打破大明王朝现有的政治框架。这是朱元璋加强帝权之后,为后世皇帝带来的好处。

第二原因,魏忠贤虽然势力很大,但却不得人心。魏忠贤这个人,是半路出家当的太监,个人文化水平不高。他的统治风格与现在黑社会和地痞流氓的统治差不多,说白了就是一个原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行事方式,在他掌权的时候,虽然有许多小人投靠,但在真正有眼光的儒家知识分子看来,他的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魏忠贤的发迹,靠的是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我们都知道,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父亲是泰昌帝朱常洛。朱常洛因为母亲是个宫女,得不到父亲万历的喜欢。为了争太子和自己的弟弟斗了一辈子。这就是著名的万历朝的立储之争。朱常洛自己都不受父亲的待见,常有性命之忧,明末有著名的“梃击案”,就是郑贵妃一派想要整死他所做的努力。所以,天启皇帝朱由校虽然是皇子,却是比较可怜的。从小没人关心,只有和自己的奶妈客氏相依为命。所以,他一当了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而客氏与魏忠贤是“对食”的关系,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结成类似夫妻的关系。

魏忠贤原本是惜薪司的太监,他之所以能够调到司礼监做秉笔太监,也是客氏帮他办的。魏忠贤到司礼监之后,实际上并不是司礼监的一把手,一把手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王体乾。可是,魏忠贤来了以后,王体乾一切都听魏忠贤的。这中国也与客氏有关。王体乾升任掌印太监之前,他的前边还有一位王安。王安的水平,比王体乾高一个档次。升掌印太监原本是水到渠成的。王体乾便投靠客氏,与之达于交易,如果客氏能让自己上位,自己就把魏忠贤调到司礼监任秉笔太监。并一切事情都听魏忠贤的。魏忠贤虽然野心大,但在司礼监混,他的文化水平低了点。必须找个能够完成文字工作,又能听自己话的人。于是,交易就达成了。

魏忠贤掌握大权之后,朝廷的小人便都投靠到他的门下,形成很大势力。内阁六部,等地方都有投靠他的人。著名的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名目。对于,不听话,反对自己的人。魏忠贤便进行打击与陷害。比如杨琏,左光斗等人,都是被他们害死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做派,魏忠贤不可能得到主流士大夫的支持,围绕在他周围的人,只能是一些见风使舵的小人。而这些人是很难成事的。

第三方面,就是崇祯皇帝小心谨慎,细致的安排。崇祯皇帝是朱常洛的第五子,从小也是在宫中长大的。因为他被封为信王,长大之后要到自己的封地去。崇祯在宫中长到十六岁,才离开去自己的封地。在宫中的时候,魏忠贤他们所做的恶事,他是很清楚的。离开宫廷之后,又长了不少见识。他在被立为皇帝之后,心里就已经明白,魏忠贤是必须除去的。所以,他进宫之后,就小心防备,周密安排。因为他知道魏忠贤的势力很大。

据说,魏忠贤也与心腹商量过自立的可能性。但由于明朝制度的互相牵制,使得他们无法起事。魏忠贤为了试探崇祯皇帝,便让手下人弹劾魏党的主要人物崔呈秀。魏忠贤打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崔呈秀没事,说明他自己也是安全的,如果有事,就让崔呈秀做替罪羊。谁知魏忠贤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天启朝被魏忠贤迫害的人,日夜想着报仇。当弹劾崔呈秀的折子上去之后,一下子引燃了滔天大火。弹劾魏忠贤的奏章,像雪片般飞来。

这时,崇祯皇帝还不敢轻易动手,只是把魏忠贤发到凤阳守皇陵。等到魏忠贤已经走了。他的党羽们丝毫没有动静,这时崇祯才安下心来。命令把魏忠贤抓回来查办。魏忠贤知道大事已去,三尺白绫上吊自尽了。之后,崇祯快刀斩乱麻,把魏忠贤的党羽全部给收拾了。这时,距天启皇帝去世也只有三个多月。

收拾了魏忠贤,崇祯皇帝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错觉,以为自己天纵圣明,是个明君。这么厉害的魏党,被他举手之间就收拾了。天下还有谁是他的对手。正是因为这份自信,万历性格中潜藏着的自私、刻薄、顽固、猜疑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带着这种自信,崇祯皇帝用十七年的时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把大明王朝带上了死路。


七月流火140400643


刚继位不久的少年崇祯,能把势力熏天,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拿下,说到底,还是因为明代高度的集权。也就是说,在皇权面前,其它都是浮云。

这个事实也说明,在朱元璋所创建的大明帝国政治体系下,不管臣下获得了怎样巨大的权力,只要君主翻脸,臣下无论如何都处于转瞬即被摆平的劣势。

崇祯刚继位,就有不少各怀心机的吏民对魏忠贤集团进行强烈批评,他们以奏折的形式投石问路,从而形成了一轮反对阉党的高潮。其中一个叫钱嘉徵的上奏者,其身分只是个贡生。按朱明祖制,凡国立学校的学生,一律不准议论国政。但崇祯没有追究钱贡生违背祖制,而是将这封措辞严厉的奏折以邸报的方式公诸于众。这无疑在向天下表明,新皇帝对魏忠贤已经生了杀机。接下来,便是铺天盖地的要求制裁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奏折。

尽管魏忠贤权倾天下,但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他仍然不堪一击。他向崇祯提出辞呈,并要求取消魏家所拥有的各种爵位。他想交出权力来保全身家性命。然而,崇祯不肯让步。他发表上谕,认为魏“专务逞私殖党,盗弄国柄,擅作威福,难以枚举……通同客氏,表里为奸”,本来应当处以凌迟的极刑,但看在先帝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到凤阳看守祖陵。

