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明知田氏的威胁很大,为什么不灭掉田氏?

王璐4461


首先说一下田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田氏又叫陈氏,先祖陈完是陈国公子。公元前672年时,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太子御寇被杀,由于陈完与太子御寇的交情很好,他害怕受到牵连,便逃到齐国。齐桓公很赏识陈完的才干,想要封他为齐卿,但陈完认为自己不过是逃亡羁旅之臣,不能接受这么高的待遇。齐桓公便任命他为“工正”,即管理百工的官职,并赐给不少田地,陈完便改氏为“田”。于是陈氏家族,又称为田氏家族。

田氏家族在齐国政坛上崛起,是从田无宇开始的。田无宇(陈无宇)是陈完的五世孙,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是齐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年代。

首先是齐国权臣崔杼弑杀齐庄公,然后立齐灵公的儿子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这时的齐景公,就是傀儡一个。不久后,崔杼被另一个权臣庆封所杀,庆氏家族把持朝政,齐景公还是傀儡。

直到齐景公三年,田无宇联合栾氏、高氏、鲍氏三个大家族,把庆氏集团给打垮了。田氏家族作为一个外来家族,想要在齐国政坛上站住脚并不容易。作为一名外姓齐卿,田无宇心里很清楚,要其他家族较量,自己缺乏根基。田无宇城府颇深,也有政治头脑的人,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树立田氏的威望,首先必须要取悦于国人,那要做什么呢?

田无宇抓住百姓的心理,大做文章。

首先,他自己做了一种私家量器,比公家量器要大。百姓找上门来借粮时,田无宇就以私家量器的标准借出,而以公家量器的标准收回,也就是说,如果借出五升大米,实际上只收回四升,另外一升等于免费赠送。当其他贵族殚精竭力想着从老百姓那里压榨更多的钱财时,田无宇反其道而行,施恩于百姓。他的名声迅速传遍全国,很快得到民众的真诚拥护。

田氏自从祖上迁居齐国,历经五代人,积累了颇多家产,而且也经商有方,财力颇为雄厚。除了在借贷粮食上愿意吃亏外,田无宇在木材、盐、水产品的买卖上,也实行平价利民的原则,木材从山区运往城市,售价不超过山区,盐与海产品从海边运往城市,售价不超过海边,其中的运费,统统由他来承担,这无疑大大减轻消费者的购买压力。这些所作所为,大大提升其在齐国民众眼中的形象。

在获得民心之后,田无宇联合鲍氏,把栾氏、高氏给打垮了,田氏家族遂成为齐国第一强族。

不过,田氏家族虽然强大,毕竟是外来移民。著名政治家晏子便游说田无宇,劝他还政于齐景公。

田无宇是个明白人,晏子一点拨,他就明白了。虽然挤垮了栾氏与高氏家族,但他暂时还没有控制齐国政权的资本。他是个外姓家族,祖上是从陈国逃亡过来的移民,不象齐国公族世卿那样有坚固的根基,虽然他采取种种方法得到民众的好感,但是这不足以支持他独揽大权。于是接受晏子的建议,还政于齐景公,自己提出前往莒地,告老退休。

不过,田无宇显然不是真想退休。他对公族成员大肆贿赂,以换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把土地送给子山、子商、子周等齐国大夫,并提高了子公、子城、公孙捷等人俸禄,私下划一部分地作为他们的封邑。

齐景公的权力,其实就是田无宇送的。作为报答,景公将莒地附近的城邑封给他,田无宇谦卑地辞谢了。但是很快,齐景公的母亲穆孟姬亲自出马,为田无宇求得高唐作为封邑。这回,陈无宇收下了。

题主说,齐景公为什么不灭掉田氏呢?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搞笑。没有田氏,齐景公就是傀儡一个。在田无宇之前,无论是崔杼、庆封还是栾氏、高氏,都没把齐景公放在眼里,幸好遇到田无宇,他才有好日子过。固然,后来齐国是被田氏颠覆了,但是你说齐景公能预见到田氏的威胁吗?在齐景公时代,田氏不是他的威胁,而是他的保护伞。所以齐景公感谢都来不及呢,谈何灭掉田氏。


