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與蘇聯航空的競賽異常激烈。

在此消彼長的爭奪中,蘇聯率先完成了人類與太空空間站的首次對接。

三位宇航員在空間站中生活了23天,總共完成了100多項科學實驗。

1971年6月30日,全國人民翹首歡迎三位英雄迴歸地球。

然而當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地面,艙門裡卻是觸目驚心的三具屍體。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返回艙降落後,救援人員立即對三名宇航員實施最後的搶救。

但為時已晚,得到的只是死亡原因的診斷——窒息身亡

就在半個多小時前,他們還在與地面控制中心進行著觀察結果的通訊。

他們最後的報告說“即將進入地球”、“看見了前方閃爍的流星*”。

直到這一刻,三人的航天任務仍然完美無缺地進行著。

*注:流星出現在地球大氣層內,大約離地85km的中間層地帶。這時說明他們即將飛入地球大氣層了。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但在進入大氣層之後,地面控制中心卻再也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原本要求時刻保持的通訊突然中斷了。

在卡門線*附近,他們似乎遭遇了一些始料未及的致命危險。

一次滿載國家與個人殊榮的光榮迴歸就此面臨了空前絕後的危機。

*注:卡門線是公認的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位於海拔100km處。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這艘聯盟11號宇宙飛船承載著蘇聯航天事業的重要使命。

當時,美國與蘇聯兩大世界強國之間的軍備競賽舉世聞名。

其中航天航空領域,也是最主要的競技賽場之一。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發射前的聯盟11號



兩國都對載人探月項目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為的就是爭下這個“世界第一”的榮譽。

然而蘇聯的計劃頻頻受阻,最後被美國搶得了先機。

美國搶先發射了阿波羅11號,贏得了這場登月競賽。

但一個方向的落敗給蘇聯帶來巨大打擊的同時,也讓落敗方知恥而後勇。

於是他們轉向空間站的方向,打算在這個領域一雪前恥。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國際空間站



1971年4月19日,蘇聯把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一號發射升空。

這個功能相對齊全的空間站意義重大,它為人類在太空中生活奠定了基礎。

這一舉措也不免讓美國出乎意料。

在終於贏得了一場與美國的航天競技賽之後,蘇聯更是在這個方向上奮起直衝。

不到兩個月,他們就迫切地推進了下一步的進程。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禮炮1號



空間站的作用,是讓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和工作。

於是下一步的計劃,則是將宇航員送入空間站,測試它的的可行性。

而聯盟11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完成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

進而通過科學實驗的開展,判斷空間站是否和預期一樣,適合人類長期生活、工作。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示意圖



此次任務中,指令長格奧爾基·多勃羅沃里斯基、實驗工程師維克托·帕查耶夫和飛行工程師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榮幸地成為了試驗者。

他們三人搭乘聯盟11號一同出征禮炮一號。

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聯盟11號,最後也不負眾望地圓滿完成了任務。

然而在給每項任務都畫上完美的句號時,他們卻沒能實現“平安歸來”這個最基本的願景。

在迄今561位登上過太空的宇航員中,他們成了航天史中唯一人類在太空中死亡的悲劇*。


*注:此後的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等都是在地球大氣層中發生的事故。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而這場悲劇的起因,還得歸咎於聯盟11號航天器的內部機械出了問題。

在離地大約128公里時,返回艙與航天器開始分離。

三人所在的返回艙脫離了航天器後,正穩固地朝著目的地飛行。

這次分離意味著他們即將進入地球大氣層。

但令人振奮的同時,一場驚心動魄的意外也在這時引爆。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短短0.06秒的分離,器件之間的強烈震動就讓返回艙遭受了不小的顛簸。

這時,返回艙的壓力閥門被震開了一個小口。

密封性受到破壞的返回艙再也不能牢牢關住內部的氣體。

艙內的空氣迅速洩露到太空中,而來自太空的回饋,卻是真空的填充。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沒多久,艙室中就處於完全的真空。

三位宇航員此時就和走出返回艙,直面外太空的惡劣環境基本無異。

除此之外,太空低壓也是對人類身體的致命威脅。

在這樣的環境中,幾乎沒有人能活過90秒。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實際上,他們只要找到漏氣的位置,用15秒簡單地堵上,就可以從死亡邊境逃脫。

然而,太空中的極度低壓並不允許他們像平常一樣思考與行動。

他們的肺部開始爆裂,全身血管的破裂導致嚴重出血和失聰、失明。

與此同時,體液混雜二氧化碳和氧氣一起變成沸騰的蒸氣,身體迅速膨脹為原來的兩倍。

而窒息,則是讓他們最先邁向死亡的一步。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半個多小時後,搭乘三位宇航員的聯盟11號順利降落到地面。

而三人的生命卻在國民們醞釀已久的狂歡中逝去。

於是對國家的讚歎延展為對個人的哀悼,激動興奮被悲情暫時掩蓋。

但沒有改變的是,他們始終是蘇聯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對於蘇聯來說,這是一次順利完成的航天任務。