然而,魏忠贤又一次惹火了崇祯——前往凤阳之前,有不少官员前去为魏忠贤送行,而魏本人也带了大批仆从和警卫。崇祯大为恼怒,再次发布上谕,指责魏忠贤对皇上的宽大毫无感激悔改之心,命令锦衣卫“前去扭解,押赴彼处交割”。

魏忠贤得知这一上谕时正行进在北直隶河间府的阜城县境内,他知道难逃一死,于是在旅店里上吊自缢。


聂作平


崇祯帝做信王的时候就对这个祸国殃民的阉人多有提防了。

为什么说魏阉祸国殃民呢?一点也没冤枉他。

他首先跟他的姘头客氏勾结,搞得天启皇帝无后,怎么搞的啊?把怀孕的后妃弄死,把怀孕的皇后腹中胎儿弄死,这种阉人,在历朝历代都该千刀万剐吧。

然后呢,为了打击东林党,把朝廷弄得一片狼藉。东林党是被他打倒了,可是牵连的无辜朝臣也不计其数,很多国家的人才,要么被他弄死了,要么被他打击革职了,要么被他流放了,要么被他逼得辞职回家了。这些人里面很多人并不是东林党的。只要不顺从魏阉的,魏阉就说他们是东林党,抨击打击。

朝廷里剩下的要么是一群他的徒子徒孙,要么是他的党徒,要么是害怕他不敢说话的人。朝廷没人做事了啊,老百姓碰上天灾也没人好好去赈济了。

为了培植他的势力,一方面他把天启皇帝教坏,教的天启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国事,他故意在天启皇帝干木工活的时候去奏报朝政,搞得天启皇帝非常烦,然后天启一挥手,让他自己取决断。

他怎么培植自己的势力呢?家里的亲戚朋友,无论有没有能力,就封官封侯,自己的党徒无论有没有能力,就加官进爵,有一次袁崇焕在辽东立了功,他借机表彰他的侄孙参与了这次立功,封了侯。他这个封侯的侄孙刚出生没多久,还在襁褓中,就在辽东战场立了大功了。

魏忠贤还假传圣旨盗取南京国库里的金银珠宝。据明史记载,魏忠贤家里的财物一半都是偷自国库,这些钱够边疆好几年的军饷了。

这就是祸国。

何谓殃民?

他的爪牙遍布全国,谁要说一句他的不是,立刻被监听的特务抓走杀了。史书载有四个人夜里喝酒,其中一个喝醉了骂了魏忠贤,就被魏忠贤弄死了。可见魏忠贤在全国安插了多少特务。

他的徒子徒孙和党羽为了给他盖生祠,借机兼并了无数老百姓的民田土地,让有些老百姓无依无靠无家无业。魏忠贤家里的人,侵吞的平民田地更是不计其数。

《明史》记载,天启六年,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

这就是殃民。

如此祸国殃民的狗太监被崇祯帝杀了,大明天下臣民一片欢腾。

为什么十六岁的崇祯帝那么轻易就杀了他?他不是权倾朝野吗?

可是他再权倾朝野,也是朱家皇帝的奴婢,奴才,他的权力全都是皇帝给的,天启皇帝因为懒政才放任他胡作非为的。崇祯帝没继位时就对他恨之入骨,继位以后获得朱家皇帝的最高权力,杀一个皇家奴婢,就如捏死一个臭虫一样。

要说皇帝要处置一个大臣,还得跟内阁商量一下,处置一个宫里的奴婢,奴才,根本就可以乾纲独断了。一开始隐忍未发,是在观察他的党徒罢了。

要铲除他的逆党党徒,要一网打尽才好。

就算如此,他的太监党羽还说出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会亡这种话。岂不知,就是这个祸国殃民的魏阉加速了大明亡国的。


西堤君


魏忠贤从未有代君自立的想法,一旦天启皇帝不在,自己的势力必然土崩瓦解。

虽然全国上下一片恭维魏忠贤之风,但目光短浅的魏忠贤不会明白,自己的势力来自天启皇帝,一旦他不在了,自己的势力也将不复存在。

尽管他不明白,但魏氏集团内部存在明白之士,曾劝魏忠贤代君自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魏氏集团永远存活。对于这样的建言,均遭到魏忠贤的拒绝。

不过,魏忠贤对天启皇帝确实是一片忠心,但更能说是愚忠。

天启皇帝也是看中魏忠贤对自己的愚昧般的忠臣,才对他无限支持。

天启皇帝逝世后,新即位的崇祯帝显然与他哥哥不同,他早已对魏氏集团的为非作歹痛恨不已。并且发现,魏氏集团看似庞大,其实是纸老虎。

即位后,在崇祯帝的授意下,弹劾魏忠贤,随后宣布魏忠贤罪状,发配凤阳守陵,半路上魏忠贤自尽。


五味社


再怎么权倾朝野,他也是皇帝的家奴,皇帝想要家奴死,写个便条递出来就完事。而皇帝要杀一个大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在大明,皇帝只能一道诏书把大臣下到诏狱,然后命令六部穷究其罪,然后三堂会审,然后内阁上疏,然后皇帝根据内阁的意见决定赦免还是处刑。根据这些步骤我们就会惊讶的发现,杀魏忠贤易如反掌,而杀一误国东林党人,难如翻天。


昨晚不是我14426233




头小猫


因为宦官即使是再权势滔天依然是依靠着皇权,生死荣辱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时候老魏成为九千岁,因为木工皇帝信任老魏啊,所以当时九千岁呼风唤雨。

到了崇祯帝时期,崇祯始终视老魏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除之后快,而即使是九千岁当皇帝不信任你时就只是一个宦官了。于是一条白绫,送走了权势滔天的九千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