君山话史


齐景公在位五十八年,从公元前547年到公元前490年,在春秋时代算是在位比较长的君主了。他在位期间,田氏则经历了两代人,从田桓子无宇到田僖子乞。田桓子时期,齐国面临着极大的混乱,首先齐景公的上台就是崔杼、庆封联合作乱的结果,国政掌握在崔、庆二人之手,原本齐国二守高、国衰弱无力。不过很快崔杼与庆封内讧,崔杼先完蛋,田氏、鲍氏、高氏、栾氏四家联手将庆封驱逐。于是齐国政权便掌控在齐惠公后裔栾氏、高氏的手中。接着,田氏又联合鲍氏驱逐了高氏、栾氏。在这种局面下,晏婴站出来维持大局,劝说田桓子不要轻举妄动,于是形成暂时的稳定局面。而田桓子得到了高唐这个齐国重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是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的事情,此后的一段时期,由晏婴充当齐国的执政,齐景公与晏婴这对君臣配合得还算默契,齐国的内政呈现出平稳的表象。但实际上齐国公室已经逐渐丧失了政治的主导权,而田氏则在默默地扶植自己在国内的权威。晏婴在《左传》中最后一次出现是在齐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他的具体去世时间不详,《史记》将其去世的年代放在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这个时间有点太晚。按照《晏子春秋》的记载,晏婴去世后17年,齐景公尚在,那么晏婴大概是去世于齐景公四十年左右。田桓子去世后,应该是其子田武子继位,但田武子在位时间不长便去世,具体情况不详。《晏子春秋》有晏婴二桃杀三士的传说,三士之一的田开疆大概就是指田武子。似乎表明晏婴用计策除掉了田武子,使得田氏一族有所忌惮。田僖子继位后,直到晏婴去世,齐景公晚年才敢采取行动。总的来说,不要轻易动田氏,是齐景公与晏婴达成的既定策略,虽然齐景公知道田氏在收买人心,也不敢轻易下狠手处置。


大意觉迷


文|小河对岸

公开说齐国将归田氏的,是齐国的名相晏婴。而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历史上,晏婴是与管仲齐名的贤相。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是将管仲与晏婴合为一传。晏婴多智谋,并著有《晏子春秋》一书,曾使毒计而以“二桃杀三士”,连诸葛亮都为之侧目(史载: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晏婴辅政齐国长达五十余年,历经三位国君,其既为齐国贤相,明知齐国将为田氏所篡,却为何不能助国君匡扶国政,铲除田氏呢?据《左传》记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末)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田)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 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而《史记·齐太公世家》亦记载道:....(齐)景公使晏婴之晋,与叔向(晋国贤大夫)私语曰:齐政卒(终)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於民,民爱之。

晏婴之所以对此无能为力,其根本原因在於政权下移。孔子曾说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式微,不能驾驭诸侯,故政权下移至诸侯,礼乐征伐便自诸侯出。而到春秋后期,各诸侯国的国君已不能驾驭其卿大夫,如晋国有六卿之臣,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卫有孔、宁,而齐有高、国、崔、庆、田(陈)、鲍等等。各诸侯国的政权已先后再次下移,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为甚者,比如鲁国的政权,已经不是出自於卿大夫,而出自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时期,都是“世卿世禄”制,卿大夫有自己的封邑,也有自己的臣民,独立的军队(家兵),实际上都是“国中之国”。而到春秋后期,各国公室的直属领地已越来越少。而卿大夫随着其世代功绩的累积赏赐,其领地越来越广,渐而其实力也就跃居国君之上。

