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鄉聚變丨從茶山到茶桌 五位安化茶師傅講述茶鄉“聚變”

茶乡聚变丨从茶山到茶桌 五位安化茶师傅讲述茶乡“聚变”

安化黑茶博物館。

紅網時刻新聞 記者 曾小穎 鍾浩 益陽 報道

山還是那山,茶已不是原來的茶。這是安化人,近年來最大的感受。

種了一千多年茶卻久困於貧的安化縣,預計將於今年告別貧困。108萬人口的安化縣去年實現茶業收入152億元,平均每3個人就有1人以茶為生。在曾經的15萬貧困人口中,有近7萬人從事黑茶種植、加工及關聯產業,其中已有5萬餘人實現穩定脫貧。其實茶也還是那杯茶。但一度被認為邊銷“粗茶”如今登堂入室,甚至成了收藏品。這樣的變化從何而來?記者就此採訪了五位安化茶人,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從茶山上的一片葉、茶廠裡的一道工序,直到品茶人手中的一杯茶,安化黑茶每個環節都在發生著變化。新科技、新選擇、新途徑……點滴的變化匯聚起來,釋放出巨大能量,實現安化黑茶的產業“聚變”。

茶乡聚变丨从茶山到茶桌 五位安化茶师傅讲述茶乡“聚变”

龔壽松一家三代人忙乎的茶。

茶山變:一片大葉的堅守

誰說大葉是粗茶?雲臺山上的一片大葉,讓龔壽松一家三代人忙乎了35年。但這份堅守,說“值”的可不止是龔壽松。

年過七旬的龔壽松是安化縣馬路口鎮的老茶農,現在安化全縣茶山有近一半種的是他繁育出的雲臺山大葉良種,茶多酚等含量之高為諸茶之首,做綠茶清爽制紅茶醇厚,更適合制安化特有的黑茶。可以說,沒有選優後的雲臺大葉茶種,就難有今天安化黑茶的醇厚滋味。

1965年,安化雲臺山大葉種成為全國首批推薦的21個茶樹優良地方品種之一。史料記載,安化雲臺山上的野茶樹,“山岩水畔,不種自生”,茶湯滋味醇厚。“山岩水畔,不種自生”的野茶,聽起來仙氣,卻難以形成產業規模。

1985年,由益陽市農業局的專家考察雲臺山周邊大葉茶樹單株選育提純,選出單株42株,委託茶農龔壽松在當地試驗扦插,龔壽松二話不說,將自家菜地作為繁育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一代雲臺山大葉種單株母本扦插繁育之中。三年時間,龔壽松繁育的種苗推廣至安化各試驗場試種成功。2012年,代表安化黑茶擺進世博會湖南館的安化黑茶,就是龔壽松繁育的“雲臺大葉種303”。

龔壽松說,變化不僅在一片大葉的繁育上,“苗變了、種(植方式)變了、土變了,整個茶園都變了”——茶苗從直播種子到扦插良種,種植也由叢式分佈變成了條式種植,茶園從茶糧間作、套種玉米紅薯黃豆的模式成了專業化的連片茶園,而禁用農藥、深層改土實現徹底的有機種植,則助力安化黑茶走向歐美市場。

茶山上的點滴變化匯聚起來,獲益的不只是幾家大廠或者龔松壽這樣的“老師傅”。僅龔壽松一家,就與貧困戶免費提供茶苗、肥料、生產技術指導、保護價收購原料,帶領馬路鎮6個村616戶215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龔壽松說,這35年堅守的最大回報就在當地的俗諺中——“雲臺山人不種田,一季茶陽春吃一年。”

茶乡聚变丨从茶山到茶桌 五位安化茶师傅讲述茶乡“聚变”

槓爺們的日常。

茶工變:一“槓”老茶的歸來

“如果沒回來,我現在是廚師”,一邊帶著茶工踩制千兩茶,劉幸福一邊說,“回來掌槓,別人喊我‘大師’。”

劉幸福現在是安化華萊黑茶的車間負責人,帶徒傳藝之餘總忍不住自己“掌槓”製作千兩茶。他說:“我五十多了,是(新)千兩茶的同齡人。”

這話裡其實有過遺憾。因為市場需求或工藝轉型,千兩茶和劉幸福一般的製茶“槓爺”,都曾消沉、遠去。

千兩花捲茶是安化名片,其製作工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幾何時,駝運著千兩等花捲茶的馬隊,曾是萬里茶路的標誌。

萬里茶路的馬隊漸行漸遠,但安化黑茶尚在。1952年,白沙溪茶廠恢復花捲茶的製作工藝,試製千兩花捲茶。其後又改用機器壓製的花磚茶來替代花捲茶。1983年,白沙溪茶廠惟恐花捲茶技藝失傳,聘請技師回廠帶徒傳藝,製作了300餘支“千兩茶”。1997年,白沙溪茶廠恢復了傳統的花捲茶生產。劉幸福就是當年那一批青年茶工。