在國際航天競賽的格局下,聯盟11號實現了飛船與空間站的第一次對接。

23天的太空生活也打破了當時宇航員在外太空停留最長時間的記錄。

而這麼長的時間,足夠他們在其中開展100多項科學實驗,以測試太空生活的可行性。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人類對於廣袤太空的窺探也在這次任務中得到滿足。

他們第一次在太空中操作望遠鏡協助觀測。

當時拍攝製作的織女星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光譜圖被收錄進《自然》雜誌,成為珍貴的太空影像資料。

浩瀚太空中在明晰度的提升中,讓它在人類眼中又降低了一絲神秘感。

蘇聯因此重新獲得了享譽國際的名望,也在人類航天曆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崇高地位。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但對於三位親自實現這些成果的親歷者而言,結局卻蒙上了一層悲情的色彩。

他們還沒來得及享受全世界對他們的讚美與致敬,甚至還沒落腳熟悉的地面,就已然離世。

而最令人唏噓的是,這場意外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三位開創人類探索太空新紀元的宇航員,其實還是國際軍備競賽中的犧牲品。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當時美國與蘇聯的國際競爭形勢緊迫。

尤其在美國的接連取勝中,蘇聯的已然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這時蘇聯求勝心切,在技術上的研究與創新則被擺上了至關重要的首要位置。

而對於其它的關注則退而其次,比如可行性與試驗人員的安全保障。

在浮躁而價值觀偏離正軌的時代背景下,一項重大決策失誤就落在了聯盟11號上。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現代太空飛行中,宇航服都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這套笨重而酷炫的服裝不僅可以阻隔輻射,維持溫度。

其最重要的作用,還是保持人體內外的壓力平衡。

在航天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座艙內存在氣體洩漏或氣壓急劇降低的風險。

這時,艙內宇航服就能快速充氣,以保證宇航員仍然處於安全的大氣環境中。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也就是說,即使遇到氣體洩漏的情況,穿上宇航服的宇航員顯然可以預防而存活下來。

然而,三位宇航員在返回地球時卻沒能躲過真空的死亡威脅。

這不是因為他們的大意,忘記穿上保命的宇航服。

而是當時的座艙環境根本不允許他們穿。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原本聯盟號飛船的結構是按照兩位宇航員的規格設計的。

但為了滿足更多的飛行需求,指令長、實驗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三個配置似乎缺一不可。

畢竟這一次計劃要在太空中生活較長的時間,任務是前所未有的艱鉅。

於是他們打算讓三位宇航員參加聯盟11號的飛行。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要在兩人艙裡塞下三個人,航天局只好想盡辦法進行減縮。

而這個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脫下宇航服,換上輕便的運動服。

當然,為了適應這種改變,艙室也相應做了適當的調整。

航天局聲稱,改進過的聯盟11號是適宜宇航員身著運動服生活的。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降落後對宇航員進行搶救,也已於事無補



信誓旦旦的承諾給三人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意外總是不如人意地降臨。

他們把生命交付給穩固的航天器,卻遭到始料未及的背叛。

此後,蘇聯航天局也深刻反思了這次事故的責任歸咎與改進措施。

當時主要做出決策的航天部門負責人被解除了職務。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作為戰略競賽中的犧牲品,他們的死亡也引發了其它競爭國的深思。

冷酷的競技因此而放慢腳步,被冷漠已久的人文關懷遭到嚴峻的考驗。

三位宇航員被蘇聯追授為“蘇聯英雄”。

它們與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尤里·加加林同葬於紅場墓園。

為了銘記和警惕這次事故,蘇聯還為三人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紀念郵票



而對於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問題也被提上比競賽勝利更重要的位置。

聯盟號系列的宇宙飛船經過了大規模的重新設計。

而每次任務規定,只允許攜帶兩位宇航員。

並且宇航員在發船發射和返回過程中都必須穿上宇航服,作為第二重保護。

改良後的聯盟號已經一改頹勢,而本身技術的優越也顯現出來。

就連NASA也不得不承認,聯盟號是當前往返空間站的唯一選擇。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後來的聯盟TM-11發射前進行檢查



競爭對手的美國雖然輸了這場空間站爭奪的競賽,但也並非一無所獲。

榮譽讓蘇聯搶走了,而教訓卻留給了全世界。

美國因此引以為戒,也改進了當時存在安全隱患的航天條例。

所以從那之後,國際太空航行也總是在保障宇航員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

Soyuz 11. Wikipedia.

Staff Writers. The Crew that Never Came Home: TheMisfortunes of Soyuz 11[J]. Space Safety Magazine, 2013.04.28.

Gisely Ruiz. The Disturbing Story Of Soyuz 11 And TheOnly People To Ever Die In Outer Space[J]. ATI, 2017.12.14.

Ross Pomeroy. Only Three Humans Have Died in Space:The Story of Soyuz 11[J]. Real Clear, 2018.07.23.

蘇聯航天悲劇,“聯盟11號”航天員本該活著[J]. 飛天科普週刊,2017.05.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