晏婴所处的时代,已到齐国公室卑微的时代,公室虽尊,但已如“小君”,卿大夫争权掌政。比如,齐灵公晚年患病,崔杼与高厚争权,偷偷迎回公子光(被驱逐出国),而杀死公子牙(时为太子)母子,齐灵公闻变吐血而亡。齐庄公(吕光)因与崔杼之妻私通,而遭崔杼弑杀。而后,齐国崔、庆专权。在崔、庆先后被铲除之后,而在齐景公十六年,齐国又爆发了栾、高、陈、鲍等四族之乱。

吴国公子季札在到齐国聘问之时,看到了齐国此种种乱象,而劝晏婴纳还封邑与国政。《左传》记载:..(季札)故遂聘于齐,说晏平仲(晏婴),谓之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於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获所归,难未歇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於栾、高之难。时值齐国末世,晏婴能自保已属不易,更甭谈帮国君匡扶国政,铲除乱臣了。

参考史籍:《左传》、《史记》等等;


历史闻知社


齐国三量与大斗小斗换天下

我讲一下齐国三量与大斗小斗换天下的故事。也许有助于理解齐景公为何容忍田氏收买人心,导致田氏代齐。


清代咸丰七年,今青岛灵山卫故城榜出土了三件青铜量器,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量器。开始称陈氏三量,为山东潍县进士陈介祺收藏。建国后分别为国博、上博收藏。这之件量器与秦商鞅量为国内珍贵的青铜量器。《史记》所谓田氏以大斗贷出,而用小斗收债的故事,实际上与齐国三量的使用有关。当时齐国无斗的量器。是司🐴迁的通俗说法而已。

齐桓公时〈前672年〉,陈国公子陈完避内乱逃入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由于陈国第一位国君夫人为姜太公之女与周武王的女儿,称为大姬。齐陈两国为姑舅之亲。桓公想封陈完为卿大夫,陈完辞,改为工正。负责齐国工匠的管理,陈氏逐渐登上管理国家的核心层。

齐国l量器有豆、区、釜、钟4种,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钟。

陈氏入齐后也制作了私用的家量,四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

灵山卫出土的大小釜,容量大的为陈纯造,该釜容量100升;容量小的为姜齐国家量器,称子和子釜,是田和为齐相时为安陵邑(今灵山卫)造的国家量器,容量仅为64升。象瓢的称左关和,容量为2070毫升,李学勤认为是挹取器,形状象区。也是左关量器。这两种釜容量相差36升,上升为钟,则国量钟与陈氏家量钟相差360升。

为收买人心,从陈乞时开始用家量大釜放贷,收债时改用国量小釜,这样每釜少收借贷户36升粮食。齐景公偏爱小夫人之子一孺子荼,齐景公死后,鲍氏挺孺子荼继位。陈乞与鲍氏不和,担心幼儿继位引发六兄长争斗,便设计在家中立阳生为君。孺子被杀,引发国人愤怒。鲁国联合吴越等国海陆两面攻战琅邪,齐国大败。鲍氏虽然又以杀阳生。陈乞死后陈常为相,又把鲍氏新立的齐简公杀掉。数年间陈、鲍两氏杀三位姜齐国君。陈氏驱逐鲍氏,专政齐国。但陈氏民心益下。陈乞、陈常父子行大斗放贷,小斗收债的办法收买人心。

齐景公在位时,陈氏就实行大小斗收买人心,晏子很担心姜齐丢国,三次劝景公阻止陈氏用小釜市恩的作法,减少百姓赋税瑶役、废除酷刑,以赢得人心,避免陈氏夺取姜齐天下。《左传》记载,晏子先后三次直谏:

第一次为前539年,晏子送齐公主入晋完婚。晋大夫叔向问及齐国情况,晏子感叹姜齐亡不远了。"齐旧四量,豆、区、釜、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陈氏祖宗已经从陈国跑到齐国享受齐国百姓的祭祀香火了。"晏子赴晋前,景公认为晏子住宅又破又旧,且靠近市场,尘土飞扬而噪声很大,要给晏子重建新府第。晏子辞而不受,并声称近市场,知物价,便于讨便宜。景公好奇:什么贵?什么贱?晏子说履贱踊贵。国家的刑法太严酷,动辄砍脚,鞋子不值钱,缺腿少脚之人太多了,致使假肢供不应求,价格最高。现在国库堆积的木材、粮食都生虫腐烂,而仍然在全国到处设关卡征收。百姓收入所得,三分之二集中到国家,国家一点救助也没有。但贪得无厌的齐景公放宽了部分刑法,税斌却一点不减。

第二次(前522年),齐景公生疥疮久治不好。许多国家派使慰问,景公很没面子。怨巫祝祷告不利要杀掉。晏子力谏:巫祝只是使者,只能向上天报告情况,君主做得好,老百姓生活得好,自然上天就眷顾君主,你君主做的不好,巫祝一张嘴说好,抵不住齐国百姓万万张嘴说你不好。上天仍不会眷顾你。劝景公视民心为天意,树德于民,自然疥疮会好得快。这一次,齐景公实行了宽刑、撤关和减赋税等措施。事后君子评论说,仁人(晏子)一言而造福万民。

第三次(前516年),齐景公与晏子坐路寝(正寝宫殿之外的宫殿),齐景赞叹因为自已有德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拥有此豪华享受。晏子乘机三谏:陈氏虽然于国家无大德,然而大釜放贷,小釜收债,让利于民,也是有功于齐国百姓。如果姜氏后人再不收拾人心,很快也就住进这大宫殿里。齐景公很紧张,但就是下不了决心,重敛财好奢侈的毛病就是改不掉。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是能臣,晏子一生匡救景公之弊,实在是贤相。可惜姜齐子孙实在无德无能,不久就被陈氏代替。天道是什么?天道即人心。民以食为天的正确解释在此。


左说春秋历史领域创作


田氏起初是个很普通的姓氏最后一步一步往上爬,至齐景公年间,吏治腐败,景公也比较荒淫无道,百姓饿殍遍野,于是田氏就改良度量衡用大斗借小斗还,得到了一部分民心最后联络一部分权臣打击其他势力,最后一家独大,把持朝政,最后废帝,周朝任命田氏为齐侯,姜氏齐国就此彻底灭亡。所以纵观历史不是齐景公明知这样还不管而是齐景公压根就没管,于是把民心让给了田氏。


梦泪孤舟


因为齐景公发现的晚。当发现田氏会对自己的政权产生威胁时田氏已成了气候,受百姓爱戴且在朝廷中位高权厚已经不好铲除。齐景公是个奢侈的君主,自己家的粮食多的放着都生虫了也不愿救济给百姓。闹灾害不愿开仓放粮,还加重刑法搞得民不聊生。此时田氏乘机通过借五斗米还四斗米的方式拉拢民心,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到老年景公才发现有威胁,然而为时已晚。


何处醉红莲214


即使齐景公不灭掉田氏,田氏代齐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齐景公与晏婴商量之后觉得没有必要,维持和平就好。

齐景公死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了最终的田氏代齐:

1、齐景公“废长立幼”,直接导致了内乱。

2、吴、齐“艾陵之战”。“艾陵之战”,齐国惨败,十万人几乎全部战死,高、国、公室等各方实力都被严重削弱。

3、阚止谋事不严,要诛杀田氏公族之前,竟然和田氏的远房透露消息。齐简公更是能用昏庸来形容,田氏带兵入宫,他居然无动于衷。

4、田常这人太狠了,为了田氏子孙兴旺,甘愿带绿帽,让自己的宾客随意出入后宫,生了70多个来路不明的儿子。

以上这些事件全部发生了,只能说天都在帮着田氏!


伦理君


这就象治病一样,什么样的药也是有毒的,但不吃药就会没了命,只好两者相权取其轻,吃吃药,维持多话几天的生命,吃药能话,不吃药就得死,只能选择吃药了。不灭掉田氏,是因为田氏还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