改革開放之初,安化原有的邊銷茶生產體系沒了原來的紅火,而大部分國人還沒接受安化黑茶的獨特口感。當茶市不興,與許多人一樣,劉幸福選擇南下打工,做過鉗工也當過廚師。

打工、回鄉、又打工……劉幸福來回好幾次,不想受窮,也怕辜負祖上傳下來的老手藝。幾年前,隨著安化茶市興旺,千兩等花捲茶成了市場熱門,一根千兩茶几千上萬元是起步價。

市場讓老手藝復興,老手藝又為安化黑茶闖市場提供了更鮮明的特色。近年來,安化各家茶廠都在尋求茶師傅,工價遠超沿海地區的普通工價。劉幸福終於實現了靠老手藝吃飯的理想,當上了大廠的“掌槓”師傅,授徒傳藝。

“注意力度,壓三面,大槓三次”,劉幸福一邊“掌槓”一邊對著茶工們唸叨。如何把老“槓爺”的經驗規範和傳承,帶出更多徒弟,幫助更多安化年輕人掌握傳統制茶工藝,這是劉幸福這批茶師傅們的任務。

“走出半生,歸來仍然是少年”,劉幸福在微信上看到這段雞湯文,就特意記了下來,他說這是安化老黑茶和自己的寫照。

茶乡聚变丨从茶山到茶桌 五位安化茶师傅讲述茶乡“聚变”

安化黑茶的製作。

茶蘊變:一杯茶的文蘊

素手點茶、衣裝清雅,安化縣東坪鎮雲上茶業的展示店裡,茶藝師顏有花煮茶、撫琴,評點每一款安化黑茶的特性,如數家珍。

很難看出,顏有花其實是“洗腳上田”的村姑。如果沒有七年前的一個機會,顏有花說自己至今還是在家帶孩子的“大媽一枚”。

安化產茶,早年間茶館也不少,但多走“大碗解渴”的路子。2004年,顏有花也在街上開起茶館,賣茶賣飯菜還唱卡拉OK,電視裡輪流播著電影錄像。顏有花回憶,那時外面還當安化黑茶是“粗茶”,安化人也開玩笑說這是“抵門磚”(粗茶磚)。

然而,市場的風在悄然變化,2010年前後,也許和普洱的風行相關,煮著喝的安化黑茶越來越多出現在大江南北愛茶人士的茶臺桌前。安化縣適時推出了茶藝培訓,從茶山到茶桌全面打起文化牌。

2011年,聽說縣裡要辦免費茶藝師培訓班,顏有花報了名,參加安化縣首屆茶藝師培訓班。“十五天,300元(伙食費)”,曾經的村姑顏有花就這樣成了縣裡首批茶藝師,進了大茶廠當上了旗艦店裡的茶藝師,接待過海外客商和五湖四海的參觀團。2014年顏有花又考了第一批評茶師,“真當了茶師傅”,還打算開一家自己的文化茶館。而顏有花身邊十多個姐妹,都走上了茶藝師的道路。

“如今,人們的飲茶習慣由單純的解渴、品味道,轉變為追求品位、營養和健康。”縣茶業辦主任肖偉群說,隨著安化黑茶產業發展,茶藝師成為助推茶文化的傳播者及茶企業發展的“加速器”。近年來安化培育近萬名茶藝師,已成炙手可熱的職業,遍佈全國各地。安化在茶藝師培訓上結合安化黑茶、紅茶、綠茶等市場發展特點,專為學員設計課程內容,採取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培訓學員的茶葉基礎知識、茶文化、茶具知識與茶藝表演等,使參訓學員能夠掌握茯磚茶、花茶、黑磚茶、千兩茶等沖泡和飲用方法。

發掘一杯茶裡的文蘊,不僅為顏有花等“村姑”提供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更為整個安化黑茶提升了品位。從益陽到長沙,甚至北上廣等大城市,現在去安化黑茶館裡品茶,成為了一種雅緻的生活體驗。

茶乡聚变丨从茶山到茶桌 五位安化茶师傅讲述茶乡“聚变”

茶馬古道。

茶商變:一網開出茶馬“新”道

安化黃沙坪,千年古茶市,如今還是茶市。38歲的廖立波說,只是如今的商路不在馬上,在網上。

廖立波是安化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行政主管,他和夥伴們服務安化全縣121家茶廠電商部、23個鄉鎮電商服務中心、290多家村級電商站和3500餘戶農民經營戶,是大家的網管、設計師、培訓講師和市場調研員。在安化,從茶廠到村莊、農戶,全縣電商有統一的品牌矩陣和服務體系,叫“安化禮物”。2017年,安化縣設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以“安化禮物”為招牌,全面提供縣域電商進農村綜合服務。一年來,廖立波和夥伴們光為廠商農戶製作產品效果圖都有7800組。

