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黃克誠三次諫言壯大人民軍隊

抗日戰爭時期黃克誠三次諫言壯大人民軍隊

建議恢復八路軍政治委員制度

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後,為適應國民黨編制的要求,根據1937年5月黨的蘇區代表會議關於組織問題決定的精神,八路軍取消了政治委員制度。

在此期間,黃克誠被任命為八路軍總政治部的組織部長。他的直接領導是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副主任鄧小平。自從取消了政治委員制度後,黃克誠卻一直關注著這個問題,敏銳的洞察力讓他始終感到一種不安和憂慮。

適逢平型關戰鬥結束後,任弼時找到黃克誠,說道:“你到一一五師去檢查政治工作情況。 ”黃克誠到達部隊後,進行了一次深入細緻的調查,隨著調查的逐步深入,一些問題逐漸浮了上來。部隊取消了政治委員制度,從旅到連,各級只有正副軍事領導人,多增一個副職。僅僅幾個月的時間,部隊的作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治工作顯著削弱,軍閥習氣如同一場瘟疫在滋長蔓延,一些基層幹部甚至模仿起了國民黨軍官的作風,大講排場。原有的紅軍傳統,黨的核心作用被嚴重削弱了。如此下去,部隊難免要面臨改變性質的危險。

黃克誠洞察到了這種危害。隨即在與師首長的交談中,黃克誠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建議恢復我軍的政治委員制度,開展反軍閥鬥爭,保持我軍的光榮傳統。 ”與師部首長統一觀點後,黃克誠立即將意見彙報給任弼時。

任弼時鼓勵地望著黃克誠:“這樣吧,你把部隊檢查的情況和建議,立即起草一份報告,以便上報。”沒多久,黃克誠便將一份題為 《目前軍事建設中的部隊政治工作》的報告交到了任弼時手中。黃克誠在報告中認為:歷史教育我們,我黨要保持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非依靠政治委員不可;特別是在今天民族敵人與其他方面危害分子嚴重威脅破壞根據地,與軍隊分散隔絕,上級領導不易集中等情況下,就更顯得尤為重要了。 “政治工作的建設是目前軍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政治工作建設,則軍事建設是不完備的,甚至軍事建設本身將受到嚴重的損失。 ”

這份報告得到了任弼時的認可,隨即這份報告便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3個人的名義上報給黨中央。

毛澤東接到報告後,曾一連幾天,窯洞裡的燈光徹夜不熄,很顯然毛澤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

不久,中共中央軍委便宣佈恢復了八路軍的政治委員制度。從那時起到如今,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儘管幾經易名,卻再未更改過部隊中軍政各有一個主官主持工作的制度。

在恢復政治委員制度的同時,又乘勢在全軍展開了整頓軍閥殘餘作風的運動,一批卓越的政治領導人,如聶榮臻、關嚮應、鄧小平等走上了領導崗位。黃克誠本人也被任命為第115師344旅政治委員。

建議開展反摩擦鬥爭

黃克誠繼1937年建議恢復八路軍的政治委員制度後,又於1940年初,向中央提出開展反摩擦鬥爭的建議。由於此建議提醒得及時、準確,使八路軍的鬥爭方略取得成功,鞏固了根據地。

1939年,正當我軍革命力量日益發展壯大之時,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活動也日益頻繁加劇起來,反共頑軍不斷地向抗日根據地軍民尋釁滋事,肆意妄為,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妄圖削弱我軍實力,進而徹底將我軍消滅。1939年底和1940年初,反共摩擦活動達到了高峰。國民黨背信棄義、肆無忌憚。在西北,胡宗南部向我陝甘寧邊區進犯,佔領我部縣城,並覬覦延安。在山西,閻錫山向抗日新軍和八路軍進攻,摧毀抗日民族政權。隨後,蔣介石又調集10萬軍隊向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大舉進犯。其中以國民黨頑軍石友三、朱懷冰等反共最為突出,妄圖襲擊我八路軍總部。

面臨如此嚴峻緊張的形勢,黃克誠憂心忡忡,相機待變。此時,彭德懷從延安經西安、洛陽進入晉東南地區。他只帶了少數警衛和電臺,走山路過來,快到平順時,黃克誠連忙趕去迎接。一見面,別的什麼也沒顧上談,就直接向他彙報了國民黨軍隊向我部摩擦的情況。一路上兩個人邊走邊談,邊分析局勢,邊談應敵策略。一到旅部,彭德懷的作戰方案已經成竹在胸,立即下令調動部隊準備打朱懷冰。彭德懷打仗歷來都是堅決果斷。但這次是要打與紅軍有統戰關係的國民黨軍隊,又難免是一個大仗。黃克誠思前想後對彭德懷說道:“老總,這麼大的事情,你不先請示延安就動手,怎麼行啊?”“來不及了!”彭德懷果斷地說道。於是,他一面派人發電報調動部隊,一面同時報告延安。

在彭德懷和129師首長的指揮下,反摩擦戰役很快就打起來了。首先將石友三部打垮,緊接著將朱懷冰、鹿鍾麟、張蔭梧等部打垮。至此,徹底打退了國民黨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鞏固了太行革命根據地。值得一提的是,鹿鍾麟在林縣被黃克誠部第344旅活捉,黃克誠得知後隨即將他放走,從而確保了統戰政策的連續性。

建議進軍華中開闢蘇北根據地

黃克誠在抗戰中的第三次進言更是具有歷史意義。那是一條良策,使八路軍跨越隴海路,打通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繫,僅此一舉,就使華中我黨的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極大地推動了抗日救國戰爭的進程。

1940年4月,黃克誠奉命離開太行山赴冀魯豫,率領第344旅和縱隊直屬隊越過平漢路,到冀魯豫與新二、新三旅會合。到達冀魯豫和楊得志會合後,奉命組建了冀魯豫軍區和軍政委員會,黃克誠兼任軍區司令員及軍政委員會書記。

這段時間,第二縱隊已發展到兩萬餘人。黃克誠考慮到冀魯豫集中這麼多部隊,不利於大部隊的活動和發展,迴旋餘地也不大,遂根據中央提出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和總部建議將第二縱隊分成兩部分,由黃克誠和楊得志各帶領一部分,一面堅持冀魯豫鬥爭,一面越過隴海路,向華中發展。

黃克誠的建議,得到了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於4月17日電示黃克誠:新二旅及第344旅共1.2萬多人,由太行山出發,在冀魯豫邊界,設法消滅石友三部後,準備隨時調往隴海路南,配合彭雪楓部行動。

5月,黃克誠率部殲滅進犯冀魯豫根據地的叛逆頑軍石友三部主力後,即奉命率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一部1.2萬餘人挺進華中。 6月20日,南下的先頭部隊到達豫皖蘇邊區新興集,與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6支隊會合。 6月27日,中央軍委電示與彭雪楓部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

隨後根據中央的戰略意圖,黃克誠將第344旅(欠687團)留在彭雪楓部,自己則率領新二旅的第五、六團和第344旅的第687團及部分兵力,離開豫皖蘇,越過津浦鐵路,向皖東北挺進。開闢、建設了蘇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創建了擁有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800多萬人口的蘇北解放區,他所率的新四軍3師也由開始組建時的2萬餘人發展到7萬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