如果把電商比作新時代的茶馬道,廖立波興奮地說,安化商隊已經跑出了不錯的成績:去年雙十一,央視、紅網及30多家直播平臺聚焦安化雲臺山直播推薦安化黑茶,縣委書記熊哲文上鏡為黑茶代言。當日安化黑茶銷售達1577.67萬元,在全國百個貧困縣農產品銷售中排名第一;今年5月,京東商城開設中國特產·安化扶貧館,完成了10個廠家60個品種的上架,又打通安化農產品進城渠道,全國消費者都可以網購安化黑茶、樂安紅皮小籽花生、薯果果等安化農特產品;現在已經不光靠雙十一和別人的平臺,剛結束的第四屆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節上,10月28日被確定為“安化黑茶日”,與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線上線下聯動,實現百企、千城、萬店、千萬人參與,安化黑茶有了自己的“雙十一”、“雙十二”。

說話間,廖立波的電話頻頻響起:第110期電商培訓的課件要加進最新的網絡營銷技巧;某茶廠推出新品,產品介紹頁要突出雲霧繚繞的氛圍;仙缸村的“賽大姐”要上筍乾新貨,照片要重新修圖……細細的網線和看不見的電波就是新時代的茶馬商路,而鍵盤和鼠標的每一次敲擊,都如同昔日的馬隊奮蹄,幫助安化黑茶和其他“安化禮物”到達了更廣大的市場,僅2018年上半年就實現5438萬元的營業收入。

茶乡聚变丨从茶山到茶桌 五位安化茶师傅讲述茶乡“聚变”

安化禮物館。

茶鄉聚變:

在安化所有的公務員中,肖偉群也許是唯一敢在上班時間品茶的人。原因很簡單,茶是他的工作。

肖偉群是安化縣茶業辦主任,也是土生土長的安化人,小時候靠著摘茶葉才賺來讀書的學費。

“我們(政府部門)不做茶、不賣茶,要做的是立標準、樹品牌、搭建產業體系”。肖偉群一邊說,一邊撫摸著身邊的背景牆,牆上是120多家“安化黑茶”授權茶廠的品牌牆。

從2006年開始,安化將“安化黑茶”作為特色產業全力打造,走大眾化之路,走品牌之路。“安化黑茶”品牌價值迅速提升,品牌估價突破34億元,獲評“2017年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且位居第三位;獲湖南十大農業品牌並位列榜首,成為湖南省農業品牌建設的典範。安化千兩茶的製作技藝,手工操作,實行土法生產,現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安化黑茶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省著名商標12個,湖南名牌8個,中華老字號1家、湖南老字號2家。安化千兩茶和茯磚茶的製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安化黑茶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獲評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米蘭世博中國名茶金獎、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最具傳播力品牌和湖南省十大茶品牌等榮譽,安化黑茶、安化千兩茶、安化茶三個茶葉公用品牌估價達35.81億元。

品牌、文化資源提升的背後,離不開體系與標準的建立。肖偉群說,“關鍵是制定了從茶園到茶杯的標準體系。”目前安化黑茶共有14個湖南省地方標準、8個國家標準,建立了全國首個國家級黑茶產品監督檢驗機構及湖南黑茶質量檢測與產業技術服務平臺,使黑茶產品的質量把控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出臺系列品牌培育、保護措施,積極引導企業誠信經營,促進行業自律;同時採取“安化黑茶”抱團發展方式,實現“安化黑茶”公共品牌與眾多企業自有品牌的互補發展、互動多贏。

伴隨著黑茶產業的崛起,安化縣立足自身資源和優勢,把豐富的茶葉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起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全力推進安化黑茶學校、安化黑茶特色小鎮、茶鄉花海生態體驗園、雲臺山旅遊綜合開發等重點茶旅項目。同時,安化黑茶產業的發展,還促進了包裝、物流、旅遊、設計、廣告等關聯產業的發展。據統計,全縣從事黑茶種植及關聯產業人員35萬人(其中貧困戶8萬餘人),實現勞務收入30億元。

從茶園到茶杯,從標準到品牌,一個個節點的打通讓安化茶業爆發出“聚變”般的發展勢能。如今,安化黑茶產業已逐步成長為縣域內規模最大、品牌最響、綜合效益最高、帶動能力最強、從業人員最多、成長性最好的富民主導產業,挑起了精準扶貧的大梁。在不久的將來,迎接安化人民的將是富裕而美好的小康生活。

茶乡聚变丨从茶山到茶桌 五位安化茶师傅讲述茶乡“聚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